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犀牛有狐臭(犀牛有毛发吗)

时间:2024-04-26 15:31:05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疯狂动物城》中有哪些有趣的细节?

(一)穿V字领羊头骨T恤的谜之犀牛

朱迪坐火车进城那一段,当火车进站朱迪下车时,可以看到她背后有一头身穿绿色印有羊头骨图案T恤的犀牛也要下车(分开的手指证明了这不是大象,后面冷饮店那段可以看到大象的手是不分指的):

而在警察局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河马的肤色和手指形状都和犀牛不同,说明跟在朱迪背后的这个大块头只可能是犀牛:

虽然这头犀牛和朱迪一起下车,但在后面乘电梯出站时,却落在了朱迪的后面:

如果你在电影院仔细看,会看到这头犀牛穿的是绿色V形领口的T恤,并且眼睛一直注视着朱迪。朱迪和尼克第二次会面时,这头犀牛疑似再次出现。由于电影中只能看到衣服的颜色和裤子的式样、颜色,看不到那个标志性的羊骷髅,所以只能说是“疑似”:

后来,在朱迪和尼克去车管所查带走水獭的汽车下落时,这头犀牛又出现在车管所里,大门旁边队尾:

这个瞬间可以看到犀牛穿的T恤是V形领口的:

这个角度可以看到,朱迪和尼克一进车管所,这头犀牛就盯着他们看,而与此同时其他动物都没有留意朱迪和尼克(废话,闪电的工作效率,人家等得心急啊!):

不仅如此,在官方海报上,也有这头身穿绿色V形领T恤的犀牛的一席之地:

能在海报上露面,说明这头犀牛在片中肯定不是打酱油的,但他又没有一句台词,只是在朱迪初到动物城和去车管所时出现过两次,那么,他在片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我在电影《疯狂动物城》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 kmlover 的回答里有初步简略分析,此处就不赘述了。

(二)提前剧透的最后结局

在博物馆,朱迪和尼克设了一个局,让自以为计划完美的羊市长得意地说出了自己的阴谋。这里有两个细节在最后谜底揭晓前偷偷剧透了答案。

一是尼克在为朱迪包扎时,看了地上的蓝莓一眼:

这为后来用蓝莓替换子弹埋下了伏笔。二是羊打手把尼克和朱迪撞下去里的一瞬间,装有枪支的箱子是向相反方向飞出的(红圈内为箱子):

物理定律告诉我们,这显然是尼克在被撞下去的一瞬间故意把箱子扔了出去。否则的话,箱子应该跟着朱迪和尼克一起掉下去才对。当然,看得太仔细并不是件好事。比如我,就因为注意到了这两个细节,所以后面尼克佯装发狂咬住朱迪脖子的时候就一点都不紧张……

(三)朱迪和尼克(或者编剧)的数学是谁教的?(这算是一个bug吧)

让我们理一下时间线:

朱迪上班第二天——开罚单被各种骂——垂头丧气时猪店主来报案

这一段故事发生在早上,从影子可以看出来,太阳尚未升到很高,估计也就早上九到十点

之后捉到黄鼠狼,回警局,接下调查失踪水獭的案子,然后发现冰棍的线索,找到尼克,从影子看,时间没过去多久:

尼克带着朱迪去了自然主义者俱乐部,这时候影子短了很多,说明快到中午了:

之后朱迪和尼克到车管所时才是中午(看车的影子,正好在车体下方),也证明了之前在自然主义者俱乐部时还没到中午:

也就是说,从朱迪在牛局长那里接下案子,到朱迪和尼克从自然主义者俱乐部出来,其间的时间最多也就两三个小时。但是朱迪却对尼克说“我只剩下三十六个小时来查这个案子了”,那么,朱迪前面说自己数学成绩还不错,其实……当然,从后面的情节看,尼克的数学也没好到哪去:

尼克带朱迪去车管所——在闪电处消耗了许多时间,出门时天都黑了——找到牌号为29THD03的汽车,随即被大先生的手下带走——在大先生处化干戈为玉帛,得到水獭发狂的线索——去雨林区找到黑豹——黑豹发狂追赶朱迪和尼克,朱迪报告警局——牛局长率队赶到,没有看到朱迪报告的“发狂美洲豹”后认为朱迪谎报案情,要朱迪交出警徽,尼克为朱迪解围

