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遗传性腹部肥胖(遗传因素腹型肥胖怎么减肥)

时间:2025-03-31 07:37:44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遗传性肥胖,成功减肥的概率大吗?跟着营养师这样吃,轻松瘦下来

遗传性肥胖该如何减肥?

遗传性肥胖在临床上占比大约在60%左右,很多肥胖患者都是因为遗传因素所带来的,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先天的基因因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改善遗传性肥胖所带来的危害,做到有效的减轻体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01控制饮食,饮食的控制是减轻体重最有效的方法。

对于遗传性肥胖应该有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吃过于高油高盐高糖的食品。在主食的选择上应该配合粗粮为宜,比如高粱米、小米、荞麦、玉米、黑豆、山药、红薯、黄豆等。而对于蔬菜的选择多是以绿叶的蔬菜为主,其中包括:芹菜、甘蓝、大白菜、油麦菜、绞股蓝、菠菜等。肉类也尽量以鱼肉、鸡肉、牛肉等富含蛋白质,低脂肪的肉为主。

02加强运动,坚持体育锻炼是减轻体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每周应该进行不少于3次,每次30-60分钟的体育锻炼,锻炼的方式不要过于剧烈和激进,可先以慢跑、慢走、游泳、蹬自行车等舒缓类的有氧运动为主。当适应了运动节奏就可以增加一些力量训练,这样能够更有助于消耗体内的脂肪和热量。

03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

比如吸烟、饮酒、熬夜和过度的应酬,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加重遗传性肥胖的主要原因。只有保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作息,再配合饮食锻炼,对缓解遗传性肥胖是有一定作用的。

04遗传性肥胖,首先要从青少年抓起。

有研究表明,7岁就胖起来的小胖墩,如果能在13岁时成功减肥,那么其30—60岁的Ⅱ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与正常人无异;如果拖到17岁才瘦下来,发病风险就会上升47%,但也远远低于一直胖下去。对于有肥胖家族史的,尤其是有肥胖并发症的家族史,从孩子出生就要注意,不要让他养成容易发胖的习惯。

最后,如果患者已经属于重度肥胖,并出现了相关并发症,不要盲目吃减肥药;如果自行减肥无效,可以考虑减重代谢外科手术的方式,这样对并发症的治疗也会立竿见影。

#健康解密##减肥#

妈妈心脏“肥胖”竟会遗传?医生:注意早筛早治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日讯 妈妈因为心脏“肥胖”就医,医生提醒儿子也需注意,因为此病有遗传倾向。结果一做检查,儿子果然也同样患病。母子俩一起住院做了手术,出院时,儿子和医生约定:“我也有儿子,下次复查时,也要带他来做检查,尽早排查隐患。”

这位妈妈姓苏,今年60岁,一直都有胸闷、心慌的老毛病,做农活后尤其明显,常年靠吃药来调理。近两个月,苏阿姨病情明显加重,走路也会大喘气,无法提重物。上月,儿子张先生陪她赶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看病。进一步检查显示,苏阿姨患有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同时还有房颤、二尖瓣重度反流,必须尽快做手术。

该院心肌病多学科精准诊治中心专家肖红艳介绍,人的心脏是由一圈肌肉围成的空腔脏器,正常人心脏左室的室间隔厚度为0.8-1.2厘米,苏阿姨的室间隔厚度却足足有3.4厘米。心肌过于肥厚,就会造成左室心腔狭小,影响血液流动,让心脏无法有效地为全身供血,人就容易出现头昏、乏力、劳累后胸闷、胸痛等症状,甚至晕厥、猝死。

“这个病发病率为1/200到1/500,是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心肌病,有50%的概率会遗传给下一代。你也要多注意。”肖红艳的一句提醒,让张先生跟着紧张起来。原来,他近两年也偶尔会有胸闷、头晕的症状,从没在意过。

母子俩一同住院手术。通讯员王碧莹 摄

接着,张先生也在医院做了检查,结果确认,他也患有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心脏室间隔厚度达到3.7厘米,还同时存在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还有心肌纤维化,比苏阿姨病情更严重,猝死风险也更高。

10月17日,医生为母子俩做了手术,在超声引导下,利用微创方式,将极细的射频消融针穿刺到心脏肥厚的室间隔部位,通过热能的方法“烫死”肥厚的室间隔肌肉。预计术后一个月,母子俩的心脏室间隔厚度就会逐渐变薄,半年后接近正常水平。

出院时,张先生特意找肖红艳“预约”:“我也有儿子,担心他遗传到心脏‘肥胖’的毛病,等下次来复查时,我要带儿子来筛查。”

肖红艳提醒,如果家族中有人患肥厚型心肌病,其他人也要多留意自己是否有劳累后胸闷、胸痛等症状,及时排查疾病,早筛早治。(长江日报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吕惠 宋蒙)

【编辑:】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相关推荐

MONTH'S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