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为什么你爱吃辣椒啊?
妈妈,为什么我们会有两个耳朵呢?
妈妈,为什么屁是臭臭的?
妈妈,狗狗为什么没有手啊?为什么狗狗有四条腿我没有呢?
......
都说三岁是狗都嫌的年纪,家里有个小娃娃,真的是别想有一天的安静。这不,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真心让人应接不暇。有时候真想大吼一声:“你妈不是大百科全书!”
面对孩子的各种为什么,你是不是有那么一瞬间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孩提时代的我们,对这些问题或许也曾好奇过。只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变成了司空见惯、天经地义,当一切变得理所当然之后,好奇心也渐渐被熄灭,不会再去问那些“傻白甜”的为什么,更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孜孜不倦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但当我们偶尔对一个问题产生兴趣并试图刨根究底时,却又发现原本我们以为“司空见惯”并不是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随着探索的深入,当我们最终找到或者接近答案时,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长吁一口气,并脱口而出——原来是这样的?!
在喜马拉雅人气爆棚电台旭岽叨科学首次集结出版的 《我们为什么这么臭:我们原来是这样》一书中,选取了音频节目《原来是这样》中的精华内容进行重新整理,以通俗、有趣的方式,从大脑、感官、情绪以及神秘力量四个方面,用25个问题,为我们解答了关于生活中诸如“嘴唇为什么是红色的?”“我们为什么这么臭?!”“我们为什么会做梦?”等各种奇思妙想以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
01. 我们的脑细胞真的会因为用脑过度而死掉吗?我们到底使用了20%的大脑还是全部大脑?在我们大量使用脑力处理完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时,往往喜欢边揉太阳穴边对自己说:“杀死了我多少脑细胞......”以此来说明事情的复杂和繁琐。只是,事实果真像我们说的那样会死掉很多脑细胞吗?
当然不是!脑细胞不但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并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会伴随我们一生。严格来说脑细胞是我们大脑中所有细胞的统称,而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脑细胞,通常指的是神经元。
神经元是一种特异化的电功能细胞,我们之所以会思考、运算,拥有很多认知,都是因为神经元的作用。在我们的身体里,每天会有细胞大量死亡、新生,但神经元却是特别的那一个,绝大多数的神经元一旦死了,就是真的死了。能够再生的神经元只有两类:一个是嗅觉细胞,一个是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体中的神经元。
研究发现,每个人在出生时,大约拥有860亿个神经元细胞,只是在出生后,神经元就进入了一个逐渐死亡的状态——凋亡。因此,人的一生当中,刚刚出生的时候,也是拥有神经元最多的时刻。我们知道,神经元是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体中的细胞,那是不是代表新生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聪明的阶段呢?
其实不然,人的聪明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神经元的数量,而是取决于神经元之间联接线路的多少。这种联接会随着外界的刺激不断发展,而这种刺激来源于不断的学习,换种说法就是——越学习越聪明。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依据是神经元的工作原理,在《我们为什么这么臭》一书中,作者用电话交换机来比喻神经元。我们打电话的时候,拨出去的号码需要经过一个交换机,每个电话号码在交换机里都有一个特定的编码,再通过这个编码连接到你拨打的号码上。而神经信号在我们大脑中就是这样传递的。一个神经元可以和20万个神经元联接,从而形成一个高速网络。由此可见,当你的知识储备越多,联接也就越多,网络也就越高速。
以前,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论调:再聪明的人也只是用了大脑的10%,还有90%的大脑资源有待开发。但最新的研究却发现,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全部的大脑,即便最简单的思考和行动,都需要调动几乎全部的脑组织协同工作。
所以,记得以后千万不要再说大脑中还有90%的资源有待开发,也不要再调侃“死了好多脑细胞”,这样的说法可是会闹笑话的哦!
02. 我们为什么会无聊?人真的会无聊“死”吗?开学已经两周了,开学时的那份新鲜感基本上也耗光了,随着中秋假期即将结束,孩子开始掰着手指头期盼着十一假期的到来,无聊的情绪在内心开始蔓延。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休息喜欢在家葛优躺,时不时拿起手机刷个微博、发个朋友圈,每天晚上睡觉时最后一件事就是看手机,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看,看什么,就那么毫无目的地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着,但是不看又觉得少做了什么事......
