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腋臭手术后打石膏(腋臭手术后要打几天消炎针)

时间:2025-07-03 22:22:22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皮肤病中医外用散剂(粉剂)75处方

散剂(粉剂)

散剂是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掺入膏药或者直接撒布在疮面上的一种常用的外用药剂型。传统的散剂因为常与膏药配合应用,又称为“掺剂”。皮肤科现在通常称散剂为“粉”、“面”、“丹”、“散”等,一般将由单味药制成的细面称为“面”或“粉”,如:黄柏面、枯矾面、滑石粉等;将复方研制成的药粉称为“散”,如:二妙散、如意金黄散;也有将散剂称为“丹”的,如:红升丹、白降丹、八宝丹等。

中药散剂的主要来源是植物和矿物,也有用虫类动物干燥的尸体制成的。散剂的制成通常采用机械物理的裁截、研磨等方法,传统的方法是将药物研磨成不同粗细的粉末,再过绢罗或马尾罗。现代制药工业通常采用过样筛的方法制成散剂,即按每平方厘米筛眼的目数,形成不同粗细的粉末。

一、散剂的要求

皮肤科外用散剂必须首先将药粉混合均匀,量取准确。由于散剂直接作用于皮肤上,这就要求散剂过80~120目的样筛,保持干燥,以避免物理、化学性的刺激和药物因受潮而变质。为了保证复方药物混合均匀,含量准确,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如处方中含有红升丹、轻粉、雄黄等药物时,要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将药物混合均匀,质量重的中药要同质量轻的中药混合均匀,可采用过样筛的方法配制。

二、散剂的功能

(一)收湿拔干

将散剂撒布于皮肤表面,能将皮肤表面的汗液、皮脂及一定的渗液收湿拔干,从而起到干燥的作用。但对于渗出液较多的皮损应忌用这种方法,以防止形成药痂。

(二)散热作用

散剂的结构是不同程度的颗粒,极小颗粒的干燥药粉撒布于皮肤表面,可扩大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加上中药的清凉解热的药理作用,可降低皮肤炎症部位的温度,使小血管收缩,红肿迅速消退,起到清热消炎的作用。散剂的颗粒愈小,其散热的作用愈大,如痱子粉便可用于痱子的治疗,以协助散热消炎。

(三)防止感染

在无渗液的皮损上撒布大量散剂,能使患处少受或免受外界摩擦刺激,并能折射光线,从而使皮损免受光线的损伤,防止感染的发生。

(四)生肌长肉,消除疣赘

有些散剂作用于疮疡及一些皮损上,具有平胬、腐蚀、消疣赘及生肌长肉的作用,如:红升丹、枯矾面、生半夏面等。

(五)护肤作用

粉剂可适当隔绝外界的摩擦刺激,具有一定保护皮肤的作用,如滑石粉等撒布在皮肤上,便可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三、散剂的适应证

1﹒由于散剂具有安抚收湿、清热凉血的作用,常用于痱子、急性红斑、丘疹而无明显渗出的各种皮炎,如:急性红斑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等。

2﹒散剂具有收湿拔干的作用,可用于多汗症及夏季皮肤皱褶的接触面。脚气收干药粉还可用于渗出性脚癣的治疗。

3﹒应用油膏及糊剂的皮损,涂药后若再撒布些散剂,可加强药物的吸收作用,减少外界及衣物对皮损的摩擦。

四、散剂的使用方法

(一)撒布

用棉签蘸药粉轻扑患处,如滑石粉、痱子粉的使用。

(二)水调外擦

用水(也可采用蜜水、茶水)将散剂调匀外擦,或用新鲜植物药汁蘸药粉外擦,如颠倒散、龟板散等的使用。

五、使用散剂的注意事项

1﹒配制散剂要过100目左右的样筛,药粉要保持干燥,以避免对皮损的不良刺激。

2﹒有渗出液分泌物及脓性皮损忌用散剂,因为散剂容易与渗出液结成药痂,会导致继发感染,而且散剂对糜烂面有较大的刺激性。

3﹒干燥皲裂性皮损忌用散剂,以防止进一步拔干脱水,使皮损加重。

4﹒毛发部皮损使用散剂,因不易被清除,也不应使用。

5﹒含淀粉类的散剂,忌用于腋窝、腹股沟、乳房下及阴部、肛周等部位,因在皱褶及多汗区使用含淀粉类散剂,会使药物与汗液混合,药物粘附于皮损,腐败分解,产生毒素,会加重对皮损的刺激。

六、散剂常用方剂(共计75方剂)

1﹒祛湿散

组成:黄柏10g,黄芩10g,寒水石20g,青黛5g。

功能: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主治:湿疹、接触性皮炎等。

用法:直接撒扑或用植物油调敷。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

来源:张作舟经验方。

2﹒脚气散(处方1)

组成:枯矾10g,硫黄3g,滑石粉50g,冰片1g。

功能:除湿杀虫敛汗。

主治:渗出性手足癣等。

用法:撒布于患处。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来源:张作舟经验方。

3﹒脚气粉(处方2)

