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干耳垢会有狐臭吗(干耳也有狐臭)

时间:2024-04-24 15:16:47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为什么一个人耳屎湿也易狐臭?30000年前东亚一个基因突变了

很多人喜欢掏耳垢,用火柴、棉签或挖耳勺在自己耳朵里捣来捣去,那种惬意,别提有多舒服了。

在成都,更是有专门的采耳人为人掏耳朵,已成为成都文化的一部分。外地人尤其是老外,很多人去成都都要专门体验一下这种“酸爽”的感觉,一位名叫邓禄普的英国女士在成都学习期间,第一次掏耳朵时,感觉“刺激又兴奋”,还有一种“愉悦的颤栗”,另一位加拿大人波特则形容,(掏耳朵)就像在公共场所解皮带。

然而,如果你对耳垢有足够的了解,你恐怕就再也不敢对自己的耳朵这么放肆了,尤其是中国人,用棉签掏耳朵可以说非常危险,这源于东亚人和西方人在基因上的一个重大不同。

耳垢,俗称耳屎,学名耵聍,是人类及哺乳动物外耳道内部内垢腺体分泌的蜡状物质,与外耳道皮肤混合后的产物。主要由死皮、毛发及耵聍腺、皮脂腺的分泌物组成,主要成分是脱落的皮屑,即角蛋白,占60%;长链饱和和不饱和脂肪酸、醇类、角鲨烯占12%到20%,胆固醇约6%到9%。

以上数据来自2004年发表在牛津学术上的一份研究,有趣的是,该研究指出,如果把耳垢放在滤纸上,15%的可能会在周围浸出一个油脂环。

是不是和你的经验完全相反?谁掏出的耳屎放在纸上会浸出油来呢?只怕一个几百斤的大胖子都不可能吧。

这就要说到我们前文所说的,东亚人和西方人在形成耳垢基因上的不同了。

耳垢分为湿性和干性两种,湿性耳垢为黄褐色到暗褐色的黏性物质,干性耳垢为灰色至棕褐色的碎性物质。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决定耳垢干湿的,竟然不是你的饮食或生活习惯,而是你基因中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

并且湿性耳垢为显性遗传,干性耳垢为隐性遗传,科学家们已确定了一个特定基因负责人体耳垢的干湿。这个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中部的第538码位,称作ABCC11,湿性耳垢对应鸟嘌呤(G),干性耳垢对应腺嘌呤(A),表达为蛋白质时则分别对应了甘氨酸与精氨酸。是不是觉得很神奇?一个碱基的变化,就决定了你的耳垢是干的还是湿的。

通过对这个基因的追踪,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的耳垢原来可能都是湿的,在大约3到5万年前(约2000代前,人类学和遗传学上通常使用25、20或15年为一代)的时候,出现了一次基因突变,导致干性耳垢的出现,由于比湿性耳垢多了约1%的相对适应性,干性耳垢就通过自然选择被保留下来了。所以至少在耳垢上,东亚人比西方人要先进1%。

由于耵聍腺是一种顶泌汗腺,和腋窝、乳晕、肛门和会阴等处的大汗腺一样,并且都与ABCC11基因表达相关,因而湿性耳垢的人更易有狐臭,乳腺癌发生率也显著更高。日本一项研究就发现,896名就医的狐臭患者中,有860人都是湿性耳垢。

而这次基因突变被认为来自东亚,之后干性耳垢随着混血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人是湿性耳垢,而东亚人则大多是干性耳垢。演化的最后结果,可能是干性耳垢完全取代湿性耳垢,狐臭可能也会越来越少。

其中日本人湿性耳垢者约占16%,白人则高达90%,而黑人更高达99.5%——这也证明了干性耳垢基因起源于东亚,因为黑人与黄种人的混血,确实比白人和黄种人的混血要少得多。

而在中国,华北汉族湿性耳垢比例不足5%,东北为10到15%,福建汉族为20%,广东汉族达35%,台湾原住民在70%以上,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接近90%。

看到这里,耳垢的来龙去脉你应该已经彻底搞清楚了,那么耳垢究竟有什么作用,是好是坏,能不能时常清除耳垢呢?

耳垢既然存在于人体这么多年这么多代,当然就是一种好东西了,它可以保持耳道清洁,防止昆虫和细菌侵入,抑制真菌生长,比如研究就已发现,耳垢可以降低多种细菌的活力,包括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很多大肠杆菌的变种,有时降低高达99%。当然,也有研究称耳垢会支持微生物的生长,不过主要是一些共生菌。

存在即合理,耳垢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当然就不宜时时刻刻掏之而后快,事实上人体自己已建立了陈年老耳垢的清除机制。这就是在人类下巴运动,包括咀嚼、说话、打呵欠等的辅助下,耳道内的上皮细胞会像传送带一样,不断将耳垢移向外迁移,并带走耳道中出现的任何颗粒物,其速度和指甲生长的速度差不多。这些耳垢到达外耳道口后,会因为人体的运动而自然掉落。

所以掏耳朵是一种不好的习惯,而且会带来风险和危害。

一些人喜欢用棉签掏耳朵,这样做风险很大。欧美人家中棉签是必备工具,这是因为他们的耳垢大都是湿性的,棉签可以吸收油脂将其带出;而东亚人耳垢是干性,用棉签反容易将耳垢推到耳道更深处。

即使如此,美国耳鼻喉学会专家也不建议清除耳垢,因为经常清除耳垢,会导致腺体分泌旺盛,形成更多的耳垢。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掏耳朵会上瘾,越掏耳垢越多 ,耳朵越痒,到最后就只好不停地掏,这就是腺体受到刺激,分泌了更多的耳垢。而你转移注意力,根本不要管它后,慢慢地耳朵就不会痒了,也不会觉得有耳垢影响自己了,这就是耳朵的自洁系统在起作用了。