注意,尼克为朱迪解围时说的是“我们还有10个小时来找到水獭”。也就是说,按台词交代的时间,从自然主义俱乐部出来,到尼克为朱迪解围,中间过去了26个小时。但是,从自然主义俱乐部出来时还不到中午,那么26个小时后顶多就是午后一两点的样子,而尼克为朱迪解围时,已经是深夜了。那么,尼克的数学水平……

而且,如果当时真的只剩10个小时,那么到朱迪和尼克发现悬崖收容所的秘密时,已经过去了远不止10个小时:

尼克带朱迪坐缆车离开(此时天还黑着)——在缆车上尼克讲起儿时伤心往事,天逐渐亮起来——尼克看到早高峰堵车,想到可以从监控探头下手——朱迪和尼克找到羊副市长查监控,发现带走美洲豹的汽车的去向——朱迪和尼克找到悬崖收容所,发现失踪动物被关在此处(这时天色已暗)

从天还黑着到天即将黑,中间怎么也不止10个小时吧?当然,如果动物城地处高纬度又恰逢冬季,白昼特别短,那倒还说得通,但这样一来,前面在车管所门口就不会有太阳垂直照下,汽车影子基本位于车子正下方的景象(高纬度地区冬季太阳升不到天顶),所以,时间点上的这个bug,是无论如何也圆不回来的。

当然啰,朱迪那么萌(萌得我都换头像了),尼克又是万人迷,这怎么会是他们俩的错呢?所以,编剧!你过来,把这口黑锅背上!

(四)悬崖收容所里为何会多出一间牢房?(这大概也算是个bug吧)

一开始,朱迪和尼克推门进入了一间类似手术室的大屋子,朱迪用手机录像时,尼克凭借夜视能力,发现了地上的爪痕:

然后朱迪和尼克被突然窜出的老虎吓了一跳,这才发现更多的牢房:

可以看到,其他的牢房都是两两相对的,只有关老虎的这间对面是手术室,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牢房间数为奇数(视频截图不清楚,如果在电影院看,上面这个镜头可以看到走廊两侧是两排红灯,没有绿灯)但随后朱迪点数被关押的动物时发现这里除了刚刚关进来的黑豹之外正好有14只动物,再加上后来朱迪和尼克藏身的那间没有关押动物的牢房,一共是14 1 1=16间牢房,而16是偶数。那么,这多出来的一间牢房是从哪冒出来的呢?

(五)朱迪的视力究竟怎么样?

从车管所里出来的时候,朱迪很着急地对尼克说:“快点,我们得赶在晚高峰前……”然后转过头看了一眼门外,发现天已经黑了,惊呼:“这么晚了?”

问题是:车管所的门可是透明的玻璃门啊,早在他们走向门口的时候就该发现了吧……

所以,朱迪你的眼睛真的大丈夫么?

(六)尼克的双关语少儿不宜笑话

在车管所尼克给闪电讲的那个笑话,原文是:

What you call a three humped camel?

字幕把hump翻译成了驼峰,不过,如果继续深究下去,就会发现:

注意划红线的部分……所以,尼克讲的笑话表面上看是“你怎么称呼一只有三个驼峰的骆驼?”实际上却是“你怎么称呼一只被XX了三次的骆驼?”这样“怀孕了”的答案就显得合理多了……

(七)来毁一下各位女生心目中的完美老公的形象

朱迪和尼克进入悬崖收容所那段,看门的狼靠嗅觉察觉到了尼克的存在:

问:为什么被发现的是尼克而不是朱迪?

答:你以为”狐臭“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八)尼克和耳廓狐的日常生活

朱迪辞职回乡下,发现了午夜嚎叫的真相后回到城里,找到耳廓狐询问尼克下落时,耳廓狐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他拿着棒球棒凶神恶煞地打开门大吼了一声:“是谁!”换成是你,你会在听到有人敲门时提着大型凶器做好战斗准备去开门吗?

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耳廓狐和尼克平常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了……

(九)朱迪受过伞兵训练?