当然,无聊时会干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发呆,想象自己穿越到了某个朝代,任自己的思绪天马行空。又比如,挖鼻孔(这个是我们学生时代大多数人标准的无聊动作,就像很多人无聊的时候就会发挖鼻孔的表情一样。)
说到无聊,我们都认为这是一个现代词语,殊不知,这是文言文的用法。汉代时王逸曾写过:“心烦愦兮意无聊”,南朝时费昶在《思公子》中写道:“虞卿亦何命,穷极若无聊。”而明朝刘兑《娇红记》中也有:“家居无聊,偶思佳丽夜别之言。”由此可见,古人在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在诗作中叹几声“我好无聊”。
其实古时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一些僧侣和贵族才有时间去无聊。说白了,在那时候,无聊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器化的普及,我们从高强度的劳动中被解放出来,古代的奢侈品也旋即变成了大通货。做饭有电饭煲,洗衣有洗衣机,即便是工作也是机器代替了绝大多数劳动力。有了空闲时间的我们,开始被“无聊产业”包围,微信、微博、网络游戏等等,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变成了打发无聊的工具。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在无聊的时候,脑力活动仅仅下降了5%,相反,那些和记忆有关的特定区域的活动反而增强了,包括回忆过去的事和假想虚构的事。
那么,无聊会“死”吗?
《无聊的心理学研究评述》一文中告诉我们:无聊是个体面对平乏的外部及内部刺激时,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进而产生的冷漠、孤独、抑郁、无助等不愉快的复合情绪状态,具有兴趣匮乏、注意力涣散或动力缺失等特点。说白了,无聊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虽然我们常常吐槽“无聊死了”,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人不会无聊着无聊着就死去。但是无聊有可能增加人的死亡风险倒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英国心理学家发现,经常抱怨无聊或是无聊感非常强烈的人,和感觉自己很充实、正能量满满的人相比,心脏病和中风致死的可能性要高出2.5倍。在对7524名英国公务员做了长达20年的无聊感与健康状况调查追踪,发现感到格外无聊的人死亡的可能性比感觉充实者高了37%。可见,无聊还真是个可能折寿的心理因素。
所以,生活中,还是想点法子找些事情给自己做做,让自己不那么无聊才好。
03. 为什么明知某个气味会很臭,可还是忍不住要去闻一闻呢?前几天公司的礼仪培训课上,礼仪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给大家讲了一个笑话,说有一次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男士挖鼻屎,挖完还将鼻屎在手指上搓几下放鼻子底下闻闻。老师说,这是很不注重形象的小动作。虽然这个小动作很多人都有,但建议还是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去做,这样你的形象分真的会被扣得很惨。
老师的“笑话”引来大家一阵哄笑,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明知道鼻屎味不好闻,甚至是臭臭的,却还是忍不住要闻一闻。
其实,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夏天时,有人出了汗喜欢抬起胳膊闻闻腋下,甚至有人还会抠完脚丫子后,闻闻手上或是干脆将脚丫子搬到鼻子底下......为什么明知某个气味会很臭,可还是忍不住要去闻一闻呢?
