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乙肝腋臭治疗方法视频讲解(乙肝腋臭治疗方法有哪些)

时间:2024-09-12 15:40:42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腋臭和乙肝有关?出现这三个症状,可能是乙肝“找上门”了

乙肝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由于这种肝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因此给乙肝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等带来了很多的不便。更可怕的是,乙肝如果不加治疗,还可能恶化成为肝癌。很多肝癌患者都是由乙肝等肝病转化而来的。所以,平时很有必要注意自己是否患上了乙肝,如果是,需要积极地治疗。

腋臭有可能是乙肝的信号?

得了乙肝的表现还是有很多的,其中之一就是腋下发臭。这种腋臭和遗传性的腋臭是有区别的。遗传性的腋臭即狐臭,一般是青春期后就一直伴随,而乙肝的腋下发臭则是突然出现的,而且味道比较刺鼻。这是因为得了乙肝之后,肝脏的排毒功能下降,因而新陈代谢更加依赖于排汗等方式,而由于毒素较多,会导致身体分泌叫做氨的物质,这种物质味道难闻,因此便出现了腋臭。

得了乙肝的症状有哪些?

1、口臭

肝脏在消化系统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一旦患上了乙肝,出现了肝脏损伤,消化能力便会大受影响。消化功能下降后,会导致食物堆积,并且由于肝脏的解毒功能下降,毒素在体内累积,也会出现口臭的现象,也有乙肝患者会有口干、口苦的感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当及时去检查。

2、肝掌

所谓肝掌,就是患有肝病的患者经常出现的一种表现,即手掌出现很大面积的红肿现象。这是由于肝脏受损,对于身体内的雌性激素灭活作用不足,导致激素水平上升,手掌部位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因而出现手掌发红的现象。

3、睡眠不佳

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通常都有睡眠问题,即很难入睡,而且入睡之后经常醒来,睡眠质量很差。这主要是由于肝病导致肝脏部位不舒服,睡眠时期本来是肝脏进行自我修复的时间,但由于受损较大,修复不顺畅,因此患者很容易产生不适感,就容易在睡眠中醒来。

乙肝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危害大,还会影响其生活等方方面面,因此是很值得警惕的疾病。平时应当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看是否出现了类似乙肝的症状,比如腋下发臭,口干口苦和口臭,出现肝掌以及睡眠质量低等问题。

腋臭多来自遗传 14岁后可手术治疗

炎炎夏日,有一种“味道”让人记忆深刻,也是很多人痛苦的根源。22岁的陆女士就是饱受其折磨的一员。据悉,陆女士被腋臭折磨多年,其他季节还稍好些,可每到夏天,腋臭总会加重,有时她想通过喷洒香水遮掩味道,可腋臭加上香水,味道令人一言难尽。

据了解,腋窝的腋毛毛囊附近分布有较多的大汗腺,分泌物沾染在局部衣物上,呈现乳白色或乳黄色,如果合并细菌感染,腺体分泌物被细菌分解后的代谢产物具有特殊臭味。而大汗腺也区别于具有排汗功能的普通汗腺,大汗腺是皮肤的另一种附属腺体,通常位于皮肤真皮下毛囊附近,分泌物富含营养物质,腋下、乳晕、手掌、足掌均为大汗腺分布较多的部位。

“腋臭异味其实是一直存在的,之所以夏季会加重,是由于夏季出汗多且衣着单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医师夏扬的观点,与目前“异味来自细菌分解产生”的主流认识不同。他认为,腋臭其实不是病,它是人的一种正常体味,至于为何有人有,有人没有,只是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而已。

“腋臭通常从青春期开始发生,既往一般是15岁-16岁开始,但随着人们营养状况的改善,目前腋臭的始发年龄为13岁-14岁,且腋臭会一直持续到50多岁。”夏扬表示,遗传是腋臭发生的主要因素,但想要彻底祛除腋臭,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方式。

“建议孩子在14岁后进行腋臭手术,此时人体发育相对完全,手术范围好确定,术后复发的几率低。此外,对于腋臭面积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夏扬指出,该手术包括开始的消毒和术后的包扎,全程时长约40分钟,切口约0.5cm左右,虽然切口不大,但为保证手术效果,通常皮肤下面的手术范围要超过整个汗腺分泌区。

夏扬提醒,患者术前需进行乙肝澳抗、梅毒、艾滋、丙肝抗体三项等检查;无特殊情况的患者预约手术后,建议在手术当日洗澡,无需剃腋毛,前往医院尽量穿着宽松开衫等衣物,女性避开生理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应停药一周。

“术后无需住院,基本生活可以自理,但不能自如活动,需要制动一周,不需要换药,亦不需要口服或注射用药,制动越好,愈合越佳。正常愈合的伤口拆线后一周内可以自由活动,但不要剧烈运动。”夏扬表示,手术伤口小并不意味着手术范围小,术后皮下可能形成瘢痕,建议患者拆线后一周进行拉伸锻炼,防止皮下瘢痕挛缩。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赵琳

都是慢性乙肝,我用的药怎么和别人不一样?

“医生,我和我的朋友同样是乙肝,我用的药怎么和他的不一样?”