从马桶逃出悬崖收容所时,朱迪从下水道飞出的瞬间做出了一个伞兵跳伞的动作:

红圈内即是朱迪,由于截取自枪版视频所以比较模糊,如果是在电影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朱迪的动作和伞兵跃出机舱尚未开伞时的动作是一样的(图片截取自《哥斯拉》):

所以……美帝的警校里还有跳伞训练?

(十)装有枪支的关键箱子是怎么保留下来的?

受过训练,在和两只羊恶斗和列车翻覆时都保持镇定冷静的朱迪都没想到要带走箱子,表现得惊慌失措的尼克怎么会想到要保住箱子呢?

列车翻覆的那一刻,注意看图:

因为翻车时箱子正好掉在尼克怀里!众所周知,人在失去平衡时会本能地抓住身边的物体,这样一来尼克保住了箱子的情节就合理多了。

(十一)最后在博物馆牛局长为什么来得那么快?

一开始朱迪到警局报道时,给过一个警局大楼外观的特写:

结局处羊市长带着三个羊打手在博物馆堵截朱迪和尼克的一个镜头,看看博物馆对面是哪?

(十二)感觉这就是在致敬《教父》

黑帮“教父”大先生不是老鼠,是一种鼩鼱Arctic Shrew。它是最小的陆生哺乳动物之一,但生性很凶残。据说把四只鼩鼱放一个桶里,到早上只剩一只;

分析不靠谱的古代动物形象描摹,看古籍奇幻事件记载的不可信本质

大多数人都有猎奇心理,喜欢了解奇怪的事情。在我少年时代,喜欢阅读《奥秘》《飞碟探索》《气功与科学》这类书,对里面记载的很多奇闻异事着迷,以为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随着阅历增长,我逐渐意识到,这些东西大多是有人故意编造和发布的,要让读者处于猎奇或者恐惧心态,好为此掏出银子买故事听,养活他们。这是早有的套路。旧社会的说书艺人总要讲行侠仗义、出手阔绰的侠客故事,目的是搏得听众学习侠客慷慨打赏。而穷酸文人,把本来只嫁门当户对人家的大家闺秀非要写成莫名对文人单相思的角色,意淫富家小姐的身体,幻想自己能获得“梦中丈人”的万贯家财。这连曹雪芹都知道不可能,所以要借王熙凤的刻薄议论大肆嘲讽一番。

这些年来,伪学说日盛,什么每时每刻分叉的平行宇宙、什么地球上出现过几次高等级远古人类文明、什么外星人造访过地球等怪说不断出现,仅一部《山海经》就养活了许多当代说书人。我写此文目的不是要全然反对这些东西,故事还是要听的,有时候神经需要放松,不过奉劝大家不要沉迷,别把这当正事。

动物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普遍具有具象意义,其往往代表着重要的政治与文化理念,有的与一定的历史事件相关联,有深层次的象征意义。我通过分析古代洋人和国人对待动物的不靠谱描绘,以证明古书上的许多奇幻记载根本不足采信。

本文引用的资料来自以下五本书:

1、图片来源:Animaux de la Chine.《中国自然历史绘画·动物画谱》,法国画家Pierre Joseph Buchoz在1786-1787年间的作品,以下简称《谱》;

2、图片来源:《增补会像山海经广注》,清代吴任臣注,金阊书业堂藏板,乾隆五十一年刊本,以下简称《绘》;

3、文字来源:《山海经》,周明初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以下简称《经》;

4、图片来源:《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卷一~卷一百九十二》,中华书局影印,民国23年版,以下简称《集》。

5、文字来源:《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以下简称《典》。

一、洋人对中国动物的描述,随意延展生物特征的画作。

我对于《谱》的法国画家的生平一无所知,对他如何创作这部画谱也一无所知,但我知道,那个时代正是洋人随意游走于中华大地的时候。理论上讲,当时没有哪位清朝官员能够阻止这些洋人在中国境内游荡,这客观上给了这些西方冒险家窥视中国内部情报信息的便利。在这种情况下,似乎这些洋人的著述更加接近于真实情况。

据说当时法国王室希望对中国有更深的了解,大量传教士和商行团队接受王室任务来到中国,他们通过绘画记录当时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这些绘画大部分都有中文标注及访问注释。后来法国王室将这些资料转交法国国家图书馆保存。这本画谱据说描绘了157幅常见中国动物。

