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在泳池游泳后有腋臭正常吗(在泳池游泳后有什么感觉)

时间:2024-08-24 14:44:50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出汗多,每次都特别尴尬?五分钟了解流汗这个羞羞的生理反应

生活在南方,特别是在广东

最讨厌的一件事情就是

一年十二个月

其中有十一个月都是夏天

眼看着中秋节都过了

走在广东的街头上

还是热热热热热

流满整个脑门的汗水

多得就像杉菜分手那天下的雨那么大

有些汗多的人

汗液甚至能从脖子渗到胳肢窝

引发无数尴尬场景

说到底

人类到底为什么会出汗?

出汗特别多又是怎么回事?

出汗到底好不好?

所以

为了蹭上夏天的最后一条尾巴

朕决定今天来讲讲

人类在长久的进化途中

可以说是为数不多

汗腺尤其发达的生物之一

真实历史上的原始人是怎么打猎的?

如果你以为是一堆人拿着石矛

不要命围攻落单的动物

那就错了

原始人捕获猎物的主要方式

就是猥琐发育

通过不断诱引、追赶、惊吓猎物

诱使猎物长期奔跑

最终猎物经过剧烈运动

弱小的汗腺导致出汗困难而倒下

原始人才会用石矛补刀

所以说

出汗并不是什么坏事情

反而是一种人体天生的保护机制

人类属于恒温动物

体温一般保持在37度左右

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用个恰当的比喻

人体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电脑

一旦CPU温度(即体温过高

不及时进行散热

就会“烧坏”身体组织

所以在人体中

会有一套调控系统来维持正常体温

出汗

正是这个系统里的一种散热手段

当你因为天气热或者运动因素

导致体温过高

无法及时通过呼吸去散发热量时

下丘脑就会引导汗腺分泌汗液进行散热

除此之外

汗液还能调整体液水盐比例

也能够协助肾脏排泄废物

同时汗液分解产生的弱酸性物质

也有一定抑菌作用

不出汗或者少出汗的人

皮肤代谢往往会比正常人要缓慢

更容易集聚废物毒素

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

可能会发现自己即使没有运动

稍微一热就非常容易出汗

而且是大量出汗

这又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要知道

影响人体出汗的原因非常多

身高体重汗腺分布体液分布

就以最常见的例子来说

人的汗腺一般大多都和身高体重有关

的人绝大部分都汗腺发达

因为胖子的脂肪比一般人要多

保持体温的能力更强

导致同样情况下

体温更难降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胖子会经常出汗

同时

人体身上有数百万的汗腺分布

其中又能分为小汗腺大汗腺

各自的作用也不太相同

小汗腺一般比较

在全身上下属于最常见的那种

开口也直接在皮肤上

叫做汗孔

我们日常因为炎热或者运动

而导致的排汗

大部分是通过小汗腺排出

生理学上被称为“温热性发汗”

小汗腺分泌出来的汗液

往往无色透明,也不怎么臭

但大汗腺就不一样了

大汗腺顾名思义

直径大小一般是小汗腺的10倍左右

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等私密位置

大汗腺排汗的原因也和小汗腺不同

往往是因为惊吓兴奋

又被称为“神经性出汗”

顺便一提

大汗腺在排汗后

大汗腺液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异味

就是“狐臭”或者“体臭”