心理学家Paul Rozin 在2013年描述了这种效应,称之为良性自虐。他的团队还找到了29中人们逻辑上不该喜欢但实际上却很享受的活动。比如看恐怖片,吃辣椒,做推拿等等,而这些体验的关键在于,都是“安全的挑战”。
而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研究厌恶感的科学家Valerie Curtis则将这种行为比作小孩子玩战斗游戏,她说:“玩耍的心态让人在较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尝试,以便为真实发生的时候做准备。”
毕竟,厌恶感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大多数人感到厌恶的东西可能会让人生病。不过,我们的厌恶感可能很特殊。比如,喜欢吃榴莲的人觉得榴莲味沁人心脾,而面对不喜欢的臭豆腐味却无法忍受。厌恶感可以保护我们不受到他人的威胁,同时又让我们可以容忍自己本该恶心的东西,比如,自己的腋臭和脚臭等等。
04. 小结我们的脑细胞并不会因为用脑过度而死掉,脑细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会伴随我们一生。在我们的身体里,每天会有细胞大量死亡、新生,但神经元却是特别的那一个,绝大多数的神经元一旦死了,就是真的死了。能够再生的神经元只有两类:一个是嗅觉细胞,一个是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体中的神经元。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全部的大脑,即便最简单的思考和行动,都需要调动几乎全部的脑组织协同工作。并不是老话说的那样只用了大脑的10%,还有90%的大脑资源有待开发。
经常抱怨无聊或是无聊感非常强烈的人,和感觉自己很充实、正能量满满的人相比,心脏病和中风致死的可能性要高出2.5倍。研究表明,感到格外无聊的人死亡的可能性比感觉充实者高了37%。可见,无聊还真是个可能折寿的心理因素。
为什么明知某个气味会很臭,可还是忍不住要去闻一闻,比如自己的脚臭、腋臭,屁味等,原来这种行为源自人的良性自虐。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知道这些体验都是“安全的挑战”。
在旭岽和冰枫著的《我们为什么这么臭》一书中,这样的冷知识还有很多,比如,同样是失语症,为什么有人无法完整地说一句话,而有人却能够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为什么数字2是草绿色的,而5是天蓝色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本“恶趣味”向的小册子,用来给你周末的闲暇时光增添几分“味道”;这也不是一本通过系统性地阐释“臭”的来历,从而让你科学除臭的行动指南;当然,这甚至不是一本以臭为线索贯穿始终的书。
这不是板着面孔的科学问答,而是脑洞大开的科学真相——原来是这样?!就是这样!
提问:哪一句话能精准打击女性的自尊心?
说她有狐臭。
比如:张雨绮和前夫袁巴元因为矛盾闹上网络,指控张雨绮出轨劈腿、和男生认识三天就开房等等。
但张雨绮重点回应:聊天记录我认了,但老娘没有狐臭!
袁巴元你太知道怎么害一个人。短短几个字就给张雨绮构建了一个不讲卫生、邋里邋遢遭人嫌弃的形象。
确实让她接不到工作了,这还怎么做光鲜亮丽的大明星!
大庭广众之下,说女生有狐臭简直是在拿着把锤子重敲女生薄薄的脸皮。
《芳华》里漂亮、身材姣好的何小萍(苗苗饰)也因为身上有异味被文艺团女生排挤(钟楚曦、杨采钰等饰)。
就连排练,男舞蹈演员也不跟她搭档,说她身上有馊味。
但你们知道不?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狐臭!(内含做自带体香美女教程)
为什么有些人有狐臭?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狐臭
为什么有些人有狐臭?事实上,每一个都会有狐臭,没有狐臭的孩子是中了基因彩票。
狐臭是因为人体的大汗腺,产生分泌物被体表细菌分解后,产生了丁酸酯,浓度低就是体香味,浓度过高就有异味。
也就是说:狐臭=大汗腺分泌物 细菌共同作用。
大汗腺每个人都有,体表的细菌也每个人都有,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会有狐臭。
为啥有些人出汗后,就只有微微的汗味甚至还香香的,而有些人就臭臭的嘞?
因为她的祖先给力,基因进化辽!
科学家的猜测是人类迁移由温暖地方进入寒冷地区,从而16号染色体发生基因变异,进化成清爽基因。
清爽基因的用处是:让大汗腺的分泌物减少,根本上抑制了狐臭产生。
有了清爽基因,大汗腺的分泌物减少,细菌分解后产生的丁酸酯就少,当丁酸酯浓度低时是淡淡的体香味。
而没有清爽基因的,产生的丁酸酯浓度高,就会有臭臭的和狐狸放屁的味道一致的狐臭味。
有狐臭困恼的同学先别哭,还有更惨的!
欧美国家和非洲几乎不携带清爽基因,有异味的人群占比90%—100%。
再科普一个温知识:不要相信韩国的除狐臭产品,他们的清爽基因高达95%。
怎么解决狐臭,狐臭可以根治吗?