但是,在这位画家笔下的图画中,我们看到不少动物形象存在不符合生理特征的生物物种细节。我以为,也许因为基因突变会产生个别与某些不合理图画接近的动物,但这是特例,不应该作为某一种动物类群出现。

我们看看法国洋人眼中的中国动物是什么形象。以下图片据《谱》:

狞(拧?)角鹿

据《典》:鹿,《说文》:“鹿,兽也。……”按:甲骨文、金文“鹿”为象形字。哺乳纲鹿科动物的统称。鹿,四肢细长,尾巴短,一般雄兽头上有角。……我国所产种类很多,有麝、麂、水鹿、梅花鹿、白唇鹿、马鹿、麋鹿、驼鹿、驯鹿、獐、麅等。《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比喻政权或爵位。《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这幅画最不合理之处是鹿角像两段铁丝一样拧在一起,鹿要是长成这样子,干嘛不像犀牛一样只长一根角呢?这分明是藤蔓植物的特征嘛!

士(土)【羊婁】

据《典》:【羊婁】[土【羊婁】]似羊的四角兽。《广韵·侯韵》:“【羊婁】,土【羊婁】,似羊,四角,其锐难当,触物则毙,食人。出《山海经》。”按,《山海经·西山经》作“土蝼”。

这个动物是法国画家照搬《山海经》创作的配图,涂上了彩色。不合理性就在那个角上。当然,有人会说,世界上确实有多角动物。我认为,低等动物有些品种有多个软质角,但是像高等动物有骨质硬角的一般是两个,多个角是极少数现象。有人说长颈鹿有两个棒状角,头上还有3个鼓包,似乎是5只角,我以为按表现特征明显不明显来算,仍然只能算两只角。有人说,古代有灭绝的三角恐龙,我说三角恐龙有一个像犀牛一样的独角,头上还是两只角。动物的角长在两边是用来防卫和攻击的,犀牛的角只有一个但长在中间,是用来集中攻击的。但犀牛攻击力强的同时左右两端的防御力就下降。多个角存在其实是会分散动物的防卫和攻击能力的,所以现代绝大多数高等有角动物只有两个角。

三角恐龙化石

在山东泗河周围一些地区,是有四角羊和六角羊的,在新疆和内蒙古也有零星报道。这在当地被归为“笨绵羊”,但这些角都是在羊的头部两端对称分布的,绝对不会出现对应位置上的两个羊角大小形状不同的现象,也不会出现一溜由前到后生长的状况。上图即便是想摹绘四角羊,我认为也是细节摹绘错误,没有抓住角对称特征。古代生物一定有一个由多角演化到两角或一角的过程,四角羊和六角羊是在人类豢养中弱化了攻击与防御功能的一类羊,所以才会保留多角的特征。

反角獐

据《典》:獐,动物名,鹿科。体长近一米,无角,毛粗长,黄褐色。性机警,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游泳,雄的犬齿长出唇外,故又名“牙獐”。也作“麞”。……《吕氏春秋·博志》: “使獐疾走,马弗及至。”……

这只动物的两只角,一只朝前,一只朝后,如何同时实现前、后两个方位的进攻和防御呢?不知道进化依据是什么?此外,既然冠之以獐名,就该无角,有角就不是獐。这真是个奇怪的动物,假如这种物种存在的话。

最后隆重推出万兽之王——老虎:

老虎

据《典》:虎,《说文》:“虎,山兽之君。……”按:甲骨文、金文横看都像巨口利齿、文身长尾之形,小篆则像虎蹲踞之形。……猛兽名。猫科。头大而圆,前额有似“王”字斑纹,利牙巨口。体呈淡黄色或褐色,有黑色横纹,性凶猛,喜欢夜行,能游泳,捕食野猪、鹿、獐等动物,有时伤人。我国产有东北虎、华南虎。《易·乾》:“云从龙,风从虎。”……比喻威武勇猛。……《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海世虎臣。”又比喻残酷凶暴。……《法言·渊骞》:“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凡伤害物类之虫,也以虎名之。……《本草纲目·鳞部·龙类》:“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

