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身体,但是你真的了解它吗?要想让身体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就必须先了解熟悉人体的结构与秘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未知的身体!
本期秘密:
打呼噜的人为什么不会被自己的鼾声吵醒?有口臭、狐臭的人为什么自己闻不到身上的味道?为什么人总是看不到自身的问题?
或许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别人共处一室睡觉,那个人的鼾声如雷,响彻云霄,震得你思绪万千,气血上涌,可他自己却不为所动,依然睡的如痴如醉。这种时候,最适合思考人生和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不会被自己的鼾声吵醒?有口臭、狐臭的人为什么自己闻不到身上的味道?在公众场合大声说话的人为何不觉得自己吵?为什么人总是看不到自身的问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严肃地探究一下这些神秘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人不会被自己的鼾声吵醒?
睡眠阶段分为五期: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动眼期。而打鼾往往发生在睡眠的深度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是最不容易被吵醒的,所以一般打呼噜的人都听不到自己的鼾声,更气人的是等他醒了之后你告诉他:“哎,你刚刚打呼噜打很大你知道吗?”他往往会一脸懵的回答你:“不知道啊,不可能啊,我从来都不打呼噜的!”
不过事情总有例外,有时候人会突然被一次剧烈的喘息打破打鼾的节奏,人体无法抵消太大的动静,人就会被自己的鼾声或者说“呼吸暂停”而惊醒了。
其实,人类的身体会发出许多噪音,比如呼吸声、讲话声等等,但我们身体具备的各种机制让我们能够忽略掉身体发出的噪声。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这篇:《那些在公众场合大声说话的人 为何不觉得自己吵?》
所以关于打鼾这件事,如果你要和室友battle,抗议ta的鼾声,记得录像保留证据。或者就让漫长的岁月来治愈你:在未来的某天你听不到对方打呼噜的声音时,你发现自己反而睡不着了。
为什么人闻不到自己发出来的味道?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用一句古语来解释:“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看不懂的话,可以理解成“去厕所蹲久了,就闻不到那啥的味道了”。
说的文绉绉一些呢,就是嗅觉疲劳、嗅觉习惯或气味适应了。为什么会产生嗅觉疲劳呢?首先来看看嗅觉发生作用的原理:
在人类鼻腔后方,鼻孔上方与后方大约7厘米处,有一个叫做嗅上皮的特殊细胞组织。这些细胞在脑内通过嗅觉神经元连接到嗅球。每个神经元的末端都有一个受体细胞,当微观分子在空气中流通,或者当分子在咀嚼行为当中被分解时,分子便会与受体细胞接触,并且附着,它们一旦附着,便会产生电信号,这些电信号将神经元传输到大脑当中。当大脑收到信号时,便会让人类闻到味道。
了解了嗅觉的原理,久而不闻其臭的道理也就明确了:当嗅觉把气味信息传递给大脑以后,若人没有离开这个环境,原气味又没有发生浓度的变化,大脑就屏蔽了这一气味信号,准备接收新的信息。所以,有体味的人适应了自己的体味后,就在头脑里把自己的味道屏蔽了。
闻不见自己的口臭,还有一种解释是这样说的:口腔气味大多向正前方运动,而鼻子感受到的气味大多在鼻孔的正下方,所以人并不能正确感知自己的口腔气味。
为什么人总是“不自知”?
为什么人总是看不到、听不到、闻不到自身的问题?或者说,为什么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其实,自我高估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有学者认为自我感觉良好,有利于提高人的自信,提高自己的心理舒适感,这是人类进化出来的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周围其他人优秀,这种自我肯定被称为“优越错觉”。而越是忧郁的人,这种错觉越弱,反而越能客观地认识自己。
对于人类来说,“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是非常平常的,所以,当你对别人的“不自知”感到不满时,不妨坦诚一点,直接告诉他,因为等他自己发现,你可能已经被气坏了。
编辑:齐少恒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身体,但是你真的了解它吗?要想让身体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就必须先了解熟悉人体的结构与秘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未知的身体!
打呼噜的人为什么不会被自己的鼾声吵醒?有口臭、狐臭的人为什么自己闻不到身上的味道?为什么人总是看不到自身的问题?
或许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别人共处一室睡觉,那个人的鼾声如雷,响彻云霄,震得你思绪万千,气血上涌,可他自己却不为所动,依然睡的如痴如醉。这种时候,最适合思考人生和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不会被自己的鼾声吵醒?有口臭、狐臭的人为什么自己闻不到身上的味道?在公众场合大声说话的人为何不觉得自己吵?为什么人总是看不到自身的问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严肃地探究一下这些神秘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人不会被自己的鼾声吵醒?