组成:樟脑20g,水杨酸50g,氧化锌100g,硼酸100g,薄荷脑10g,滑石粉720g。

功能:收敛、吸湿、止痒、消炎。

主治:汗疱型、擦烂性足癣。

用法:外撒。

制法:先将樟脑与薄荷脑研磨液化后,加入少量滑石粉研匀,再分次将水杨酸、硼酸及氧化锌加入研匀,最后逐次加入滑石粉研匀,过筛即得。

来源:《制剂手册》。

4﹒黄石散

组成:黄柏面10g,滑石30g。

功能:清热收湿。

主治:湿疹及皮炎有继发感染者。

用法:直接撒布于患处。

来源:张作舟经验方。

5﹒祛湿药粉(祛湿散)

组成:川黄连25g,川黄柏25g,黄芩150g,槟榔100g。

功能: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主治: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脓疱疮、婴儿湿疹。

用法:直接撒扑,或用植物油调敷或配制软膏用。一般丘疹样或有少量渗出液的皮损,可以直接撒扑或用鲜芦荟蘸药外搽,流水多或脓汁多者可用油调外用,暗红干燥脱皮者可用药粉配成软膏。

制法:研极细粉末。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阴疮禁用。

6﹒化毒散

组成:黄连面、乳香、没药、川贝母各60g,天花粉、大黄、赤芍各120g,雄黄60g、甘草45g、冰片15g、牛黄12g。

功能: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脓疱疮及有继发感染的皮炎、湿疹等。

用法:直接撒扑或用植物油调敷。

制法:除雄黄、冰片、牛黄另研细末外,余药共研末,与前三味混合即成。

来源:市场方。

7﹒新三妙散

组成:黄柏面300g,寒水石面150g,青黛面30g。

功能:除湿清热,解毒止痒。

主治:急性湿疹、婴儿湿疹、过敏性皮炎、脓疱病。

用法:直接撒扑,或用鲜芦荟蘸搽,或用植物油调成糊状外用。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8﹒止痒药粉

组成:老松香30g,官粉30g,枯矾30g,乳香60g,轻粉15g,冰片6g,密陀僧15g,炉甘石30g。

功能:祛湿收敛,杀虫止痒。

主治:脓疱疮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

用法:装入布袋外扑皮损或用油调外敷,也可配成5%~20%软膏外用。

制法:研细末。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本药有一定刺激性,对于急性炎症性皮肤病、黏膜病损慎用。对汞过敏者禁用。

9﹒青黛散

组成:青黛粉15g,黄柏面15g,滑石粉60g。

功能:收干止痒,清热定痛。

主治:脓疱疮、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或脂溢性皮炎、痱子。

用法:直接撒扑外用。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10﹒止痒散

组成:滑石粉30g,寒水石15g,冰片2g,雄黄3g,明矾3g。

功能:杀虫止痒。

主治:虫咬皮炎等。

用法:直接撒扑或用植物油调敷。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和匀。

来源:经验方。

11﹒新青黛散

组成:青黛18g,牙硝18g,朱砂18g,黄连10g,黄柏10g,生玳瑁2g,雄黄1g,牛黄1g,冰片0﹒3g,硼砂1g。

功能:清热解毒,收敛定痛。

主治:口腔溃疡、扁平苔藓。

用法:直接外用口腔疮面上。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12﹒龙骨散

组成:龙骨100g,牡蛎100g,海螵蛸100g,黄柏500g,雄黄100g,滑石粉30g。

功能:解毒收敛。

主治: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趾间足癣。

用法:直接扑上或油调外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化脓性的陈旧肉芽疮面禁用。

13﹒平胬散

组成:乌梅10g,煅石膏3g,轻粉3g,月石6g。

功能:祛湿收敛,平胬肉。

主治:各种疮面水肿肉芽增生。

用法:直接撒布水肿胬肉的疮面上,纱布压扎。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新鲜疮面脓毒未净者勿用。对汞过敏者禁用。

14﹒粉色干燥药粉

组成:樟丹180g,五倍子250g,枯矾120g,上官粉120g,轻粉120g。

功能:祛湿收敛,固皮止痒。

主治: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头癣。

用法:与其他药粉合用撒扑或油调成糊剂用。常用量为5%~20%。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本药粉有一定刺激性,凡新发湿热性皮肤病、溃烂疮面及黏膜损害部慎用。对汞过敏者慎用。

15﹒紫色消肿散

组成:紫草15g,赤芍30g,当归60g,贯众6g,升麻30g,白芷60g,荆芥穗15g,紫荆皮15g,草红花15g,儿茶15g,红曲15g,羌活15g,防风15g。