老虎头上的斑纹

老虎头上明明顶着个“王”字,这位法国画家可能压根就没见过老虎,也没仔细听中国人描述过,所以才会照猫的形象画出头顶发旋的萌萌的老虎来!但猫也是有胡子的,所以这幅画没有抓住动物的特征。老虎的所谓“王”字纹本身是一些横的保护斑纹,根据每个人的观感不同可以承认或者否认它们是“王”字,但认为是旋转型斑纹就没依据。

二、古人想象中的动物,是对现有动物特征的组合。

《山海经》是一部奇书,据说最早有文字、有配图,后来就只剩下文字了,然后后人根据文字记载又添画了图片。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士(土)【羊婁】”据《绘》:

土【羊婁】

据《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

四角羊

拿这幅图片和现代的四角羊的照片对照一下,两者的角一点都不一样。只能说土【羊婁】的原型可能是四角羊,但不能确定它们是同类。

九尾狐

据《经》,([]内文字为今人注释):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谓可供人食用],食者不蛊[蛊,伤害人的热毒恶气]。……

据《典》:狐,《说文》:“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狐狸。哺乳动物,犬科,肉食类。性狡猾多疑,遇敌时能从肛门放出恶臭以乘机逃走。……《史记·孟尝君列传》:“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中医病名。患者心情惑乱不安,前后阴腐蚀溃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症治》:“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狐狸一条尾巴就够骚了,要是有九条那该啥味?没闻过狐狸味?狐臭总该知道吧?我们过去看《聊斋》,常见书生受狐狸魅惑得病的事,书生身体上得的是什么病呢?现在从《金匮要略》搞清楚了,这种疾病会腐蚀喉咙(深喉?)或生殖器官(性病?),难怪过去“夸”某个女人“狐媚娘”,一定会讨打。

哺乳动物尾巴与脊椎的关系

为什么动物只长一条尾巴呢?现代的高等哺乳动物先祖是原始脊索动物,脊索动物只有一条脊索,这一条脊索后来进化为一条脊椎。尾巴一般是背椎的延伸,人也有尾巴,只不过进化后剩下尾骨。动物不可能长两条、三条尾巴,就是因为没有第二条、第三条脊椎,除非是畸形生物。动物进化应符合自然规律,每个器官都有适应环境的作用。任何器官的生长发育都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如果有两个尾巴,其中一个会失去作用,没有存在的合理性。

据说,中日科学家在2004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双尾狐,但是却在11个小时之后死亡。人工干预下的多尾生物都不能存在,更不用说自然界会出现了。

长右(禺?)

据《经》: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 其音如吟[谓发出的声音像人的呻吟声],见则郡县大水。

据《典》:禺,《说文》:“禺,母猴属,头似鬼。……”高鸿缙《中国字例》:“谓头似人非人,而有足有尾之兽也。全象其形,长尾之猴也。”……兽名。猴属。……鲁迅《故事新编·理水》:“况且‘禹’也不是虫,这是我们乡下人的简笔字,老爷们都写作‘禺’,是大猴子。”……通“愚”。愚笨。《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道经》:“我禺人之心也,蠢蠢呵。”按:今本《老子》第二十章作“我愚人之心”。……

在比较高等的哺乳动物里,有四只耳朵是很稀奇的事,两只耳朵拾音就已经够用了,多出来的两只耳朵干什么用呢?给《山海经》配图的人画了一只短尾猴形象,说明确实不懂这种物种,胡乱想象而已。

外耳只是耳朵的一小部分

如果说深一点,除掉因为畸形发育的情形,个别动物只有一只耳这种情况,根据对称原理,动物就应该在头部两侧各有一个耳朵。而耳朵只是这个器官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解剖结构上耳朵是要连着复杂的入颅耳道和其它的微妙组织结构的,动物进化出两个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也够用了,有什么必要再进化出四个耳道呢?