掏耳朵还有其它方面的很多风险,比如:

掏耳朵用力过猛,可能导致耳膜穿孔,甚至并发中耳炎;

耳道皮肤娇嫩,掏耳器具容易导致损伤;不卫生的器具,也容易导致细菌侵入,引发感染。尤其是多人共用的掏耳器材,风险更大,容易引发交叉感染,甚至引发外耳道乳头状瘤等疾病。

掏耳垢容易将耳垢推到更深的地方,滋生细菌,形成耵聍栓塞,导致听力衰退。最好不要用棉签,大多数东亚人都是干性耳垢,棉签很难掏出来,只会推得更深

另外,长期使用入耳式耳塞或助听器,也可能阻止耳垢从耳道中的自然移出,导致耵聍栓塞,引发耳鸣、耳闷、耳痛及听力损失。

如果确实因各种原因,导致耳道不适、疼痛甚至栓塞,正确的姿势是去医院,请医生帮助处理。鉴于东亚人干性耳垢的体质,如果有轻微不适,也可用耳匙轻轻刮擦,让耳垢碎裂掉出,但切不可用力过猛,或图舒适经常掏,反而形成更多耳垢。

油耳朵的人更容易出现狐臭?这话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经常爱掏耳朵的人都知道,我们每次掏出来的耳屎不然就是细碎的粉末状的,不然就是一整块的那种。但是有一种人,他们掏出来的耳屎却是油腻腻的那种,一点都不干爽的耳屎。有这种耳屎的人,就被我们称作是“油耳朵”。

而有一种说法,说油耳朵的人会很容易有狐臭,这是真的吗?

生活中,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油耳朵的人,往往他们的身体也是很容易出油的。而你若是天生就是这样的情况,那么就说明你本身就是油性的肌肤状况,自身的油脂的分泌会很旺盛,这样就会导致你的身体的分泌物变得油腻。耳屎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表现。

这一群人,往往平时一运动,就会很容易出汗,而且出汗完了之后头发一天两天就会很容易变油,脸上也会变得很油腻。这样的人,往往就会有油耳朵的现象。

但是要说这一类的人有狐臭,其实不一定就那么准确。他们之所以说油耳朵的人更容易有狐臭的原因,是因为这两者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身体内会分泌出很多的油脂。

狐臭的人群往往腋下会有很难闻的味道,这个时候这种难闻的味道因为身体内的汗腺比较发达,所以就会很容易身体分泌出更多的油脂,这样就会形成狐臭,很难闻。但是虽然说油耳朵也是身体内的油脂分泌发达,两者却并没有强烈的关联,那些有狐臭的人往往是因为基因决定的,基因显示有狐臭,那么就是有狐臭的,所以也不能完全说狐臭就与油耳朵有关系。

而油耳朵不仅仅不是病,反而还有很多的优势。

油耳朵的人,并不都是像大家想的那样那么脏。油耳朵的好处也是不少的。

保护耳朵。很多人每次掏耳朵都是因为耳朵部位很痒才会掏耳朵。而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掏出来的都是比较干的耳屎。而若是你是油耳的话,那么这个时候耳朵里面就会因为油脂分泌比较多,耳朵里面就比较湿润,就不会因为过于干燥而导致耳朵很痒了。并且这些油油的耳垢,还能够帮助你保护好你的耳朵。

不会容易发生感染。耳朵是一个开放性的通道,所以有的时候像是细菌、小虫子都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到你的耳朵内,这样的话,反而是很容易引起耳朵部位的感染,而若是有油油的耳垢保护的话,就能够帮助你避免那些细菌进入到内耳道,避免对耳朵形成感染。

当然,如果是天生的油耳朵,那么你应该庆幸的是自己有那么好的优势。而生活中有些油耳朵也可能是因为一些外在的原因导致的,像油耳朵的出现有的时候也可能是日积月累的一些小习惯闹得,像是爱吃油腻刺激性的食物,爱熬夜,室内不爱通风透气等等,这些都是你需要注意的事情。所以其实生活中为了保护好自己的耳朵,还是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听说耳垢湿厚容易患有狐臭

腋臭是女性大敌之一,谁也不不愿被人叫成狐狸精。较多在线客服针对耳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经耳垢,发现耳垢较湿、厚的人体味也比较浓。经过深入的调查才发现耳垢的时候较容易患有狐臭。那么该如何才能远离狐臭呢?

在大家的谈论中,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耳垢可以告诉我们许多身体的信息。耳垢通常有两种,一种又湿又厚,另一种又干又薄(发现一般来说美洲、欧洲和非洲人的耳垢属于前一类,而人和土生美洲人的耳垢则属于后一类。)这两种人患有狐臭的几效果相差较大。

对这方面的,除了以上的发现,医学在线客服们还发现,耳垢较湿、厚的人体味也比较浓,这是因为人的腋窝也是有分泌腺,分泌出散发臭味的化学物质。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避免狐臭的病发。

这类人群理应注意一些饭菜的调味料和一些消遣物品。忌辛辣刺激之物,如辣椒、胡椒、咖喱、芥末、过浓的香料、香精等辛辣刺激食物,有刺激作用,会加重炎性,故应忌之。忌烟、酒、茶,香烟、浓茶、烈酒、咖啡、可可等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尤其是酒,因酒精的刺激性大,所以会加重病情,令别人产生反感憎恶。

还有一些食物也是需要禁忌的,忌洋葱、蒜头和辛辣的食物,含有硫磺等化学物质,可干扰细菌生长,但它们被人体吸收后,异味会随汗腺排出,所以还是少吃为妙。在餐的时候,少吃或是不吃。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