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大在深圳国家基因库正式对外发布一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中国人基因组学大数据研究成果。
这是由中国科学家主导,历时两年,对14余万中国人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后,首次揭秘中国人群基因遗传特征的科研成果,也是由华大主导的“百万人群基因大数据研究”项目的首秀。
对此,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文章第一通讯作者徐讯博士表示,本次研究成果有两个重要意义,首先,这标志着生命科学产业已经从单个样本的检测和诊断,正式进入了基因大数据时代;其次,也验证了基于大人群的精准医学研究已成为新的科研模式,对基因组学大数据研究具有开创性价值。
据了解,华大在2016年正式发起“百万人群基因大数据研究”项目,此次研究项目正是其第一期的成果。
南北方6大遗传差异
在本次研究中,华大的研究小组成功构建了包含904万个多态性位点在内的中国人基因频率数据库(CMDB),其中约有20万个多态性位点属于首次发现,这是目前正式发表的最大规模的中国人群基因频率数据库。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小组确定了6个在地区纬度方向上受到强烈自然选择的基因,它们在基因频率上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充分展现了饮食、气候、病原体等环境因素对中国人群的演化所起到的选择作用。
比如,由于古代在北方、西北等地区如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地可能由于蔬菜获取比较困难,导致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肉类摄入比例较大,因此,促进脂肪代谢率的等位基因在这些地区有明显富集的趋势。
与机体免疫功能相关的编码红细胞补体受体I的基因CR1呈现了南方富集的现象。古代中国南方被称为南蛮瘴气之地,自然环境恶劣,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疟疾盛行,因此对于生存于该地区的人在免疫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北方体味小
此外,与耳垢干湿、体味(如狐臭)、大汗腺分泌等相关的ABCC11基因,也呈现了明显的南北方选择差异。除了部分广西、广东和海南的中国人没有这个基因突变之外,绝大部分的生活在北方温带气候地区的人们都有这个基因突变,突变结果表现为干性耳垢、体味较小、大汗腺分泌较少,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北方的生存环境。而在南方,则没有这方面的自然选择压力,从而使野生型基因在南方长久地流传下来。
甘肃以及靠近甘肃省的宁夏和青海省有较高的欧洲血统
研究小组通过分析人群遗传距离的变化和基因流方向,揭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群体的遗传结构特点及中国各省与欧洲、南亚、东亚人群的基因交流程度(或者说是通婚程度),发现当今中国人的遗传特点同时受到丝绸之路及近代人口大规模迁徙等因素的多重影响。
本次研究发现,甘肃以及靠近甘肃省的宁夏和青海省的汉族人群体中所含有的欧洲人成分高于其它省份,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达到0.115%。这个地区在古代恰巧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的所在之处,是中西方人群汇聚的地方,很可能由此导致该地区汉族人有较高的欧洲血统。
首次发现“怀双胞胎”基因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小组一次性发现并且验证了48个与身高以及13个与BMI显著相关的基因位点,包括这些位点在内的常见突变位点分别解释了48%的身高遗传率以及10%的BMI遗传率。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和算法工程师有可能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构建适合于中国人的身高预测模型,通过基因数据推断个人的身高情况。
另外,研究小组对怀孕年龄和双胎怀孕两个表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两个与怀孕年龄显著相关的基因位点,暗示着这两个位点的突变与生育力密切关联; 与此同时,还在NRG1基因中发现了一个和双胞胎妊娠显著相关的突变位点,也就是说携带NRG1基因的突变,有更高的几率怀上双胞胎。
首次揭示中国人病毒图谱:乙肝病毒排首位
华大的研究小组还首次全面揭示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人群病毒感染发生率以及病毒在血浆中丰度的分布。
研究发现,中国人血浆的病毒组与欧洲人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比如,在欧洲人群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与皮肤急疹相关的疱疹病毒7型及与鼻咽癌相关的疱疹病毒4型,而在我国人群中排在首位的则是乙肝病毒,其感染发生率大约为2.5%。
■文|民间百科 孔如也
每日百科:狐臭:非疾病,遗传,衡量夫妻关系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天下人苦狐臭久已,连持刀女强人张雨绮也未能幸免。
被气急败坏的前夫袁巴元捅出有狐臭,虽不知真假,却也能看出,“你有狐臭”这样一句话,对一位女性而言,无异于往粪坑里投了一枚深水炸弹,苦心经营的“新时尚女性”形象顷刻间瓦解。
单看名字,“狐臭”二字就可以让人感觉到深深的恶意。