其实晓得狐臭是怎么产生的,相应的解决办法就好理解了。
1、暂缓方法
多洗澡、勤换衣服、用止汗剂等等,及时清洁掉大汗腺的分泌物,减少异味。
2、永久解决
要永久的解决就得去除大汗腺,让它不再产生分泌物,细菌就无法分解产生丁酸酯,也不会臭臭的。
目前比较火的:手术法、时常补打肉毒素、物理去除法三种。羊也细细的分析介绍下叭!
a、手术法
现在多半是微创吸刮法,在腋部开个小口,用吸头将大汗腺和部分皮下组织吸出。
(图源:网络)
微创吸刮法是手术法不断更新的产物,优化了之前版本的缺点,伤口更小疤痕更小、只需局麻等等。
效果:极少数会因为抽吸不干净而复发,但大多可以完全去除,减轻异味。
适合:适合重症患者,狐臭严重的。羊觉得不用讳疾忌医,如果实在很严重,因而丧失了相处的信心,可以考虑下手术法。大医院也有腋臭科,可以去医院挂号检查,不要去私立诊所。
b、肉毒素
对,这个肉毒素就是我们平时用于瘦脸、瘦小腿肌肉的那个。
肉毒素可以阻碍阻断突触内神经受体的传导,减少大汗腺产生分泌物,进而减轻狐臭。
效果:这个优点hin明显,方便!打一针就好了,不用手术。效果维持也不短,9-10个月。
适合:轻中度患者、有钱(毕竟要长期补打)。
ps:感叹一句:有清爽基因真滴省钱!
c、物理去除法
物理法包括电离、微针射频、激光、微波等等。原理都是大差不差,在体表发射能量,将汗腺杀死。
效果:一般来说一次就搞定了,还能同时脱腋毛。缺点是不能彻底清除,容易复发,需要按疗程做,价格较贵,1w 起步。
适合:不接受手术和打针,轻中度患者。
想安慰没有中基因彩票的朋友一句,有狐臭没什么大不了,医学在进步,有好多种办法都可以解决!
怎么做香女人,体有幽香、呵气如兰
憋走!下面进入:怎么做一个香女人篇章。怎么样让自己浑身香喷喷的,举手投足都是大美人香香魅力!
哪个女孩子没有幻想过自己自带体香嘞?体有幽香、呵气如兰听起来就很美。
古代更是着迷于对幽幽的体香的追求,搞出了各种吃香套餐。
唐宋,妃子和贵族都喜食杏仁、饮杏露、宫室薰香、品饮香茶。武则天爱饮用“龙香汤”、太平公主每日用桃花香露调乌鸡血煎饮等等。
先别嘲笑。可能真的有用,澳大利亚悉尼的大学曾经研究过,称饮食会影响身体气味。
比如:多吃肉的体质会偏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尿酸等酸性物质含量相应增加,这些物质随汗液来到皮肤表面就会产生异味。
也就是说:要想体味香香的,多吃蔬菜少吃肉,少吃脂肪高的。把自己当做精灵,不食人间烟火。
但只对部分人有效,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基因不同,气味分子结构不同,吃下去转化的效果也不一样。
这就是为啥杨贵妃吃完荔枝是香汗淋漓,玄宗为她修了一座沉香亭。而你吃完,胖了三斤。
那不管用的咋办嘞?把自己腌入味。
用洗衣液、沐浴液、身体乳、香水等等,只要你坚持不懈用同一种气味的产品,早晚都能把自己腌入味,把这款味道打造成自己的体香。
除此之外,什么吃鲜桃花、新鲜芦荟榨汁都不行,也不要迷信什么偏方,健康最重要。
妈妈,为什么你爱吃辣椒啊?
妈妈,为什么我们会有两个耳朵呢?
妈妈,为什么屁是臭臭的?
妈妈,狗狗为什么没有手啊?为什么狗狗有四条腿我没有呢?
......
都说三岁是狗都嫌的年纪,家里有个小娃娃,真的是别想有一天的安静。这不,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真心让人应接不暇。有时候真想大吼一声:“你妈不是大百科全书!”
面对孩子的各种为什么,你是不是有那么一瞬间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孩提时代的我们,对这些问题或许也曾好奇过。只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变成了司空见惯、天经地义,当一切变得理所当然之后,好奇心也渐渐被熄灭,不会再去问那些“傻白甜”的为什么,更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孜孜不倦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但当我们偶尔对一个问题产生兴趣并试图刨根究底时,却又发现原本我们以为“司空见惯”并不是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随着探索的深入,当我们最终找到或者接近答案时,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长吁一口气,并脱口而出——原来是这样的?!