蛊雕

据《经》: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水[“水”为衍字]有兽焉,名曰蛊雕[蛊雕,一作“纂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据《典》:雕,大型猛禽。鸟纲,鹰科,雕属各种的通称。嘴呈钩状,视力很强,腿部有羽毛,雌雄均黑褐色。也叫“鹫”。……”唐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奸猾;凶猛。……唐王勃《乾元殿颂》:“循图访典,去泰损雕。”……

这简直是物种跨界的典范,符合当今漂亮国的潮流,鸟嘴长在走兽身上,据我所知现存哺乳动物中大概只有鸭嘴兽长着类似鸟类的嘴,鸭嘴兽本身长得也像禽类。活动量大且需要能量多的走兽类如果长成鸟嘴,摄食量就会受限,会饿死的。

据《经》: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如:当作“曰”]狰。……

据《典》:狰,古代传说中的怪兽名。……1.似豹的兽,一角五尾。《广韵·耕韵》:“狰,兽名。似豹,一角五尾。”……2.飞狐。《广韵·静韵》:“狰,兽如狐,有翼。”……

这个就是独角犀、豹子和九尾狐小时候(刚长出来五尾)的杂合体。传说中的兽类,长啥样都没意见。

三、古代官方对动物形象的描述,仅限于粗疏的轮廓。

中国古代也有比较认真描摹动物的书籍,但我们过去是人文大国,不是科技大国,重视动物在文化中的教化功用,除《本草纲目》之类的专业医药书籍外,很少有对动物知识进行合理分类和归纳的自然科学书籍。

下面我就从清代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摘录一些动物图片资料放在下面,请大家从图片上阅读相关文字即可。据《集》:

凤凰

据《典》:凤,《说文》:“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麐后,蛇颈鱼尾,颧颡鸳思,龙文龟背,燕颌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按:早期甲骨文像凤鸟高冠、花翎、长尾之形,后期增加声符“凡”。古代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亦作皇),通称为凤或凤凰,又名鶠。《诗·大雅·卷阿》:“凤皇于飞,翙翙其羽。”……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何晏注引孔安国曰:“比孔子于凤鸟。”……

虽然凤凰这种动物很美,但很可惜,它像“龙”一样不过是各种部落图腾的集合体,不存在实体动物。在严肃书籍里出现这种动物形象,只能说有文化意义,在科学水平上实在无话可说。

雕、海东青

这两种猛禽的重要特征一是嘴、二是爪,画它们落在树上也是要突出这两点。

和前面的老虎比比,不光有“王”字纹,还有一把大胡子呢。老虎非常勇猛,也有威势,但是因为吃人也有残暴的一面。所以,古代的统治者宁可甘当“大长虫”(龙),绝对不自称为“脑斧”(虎),怕担上恶名不好统治黎民百姓。

豹、赤豹

据《典》:《说文》:“豹,似虎,圜文。……”兽名。豹类的通称。猫科动物。似虎较小。有金钱豹、白豹、云豹等。大小视种类而异。常栖息在茂密的丛林中。……《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豹子以其皮毛斑纹绚丽多变著称,不久前一个东洋人引用了一句“君子豹变”,引起一些人的惊叹,其实看看古书没啥好惊叹的。君子豹变语出《周易》 革卦:“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古人形容君子像豹一样,出生丑陋和普通,但是经过修养、求知,最终像成年的豹子一样,矫健而美丽,成为一个有品质的人。

狐也罢、黑狐也罢,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动物。九尾狐呢?只不过是文学中的形象而已,而且我敢说,现代文学作品中九尾狐的尾巴形象是松鼠型的蓬松大尾巴,而不是上图中古代人想象的狗尾巴形象。

现代九尾狐

当然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已经给骚狐狸彻底平反啦,老黄历不能翻了。

古人画的鹿类动物,都是左右对称的两只角,没有拧角,也没有一前一后的反角。鹿的命运就比较悲惨,作为人类悠久的猎物,常常可以指代江山,所以才有“逐鹿中原”的说法。

据《典》:《说文》:“羊,祥也……孔圣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家畜名。哺乳动物,牛科。种类较多,如绵羊、山羊、黄羊、羚羊、青羊、盘羊等。家畜以绵羊、山羊为主。毛、皮、骨、角可作工业原料,肉和乳可食用。……《礼记·月令》:“仲春之月……载青旂,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吉利。后作“祥”。……《汉元嘉刀铭》:“宜侯之,大吉羊。”……