功能:散风活血,化瘀消肿。

主治:慢性丹毒肿胀,红斑性结节性疾患。

用法:单独或与其他药粉混合应用。常用蜂蜜调或荷叶煎水调和外用。

制法:研细末。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疖、痈、疽初起毒热盛者勿用。

16﹒收干生肌药粉

组成:乳香面30g,没药面30g,琥珀面6g,血竭面12g,儿茶面15g,水飞甘石面20g。

功能:收敛止疼,固皮生肌。

主治:烫灼伤、女阴溃疡、下肢慢性溃疡、疮面脓毒已尽者均可用。

用法:薄敷于疮面或制成药捻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痈、疖疮面脓毒未净者慎用。

17﹒生肌散

组成:象皮3g,没药3g,乳香3g,血竭3g,龙骨3g,儿茶3g,冰片1g,赤石脂3g。

功能:生肌长肉,止痛收敛。

主治:慢性顽固性溃疡、下肢溃疡、放射性溃疡。

用法:直接撒布疮面,或配制成软膏外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疔、痈溃后脓毒未净的疮面勿用。

18﹒痱子粉

组成:冰片3g,薄荷冰3g,甘石粉15g,滑石粉30g,黄柏6g。

功能:清热敛汗,解毒止痒。

主治:痱子、尿布皮炎。

用法:直接扑撒。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19﹒小儿痱子粉

组成:樟脑8g,薄荷脑8g,氧化锌24g,硼酸140g,升华硫20g,滑石粉800g。

功能:吸湿、止痒、收敛、消炎。

主治:小儿痱子、痱毒。

用法:撒布皮损。

制法:取樟脑、薄荷脑置乳钵中研磨共熔,再分次加入升华硫、氧化锌、硼酸研匀,最后分次加入滑石粉研匀,过筛即得。

来源:《制剂手册》。

20﹒腋臭散

组成:密陀僧240g、枯矾60g。

功能:敛汗,除臭。

主治:腋臭,手脚多汗。

用法:治疗腋臭用药粉干扑两腋下,每日1次。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此药切勿入口,对铅过敏者禁用。

21﹒二白散

组成:白石脂30g,白蔹30g,苦杏仁30g。

功能:祛湿散风化瘀。

主治:痤疮、酒渣鼻。

用法:用鸡蛋清调药外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慎勿入目。

22﹒搽绿药粉

组成:硼砂100g,自然铜30g。

主治:神经性皮炎及角化过度类皮损。

用法:用黄瓜蒂、茄子皮或生姜片蘸药外用,或配成10%软膏外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溃疡疮面勿用。

23﹒搽黄药粉

组成:栀子30g,雄黄12g,朱砂12g,轻粉12g。

功能:祛风止痒,剥脱上皮。

主治: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

用法:用黄瓜蒂、茄子皮或生姜片蘸药外用,或配成10%软膏外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溃疡疮面及对砷汞过敏者勿用。

24﹒青白散

组成:青黛30g,海螵蛸末90g,煅石膏37g,冰片3g。

功能:收湿止痒,消炎退肿。

主治:羊胡疮、湿疹、过敏性皮炎等。

用法:撒布于患处,渗水不多,用麻油调。

制法:先将青黛研细,再加入海螵蛸研末,后加煅石膏末研和,最后将冰片研细研匀混合。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25﹒颠倒散

组成:大黄120g,硫黄120g。

功能:清除油腻,清热活血。

主治:酒渣鼻、痤疮、脂溢性皮炎。

用法:用凉开水或胡萝卜、鲜芦荟蘸药粉涂擦。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样筛。

来源:《医宗金鉴》。

备注:勿入口与目。

26﹒龟板散

组成:龟板面30g,黄连10g,红粉1﹒5g。

功能:收湿清热,去腐解毒。

主治:黄水疮及其他皮肤病有继发感染者。

用法:直接撒布于患处。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来源:成药。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

27﹒金黄散

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160g,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64g,天花粉320g。