在临床上,经常会碰到病人这样提问。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医生当时可能忙,顾不上回答,只是草草地应一句:“不一样就不一样,你好好服药就好”,或者淡淡地回一句:“这不需要解释,你自己想想就可以了”。

你的感觉是这位医生真没耐心,态度真不好,甚至很想到医务处告他一状。

其实当医生忙过这一阵子后你再去找他,他一定会给你满意的答复。

这不,肝病科的康医生刚查完房,正在和一位病人解答这个问题呢,我们一块去听听康医生是怎么说的。

“为什么同样都是慢性乙肝,用药会有不同呢?这主要有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医生,一方面来自病人。

这就像硬币的两个面,A面B面,它们是一体的,我们两面都要认识它,只说任何一面都是片面的。”

同病房的病人和陪护亲属都围过来认真听着康医生的讲解——

A面:来自医生方面的原因

每个医生的经验积累不同,经历不同,对疾病和药物的认识不同、关注点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处方用药。

★疾病方面

在疾病方面,有的医生更关注疾病的起因、当时所造成的损害,有的更关注病情的发展,并发症的发生。

比如对于转氨酶升高的病人,除了抗病毒外,有的医生侧重于保肝降酶,以减少肝细胞的进一步损害,开的是五酯类或甘草酸类药物;

有的医生侧重于抗肝纤维化治疗,防止肝硬化的形成,开的是水飞蓟类或多烯磷脂类药物。

而实际上,保肝降酶与抗肝纤维化并无截然不同,理论是相通的。

★药物方面

在药物方面,有的医生更关注疗效,有的医生更关注安全性。

比如,同样是抗病毒药,有的医生喜欢开恩替卡韦,因为他觉得该药疗效可靠,是非常安全的,长期用药不会像替诺福韦那样可能导致骨、肾损伤,即使病人以后有生育要求,到时再换药也来得及;

有的医生喜欢开替诺福韦,因为他觉得恩替卡韦毕竟存在病毒变异的可能性,而且替诺福韦属于妊娠B级药,孕妇可用,万一病人需要备孕或不小心怀孕了呢?

有的药物虽然名称不同,但属于同一类药,疗效是一样的。比如,复方甘草酸苷和甘草酸二胺同属于甘草酸类制剂,都具有良好的抗炎、降酶作用;双环醇和五酯胶囊同属于五味子类制剂,都可有效地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尽管每个医生的用药习惯会有不同,但治疗原则都是相同的,比如需要抗病毒治疗的都会给予抗病毒,需要利胆的都会利胆治疗,需要利尿的都会利尿治疗,只是用药不同而已,不会影响治疗。

★思维方面

另外,每个人都存在惰性思维或者说惯性思维,喜欢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医生也不例外,这是需要克服纠正的。

大多数情况下,惰性思维对诊断治疗不会有多大影响,但在一些复杂情况下可能会造成一定差错。

所以,当病人有疑问时适当提醒医生是应该的。

正是因为医生在用药上存在差异,所以建议病人在门诊就诊时要固定医生,如果不是特别的原因,不要更换医生。

固定医生的好处是,医生从头到尾都了解你的病情,就诊时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问诊和检查,保证治疗的延续性;长期的交往也有感情的建立,便于沟通。

B面:来自病人方面的原因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虽然都是慢性乙肝,但千人千面,每个病人的表现会有不同。

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病、并发症、过敏史、婚育史和家族史等等因素导致了同一疾病的千差万别,并因此会有用药上的差异。

正如上面所述,如果年轻女性她有生育要求,在抗病毒方面医生就会选择替诺福韦,以免对胎儿造成危害。

如果患者有蛋白尿,提示肾脏可能已有损害,医生就会选择恩替卡韦,而不会选择有潜在肾毒性的替诺福韦。

同样是乙肝肝硬化,又有失代偿性肝硬化和非失代偿性肝硬化之分:失代偿性肝硬化除了抗病毒,可能还需要利尿、预防出血治疗;而非代偿性肝硬化可能只需要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治疗,两者用药是不一样的。

有慢阻肺、肾脏病、心脏病或糖尿病等基础病的病人,医生用药时还要考虑到病人身体的承受能力、药物代谢等问题,在药物剂量和品种上都会有调整,所以每个人用药也是不一样的。

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不会把身体里的所有毛病都告诉别人,哪怕是最要好的朋友。比如,对方有乙肝你是知道的,但对方可能还有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或多囊卵巢综合征,或是还有腋臭和体癣,这是不会告诉你的。

所以,表面上你觉得两人都是相同的病,但实际上健康状态是不一样的。

尾声

说到这,康医生问大家:“不知我的解释大家都听明白没有?”

一位病人回答说:“听明白了,您是A面,我是B面,我们是一体的。”周围是一片轻松的笑声。

一位陪护亲属回答说:“我晓得了,天底下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又是一片轻松的笑声。

康医生微笑着立起身,最后说道:“是的,我们是一体的,我们要共同努力战胜疾病。但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样的疾病也有千差万别,大家一定不要类比,做好自己就好。希望大家好好治疗,早日康复!”

本文作者丨汪明明 教授

  • 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原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
  • 肝胆相照2016-2023年度科普达人

(医学科普具有普适性,不作为诊疗意见,如有个性化需求,建议您就诊咨询。)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