古人说“牧民于野”,是把老百姓当作野地里的羊群来看管的,统治者就是牧羊人,牧羊人忙不过来就要找牧羊犬当帮手。有人潜意识里认为犬的等级要比羊高一些,所以犬是有咬羊的权力的……

霸道总裁巡视

这本《集》对于动物的记述还是比较全面的,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各类图书包括医药书籍对相关动物的记载,但是图片仍然很粗疏,对重要特征细节表述不完全清楚,但动物形体比例已经比较准确了。这也是我见到的最为合理的古代动物形象摹绘图书,可惜还是过于粗疏。

四、结论:古人记载中也有许多不靠谱的地方,尤其是所谓灵异、奇幻事件,今人读古书不要放弃批判鉴别眼光。

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动物品种我们耳熟能详。古人虽然记载了大量动物知识,但我们通过对以上材料分析,发现有些记载仍然真假难辨。有太多有意无意的人为臆测与虚构细节夹杂其中,制造了许多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的动物新品种。

但是,这种造假模式仍然是有迹可循的。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中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同样可以作为对本文中提到的那些奇怪动物写照的合理解释。古代大量的奇幻记载大抵如此,在很普通的事件原型上进行夸张和变形,夹杂一些其他事件的特征,以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来看,就算是很奇幻了。

那么,该写结论了,我们如何看待古书记载的灵异现象呢?

1、不要迷信古人,古人和现代人一样,有人认真观察记录现象,也有人胡编乱造故事情节。比如《山海经》记载的大量生物,大概率是把原型动物的元素抽取出来重新组合了一下,然后加上写作者的臆测之词,落到字面上,形成今天这种文献表述方式。这跟毕加索画人体画像的原理差不多,毕加索是把人体按几何块体分解成不同元素,然后重新组合画出来,表象再诡异,其实也没有脱离真实人体的窠臼。所以,不要迷信《山海经》的记载,古代没有那么多灵异事件,是有些古人想让我们认为那时候有很多灵异事件而已。

2、也不要迷信古代洋人,洋人的记载也不代表客观公正。既然是皇家出钱,贫穷的古代洋人多编造一些海外奇闻骗取点皇室赞助和经费也很正常,这和现代普遍存在的学术造假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像《中国自然历史绘画·动物画谱》这样的书虽然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其间仍然夹杂了不认真调查、单纯凑数量的私货,不仔细辨析还是不能完全照搬采用的。由此类推,西洋人在历史上大量的游记记载,为了表现新奇的一面,也会有相当多的虚假表述。

3、即便碰到严肃的古代记载,囿于当时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模式限制,许多记述也是不准确的,我们要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去匡正。所以,《古今图书集成》这样的著作也是要进行细致的鉴别后才能使用的。

所以,我的最后结论就是,古代其实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灵异事件,就像人们任意改造有实体对照的动物形象一样,古代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许多灵异记载要么是错误的,要么是移植、编造的,不值得虔信。

一万年前太阳照射下的地球,虽然每天发生的具体事件和今天有所不同,但在事件本质上并没有太多大不同,倒推十万年、一百万年甚至数亿年也不过如此。我这么一说,那些靠《山海经》和古代中外灵异记载吃饭的现代说书人会不会恨我说出大实话呢?

在安哥拉看到黑人在葫芦上做的画,有中国河姆渡风格,买下来了

在安哥拉也曾多次进出黑人的家中,不管是在新兴的黑人聚焦地(从外省搬到罗安达的那些人在山坡上搭的小村落)、还是有几百年历史的村落里,我都曾进去过。

图一、罗安达附近的黑人小房子

在罗安达附近新兴的村落里时我没有什么感觉,无非就是矮小的水泥袋围成的房子或是白铁皮围成的二三平米的小房,如图一中的那些小房子。我觉得世人都是为了生活而努力,所以在成功前苦点不算什么,有住的地就行了。

图二、黑人村子里有些历史的房子

我也曾到过有许多年历史的黑人村子,与新兴的村子不同的是这些村子都是依水而居、房子以树枝为骨干、外面用泥糊、上面再用茅草当房顶,见图二。当然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也有了砖盖的、房顶是石棉瓦或彩钢瓦的房子。见图三。