在喜马拉雅人气爆棚电台旭岽叨科学首次集结出版的 《我们为什么这么臭:我们原来是这样》一书中,选取了音频节目《原来是这样》中的精华内容进行重新整理,以通俗、有趣的方式,从大脑、感官、情绪以及神秘力量四个方面,用25个问题,为我们解答了关于生活中诸如“嘴唇为什么是红色的?”“我们为什么这么臭?!”“我们为什么会做梦?”等各种奇思妙想以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
01. 我们的脑细胞真的会因为用脑过度而死掉吗?我们到底使用了20%的大脑还是全部大脑?在我们大量使用脑力处理完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时,往往喜欢边揉太阳穴边对自己说:“杀死了我多少脑细胞......”以此来说明事情的复杂和繁琐。只是,事实果真像我们说的那样会死掉很多脑细胞吗?
当然不是!脑细胞不但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并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会伴随我们一生。严格来说脑细胞是我们大脑中所有细胞的统称,而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脑细胞,通常指的是神经元。
神经元是一种特异化的电功能细胞,我们之所以会思考、运算,拥有很多认知,都是因为神经元的作用。在我们的身体里,每天会有细胞大量死亡、新生,但神经元却是特别的那一个,绝大多数的神经元一旦死了,就是真的死了。能够再生的神经元只有两类:一个是嗅觉细胞,一个是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体中的神经元。
研究发现,每个人在出生时,大约拥有860亿个神经元细胞,只是在出生后,神经元就进入了一个逐渐死亡的状态——凋亡。因此,人的一生当中,刚刚出生的时候,也是拥有神经元最多的时刻。我们知道,神经元是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体中的细胞,那是不是代表新生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聪明的阶段呢?
其实不然,人的聪明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神经元的数量,而是取决于神经元之间联接线路的多少。这种联接会随着外界的刺激不断发展,而这种刺激来源于不断的学习,换种说法就是——越学习越聪明。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依据是神经元的工作原理,在《我们为什么这么臭》一书中,作者用电话交换机来比喻神经元。我们打电话的时候,拨出去的号码需要经过一个交换机,每个电话号码在交换机里都有一个特定的编码,再通过这个编码连接到你拨打的号码上。而神经信号在我们大脑中就是这样传递的。一个神经元可以和20万个神经元联接,从而形成一个高速网络。由此可见,当你的知识储备越多,联接也就越多,网络也就越高速。
以前,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论调:再聪明的人也只是用了大脑的10%,还有90%的大脑资源有待开发。但最新的研究却发现,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全部的大脑,即便最简单的思考和行动,都需要调动几乎全部的脑组织协同工作。
所以,记得以后千万不要再说大脑中还有90%的资源有待开发,也不要再调侃“死了好多脑细胞”,这样的说法可是会闹笑话的哦!
02. 我们为什么会无聊?人真的会无聊“死”吗?开学已经两周了,开学时的那份新鲜感基本上也耗光了,随着中秋假期即将结束,孩子开始掰着手指头期盼着十一假期的到来,无聊的情绪在内心开始蔓延。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休息喜欢在家葛优躺,时不时拿起手机刷个微博、发个朋友圈,每天晚上睡觉时最后一件事就是看手机,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看,看什么,就那么毫无目的地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着,但是不看又觉得少做了什么事......
当然,无聊时会干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发呆,想象自己穿越到了某个朝代,任自己的思绪天马行空。又比如,挖鼻孔(这个是我们学生时代大多数人标准的无聊动作,就像很多人无聊的时候就会发挖鼻孔的表情一样。)
说到无聊,我们都认为这是一个现代词语,殊不知,这是文言文的用法。汉代时王逸曾写过:“心烦愦兮意无聊”,南朝时费昶在《思公子》中写道:“虞卿亦何命,穷极若无聊。”而明朝刘兑《娇红记》中也有:“家居无聊,偶思佳丽夜别之言。”由此可见,古人在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在诗作中叹几声“我好无聊”。
其实古时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一些僧侣和贵族才有时间去无聊。说白了,在那时候,无聊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器化的普及,我们从高强度的劳动中被解放出来,古代的奢侈品也旋即变成了大通货。做饭有电饭煲,洗衣有洗衣机,即便是工作也是机器代替了绝大多数劳动力。有了空闲时间的我们,开始被“无聊产业”包围,微信、微博、网络游戏等等,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变成了打发无聊的工具。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在无聊的时候,脑力活动仅仅下降了5%,相反,那些和记忆有关的特定区域的活动反而增强了,包括回忆过去的事和假想虚构的事。
那么,无聊会“死”吗?
