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肥胖有啥危害视频(肥胖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时间:2025-03-30 23:44:09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肥胖的危害 你清楚吗?

肥胖症是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损害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人群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疾病的发生受遗传和环境多因素作用而导致的。其危害可累及全身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并与增加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重度肥胖症患者的相关合并症风险、以及致残和致死风险更将呈数倍至数十倍增加。对肥胖症患者的污名等因素导致的社会和心理问题,以及肥胖流行导致的高昂的医疗费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沉重疾病负担。

当一个人体重超重或肥胖,身体许多指标容易亮起红灯——膝关节承压过重,走路会感到疼痛;过多的脂肪压迫心脏和肺部,会感觉喘不上气;晚上睡觉打呼噜,甚至呼吸暂停,把自己憋醒;肥胖影响人体的方方面面,骨骼、肌肉、心脑血管无一例外。

很多人减肥,经历复胖,经历失败,往往是常态。每一位曾经减重或正在减重的人,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有人尝试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减重方式,花费巨大,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一个人想要减重的决心。无论现在体重如何,减重成果如何,能够认识到肥胖的危害,努力开始减重的,都是勇敢者。

虽然中国肥胖人群很多,但还是有很多的人其实都没到医院诊断,因为这些人没认识到自己已经必须减重了,没认识到自己其实已经是肥胖症的患者了,所以说肥胖的医疗化或者说医学干预的理念在中国目前为止,大家都还不太重视。

减重医生贺彦宇提醒大家,如果符合以下几种情况,建议您尽快就医:体重持续增加,而且每年都增加;肚子越来越大;遗传性肥胖。(通讯员 贺彦宇)

C视频丨华西一级专家:肥胖让人“未老先衰”,这些后果你想不到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文/视频

3月15日,一场聚焦西部健康促进与肥胖管理的学术交流会暨2025年体重管理肥胖诊疗指南基层巡讲启动会在成都举行,聚焦近期体重管理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专科门诊一级专家田浩明。

肥胖年轻化,正加速 “衰老进程”

“欢迎你,年轻的‘老人’。”田浩明教授常常半开玩笑地对前来就诊的肥胖年轻人说。

在田浩明眼中,肥胖是一种“衰老”现象。“人还没老,糖尿病、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生殖障碍、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疾病、心血管疾病这些典型的‘老年病’就来了。”

田浩明回想起1979年实习时,肥胖、糖尿病以及康复相关病症极为罕见。上世纪90年代起,肥胖和超重患者数量一路飙升。尽管医疗工作者在各类场合呼吁大众做好体重管理,但面对大街小巷铺天盖地的美食广告,这些“声量”是远远不够的。

田浩明表示,多数人总是等到被肥胖症缠上,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临床上见到太多了,就像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很多人一开始对身体的小问题视而不见,病入膏肓才追悔莫及。”

在田浩明看来,减肥,就是一场与衰老的较量。通过强化饮食、积极投身运动、合理运用药物,甚至借助手术等手段,看似是在减轻体重,实则都是在间接对抗衰老。

田浩明教授。(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有人容易胖、有人难增重

或与 “肥胖基因”“家族饮食习惯”有关

田浩明表示,这背后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共同作用。从遗传角度来看,部分家族携带 “肥胖基因”,一家人普遍体型偏胖。这很可能与他们的代谢基因相关,这类基因赋予了身体更强的将糖分转化为脂肪的能力。

家族饮食习惯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些家庭做饭总是满满一大锅,一家人从小就习惯了大量进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自然更容易发胖。像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在这些家族中也常常呈现聚集性。”

个人饮食习惯对胖瘦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在田浩明看来,喜欢吃肥肉、喝油汤,钟情于面包、甜食和零食的人,其肠道菌群会逐渐适应这种饮食习惯,朝着利于肥胖的方向发展,使得食物消化后能更迅速地被吸收转化为脂肪。

他分析,那些不容易肥胖的人,一方面可能基因赋予了他们良好的代谢能力,不容易将食物转化为脂肪;另一方面,他们的饮食习惯也较为健康,吃东西细嚼慢咽,吃一点就容易产生饱腹感,从而摄入的总热量较低。并且,他们的肠道菌群在分解碳水化合物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不太容易将食物转化为脂肪。国际上甚至有通过分离不肥胖者的肠道菌群进行移植的尝试,可见肠道菌群对体重的影响至关重要。

辟谷、生酮饮食短期减重有效

长期得靠低热卡平衡饮食

当下,各种新奇的减肥方法层出不穷。田浩明列举,像低脂肪低热量饮食,将每日热量摄入严格控制在800卡以下;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以脂肪供能为主、碳水化合物比例极低的生酮饮食;还有辟谷、轻断食、过午不食等。这些方法都试图通过不同途径抵消胰岛素抵抗,达到减肥目的。

