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传国
第二节 生育、养育习俗
古代中国战争、灾荒和疾病较多,生存是人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为确保家族延续,早生早育,多生多育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在这种状况下,新生命的诞生并茁壮成长,成为家族的大事。人们在繁衍方面创造了众多规范和仪式来确保子嗣成长,各地虽在仪式规程上千差万别,但其蕴含的思想却基本一致。博山亦是如此,从生到养,每一步都有诸多习俗伴随其中,习俗是形式,对后代的殷切关爱才是本质。
一、生育
博山本地有胎神一说。凡是孕妇,胎神必然随影附形。因此,怀孕期间,孕妇不得杀鸡切鱼,不得摔打器物,不得糊墙泥灶,不得剪布撕纸,不得翻土搬石……总之,凡属破坏性举动,都容易得罪胎神导致胎儿受屈。因此,孕妇室内一般都张贴“胎神在此”的红纸,以固定神位,孕妇可到别处劳作。
民间对于孕妇的生活行为也多有避忌。如孕妇不得高举手臂,否则胎儿会脱落“奶筋”而饿死;不得坐于房檐下,容易因滴水、落虫等意外受到惊吓;不得随处泼倒洗内衣的污水,怕不洁之物会冒犯神灵;不得在夜间外出,更不可露宿,防止恶星照身或遇祟;不得接近大牲畜,否则会流产或死胎;不得参与丧葬活动,防止死者“转世”“投胎”体内;不得拆堵门窗,否则胎儿会瞎眼堵嘴;不得食用或制作烧烤焦烂食品,否则胎儿就有伤疤、黑痣等;不得烧绳子,否则婴儿会“垂涎”;不得用胳膊夹葱,以防小儿狐臭;不得捆绑东西,以免“绕脐生”;不得坐门槛,以防“横产”;不得接近别的孕妇,以防“换胎”;不得在室内挂人物像,以免人像感应;不得看杂技,以免得软骨病;不得跨越杆秤,以防产期延长......总之,只要是不利于孕妇及胎儿安全的,都会尽力避免。
博山人注重饮食,对孕妇吃的东西也有许多讲究和避忌。例如禁食狗肉,因为狗咬人,防止婴儿咬乳;禁食兔肉,防止出现“兔唇”;禁食异常鸡蛋,防止流产;禁食鲜姜,以防婴儿“枝指”;禁食鸭肉,防止出现哑巴;禁食过腻食物,以防大便后提不上裤子等等。
孕妇生产的地方也有诸多禁忌。如不得回娘家生产,否则会给娘家带来晦气甚至血光之灾;不得在别人家生产,民间有“宁借人死,不借人生”的说法,在别人家生是“私孩”,等等。
另外,如果孩子在父或母30岁时出生,待其父或母去世时,不能给他(她)净面等习俗。
二、养育
孩子出生,女婿要到岳父母家报喜。报喜时,女婿一般不带礼品,而丈母娘在女婿回去时,要赠以面条和鸡蛋,象征孩子长命圆满。据说古代也有送一张面饼的,女婿边走边喂狗,到家喂完。喂狗是为了祝愿孩子一生没有灾难。
婴儿出生后,如果母乳未下,要找一个哺乳期妇女前去“乞奶”,也叫“打磨口”。男孩要找生女孩者乞奶,反之亦然。乳母不得有恶疾,还要忌讳同姓乞乳,最好是能找到聪明机灵的大户人家。
孩子出生几天后,邻舍好友会送去米、面条或鸡蛋之类食物表示祝贺,多是由妇女用褂子的大襟兜着送去,主家不回押。十天左右,岳父母家要挑个好日子,用大箢子、红包袱盛上用红纸包裹的米、面条和鸡蛋等送到女婿家,这叫“送粥米”,大户人家肩挑车推,更是隆重。
送粥米/王乃高摄 《岁月留痕》,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
孩子起名一般是先起乳名。平民百姓认为孩子的乳名越贱越好,不会引起鬼魅神煞的注意,因此一般多用磨换、狗剩、拉住、落下、拾搭、拴住等。另外,还用碰姓、碰名的方法起名,即家里老人有意出门,如果碰见姓刘的,就给孩子起名“留住”,碰见推车的,就叫“小车”,碰见担煤的,就叫“黑蛋”。等孩子要上学时,要给其起大名,也就是谱名、学名。人们以为名字关乎穷通福祸,要请文化人甚至算命先生起名。根据其命的五行来定字,若五行缺“金”就选用带金字旁的字,缺“木”就选木字旁的字。
孩子满月之后,母亲要带孩子到娘家住三五天,称之为“住满月”或“走满月”。返回时,外祖母要在孩子鼻尖上抹一点墨,预示着外孙可带走外祖家的文脉。若是女孩要在额头点粉,表示祝愿外孙女长得俊美。待到孩子长到100天,俗称“百岁”,这是孩子的第一个节日。亲戚朋友前来送钱物,主家大办酒席。孩子姥姥家除送衣物外,以金或银打制的长命锁是必不可少的贺礼。
出生婴儿头顶正中部位的头颅没有长全,俗称“呼吸顶”,尤为忌讳触摸。所以,孩子出生100天后才可剪发,俗称“铰头”。“铰头”必须要有家族中的长辈参与,一边铰一边说“婶子剪挣大钱”“娘娘剪做大官”“奶奶剪长得欢”等。铰头不能把所有头发剪掉,在头顶会留下一撮头发,叫“八十顶”,等头发长长辫成小辫子,又叫“八十辫”,一般要等到上学前才剪去。无论胎发或八十辫,剪下后要密藏或送到庙上保存。婴儿穿的裤子是连脚开档的裤,叫“开裆裤”,开档是为了大小便方便。为了辟邪,上身一般都穿红袄。男孩戴虎头帽,女孩戴凤头帽,帽子上有银铃,脖子上戴着银质长命锁,手上戴银镯子,所穿的鞋也分虎头鞋和凤头鞋或猫头鞋。