图三、黑人艺术家的工作室

虽然我对黑人某些事上有些偏见(比如有用枪顶着我太阳穴的劫匪、偷我衣服的小偷、黑人们都挺懒、整天光想着男女之事 ),但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黑人兄弟们的那种不管过去的生活有多少的遗憾、也不管现在的生活是不是有太多的糟糕、将来的生活是不是有太多的未知,他们都能快快乐乐的得过且过的混着日子,这种没有忧愁的精神让我感动(说假话好累哟)

我喜欢到有黑人那些年代的村子里去寻找黑人的历史,去读他们祖先的曾经,试图从他们先祖用过的腌菜缸、泡菜坛这些器皿中找到一些元青花呀、压泡菜的金元宝呀、蒸馒头的布是御赐的黄马褂呀什么的,如果能从小孩子玩的珠子中找到慈禧的夜明珠呀什么的肯定是极好的。

事实证明我确实是想瞎了心了,先不说这帮非洲黑人是不是会腌咸菜、做泡菜与蒸馒头,就当我接受黑人毕恭毕敬地邀请,弯腰进去到他们二三平米的小房子里,强忍着昏暗、潮湿、虱子乱蹦时,那浓烈的狐臭让我像进了三伏天暴晒了一天的露天厕所里一样顿时把我赶了出来(嗯,忘了安哥拉是在非洲,天天是三伏天太阳暴晒着这小房子)。

他们什么都没有,既没有先祖留下的工具,也没有先祖留下的宝贝,倒是有破锅与不少那种装水的黄色水桶。

后来打听着来到了一个手艺人家里(我觉得说是工作室更确切),看到满墙的画,更让人惊奇的是房顶上还挂着一个葫芦,葫芦上还画有犀牛与椰子树。见图三。

图四、买回来的葫芦

妥妥的艺术品,单独屋顶挂着的葫芦上那一层土就证明这葫芦有些年头了,仔细看上面的画,寥寥数笔勾勒出的是一副非洲原野的景象。嗯,是我喜欢的风格、是我寻求的民族特色。得,想办法拿下吧。

图五、买回来的小葫芦

经过讨价还价最终还没有买下房顶上那个脑袋大的葫芦,我觉得太大了放不到行李箱里,就买了两个拳头大小的葫芦,一个是画的鱼、一个画的猴子、食蚊兽什么的(见图四图五图六),都不算贵,500宽扎一个,相当于黑人在工地上工作五天的工资。我是当时是想的是他这个葫芦大约多长时间能做出来,也就是用几个工。我个人感觉他一天能做二三个甚至还多,结果黑人告诉我说他二天只能做一个,要价一千,这可不行,超标了,超过我心理价格了,经过友好并且亲善的勾肩搭背说中安人民是一里忙(兄弟)、是阿米古(朋友)。最后500宽扎一个、1000宽扎买了2个。

图六、买回来的小葫芦底部文字

包浆还可以,葫芦已经受了人间烟炎不再是青皮了,一上手还挺圆滑,拿着来摇一摇能听到沙沙的响、感觉的出里面的葫芦籽还在。当我看着这葫芦像是有些年了。就问他这东西有几年了,他说有五年了,我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出来,只是葫芦上那根小绳子确实有点粉了(就是经太阳一晒那种一摸就掉渣的粉化)

翻过来看底,黑色里中间部位有补过一的痕迹,但我感觉这500宽扎的价格也值,不影响我的心情。只是不知道上面的文字是什么?我这葡萄牙语只是口语,并不认识文字,有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的吗?

图七、摆摊的木雕

与其它在街上出摊的黑人相比,这个做葫芦的黑人兄弟算是当地一个有名望的人,听说还是一个法师(就是那种与神沟通的人)?具体是不是就不知道了,但如果真是法师,那我给他讨价还价是不是会受到他的诅咒?好吓人呀,虽然我50多岁了,但是万一我受到了诅咒不长个了可怎么办?

在外工作的生活显得是那么枯燥无味,虽然一日三餐顿顿有肉也咀嚼如蜡吃着没味。黄昏海边孤影望乡夕阳照得凄凉映出一身疲惫,要不是怀揣挣它碎银几两照顾父母妻儿的梦想谁会远走他乡外出闯荡?加油,兄弟。狐仙2021.9.20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