睡眠阶段分为五期: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动眼期。而打鼾往往发生在睡眠的深度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是最不容易被吵醒的,所以一般打呼噜的人都听不到自己的鼾声,更气人的是等他醒了之后你告诉他:“哎,你刚刚打呼噜打很大你知道吗?”他往往会一脸懵的回答你:“不知道啊,不可能啊,我从来都不打呼噜的!”
不过事情总有例外,有时候人会突然被一次剧烈的喘息打破打鼾的节奏,人体无法抵消太大的动静,人就会被自己的鼾声或者说“呼吸暂停”而惊醒了。
其实,人类的身体会发出许多噪音,比如呼吸声、讲话声等等,但我们身体具备的各种机制让我们能够忽略掉身体发出的噪声。
所以关于打鼾这件事,如果你要和室友battle,抗议ta的鼾声,记得录像保留证据。或者就让漫长的岁月来治愈你:在未来的某天你听不到对方打呼噜的声音时,你发现自己反而睡不着了。
为什么人闻不到自己发出来的味道?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用一句古语来解释:“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看不懂的话,可以理解成“去厕所蹲久了,就闻不到那啥的味道了”。
说的文绉绉一些呢,就是嗅觉疲劳、嗅觉习惯或气味适应了。为什么会产生嗅觉疲劳呢?首先来看看嗅觉发生作用的原理:
在人类鼻腔后方,鼻孔上方与后方大约7厘米处,有一个叫做嗅上皮的特殊细胞组织。这些细胞在脑内通过嗅觉神经元连接到嗅球。每个神经元的末端都有一个受体细胞,当微观分子在空气中流通,或者当分子在咀嚼行为当中被分解时,分子便会与受体细胞接触,并且附着,它们一旦附着,便会产生电信号,这些电信号将神经元传输到大脑当中。当大脑收到信号时,便会让人类闻到味道。
了解了嗅觉的原理,久而不闻其臭的道理也就明确了:当嗅觉把气味信息传递给大脑以后,若人没有离开这个环境,原气味又没有发生浓度的变化,大脑就屏蔽了这一气味信号,准备接收新的信息。所以,有体味的人适应了自己的体味后,就在头脑里把自己的味道屏蔽了。
闻不见自己的口臭,还有一种解释是这样说的:口腔气味大多向正前方运动,而鼻子感受到的气味大多在鼻孔的正下方,所以人并不能正确感知自己的口腔气味。
为什么人总是“不自知”?
为什么人总是看不到、听不到、闻不到自身的问题?或者说,为什么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其实,自我高估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有学者认为自我感觉良好,有利于提高人的自信,提高自己的心理舒适感,这是人类进化出来的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周围其他人优秀,这种自我肯定被称为“优越错觉”。而越是忧郁的人,这种错觉越弱,反而越能客观地认识自己。
对于人类来说,“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是非常平常的,所以,当你对别人的“不自知”感到不满时,不妨坦诚一点,直接告诉他,因为等他自己发现,你可能已经被气坏了。
《简明幸福之路指南第一版》 第六章 之婚姻关系
梭罗在《瓦尔登湖》写道: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经历过恋爱之后,进入婚姻便是其中的一个选择。网络上曾经流行这么一句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坟墓。
关于爱情和婚姻,多数人普遍存在两大困惑:
第一个误区是自由恋爱和婚姻的困惑。今天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观点经常被挂在口头,这当然是时代的进步,也导致了很多人反感甚至于排斥相亲。实际上,相亲恐怕是效率最高、最让人省心的寻偶方式。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几千年基本上都没有自由婚姻之说,也并不代表那些婚姻都是不幸福的。
在《观点》这本书里面,作者吴军讲述了在美国的印度人的婚姻。通常,这些印度人要在种姓之间讲究门当户对,结婚之间的选择是很少的,他们之间有点类似按照中国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结婚。但是,这种类似包办,而且结婚之前彼此缺乏了解的婚姻是否幸福呢?根据美国心理学者的研究,在美国的印度人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并不比美国人差,同等收入水平的印度人,幸福指数远比美国人要高。而且离婚率在各个种族之间是最低的,对婚姻的满意程度要远远高于美国的平均水平。
很多年轻人固执地认为,相亲的爱情是被安排的,自由恋爱才是自己选择的,这就是思维上的误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双方认识的方式,而在于是否真的合适,以及是否真的在努力维系婚姻。
第二个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困惑。在“固定型思维”下,产生的是一种“寻找心态”。认为爱情最重要的是找到“真命天子”,当冲突发生时,就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找到了合适的人,导致了采取消极态度去应对。然而,一个美满婚姻的第一要素及最具有挑战性的事,并不是找到那个所谓“最合适的人”,也没有所谓的“最合适的人”,而是一段你用心经营的亲密关系。