功能: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

主治:丹毒、疖肿等。

用法:用葱汁、酒、麻油、蜜、菊花露、银花露、丝瓜叶捣汁调敷。

制法:共研细末,过80~100目筛。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8﹒湿疹散

组成:黄芩、煅石膏各50g,寒水石250g、五倍子125g。

功能:安抚解毒,收敛止痒。

主治:急性湿疹、皮炎和感染性皮肤病(包括细菌、真菌引起的)。

用法:外扑,或用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

制法:上药共研极细粉末。

来源:经验方。

29﹒增色散

组成:雄黄、硫黄、雌黄、密陀僧各6g,冰片3g,麝香、斑蝥各0﹒6g。

功能:刺激色素生长,调和气血。

主治:白癜风。

用法:用新鲜茄蒂、黄瓜、胡萝卜等任选一种,蘸药末擦损害区,1日3次。

制法:将上药分别研极细末,兑入混合,瓶贮,勿令泄气。

来源:经验方。

备注:黏膜皮肤交界处的部位慎用。头面部要采用米醋调擦。皮肤过敏者忌用。

30﹒大黄散

组成:大黄、苍术、黄柏各等份。

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主治:丹毒、疖肿、脓疱疮等。

用法:取金银花或菊花煎汁,或用凉开水调成糊状,涂擦。亦可用植物油调涂。

制法:研细末。

来源:经验方。

31﹒九一丹

组成:煅石膏9g,升丹1g。

功能:祛腐,生肌。

主治:溃疡伤口脓腐未尽。

用法:将药粉撒在伤口上,外涂相应软膏,一天一换。

制法:各研细末后,兑入混匀,放在棕色瓶中贮藏,勿晒太阳。

来源:《医宗金鉴》。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

32﹒珠黄散

组成:牛黄、珍珠各等份。

功能:解毒生肌。

主治:黏膜溃疡等。

用法:吹药于患处。

制法:研极细粉末,贮存瓶内。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3﹒养阴生肌散

组成:雄黄、青黛、甘草、冰片各2g,牛黄、黄柏、龙胆草各1g。

功能:清热养阴,生肌止痛。

主治:口糜、口腔黏膜扁平苔藓。

用法:取少许外擦于口腔黏膜损害处,每日2~4次。

制法:共研细末。

来源:北京医学院口腔医院经验方。

34﹒玉盘散

组成:白牵牛10g,甘松10g,香附10g,天花粉10g,藁本5g,白蔹5g,白芷5g,白附子5g,官粉5g,白及5g,大黄15g。

功能:调气退斑。

主治:雀斑、粉刺等。

用法:水调擦面。

制法:研细末。

来源:《疡医大全》。

35﹒四白散

组成:糯米350粒,巴豆5个。

功能:点痣去斑。

主治:雀斑、黑痣。

用法:针挑开,外搽之。

制法:布包用石灰水煮,如糊,点敷患处。

来源:《外科大成》。

36﹒盘玉散

组成:黄柏、红枣(煅存性)各15g。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湿疹类皮肤病。

用法:外搽。

制法:研细末,用植物油调。

来源:《医宗金鉴》。

37﹒五虎丹

组成:水银、白矾、清矾、牙硝各180g,食盐6g。

功能:腐烂瘤体。

主治:皮肤恶性肿瘤。

用法:用糨糊调和,点在肿瘤创面上,或用米饭赋形,搓成锭剂(宽、长各2~3cm),插在肿瘤上,待其肿瘤坏死脱落,再按溃疡创面处理。

制法:将上药制成药粉,放在乳钵内共研至不见水银为度,再放入炼铜砂罐内加温,蒸发水分,使成“丹胎”,然后将砂罐倒置于瓷碗内,盐水石膏封口,放入荷叶水坛口上,坛内盛水约10kg,坛上放炭火约2小时,冷却瓷碗取丹,以白色结晶为佳。

来源:湖南中医学院方。

38﹒消癌散

组成:红矾、红粉、紫硇砂、天花粉、达克罗宁各5g。

功能:祛腐攻毒。

主治:皮肤肿瘤等。

用法:用2%的丁卡因或2%奴佛卡因溶液调成的消癌散在肿瘤创面涂一层,外盖纱布,一日换1次,或2~3日一换。

制法:依法制成药粉。

来源:旅大方。

39﹒雄黄四黄散

组成:石黄、雄黄、硫黄、白附子、雌黄、川槿皮各等份。

功能:杀菌止痒。

主治:花斑癣、白癜风。

用法:外搽或用酒调。

制法:研细末。

来源:《外科正宗》。

备注:对砷汞过敏者忌用。

40﹒狐臭粉

组成:寒水石、密陀僧等份。

功能:避秽祛臭。

主治:狐臭、体气。

用法:外扑,一日2~3次。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筛。

来源:经验方。

备注:对铅过敏者忌用。

41﹒五香散

组成:沉香、檀香、木香、零陵香、麝香各等份。

功能:芳香避臭,杀虫除毒。

主治:体气、紫白癜风(花斑癣)。

用法:外扑或水调外搽患处。

制法:研细末。

来源:《外科正宗》。

42﹒密陀僧散

组成:硫黄6g、雄黄6g,蛇床子、密陀僧各3g,轻粉1﹒5g。功能:祛风杀虫。

主治:白驳风、汗斑、足癣等。

用法:醋调搽或干扑患处。

制法:研细末。

来源:《医宗金鉴》。

备注:皮肤过敏者忌用。

43﹒解毒雄黄散

组成:雄黄4g,硫黄6g。

功能:解毒止痒。

主治:血风疮。

用法:外搽。

制法:研细末。

来源:《外科正宗》。

44﹒回阳生肌散

组成:人参15g,鹿茸15g,雄黄1﹒5g,乳香30g,琥珀8g,京红粉3g。

功能:回阳生肌,止痛收敛。

主治:结核性溃疡、慢性顽固性溃疡及属于阴疮久不收口者。

用法:薄撒于疮面上,或制成药捻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火毒疮疖,属于阳证脓毒未净者及汞过敏者禁用。