《无聊的心理学研究评述》一文中告诉我们:无聊是个体面对平乏的外部及内部刺激时,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进而产生的冷漠、孤独、抑郁、无助等不愉快的复合情绪状态,具有兴趣匮乏、注意力涣散或动力缺失等特点。说白了,无聊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虽然我们常常吐槽“无聊死了”,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人不会无聊着无聊着就死去。但是无聊有可能增加人的死亡风险倒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英国心理学家发现,经常抱怨无聊或是无聊感非常强烈的人,和感觉自己很充实、正能量满满的人相比,心脏病和中风致死的可能性要高出2.5倍。在对7524名英国公务员做了长达20年的无聊感与健康状况调查追踪,发现感到格外无聊的人死亡的可能性比感觉充实者高了37%。可见,无聊还真是个可能折寿的心理因素。
所以,生活中,还是想点法子找些事情给自己做做,让自己不那么无聊才好。
03. 为什么明知某个气味会很臭,可还是忍不住要去闻一闻呢?前几天公司的礼仪培训课上,礼仪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给大家讲了一个笑话,说有一次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男士挖鼻屎,挖完还将鼻屎在手指上搓几下放鼻子底下闻闻。老师说,这是很不注重形象的小动作。虽然这个小动作很多人都有,但建议还是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去做,这样你的形象分真的会被扣得很惨。
老师的“笑话”引来大家一阵哄笑,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明知道鼻屎味不好闻,甚至是臭臭的,却还是忍不住要闻一闻。
其实,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夏天时,有人出了汗喜欢抬起胳膊闻闻腋下,甚至有人还会抠完脚丫子后,闻闻手上或是干脆将脚丫子搬到鼻子底下......为什么明知某个气味会很臭,可还是忍不住要去闻一闻呢?
心理学家Paul Rozin 在2013年描述了这种效应,称之为良性自虐。他的团队还找到了29中人们逻辑上不该喜欢但实际上却很享受的活动。比如看恐怖片,吃辣椒,做推拿等等,而这些体验的关键在于,都是“安全的挑战”。
而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研究厌恶感的科学家Valerie Curtis则将这种行为比作小孩子玩战斗游戏,她说:“玩耍的心态让人在较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尝试,以便为真实发生的时候做准备。”
毕竟,厌恶感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大多数人感到厌恶的东西可能会让人生病。不过,我们的厌恶感可能很特殊。比如,喜欢吃榴莲的人觉得榴莲味沁人心脾,而面对不喜欢的臭豆腐味却无法忍受。厌恶感可以保护我们不受到他人的威胁,同时又让我们可以容忍自己本该恶心的东西,比如,自己的腋臭和脚臭等等。
04. 小结我们的脑细胞并不会因为用脑过度而死掉,脑细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会伴随我们一生。在我们的身体里,每天会有细胞大量死亡、新生,但神经元却是特别的那一个,绝大多数的神经元一旦死了,就是真的死了。能够再生的神经元只有两类:一个是嗅觉细胞,一个是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体中的神经元。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全部的大脑,即便最简单的思考和行动,都需要调动几乎全部的脑组织协同工作。并不是老话说的那样只用了大脑的10%,还有90%的大脑资源有待开发。
经常抱怨无聊或是无聊感非常强烈的人,和感觉自己很充实、正能量满满的人相比,心脏病和中风致死的可能性要高出2.5倍。研究表明,感到格外无聊的人死亡的可能性比感觉充实者高了37%。可见,无聊还真是个可能折寿的心理因素。
为什么明知某个气味会很臭,可还是忍不住要去闻一闻,比如自己的脚臭、腋臭,屁味等,原来这种行为源自人的良性自虐。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知道这些体验都是“安全的挑战”。
在旭岽和冰枫著的《我们为什么这么臭》一书中,这样的冷知识还有很多,比如,同样是失语症,为什么有人无法完整地说一句话,而有人却能够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为什么数字2是草绿色的,而5是天蓝色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本“恶趣味”向的小册子,用来给你周末的闲暇时光增添几分“味道”;这也不是一本通过系统性地阐释“臭”的来历,从而让你科学除臭的行动指南;当然,这甚至不是一本以臭为线索贯穿始终的书。
这不是板着面孔的科学问答,而是脑洞大开的科学真相——原来是这样?!就是这样!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