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提到,婚姻中“固定型思维”还容易产生两种思维误区。第一是种思维误区是认为如果婚姻中需要努力,便注定不属于自己。第二种思维误区是认为如果对方存在缺陷,便不可改变。这两种思维误区都对婚姻关系会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而“成长思维型中”,双方认真努力,对爱情进行维护,而努力才是发展出良好的亲密关系的首要要素。正如那句谚语:爱是三分喜欢,七分珍惜。具有修复能力,能共同成长的亲密关系,才是好的亲密关系。
进入婚姻是一种重大责任,正如日剧《生而为人》所说:我并不是不幸福,也没有什么心理阴影,也没吃过大苦,只不过人生的路有点坎坷。可是光是活在这世上,我就很吃力了。对于某些人来说,比如曾经的我,明明如此拼命努力的活着,却有种正在堕落的感觉,活着这件事真的好艰难,这就是我迟迟没有结婚的原因。
从统计数字来看,中国结婚的年龄在推迟,出现越来越多的大龄男女。成熟是把双刃剑,在某种程度上,更知道自己要什么,更理性和客观,另一种程度上讲,就是过于知道要什么,过于理智和客观,结果却丧失了勇气。还有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女孩子的信念是:婚姻绝不能导致生活水平的降低。所以很多人的想法是:可以结婚,只是还没出现一个让我甘愿放弃单身的人。最新的口号则是:生存是刚需,结婚不是。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过于追求所谓的恋爱的感觉。某种意义而言,这种直觉是对的。人总是擅长于寻找与自己具有相同特质的人,我们能看透一些人,只是因为他们身上有我们自己的影子(过去或者现在)。然而感觉也是不靠谱的,我想大多数人在结婚的时候,是感觉到非常的幸福,然而现在越来越高的离婚率告诉我们,这种感觉是会变的。中国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中国结婚人数为1142.8万对,离婚人数为415.8万对,约为结婚人数的三分之一。
在现代放大的个人生活追求和面对繁重的家庭生活压力中,很多人更倾向于前者,结婚变成了一件极其需要勇气、耗费相当决策时间的事。从积极方面来看,结婚并不是将两个人变成一个人的沉重选择,而是两个自由个体选择一起面对生活,简单来说,愿意进入婚姻的人,选择聚焦在婚姻好的一面。
那么,到底要符合什么条件,才可以进入婚姻呢?以下,就是我认为重要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品格、性格和爱好、物质因素、性和负性因素
尽管这是一个不太注重品格的时代,但是品格实质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只是很多人不太容易分辨一个人的品格,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处于热恋之中的女孩子们来说。同时品格(人格)是一个最不容易改变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此要强调品格重要性的原因。
与金钱不一样,品格本身比较抽象,是一个比较难衡量的东西。但是品格对婚姻最大的影响,则是不要嫁给品格(人品)低下的男人。“好人”并不是成功婚姻的保证,但是那些“烂人”则很难带来长久的幸福婚姻。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可以见到一些自私自利的男人,对别人苛刻,对自己宽容。衡量一个男人,不是看他对你是如何献殷勤,重要是看他怎么对待朋友,陌生人。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情上,看他怎么处理,不是看他怎么说,而是看他怎么做。当关系破裂的时候,在那些自私的人眼中,你会发现,你并不是他的一部分,你也是“别人”,他以前怎么对待别人,也会怎么对待你。
很多女人的要求通常是:三观相近,这当然是为了降低交流成本的需要。通常来说,幸福的婚姻里,夫妻双方的品性和性格都是相接近的。这就说,如果你是一个品性好的人,那么你才有可能找到一个与你同样品性好的人,婚姻从根本上来说,更多是一种匹配,而不是一种选择。
性格相近相吸引,这是一个通用的法则。长期的相处,相似的性格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减小生活中的摩擦。简单说,在“大五人格特质”(OCEAN)里面,其中三大因素很重要:
其一是外倾性(extraversion)。外向和内向并不是截然相反的,而是一个相对连续的过程,很少人处于极端的外向和内向的两端。然而,你依然要注意,双方之间的差别不要太大,因为外向和内向不仅仅是性格上的因素,还会影响很多的爱好,进而影响相处的关系。
为什么外向和内向会影响爱好,是因为双方对刺激的感受程度不同。比如外向的人需要外在刺激,喜欢热闹的地方,比如酒吧,KTV。而内向的人则不需要,往往喜欢安静的地方。即便在同一种爱好中,内向和外向的人也会偏向不同的方式,比如外出旅游,外向的人喜欢人多一起玩,而内向的人则更多倾向几个朋友即可。只有双方从同一件事情都能获得快乐,双方的关系才可能更持久和幸福。