45﹒二妙散

组成:苍术500g,黄柏500g。

功能:清热燥湿。

主治: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湿疹、脓疱疮、丘疹样荨麻疹。

用法:直接干撒或植物油调上。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丹溪心法》。

备注:对湿热性皮肤病薄敷。

46﹒三妙散

组成:苍术500g,黄柏500g,槟榔500g。

功能:清热除湿,解毒止痒。

主治: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湿疹、脓疱疮、丘疹性荨麻疹。

用法:直接干撒、鲜芦荟蘸药或用植物油调上。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备注:对湿热渗出性皮损宜薄敷。

47﹒雄黄解毒散

组成:雄黄30g,寒水石30g,生白矾120g。

功能: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慢性湿疹、多发性毛囊炎、脂溢性湿疹及蚊虫咬伤。

用法:可单独撒布或与他药混匀植物油调上。也可加入酒剂中或其他软膏中外用,一般浓度为5%~20%。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证治准绳》。

备注:凡疖、痈破后新鲜疮面勿用,勿入目内。

48﹒甲宇提毒粉

组成:什净轻粉30g,京红粉30g,朱砂9g,血竭12g,琥珀9g,麝香0﹒9g,冰片6g。

功能:化腐提毒,生肌长肉。

主治:疮疡瘘管。

用法:外用。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房芝萱外科经验》。

49﹒清吹口散

组成: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薄荷、黄柏、黄连、煅月石、冰片。

功能:清热解毒止痛。

主治:口舌生疮等。

用法:洗漱净口腔,用药管吸入患处。

制法:共研细末。

来源:《中医皮肤诊疗学》。

50﹒花蕊石散

组成:花蕊石30g,西月石10g,枯矾20g,滑石粉40g。

功能:燥湿止痒。

主治:血管瘤。

用法:外扑。

制法:分研极细末,和匀。

来源:《医宗金鉴》。

51﹒三黄散

组成:生地黄、蒲黄、牛黄、冰片。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丹毒等。

用法:外敷。

制法:扁柏叶汁调敷,或植物油调匀。

来源:《疡医大全》。

52﹒黄灵粉

组成:黄升25g,硫黄50g。

功能:增加色素,调和气血。

主治:白癜风。

用法:外搽。

制法:研细末,用镇江醋调匀,随用随调。

来源:经验方。

53﹒翠云散

组成:铜绿15g,胆矾15g,轻粉30g,煅石膏30g。功能:祛湿止痒。

主治:湿疮、平疮。

用法:湿疮干掺,干疮则用公猪胆汁调涂。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外科正宗》。

54﹒玉肌散

组成:绿豆250g,滑石、白芷、白附子各10g。

功能:祛风退斑。

主治:白屑风、酒刺、雀斑等。

用法:研细末,每次2匙,洗面时用。

制法:共研细末。

来源:《外科大成》。

55﹒铜绿散

组成:铜绿、石膏、枯矾、松香。

功能:燥湿、止痒、杀虫。

主治:体癣、臀癣等。

用法:同青黛散混合,随病情轻重加减。

制法:用植物油调搽。

来源:《中医皮肤科诊疗学》引《中医外科学讲义》。

56﹒清凉粉

组成:六一散120g,梅片12g。

功能:散风止痒,清凉收汗。

主治:痱子等。

用法:直接外扑。

制法:研细末。

来源:经验方。

57﹒穿粉散

组成:轻粉、穿山甲、铅粉、黄丹各10g。

功能:清热渗湿。

主治:旋耳疮、黄水疮。

用法:植物油调成糊状。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医宗金鉴》。

备注:对铅、汞过敏者忌用。

58﹒解毒丹

组成:青黛6g,黄柏6g,煅石膏60g。

功能:解毒祛湿。

主治:湿疹、急性过敏性皮炎。

用法:植物油调成糊状。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简编》。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

59﹒玉容散

组成:白牵牛、团粉、白蔹、白细辛、甘松、白鸽粪、白及、白莲蕊、白芷、白术、白僵蚕、白茯苓各30g,荆芥、独活、羌活各15g,白附子、鹰条白、白扁豆各30g,防风15g、白丁香30g。