对于婴儿还有诸多避忌。如不能挠婴儿脚心,以防长大不敢过桥;不让穿丧服和属虎的人探视,以防惊吓孩子;双胞胎打扮须一样;不能用尺子打孩子,以防长不高;不能用鱼籽喂孩子,以防长大不识数;不喂孩子猪脑子或尾巴,以防笨拙或落后;不喂孩子鸡爪,以防撕扯打架;不喂鸭爪,以防笨手笨脚,不会做针线活;不能让晾晒的孩子衣服在外过夜,等等。另外,孩子受惊吓“掉魂”,要“追魂”。追魂的办法是,大人夜晚在街上,把一把敞口锡壶放在一盆水中,在壶上烧香,拖着孩子的一件衣服,边喊着孩子的名字边呼唤:“回来吧!”如果孩子整夜啼哭,要用红纸写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出太阳”,贴在槐树或墙上。
习俗的产生和形成与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地理因素等密不可分。这些习俗中有合理的禁忌,更多的是迷信色彩。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进步与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一些不合理的生育习俗已逐步淡化、禁绝,但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关爱、人情关爱思想,千百年来,却是一脉相承的。
夏天一到,空气中似乎充满了味道,尤其是在人多的地方,汗味、狐臭味、脚气味等各种味道混杂在一起,浅吸一口都能让人“窒息”。
连小九的后台也塞满了一条条有味道的私信,主要集中在脚气、脚臭、脚痒的问题:
“我的脚最近又长水泡了,痒得难受,为什么脚气病总会反复发作?”
“脚气真的折磨死我了,到底怎样才能彻底根治啊?”
“我老公一进家门一脱鞋,真的脚臭熏天,他的脚那么臭,是不是就是香港脚?”
看来,有不少人正被脚气困扰,它究竟是什么?为何那么磨人?到底怎样才能根治?
提起脚气,很多人常将“脚气病”“脚臭”与之捆绑。但实际上,脚气与脚气病完全不是一回事,而脚臭又不单单指脚气。
所谓的脚气病,其实是维生素B1缺乏病,由维生素B1(也叫盐酸硫胺)缺乏引起,主要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便秘、易疲劳、睡眠障碍、体重减轻等。所以尽管以脚气病命名,但与脚气并不相关。
而脚臭一般有两种原因引起,一种是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神经性脚臭,需要到神经内科做系统治疗。另一种原因就是由脚气引起,是脚气的一种症状。
脚气有个较为通俗的名称——“香港脚”,医学名是足癣,是一种真菌感染的皮肤疾病,致病菌多为毛癣菌属与表皮癣菌种。
患病后常表现为瘙痒、脱屑和水疱。不仅如此,因真菌具有传播性,除了能在人与人、人与动物、污染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播外,也可在患者自身的不同部位传播,从而引发甲癣、手癣、体癣、股癣等。
真菌还很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所以脚气易在夏季高发,在寒冷干燥的冬季,症状则会减轻或消失。而且它的复发率很高,约84%的患者平均每年发作2次以上[1],因此也让人备受折磨。
脚气有不同类型,根据皮损状态可分为趾间糜烂型、水疱型、鳞屑角化型。
1. 趾间糜烂型
有的人患脚气后脚趾间总会湿湿黏黏的。尤其是第4~5趾,常见浸渍发白松软的皮肤,因常伴瘙痒,搔挠后就容易出现表皮破损、糜烂、甚至有渗液,发出恶臭味道。也极易继发细菌感染,引发丹毒或蜂窝织炎。
2.水疱型
水疱型的脚气很容易辨认,主要特点就是在脚趾间、足底、脚侧缘会长水疱。水疱可为壁厚、液清的针尖大小,散点分布;也可为连成片,呈蜂窝状融合的大疱。初期会出现瘙痒或刺痛感,当水疱破损或液体被干燥吸收后,就会出现脱屑。
3. 鳞屑角化型
这种类型一般不会瘙痒,主要的特点是脚跟、脚底、脚侧缘出现皮肤增厚纹理加深,并且粗糙脱屑,有的人易开裂甚至出血,常见于冬季。
忽略这2点,难怪脚气好不了
患上脚气后,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就是明明有用药,但为什么总是反反复复、迁延不愈?脚气严重者还会对生活、工作造成困扰,失去治愈的信心。
实际上,用药只是第一步,并且用药也是有讲究的,不仅要选对药,还要坚持用。
