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29日报道西班牙《国家报》网站3月17日刊发题为《重新定义肥胖:一种不以体重为中心的分析方法》的文章,作者是阿扎哈拉·涅托。内容编译如下:
发表在英国《柳叶刀》周刊上的一项研究为定义肥胖这一健康风险因素确定了两个新的类别。
《柳叶刀》日前推出了一份指南,旨在以更道德、更科学的方式处理肥胖问题。事实上,这项研究谈到了社会公正和体重污名化的问题。
让我们先来说一说背景。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定义为“可能对健康有害的异常或过度的脂肪堆积”。如果我们对世卫组织的这一定义加以分析,就会发现虽然它提到了肥胖导致罹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但并没有谈到疾病本身的症状和造成的损害。因此,与其说肥胖本身是一种疾病,不如说它是导致其他病症的风险因素。将肥胖划分为疾病的分类方式本身就受到了利益冲突的影响,尤其是与减肥相关行业——比如制药业——之间的利益冲突。
国际上对成年人肥胖的分类是由世卫组织提出的,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依据。根据这一标准,BMI等于或高于30的人被视为肥胖。BMI的计算方法是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但是,BMI是一个可以追溯到1839年的参数,由一位物理学家提出,并被美国的保险公司所采纳,其中的测量对象是白人男性,也就是说BMI没有考虑性别、年龄或种族等重要变量。首先,这是一种带有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色彩的测量方法。它只考虑到体重和身高,仅凭这些数据来判断一个人是体重不足、体重正常、超重还是肥胖,却抛开了身体多样性这一因素。
临床实践中的科学证据表明,BMI不能作为诊断工具。一些研究也显示,根据BMI被归类为肥胖的人群中,约有50%的人新陈代谢健康,而被归类为正常体重的人群中,有30%的人存在严重的健康问题。此外,BMI也没有考虑到体重增加有可能是导致疾病的次要因素,如患有库欣综合征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同时也低估了个人的病史。
面对已经过时的BMI分类方法,《柳叶刀》提出了有关肥胖的两个新类别:一是亚临床肥胖症,即脂肪过多,无明显危害,但有潜在风险;二是临床肥胖症,由于过度肥胖而对器官和功能造成负面影响。亚临床肥胖意味着有罹患疾病的风险因素,但不一定会患病。
虽然新的定义已经在致力于解决体重歧视问题,但它仍然采取了以体重为核心的健康衡量标准。如果不采取“不同体形的健康”(HAES)这种衡量方法,有关肥胖污名化的问题就不会改变。我们需要针对所有人的营养学教育,需要营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根本性作用。此外,还需要一种预防性而非干预性的健康方式。如果把重点放在预防上,在很多情况下就可以避免药物介入治疗。
同时,在饮食失调问题上也需要展开更多的培训,因为世卫组织主要关注体重数字或以BMI为基础的衡量标准,但饮食失调问题仍在继续增加,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12岁以下的儿童已经开始出现饮食失调问题。
当然,我们还需要努力改变每个人,尤其是公共卫生领域内专业人员的悲观态度。否则我们将继续根据BMI对疾病进行过度诊断或出现诊断不足,而忽视任何体重都不能确保健康这一事实。(编译/王萌)
最近身边的人都在说减肥,无论是新闻还是各个媒体平台都在推荐相关视频文件,但是在我们国内造成肥胖的原因是什么呢,该如何解决呢?