“从实验数据来看,这些方法在三个月内效果显著,半年内也还能维持一定效果。但一旦实验周期延长至半年以后,尤其是一年以后,效果就大打折扣了。”田浩明还表示,这些极端疗法时间一长,问题就接踵而至,有人会出现心理障碍,因为长期单一饮食让人心情压抑;胆结石、肾代谢问题也可能找上门来,毕竟人是杂食性动物,突然变成类似肉食性动物的饮食方式,身体难免会出状况,甚至还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

而且,从循证医学角度看,这些极端的医学营养方法缺乏长期的对照研究资料。田浩明引用2018年《柳叶刀》发表的一项涉及15000多名受试者、为期25年的研究——饮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低于40%的人,死亡率比碳水供能50%—55%的人高20%。这进一步印证了,维持健康的低热卡平衡饮食才是健康与体重管理的 “王道”。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C视频丨华西一级专家:肥胖让人“未老先衰”,这些后果你想不到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文/视频

3月15日,一场聚焦西部健康促进与肥胖管理的学术交流会暨2025年体重管理肥胖诊疗指南基层巡讲启动会在成都举行,聚焦近期体重管理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专科门诊一级专家田浩明。

肥胖年轻化,正加速 “衰老进程”

“欢迎你,年轻的‘老人’。”田浩明教授常常半开玩笑地对前来就诊的肥胖年轻人说。

在田浩明眼中,肥胖是一种“衰老”现象。“人还没老,糖尿病、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生殖障碍、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疾病、心血管疾病这些典型的‘老年病’就来了。”

田浩明回想起1979年实习时,肥胖、糖尿病以及康复相关病症极为罕见。上世纪90年代起,肥胖和超重患者数量一路飙升。尽管医疗工作者在各类场合呼吁大众做好体重管理,但面对大街小巷铺天盖地的美食广告,这些“声量”是远远不够的。

田浩明表示,多数人总是等到被肥胖症缠上,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临床上见到太多了,就像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很多人一开始对身体的小问题视而不见,病入膏肓才追悔莫及。”

在田浩明看来,减肥,就是一场与衰老的较量。通过强化饮食、积极投身运动、合理运用药物,甚至借助手术等手段,看似是在减轻体重,实则都是在间接对抗衰老。

田浩明教授。(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有人容易胖、有人难增重

或与 “肥胖基因”“家族饮食习惯有关

田浩明表示,这背后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共同作用。从遗传角度来看,部分家族携带 “肥胖基因”,一家人普遍体型偏胖。这很可能与他们的代谢基因相关,这类基因赋予了身体更强的将糖分转化为脂肪的能力。

家族饮食习惯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些家庭做饭总是满满一大锅,一家人从小就习惯了大量进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自然更容易发胖。像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在这些家族中也常常呈现聚集性。”

个人饮食习惯对胖瘦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在田浩明看来,喜欢吃肥肉、喝油汤,钟情于面包、甜食和零食的人,其肠道菌群会逐渐适应这种饮食习惯,朝着利于肥胖的方向发展,使得食物消化后能更迅速地被吸收转化为脂肪。

他分析,那些不容易肥胖的人,一方面可能基因赋予了他们良好的代谢能力,不容易将食物转化为脂肪;另一方面,他们的饮食习惯也较为健康,吃东西细嚼慢咽,吃一点就容易产生饱腹感,从而摄入的总热量较低。并且,他们的肠道菌群在分解碳水化合物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不太容易将食物转化为脂肪。国际上甚至有通过分离不肥胖者的肠道菌群进行移植的尝试,可见肠道菌群对体重的影响至关重要。

辟谷、生酮饮食短期减重有效

长期得靠低热卡平衡饮食

当下,各种新奇的减肥方法层出不穷。田浩明列举,像低脂肪低热量饮食,将每日热量摄入严格控制在800卡以下;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以脂肪供能为主、碳水化合物比例极低的生酮饮食;还有辟谷、轻断食、过午不食等。这些方法都试图通过不同途径抵消胰岛素抵抗,达到减肥目的。

“从实验数据来看,这些方法在三个月内效果显著,半年内也还能维持一定效果。但一旦实验周期延长至半年以后,尤其是一年以后,效果就大打折扣了。”田浩明还表示,这些极端疗法时间一长,问题就接踵而至,有人会出现心理障碍,因为长期单一饮食让人心情压抑;胆结石、肾代谢问题也可能找上门来,毕竟人是杂食性动物,突然变成类似肉食性动物的饮食方式,身体难免会出状况,甚至还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

而且,从循证医学角度看,这些极端的医学营养方法缺乏长期的对照研究资料。田浩明引用2018年《柳叶刀》发表的一项涉及15000多名受试者、为期25年的研究——饮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低于40%的人,死亡率比碳水供能50%—55%的人高20%。这进一步印证了,维持健康的低热卡平衡饮食才是健康与体重管理的 “王道”。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