在古代医学中,狐臭被看作是一种带有歧视眼光的疾病,之所以说歧视,是因为长期以来有无狐臭曾关系到万千女性的婚姻大事,乃至发展成一种婚俗禁忌,在那些年代,如果一位待出阁的大家闺秀,被曝出有狐臭,这位姑娘的一生基本上就毁了,婆家人不会允许一位有狐臭的女性来污染自家“优良”的基因,即使她的家境再好,即使她的长相再漂亮,都掩盖不住那若有若无的味道。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婆家人会义正言辞地拒绝这门亲事,知道姑娘有狐臭的婆家人拥有对婚姻的“一票否决权”。
作为一种婚俗禁忌,普遍为社会所接受。比如在河南省的西部和西北地区曾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偃师民间曾认为“狐臭之家为门第不清”,中国人向来讲究门第,倘若原本和自家属于门当户对的一户人家,忽然得知这户人家有狐臭史,便被认为不怎么清白,原先的档次将下降无数倍,至于联姻一说,更被视为“高攀”,自然是难中之难。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其他省份,比如山西省太原北郊向阳镇,明末清初时择偶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盘根问底对方的家庭有没有狐臭;陕北人则有一种观念,认为穷不扎根臭扎根,也是一样的道理;西宁地区汉族旧式婚俗之一,有类似今天我们的婚前体检,其中男女任何一方倘若“袖子长”(即指有狐臭,所以你看,很多人甚至狐臭一词都讳莫如深,用袖子长短去形容狐臭),即使其他条件都是一等一的好,这门婚事也会赶紧说拜拜;在四川成都附近的旧式婚姻中,也有一项习俗,结婚之前,南方派人去女方家中,其中一项就是“叫到身边来坐,闻一闻”,闻出味道的话,这门婚事就只能不了了之。
很多人无法反驳这是一种偏见,所以痴男怨女何其多,爱情悲剧也何其多。倘若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真正敢于反抗世俗眼光的,都是少数。李峰教授在《传统婚俗中的狐臭禁忌考论》一文中,曾提到豫西巩义市的一些农村,也将打听门族有无狐臭当成一个规矩,在当地的一个小山村,一对恋人因女方有狐臭,而遭到男方家庭的极力反对,但小伙却很有骨气,全然不顾家里人的眼光,最后这对恋人虽然修成了正果,但小伙却因为一意孤行被家人断绝了往来。
后来证明,这段荒唐历史虽然很不近人情,却误打误撞地命中了现代生物学证明的狐臭会遗传的事实。
今天的遗传学表明,位于人类16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G和A,其中G是狐臭的罪魁祸首,父母若携带这种基因,他们的孩子患有狐臭的概率将远远大于常人。有学者也曾对490例患者的4代家族成员进行了调查,发现有家族史的占比高达89.58%。
狐臭到底是不是遗传病?
遗传是已经被证实的,但是狐臭是不是一种疾病,可能还有待商榷。
首先,我们可以试图搞清楚狐臭产生的机理,狐臭的产生离不开人体的汗腺,人体的汗腺又分为大汗腺和小汗腺。小汗腺遍布全身,一般是没有味道的,而大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肛周和外生殖器部位,排出的汗里有蛋白质和脂肪酸,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一种气味。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中国人的狐臭史可能比西方国家短太多了。有数据表明,在中国,大约只有5%的人又狐臭,而在华北平原,这个数据甚至降到了1%,反观其他人种,白色人种的狐臭率达到了90%,黑色人种的狐臭率一度高达99.5%。
知乎上@Lee Sean关于这种情况的解释很有意思,在动物中,气味拥有交流信息的作用,绝大多数动物的嗅觉都很灵敏,例如狗会通过撒尿识路,养过猫主子的人在回到家后,猫主子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闻闻你身上的味道,看看你这一天去哪觅食去了。类似的解释还有体味在性吸引和配偶的选择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某些地区,社会习俗无法接纳有体味的人,人们会因为有体味而丢失工作,在中国一些地区,则演变成门第清不清白的重要衡量标准。究其原因,可能要追溯到我们的祖辈,在某个人人都有体味的年代,为了适应气候,产生了变异。
大部分中国人能够逃脱狐臭的困扰,实在是一件类似X战警中人类产生变异的小概率事件。
在这种解释中,体味就是味道很轻的狐臭,狐臭就是味道很重的体味,所不同的只是人类16号染色体中某个基因在漫长的时间里,究竟保留下来多少的区别。
所以,看到这里,很多因为狐臭而自卑的朋友,大可不必如此介怀。你看人家拿破仑,有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当年一身戎装的拿破仑在战场上怎么也忘不掉爱妃身上那股令人痴迷的香味,临归之前,他迫不及待地写情书叮嘱自己的爱妃,文末是简短的一句:“别洗澡,我快回来了!”一个痴汉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句话让人浮想联翩的同时,也能表明:相较于各类香水,拿破仑可能更喜欢自己妻子身上的体香,或者说可能就是狐臭。
当然,这种情况在今天看来,基本上不会再发生了,因为掩盖气味的方式多了起来,而现代比较开明的父母,也不会追根刨底似的去打听“你有没有狐臭?”显得很是神经质。
社会发展到现在,传统的一些婚俗禁忌,如果是并不能产生实质意义的,也早已被摒弃掉了。对待狐臭这件事,其实处理起来也简单,若是你觉得味道难闻,现代医学和非医学的手段如此之多,你可以尝试去咨询医生或者美妆达人,若是你觉得无必要,闻着就是了。
至于想用这件事让别人产生异样的眼光来损害人的形象,实在没有必要,况且夫妻一场,袁巴元此举真的不怎么地道,反观下面这种人才是最爷们的。
所以,有没有狐臭和你爱不爱自己媳妇儿或者老公,是两码事。
参考资料:1、《传统婚俗中的狐臭禁忌考论》,李峰2、《狐臭是怎么产生的?》,知乎@Lee Sean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22809/answer/48728455
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除了面容和肤色有所差异外,体味也明显不同。
在很多国家,甚至有这样一句流行广告词:“10个印度男人,8个狐臭。”。
在这样的言论支持下,狐臭䷊䷊,成为了臭名昭著的体味代名词。
那么,这句广告词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外国人体味为什么总比中国人浓?