其二是神经质(neuroticism)。神经质又称情绪稳定性,这是衡量内心矛盾和挣扎一个极为重要的术语。内向的人内心经常充满冲突和挣扎,外向的人则比较容易控制和忽视内心冲突。神经质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会影响人际沟通的方式,有些人会倾向于命定口吻,直接提出要求而不做更多的背景解释;有些人则倾向于商量和请求口吻,对被要求的人做更多背景解释。生活中有些人经常被称为“敏感”的人,而有些人则被称为“没心没肺”,这两者的区别是巨大的。
其三是宜人性(agreeableness)。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宜人性,“亲和力”可能是非常合适的。是否具有宜人性、亲和力,会影响相处的舒适度,影响幸福度。或许在战场上,硬汉非常重要,但是生活中,硬汉往往缺乏柔情。女性往往对亲和力有一种非常的敏感,具有亲和力的人常常让女性更有安全感。
爱好,跟性格类似,越相似,婚姻越容易幸福。长期的相处中,爱好非常重要。但与性格不同的是,爱好的改变是相对容易的。简单说,如果男女双方列出前五大爱好,能有三个重叠,那就是很合适的了。
最后要指出,很多人在热恋或者结婚的时候,都有一种期待,觉得对方性格或者爱好可以轻易改变,实际上要改变并不容易。更何况,能改变和实际改变,并不是同一件事情。这就导致了失望,引起了婚姻的裂痕,甚至于走向破裂。
从生理和进化角度,对女性来说,物质资源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东西。对于大部分物质上尚不能独立的女性来说,物质资源往往是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今天的中国,在大部分女生眼中,有房有车是对男生的标准要求之一,我无意去质疑和评价这种标准。然而当女性超越了生存阶段,金钱的需求就急剧下降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经济地位上升,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立女性。这些经济独立的女性,对品格和性格要求很高,这也是现在大城市剩女多的原因之一。
性因素首先是性的吸引力,至少要能唤起你的欲望,具体表现就是男人的“帅不帅”和女性“美不美”问题。如果你们之间已经要到谈婚论嫁的地方,外貌就不重要了。性能力虽然上不了台面,却是需要考虑的非常重要方面。据婚姻律师统计,离婚大约三分之一的原因是性因素。具体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结婚之前先上床,真实地检验双方的能力和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婚前同居也是非常重要的过程之一。
还有一些负性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那就是男方有没有你不能忍受的一些负性因素。比如晚上打呼噜、磨牙,比如抽烟,比如口臭、狐臭等。如果你不能忍受那些负性因素,那么其他的因素再好,婚姻很可能也不会幸福。
通常,在电影中,王子和公主进入婚姻之后,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在现实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矛盾即将涌现。当男女双方处于热恋之中的时候,在对方眼中几乎都是完美的形象,即便有一些不和谐的地方,双方也能够包容。但当双方结婚之后,激情褪去,那些不和谐就会显现。有些人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有些人的亲密关系则走向破裂。
对于婚姻生活影响最大因素,则是来自于适应性,进化帮助了我们适应了各种恶劣环境,也带给了我们副作用:新鲜的才是刺激的。据说有一天,美国的第30任总统柯立芝和夫人去参观某个养鸡场,夫人看到鸡棚里的公鸡在追逐母鸡,好奇问说:“公鸡一天交配几次?”鸡场主人回答:“几十次。”夫人于是提高声音说:“不要忘了把这档事告诉总统。”在不远处的柯立芝总统听到了,转而问鸡场主人:“公鸡每次都和同一只母鸡交配吗?” 鸡场主人回答:“不同的母鸡。”总统于是也提高声音说:“请你把这档事转告总统夫人。”这便是著名的“柯立芝效应”
或许很多人认为“柯立芝效应”只对男人适用,其实对女人同样适用。心理学曾经做过一些实验,一个女被试者等待在房间,然后一个相貌中等的男子进入,通过用电极测试女被试者,发现通常身体上会更兴奋。所以心理学家曾说:新鲜的总是色情的。只不过对男人来说,更有可能更换女人,而对女人来说,更可能更换新的衣服、化妆品等。
婚姻关系的稳定与否不完全取决于幸福程度,还跟第三者相关。假如两个人的婚姻很幸福,但是如果有一方与第三者的结合可以更幸福,那这种婚姻仍然是不稳定的。婚姻关系是一个过程,不是婚礼的一瞬间,双方都会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考验。当然,双方婚姻越幸福,那么第三者介入的难度就越大,婚姻就会相对越稳定。
这就是为什么在前面进入婚姻的条件里面,我们要寻找一个人品好的配偶。进入婚姻,意味着法律和道德意义上的责任感,正是这种责怪感可以使得男女双方抵御外界的诱惑,抵御“柯立芝效应”的新鲜感,共同维护婚姻关系。
婚姻的另外一个误区在于,很多人一味地看到了消极方面,认为冲突就是意味着出现了问题。但是现实中,冲突是必不可少的。并没有一个家庭是没有冲突、没有问题的。一个理想的家庭,其实就是一个有修复能力的家庭。只要这个家庭具备了修复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它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