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一篇文章称,长期被用来衡量肥胖的关键指标——身体质量指数(BMI)存在缺陷。BMI是世界卫生组织官方认可的肥胖筛查指标,BMI与身高体重相关,其数值在18.5至24之间为体重合理,低于18.5为体重过低,高于24为超重,高于28为肥胖。现有研究证实,BMI数值高与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病的发生存在正相关性。
“但只用BMI来衡量肥胖,是不够科学全面的。因为BMI这一指标的计算方式没有纳入人体肌肉含量和脂肪含量。”航空总医院总务部副主任营养师张田解释道,“比如,对肌肉发达的运动员来说,BMI可能过高地估计了其肥胖程度;对肌肉组织较少的老年人,BMI可能会低估其肥胖程度。”
有些人的BMI在正常范围内,但腰围不正常——脂肪异常堆积在腹部,属于腹型肥胖;还有些人BMI正常,腰围也正常,但体内脂肪含量超出正常水平,这时也要用其他方式评估肥胖程度。所以,临床上还引入了腰围及腰臀比法、体脂率法这两种方法评估肥胖。
张田解释,腰围及腰臀比是衡量腹型肥胖的重要指标。体脂率是衡量肥胖更为客观准确的指标,需要用体脂率分析仪检测得出。与这两种方法相比,用BMI筛查肥胖更高效简便、成本更低,而且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适合中国人群的BMI参考标准,因此BMI在临床应用更广泛。“当然,质疑BMI是一件好事。大众要改变单纯靠体重衡量肥胖的旧观念,要认识到脂肪含量、肌肉含量等指标的重要性。”张田强调。
北京久运体育文化有限公司运动康复师高响也表示,BMI只能作为评估健康的指标之一,健康状况要根据体脂率、内分泌水平、运动能力、精神状态和生活作息等因素综合评估。据悉,北京市已将BMI纳入体育中考评测范围,高响认为该规定有警示意义。“由于体育活动明显不足加上摄取高热量食物,越来越多青少年罹患肥胖症。考察BMI有助于引导孩子合理饮食、科学运动,降低罹患肥胖症等慢性疾病的概率。”(记者 代小佩)
来源: 科技日报
体质量指数(BMI)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其计算公式为:BMI=体重÷身高的平方。(体重单位:千克;身高单位:米。)我国健康成年人(18~64岁)的BMI正常范围是18.5~23.9,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
来源: 健康中国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和《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是结合科学研究和中国居民饮食习惯制定的权威减肥指导文件,旨在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管理和运动干预帮助公众科学减重。
超重与肥胖的判定标准
体质指数(BMI)
BMI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m)²。
正常范围:18.5~24
超重:24~28
肥胖:≥28(分为轻度至极重度)。
若BMI异常并伴随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建议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科学饮食管理 优先选择:全谷物主食、低脂肉类(瘦肉、鱼虾)、低脂奶类、新鲜蔬果(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蔬菜)。限制摄入:油炸食品、含糖糕点、肥肉等高能量食物(≥400kcal/100g);每日盐≤5g、油≤25g、添加糖≤25g,严格限酒。分地区食谱:例如东北地区推荐“铁锅炖鱼”,西北地区有“臊子面”,结合地域饮食习惯调整总能量。每日总能量:男性1200~1500kcal,女性1000~1200kcal;或根据基础代谢率和活动量计算(公式:身高-105得出理想体重,乘以15~35kcal/kg)。三大营养素供能比:脂肪20%~30%、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60%。进餐习惯 定时定量,早餐必吃,晚餐建议17:00~19:00完成;按“蔬菜→肉类→主食”顺序进食,细嚼慢咽以减少总摄入量。
有氧运动:每周150~300分钟中等强度(如快走、游泳),隔天一次;抗阻训练:每周2~3次,每次10~20分钟;减少久坐,每小时活动3~5分钟;每日睡眠≥7小时,避免熬夜。6个月内减当前体重的5%~10%,每月减2~4公斤为宜。强调循序渐进,避免极端节食或过度运动。国家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通过医疗机构设立体重门诊、健康教育等普及科学减重。对青少年肥胖问题,建议加强校园体育活动(如每天2小时运动)及家庭营养教育背景与意义
肥胖率上升(预测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70.5%)对慢性病防控构成重大挑战。该指南不仅提供个体化减重方案,还从公共卫生角度推动健康中国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全民参与实现长效健康管理。
更多详细内容可参考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完整指南及相关地区食谱示例。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