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
一、为什么说外国人体味更重?虽然世界各国人种不同,体味也必然不同,但为什么大家普遍觉得外国人的体味就普避得开?
针对这样的问题,有人很早就做过研究,他们通过
实验发现,体味与大家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在了解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对外国人的体味有着不同的看法了。
据悉,大家所说的狐臭即是顽固性臭汗,据鉴定该体味是较强烈的乳酸味,多是由细菌分解引起的。
但常人少有从科学角度来解释其成因,所以很多人都觉得狐臭和汗臭是那么回事,谁都会产生。
其实不然,据研究表明,狐臭和汗臭不是一个东西。
狐臭的形成原因是因为分泌的皮脂和汗液在体表表面,由于细菌的分解所产生的异味。
也就是说这种体味和我们的汗液没有关系,它是因为我们的皮肤分泌出来的油脂与细菌长时间接触后才会有的味道,在大多数人的身上,这种体味并不明显。
但是在有些特殊的环境下,还是会逐渐产生狐臭,尤其是在生活环境较差的地方,出现的频率更高。
要想避免这样的体味,就需要浴室通风良好,尤其是清洁工作要做的足够干净,同时大家要注意保持身体的清洁。
而大家认为的汗臭,其实也不是汗液分泌出来的味道,而是汗液和空气中细菌的分解产生的味道,所以与其有条件的生长环境有关。
在温度适宜、潮湿、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人体分泌的汗液很容易被细菌分解,产生一种很不好的味道。
所以身处不同环境的人的体味自然也会明显不同。
经过上面的科学论证不难看出,人的体味和周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觉得外国人的体味比较浓呢?
经过专家的研究发现,人种和环境还有很大关系。
所谓的不同人种不同体味,其实就是指不同人种在不同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体味,比如在亚洲地区的人就会比较喜欢食用淡味的食物,这也会使他们产生较淡的体味,而欧美的人通常会食用肉类食品,也就有了不同的体味。
在过去,由于生活的环境和条件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不同的体味,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人体味更加明显,因为北方气候寒冷,人们往往都要穿厚衣服,这样很容易导致人体出现的高汗渗透不畅,这样就会产生汗臭。
而外国人体味浓重的这一观点,对不对?
其实要说到体味浓重,那么中国人同样不输给任何人。
它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的。
按照前面的科学依据,就这研究人员不难发现,这是因为中国的北方人种有关,因为他们的汗腺特别发达,这种发达和欧美人一样,区别就是中国人会有很发达的大汗腺。
所以当人在出汗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热量和脂肪一起排出体外,如果不及时清洁,就会很容易引起狐臭。
与此相反,南方地区人体腺分泌的汗液要比北方人要少很多,所以南方地区的人即便没有及时清洁也不会出现大量油脂和蛋白质一起排出体外的情况,自然也就不会产生狐臭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身处异国他乡的外国人总是会觉得中国人有些地方不好,尤其是对着中国人的体味,他们总是会挑剔地说中国人身上有怪味。
那么,中国人真的会有怪味吗?
实际上,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气候和地域各有不同,所以当地人的体味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中国地方人的体味就会不一样,再加上人的生活习惯也会对体味产生影响,所以有些人的皮肤会呈现淡黄色,这也会导致他们的体味变得有点奇怪。
而且,大家所说的体味,也不仅仅是人体排出的一种味道,还与周围的环境有关,就好比制成夏天,大家会觉得人的体味比较重,这也就是因为环境的原因。
所以有时候会产生的体味并不一定是什么,以至于很多外国人都会产生了误解。
实际上,中国人的体味并不会比任何人要浓,只是因为生活习惯和饮食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体味而已。
不管到底是什么原因,相信科学会找到答案,大家并不需要对此执着不放。
不同国家的人自然有不同的体味,这是种多样化的体现,大家应该尊重彼此,相互理解,不能因为某种体味就对其产生歧视。
那么大家对客观的体味应该如何对待呢?
对于体味,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洗澡,少吃辛辣食物,注意个人卫生是关键。
其次要注意户外防晒,经常通风换气,适量运动,都可以降低体味产生的几率,最后,也要注意大家的饮食,可以适当多吃些蔬菜水果,防止引起不必要的味道产生。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