功能:退黑去斑。

主治:黧黑斑、黑变病、黄褐斑、雀斑、粉刺等。

用法:每用少许,放手心内,以水调浓搽面上,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各1次。

制法:共研细末。

来源:《医宗金鉴》。

60﹒石珍散

组成:煅石膏30g,真轻粉30g,青黛10g,黄柏10g。

功能:解毒、收水、生肌。

主治:脓疱疮等。

用法:外涂。

制法:先用甘草煎水外洗,将上述诸药共研细末,用植物油调匀。

来源:《疡医大全》。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

61﹒月白珍珠散

组成:青缸花1﹒5g,轻粉30g,珍珠10g。

功能:祛腐生肌。

主治:女阴、龟头黏膜溃疡。

用法:直接撒在患处,或用鸡蛋清调敷。

制法:研细末。

来源:《医宗金鉴》。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

62﹒六星丹

组成:儿茶10g,雄黄5g,冰片0﹒5g,轻粉5g,滑石10g,血竭5g。

功能:除湿,解毒,生肌。

主治:连续性指端皮炎等。

用法:外搽。

制法:研细末,植物油调匀。

来源:《洞天奥旨》。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药量由医者酌定。

63﹒大枫丹

组成:大枫子肉50g,土硫黄20g,枯矾10g,明雄10g。功能:润肤,杀虫,止痒。

主治:手癣、体癣、疥疮。

用法:外搽,将药混匀包入纱布搽手。

制法:研末,油调。

来源:《血证论》。

备注:药量由医者酌定。

64﹒柏黛散

组成:黄柏30g,青黛10g,煅石膏15g,飞滑石20g。

功能:清热解毒,收湿止痒。

主治:湿疹、皮炎。

用法:外搽。

制法:研细末,植物油调匀。

来源:《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备注:药量由医者酌定。

65﹒陀僧枯矾散

组成:密陀僧、枯矾各10g,花蕊石20g。

功能:收水止痒。

主治:手足缝流水、浸渍等。

用法:外搽患处,一日2~3次。

制法:研细末。

来源:经验方。

备注:对铅过敏者慎用。

66﹒真君妙贴散

组成:明净硫黄10g,荞面5g,白面5g。

功能: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疥疮。

用法:清水微拌,外敷或干扑。

制法:研细末,或用油调匀。

来源:《外科正宗》。

67﹒五倍五石散

组成:五倍子6g,煅石膏、花蕊石、钟乳石各12g,滑石、炉甘石各

15g。

功能;收湿,祛臭,生肌。

主治:多汗症、腋臭。

用法:外扑或外敷。

制法:研细末或油调匀。

来源:经验方。

68﹒牛角散

组成:牛角尖、水龙骨、松香、轻粉各等量。

功能:软坚散结。

主治:胼胝等。

用法:敷贴。

制法:研细末,用凡士林按25%浓度调成软膏。

来源:《外科大成》。

69﹒冰硼散

组成:元明粉15g(风化),朱砂0﹒5g,硼砂15g(炒),冰片0﹒5g。

功能:消肿止痛。

主治:咽喉舌肿痛、口腔溃疡。

用法:用吹药器喷入。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医宗金鉴》。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

70﹒甘石散

组成:炉甘石、石决明、煅龙骨各30g,熟石膏、松花粉各60g,枯矾15g,冰片6g。

功能:收水止痒。

主治:湿疹、渗出性皮炎。

用法:外扑。

制法:研细末。

来源:经验方。

71﹒鸡眼膏(粉)

组成:水杨酸10g,盐酸普鲁卡因5g,樟丹5g,乌梅肉5g,蔗糖50g。

功能:腐蚀角质赘生皮损。

主治:鸡眼、胼胝。

用法:先用胶布按鸡眼大小剪一洞,粘套在鸡眼上,使鸡眼露在胶布洞上,将鸡眼膏厚涂鸡眼皮损上,再用胶布覆盖固定,4天换药1次,待脱落为止。

制法:先将乌梅肉剪成细碎渣备用,另取普鲁卡因粉、樟丹在乳钵中研细,再加水杨酸粉、乌梅渣,共同研匀,尽量将乌梅研细,再加蔗糖并滴入少量酒精,用力研细,成黏稠物。

来源:张作舟经验方。

72﹒古月粉

组成:胡椒适量。

功能:杀虫止痒。

主治: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

用法:外扑。

制法:研细末。

来源:经验方。

73﹒抑阴散

组成:草乌2份,南星、狼毒、白芷、独活各1份。

功能:回阳抑阴,温化寒湿。

主治:寒性脓疡。

用法:葱白水或蜂蜜调敷。

制法:研细末。

来源:《外科全生集》。

备注:切勿入口。

74﹒发际散

组成:五倍子末310g,雄黄末30g,枯矾末30g。

功能:灭菌止痒,收湿化毒。

主治:毛囊炎、脓疱疮、湿疹感染。

用法:毛囊炎用香油或醋调敷疮上,脓疱疮或湿疹感染,与湿疹粉等两混合,香油调搽。

制法:先将雄黄及枯矾研细,后加五倍子末研和。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75﹒四黄散

组成:大黄末15g,黄柏末15g,雄黄末15g,硫黄末15g。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发际疮(毛囊炎)、疖肿、脓疱疮。

用法:麻油调搽。

制法:以上共研细末。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关注微 信公众号,阅读,观看,收听更多中医知识。

经方巧治美尼尔综合症、狐臭

水证类方证众多,如何鉴别?又如何应用经方巧治美尼尔综合症、狐臭?

01

阳性水实四方的鉴别

五苓散、泽泻汤、猪苓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从药物组成及病理上区别都比较大。

那么从药物组成上来讲,五苓散里有个桂枝,泽泻汤里泽泻的量比较大,猪苓汤里面有滑石、阿胶,小半夏加茯苓汤里面重在半夏和生姜,半夏、生姜的量都比较大。所以有了病理和这些药物的区别、药对的区别,其实这几个方证鉴别起来很简单。

■ 五苓散,全身停饮症状均可见,所以它是通用方

■ 泽泻汤,主要是头部(停饮症状),因为胃中停饮导致了头部的冒眩;

■ 猪苓汤,主要是泌尿系统感染;

■ 小半夏加茯苓汤,主要是胃中停饮引起的“卒呕吐”、心下痞、心悸等不适感。

很好记是吧?