以下是主要成因的总结与分析:
1. 饮食结构变化与高热量摄入
加工食品与高糖饮料普及:现代饮食中高热量、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及含糖饮料摄入增加,导致能量过剩。青少年尤其偏爱奶茶、油炸食品等,进一步加剧肥胖风险。
传统饮食习惯的改变:部分地区的饮食逐渐偏向高碳水、高油脂,例如外卖文化盛行,增加了隐形热量的摄入。
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添加剂过多、激素残留等问题可能间接影响代谢,促进脂肪积累。
2. 久坐不动与能量消耗不足
体力活动减少:现代工作以久坐为主,日常通勤依赖交通工具,运动量大幅下降。数据显示,日常活动仅占总能量消耗的30%,而基础代谢占60%。
缺乏锻炼:工作压力导致久坐时间长,活动受限,甚至从上班开始到下班都走不到100步,进一步降低运动频率。
运动效果有限:即使进行高强度运动,能量消耗仅增加10%-20%,单纯依赖运动减重效果有限。
3. 社会环境与生活节奏压力
工作压力与作息紊乱:996工作制、熬夜等不规律作息扰乱代谢节律,刺激皮质醇分泌,促进脂肪堆积(尤其是腹型肥胖)。
社会“内卷”与时间匮乏:高强度竞争挤压休闲时间,导致缺乏运动机会和健康饮食准备时间。
城市化与便利性依赖:便捷的外卖、电梯取代楼梯等生活方式,减少了日常活动的消耗。
4. 遗传与病理因素
基因易感性:部分人群存在肥胖相关基因,导致代谢效率较低或脂肪更易堆积。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醇增多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病理因素可能导致继发性肥胖,需通过医学诊断排除。
5. 文化认知与政策环境
对肥胖危害认知不足:许多人仅将肥胖视为美观问题,忽视其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200余种健康风险的关联45。
政策执行与公共健康资源:尽管国家推行“体重管理年”行动,但基层卫生服务对肥胖的针对性管理仍待加强,医保对肥胖相关干预的支持有限。
特殊人群与腹型肥胖的突出性
中国人群的肥胖特点:相较于西方人,中国人群更易出现腹型肥胖(内脏脂肪堆积),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即属高危,这与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直接相关。
青少年与老年群体:青少年因学业压力肥胖率攀升,老年人则因代谢减缓及慢性病累积更易超重。
总结与建议
肥胖的成因复杂,需通过多维度干预:
个人层面:调整饮食结构(如七分饱、低GI食物)、增加日常活动(如步行、减少久坐);
社会层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落实劳动法保障休息时间、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教育;
医疗支持:完善肥胖筛查与慢性病管理,探索药物(如GLP-1类药物)与生活方式结合的治疗方案
。
肥胖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是社会系统性挑战,需多方协同治理以实现长远改善。
很多人认为,胖是由于湿气重造成的,减肥第一要义是祛湿,于是各种减肥祛湿产品应运而生,比如红豆薏米茶、暴汗服、美人鱼姜蒸等。但其实并非所有的肥胖都与“湿气重”有关。
肥胖多与气虚有关
肥胖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中便将人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类,认为“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即肉坚实、皮肤完满健好的,属肥型;肉不坚实,皮肤松弛的,属膏型;皮肉紧连不相分离的,属肉型。而其中膏型的人皮肤宽缓,腹肌松弛,脂肪聚积于腹部,导致腹部肥大下垂,类似现代常见的腹型肥胖。
至于肥胖产生的原因,《丹溪心法》中提出:“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景岳全书》认为:“肥人者,柔胜于刚,阴胜于阳者也。且肉以血成,总皆阴类,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石室秘录》记载:“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营运,故痰生之。则治痰焉可仅治痰哉,必须补其气,而后带消其痰为得耳。”可见,肥胖其实为本虚标实之候,虽常有痰湿偏盛的表现,但其本质与气虚有关。若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虚衰,则脾胃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出现体型肥胖、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腹大胀满、头沉胸闷等症状。或素体虚弱,肾气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气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导致体型肥胖、腰酸腿软、动则气喘、形寒肢冷、下肢浮肿等症状。
日常减肥有妙招
故而想要减肥,不应一味祛湿,而应重视补益脾肾之气。日常可以通过穴位按摩和药膳食补来温补脾肾,助力减肥。
穴位按摩
穴位推荐
按摩选穴主要以任脉及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为主。
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按压任脉的中脘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水分穴(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上)、关元穴(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可促进全身气血流通,尤其是按压腹部的任脉穴位,可健脾益胃,助力减肥。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按压脾经的大横穴(在上腹部,脐中旁开4寸)、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由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形成的凹陷中)及胃经的天枢穴(在上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丰隆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能有效促进脾的运化及胃的受纳功能,帮助健运脾胃功能,帮助减肥。
按摩方法
用拇指或食指和中指指腹按揉穴位,力度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
药膳食补
为预防和控制我国人群肥胖的发生发展,改善肥胖患者的体重状况,调整日常膳食结构,提高居民营养健康水平,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现摘录部分食谱如下。
黄芪橘皮饮
材料:黄芪10g,橘皮5g。
做法:将黄芪、橘皮洗净,一起放入炖盅中,加入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30分钟,代茶饮用,温热频服。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扁豆山药粥
材料:白扁豆30g,鲜山药100g,粳米30g。
做法: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片备用。将白扁豆洗净,清水浸泡2小时。将粳米洗净,加入鲜山药、 白扁豆,一同煮粥,煮至米、豆熟烂即可。
功效:补益脾胃。
山药黄芪炖鸭肉汤
材料:鲜山药100g,黄芪10g,生姜3~4片,鸭肉300g,板栗100g。
做法:鸭肉切成小块,放入沸水中焯水;板栗加适量清水煮熟凉后剥皮壳备用;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厚片备用。上述食材一同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大火烧沸后,再用小火煲1小时,放入少许精盐调味后即可。
功效:健脾益肾,补益气血。
人参核桃汤
材料:核桃仁3个,人参3g,生姜5片。
做法:将核桃仁捣碎备用,将人参放入砂锅中,加水煮20分钟后,加入核桃仁、生姜,继续煮20分钟即可。
功效:补脾益肾。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