在药物的选择上,可先外用杀真菌类药物,包括抗生素类、氮唑类、烯丙胺类(即药品名后带“萘芬”)。一些化学制剂如水杨酸、醋酸也常用于脚气的治疗。并且也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脚气选择不同剂型。
水疱型就比较适合软膏类,如洁宁-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每日取适量搽于患处,可一天2次,连用7周或者一天1次,连用4周。
趾间糜烂型由于在患处有糜烂面,那么就可先用3%的硼酸溶液湿敷,如果仅有浸渍发白无渗液,则可用粉剂,待皮肤干燥脱屑后再用霜剂或膏剂的抗真菌药物。
鳞屑角化型有明显的皮肤增厚,就需要使用渗透性和药物浓度高的角质剥脱型,如10%的水杨酸软膏。
选对药物的同时要用够时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般用药至少需一个月。当然,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如果医生要求更长时间,也要遵循医嘱。同时,坚持用药一周左右,症状未见好转,则应更换药物。
日常护理是治愈脚气的第二步,在用药治疗期间还要注意不能让“真菌有机可乘”,需要营造干净干燥的足部环境。
1.做好足部清洁,每天至少要清洗足部一次,并选择一条毛巾专门擦脚,脚趾间也要保持干燥;
2.出门在外避免使用公共物品,尤其是不要乱穿鞋,也不要在游泳馆等公共场所赤足走地;
3.日常要选择透气性强的鞋袜,鞋子尽量穿拖鞋或凉鞋,而袜子可选择吸汗性强、透气性高的棉袜;
4.如果本身汗腺比较发达,足部很容易出汗,则最好在鞋中或鞋垫撒吸汗粉末,或者使用专门的止汗剂。
在这个高温炎热的夏季,有脚气的朋友们不妨依照上文的建议,坚持用药和做好足部护理,方法用对,足够坚持,相信脚气也会不翼而飞。
真菌性皮肤病专题
参考资料:
1. 王爱平,冉玉平,刘维达,毕志刚,李若瑜,郑志忠,温海,赖维.足癣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0:51-53.
2.脚气病和足癣不一样吗[J].家庭医生,2015:50.
3. 刘云,查旭山.硫磺皂能赶走脚臭体臭吗[J].《自我保健》,2016:59-59.
小蒲姐和朋友讨论“采耳”这项技术的时候,有个朋友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耳屎困扰,因为她的耳朵流油。
???
为啥小蒲姐的耳屎是干干的碎屑,她的耳朵却能像是咸蛋黄一样流油?
耳朵是油是干,和健康状态有关吗?
油耳屎,还有机会变干吗?
耳屎的学名叫做耵聍,是由外耳道的耵聍腺分泌出来的。
在我国大部分人的耳屎都是干性的,成片状;而少部分人耳屎是油性的,可能比较容易凝结成块,或者呈油状从耳道流出。
耳屎是油还是干和种族、遗传、皮脂腺分布、油脂分泌旺盛等因素有关,它与人的健康状态关系不大。
正常情况下,耳屎对外耳道和鼓膜有保护作用,防止尘埃、小虫等异物进入耳道。
而且耳屎能随头部运动、咬合动作向外脱落,不会出现堵塞耳道的问题。
油耳屎易堵塞耳道
干性耳屎呈片状,比较容易脱落,油性耳屎可不一样了。
耳屎油脂含量高,更容易凝结成块、堵塞外耳道。
当耳屎完全堵塞外耳道时,就会出现听力下降、耳闷、耳鸣和耳部不适等耵聍栓塞的症状。需要去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在医生帮助下取出耳屎。
油耳屎易黏附异物
油耳屎比起干耳屎更能黏附细菌、小虫、尘埃等异物,具有一定的隔离细菌功能。
所以有油耳屎的人,基本上很难出现耳部感染和流脓的问题。
油耳屎可能比起干耳屎来说,给人带来的困扰更多。
那么,油耳屎通过什么措施能变成干耳屎吗?
答案是——可以,年纪能让耳屎逐渐变干。
随着年龄增大,皮脂腺、耵聍腺分泌也会逐渐减少;所以等有油耳屎的人年纪变大了,耳屎也会逐渐变干。
除此之外,目前还没有其他更有效的办法能让油耳朵变干。
⚠️辟谣:耳屎油的人,都有狐臭?NO!
狐臭与油耳屎都和遗传有关,但遗传基因的表达,还是看个人的具体状况。
直接导致狐臭的,其实是活动旺盛的大汗腺。
大汗腺分泌物和普通汗液不一样,含有较多蛋白质,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酸腐的味道,就产生了狐臭。
并不是所有耳道皮脂腺分泌旺盛的人,大汗腺也分泌旺盛。
所以,“有油耳屎”和“有狐臭”不能直接划等号,它们并不“捆绑销售”。
(本文经过百科名医医学团队及专家审核)
参考资料: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