02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条文67讲的非常经典,它的病理是阳性的水实、气上冲症状为眩晕、纳呆、呕吐、便溏、心悸,有时候可以见到形寒肢冷,我们看到这个症状的时候,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有人说我的手脚凉,你看手脚凉也有很多证吧?表证可以见到、里虚、当归四逆汤也可以见到、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也可以见到,这里也可以见到。所以他只有一个手脚凉,你不能去断定,叫孤症不辨,就在这里。

所以我们学方证的这些症状群,你看到这些症状群叫动态症状群,就像LED屏一样老是动的,那今天当然都是固定的啦,假如说有的时候一行一行字动的,你就不好去捕捉了。我们讲的这些所谓的主症或典型症状,或者叫特异性症状是概率问题。有大概率他出现了,那有大概率他还有小概率嘛,所以在这里现代疾病有很多,这里我们就不多讲了。

讲个胡老的医案。美尼尔综合症,头晕不能起,睁眼则晕甚,耳聋耳鸣,口干不语。还感觉到胸闷心慌,你看心悸是吧?苓桂术甘汤,大概吃了八剂,又服了六剂,就已经彻底好了。


所以我们有时候想,说这个时候的胡老不合方,你看19岁的学生很简单,所以就不需要再合那么多方了,没有这个证嘛。他没里虚寒证,合里虚寒方干嘛呢?有是证用是方。所以每一个医案其实可以再反过来去印证我们这套体系的优越性,没有里虚寒证,跟他合啥来?有里虚寒证,我相信胡老他也会合。

那么从苓桂类方来看经方的加减。

■ 苓桂术甘汤是悸动在心下或胸中,伴有头眩,所以苍术是利胃中停饮;

■ 茯苓甘草汤是悸动在心下,伴有呕逆、睡眠问题,生姜止呕逆;

■ 苓桂枣甘汤悸动在脐下,欲作奔豚,这里面大枣是六,用量是比较大的,甘药里面大枣是利水的,在这里面它不是健胃生津的,是利水,我们知道十枣汤里面也是大量用大枣;

■ 苓桂甘五味子,这个是心下悸、手足冷、手足麻木、眩冒、咳嗽。这个区别在哪里?看五味子药证,我刚才已经讲过一个冒,五味子可以出现这种冒症状,就是擤鼻涕的时候都能听到耳朵声音的,另外就是咳嗽,五味子止咳,所以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到了经方的加减,就是李老师说的那句话,“经方肯定是要加减,但是不能随意加减”。跟我们后世开方截然不一样,后世开方就是随心所欲地加减。有湿就利湿,是吧?有血就活血。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想。一个医生再牛,也就是50年的临床经验吧, 50年的临床经验放在中医人类5000年的历史上算啥?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个人经验,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看金元四大家好牛啊,但是今天再看看也就那样啊,他有他的成就,我们不能去否认,但是放在历史的长河上去看这金元四大家,很多都误人子弟的,这句话啊,可能我讲不太合适,名家讲合适。我们就当笑话啊,确实我们都被误导过。但是一个真理不变,一个人再牛,就像成无己一样,花了40年时间写了一部错误的书,是这样子的。我刚才讲的这句话,请在座的每位朋友思考,一个人再牛你50年的经验放在历史长河当中5000年,甚至上万年、几万年的经验当中,你是小巫见大巫。

但是我们又不能被古法所限制,首先要在继承当中去创新。

03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和《外台秘要》里面的一个方子。症状群是头汗出、恶风、虚胖、浮肿,所以有时候下肢浮肿不是五苓散的专长,下肢浮肿有很多方面的。我都遇到过,尤其是有些女性胖胖的,她经常跟你讲一按确是一个坑,我不能穿袜子,我一穿袜子束的全都是印,但是可以自行消退,睡一晚上,第二天起来就好了。碰到这种病人的时候,我们就要去鉴别了,因为防己黄芪汤也可常见下肢浮肿,五苓散就不是唯一的方子了。

防己黄芪汤在应用疾病当中,单纯性肥胖综合症,这是防己黄芪汤用的最多的,所以我们某名家也讲过,说减肥方就用防己黄芪汤有效,虽然不是减肥的专用方,但是见到那种虚胖的,甚至我们说的水胖,就所谓的跟你说我喝水都胖,防己黄芪汤,你看他也告诉你答案了,喝水都胖,那是水证,就是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还有一个医案--狐臭。

这也是汉方的一个医案,某女性患者,十岁前的时候发现腋下易汗出。症状包括腋窝多汗,我们经常说汗出,不管是腋窝多汗、脖子多汗还是下半身多汗,都是多汗。然后易动悸,这就是水饮证,就投以防己黄芪汤,服药后第二天开始尿量增多,发汗减少,慢慢五个月以后,狐臭就没有了。狐臭多见防己黄芪汤,只要病理上是容易出汗,又有水证,这个方证就锁定了,就可以用了。

防己黄芪汤的辨证要点就是虚胖、出汗、身重、下肢浮肿,还有一个膝关节变形。它这种变形实际上就是水证引起的变形。

防己黄芪汤主要鉴别的是越婢加朮汤,病理是表实里热水实,有里热,所以用石膏,汗出身重关节肿。

还有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关节肿、痛风的一个常用方,它表实重里热轻,再加上水实,而且还陷入阴证,足下肿、恶心、手指关节肿大,桂枝芍药知母汤常见是关节肿大,不管是手指脚踝,还是其他的关节肿大,然后气上冲。

防己黄芪汤的方证公式阳性水实表虚,恶风汗出,包括头汗和腋汗,身重,实际上虚胖还有一种肌肉松弛,叫尊夫人体质现在很多白白胖胖的、养尊处优的、动一动就汗出的,皮肤松松垮垮的,这也是身重的表现。还有下肢浮肿,夜重昼消,就是我刚才说的那种虚胖的女性同志,她会告诉你,我可以自行消退,这种浮肿的就常见防己黄芪汤证。

这里面有一个防己的药证,大家注意一下就行了,关注一下,为什么这个方证我们把它叫做水实防己证?就是每一个大的病理里面每一个方证的区别,就跟它的药证有关系。

那么多利水的药,茯苓、苍术、泽泻、猪苓、防己包括薏苡仁,为什么不一样?其实就跟药物有关系,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再纵向地去研究,比如说我们还有一个方子也是治疗胸水和腹水常用的,叫己椒苈黄丸,那里面也有防己,我们再纵向去学习和研究的时候,你再去体会防己这个药。

以上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中药学之拔毒生肌药

拔毒生肌药

定义:以拔都化腐,生肌敛疮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拔毒生肌药。

功效:本类药物多为矿石、金属类药物,以辛味居多,性有寒热之异,大多有剧毒。以外用为主。具有解毒消肿、化腐排脓、生肌敛疮之功。

主治:适用于痈疽疮疡溃后脓出不畅,或溃后腐肉不去,新肉难生,伤口难以愈合之证,以及癌肿、梅毒、疥癣、湿疹等。

▲升药

【主要性能】辛,热;有大毒。归肺、脾经。

【功效】拔毒,去腐。

【应用】痈疽溃后,脓出不畅,腐肉不去,新肉难生。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只供外用,不能内服。且不用纯品,而多配煅石膏极细粉末外用。干掺或调敷,或制成药捻插入疮口。

【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外用亦不宜大量持久使用。且拔毒化腐作用强烈,疡痈腐肉已去或脓水已净者,不宜使用。孕妇及体弱者忌用。

升药

轻粉

【主要性能】辛,寒;有毒。归大肠、小肠经。

【功效】外用杀虫,功毒,敛疮;内服祛痰消积,逐水通便。

【应用】1、疥疮,顽癣,臁疮,疮疡,湿疹 2、水肿臌胀,二便不利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掺敷患处;或制膏外贴。内服,入丸散,每次0.1~0.2g,每次1~2次,多入丸散剂或装胶囊服,服后漱口。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以外用为主,不可过量或久服;内服慎用,服后及时漱口,以免口腔糜烂或损伤牙齿。孕妇、小儿及体弱者禁用。

砒石

【主要性能】辛,大热;有大毒。归肺、肝经。

【功效】外用有攻毒杀虫,蚀疮去腐;内服劫痰平喘,截疟。

【应用】1、疥癣恶疮,瘰疬,牙疳,痔疮,溃疡腐肉不脱 2、寒痰哮喘

3、疟疾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或入膏药中贴敷。内服宜入丸、散,每次0.002~0.004g。

【使用注意】本品剧毒,内服应慎用,不可持续服用,不能作酒剂服用。体虚者及孕妇禁服。外用不宜过量,以防局部吸收中毒。

铅丹

【主要性能】辛,微寒;有毒。归心、肝经。

【功效】外用拔毒去腐,敛疮生肌,收湿,杀虫止痒;内服截疟。

【应用】1、疮疡溃烂,湿疹瘙痒,疥癣 2、疟疾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调敷或作药捻、膏药使用;内服宜入丸、散,每次0.3~0.6g。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可持续服用,以防蓄积中毒。

密陀僧

【主要性能】咸、辛,平。有毒;归肝、脾经。

【功效】拔毒去腐,敛疮生肌,燥湿,杀虫止痒。

【应用】1、疮疡溃烂,久不收口,口疮,湿疹 2、疥癣,腋臭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制成膏药、软膏、油剂等外用,入丸散,每次0.2~0.5g。

【使用注意】本品以外用为主,长期大剂量使用易引起铅中毒。内服宜慎用,不可过量,不能超过一星期。体虚及孕妇、儿童禁服。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