所以大小汗腺的数量分布

对出汗有着一定影响

小汗腺较多的人

往往出汗的可能性会更大

· 运动出很多汗=瘦了?·

其实并不是

人因为剧烈运动导致的大量排汗

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而且在我们运动时出的汗

99%都是水分

所以本质上

你以为的运动完大汗淋漓

都只是一种脱水现象

这也是为什么

剧烈运动后的体重会迅速下降

其实只要正常补充水分

这部分下降的体重就会回来

· 冷汗是不是汗?·

人类出汗的原因

除了保持体温之外

还有精神紧张或者情绪激动

当人因为恐惧等情绪引起神经兴奋时

就会导致静脉收缩

并开始分泌肾上腺素导致出汗

这些出汗的部位

则主要集中在手心脚底脸部

它们往往不会对调节体温有什么帮助

只是纯粹的应激反应表现

也就是说

它就和之前朕写过的一篇文章里的

“战逃反应”类似

吓出汗吓出尿

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

· 游泳会不会出汗?·

原则上来说

游泳基本不会出汗

或者很少出汗

前面也有说

只有人体感受到体温升高

才会通过汗孔出汗散热

但游泳并不是这样

当人在泳池里时

体表温度基本不会升高

所以出汗这一套机制并没触发

(你要是游的温泉当朕没说过)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当你的游泳训练达到一定强度

人体体温比水温更高

还是会出汗的

这也是为什么就算你不撒尿

泳池里也会有尿素存在

最后

看了这么多

你对出汗这件事都了解了吗

下次记得

运动完出汗了就多去洗澡

或者提前喷止汗露

谁又不想当一个香喷喷的小公主

-完-

白癜风、痤疮、银屑病、腋臭、脚气怎么治?该如何用药?

有关皮肤病的文字记载,在我国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皮肤病的种类繁多,致病因素也纷繁复杂,发病率高,但大多病症轻,不致命但是长点小疹小痘痒得难受。

今天好药师将全方位地为大家讲解白癜风、痤疮、银屑病、腋臭和脚气的病症、病因及推荐治疗方法,对该病症有疑问可在好药师微信号中咨询医师。【篇幅较长,建议收藏】

本文仅供参考,因个人情况不同请遵医嘱用药及治疗!

皮肤病的致病因素

一般因素

1、种族、性别与年龄

皮肤病的发病率可因这三种因素差异而不同。

如:白种人基层细胞上皮瘤发病率会高于有色人种;SLE等结缔组织疾病发病率女性会高于男性;中老年人的皮肤肿瘤发病率较年轻人较高。

2、职业

各行各业的有害因素不尽相同,因此患上皮肤病的几率也不相同。

如: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更容易患尾蚴性皮炎(又称稻田皮炎)。

3、季节与社会因素

随着季节的交替,各种皮肤病出现的几率和频率会有所改变。

如:冬天容易得冻疮、银屑病,夏天则是真菌性皮肤病较多。

常见病因

1、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物理因素包括:压力、摩擦、温度变化、放射、光照、磁力、热辐射等等;

化学因素包括:化学试剂、酸碱度、腐蚀性药剂等等;

生物因素包括:寄生虫、微生物感染、蚊虫叮咬、病毒感染等等。

2、食物因素

有些食物的禁忌搭配可能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3、遗传因素

鱼鳞病、白化病等有明显的家族史。

4、精神因素

神经损伤可引起营养性溃疡,压力与紧张和斑秃、慢性单纯性苔藓等发病密切相关。

5、内分泌因素

代谢障碍可引起皮肤淀粉样变、黄色瘤等,Cushing's综合征则易发生痤疮、多毛等。

常见皮肤病种类及治疗方法

白癜风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限局性或泛发性皮肤色素脱失病。由于皮肤的黑素细胞功能消失引起,但机制还不清楚。

病因:

尚不明确。研究认为与以下几点有关:

1、遗传;

2、自身免疫病;

3、精神与神经化学因素;

4、黑素细胞自身破坏;

5、缺乏微量元素;

6、其他因素。

病症:

皮损为色素脱失斑,常为乳白色,也可为浅粉色,表面光滑无皮疹。白斑境界清楚,边缘色素较正常皮肤增加,白斑内毛发正常或变白。病变好发于受阳光照射及磨擦损伤部位,病损多对称分布。白斑还常按神经节段分布而呈带状排列。除皮肤损害外,口唇、阴唇、龟头及包皮内侧黏膜也常受累。

全身各部位可发生,常见于指背、腕、前臂、颜面、颈项及生殖器周围等。女性外阴部亦可发生,青年妇女居多。

治疗建议:

1、药物治疗

(1)补骨脂素及其衍生物

如甲氧沙林口服后照射紫外线。

0.1%甲氧沙林溶液用于白癜风,患处涂擦1-2小时后,用长波紫外线照射患处,每日一次,一般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白癜风胶囊,成分为补骨脂、黄芪、红花、川芎、当归等,本品益气行滞,活血解毒,利湿消斑,驱风止痒,用于治疗白癜风。

甲氧沙林

白癜风胶囊

(2)大剂量维生素

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P长期服用。

B族维生素都是水溶性维生素,它们协同作用,调节新陈代谢,维持皮肤和肌肉的健康,增进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细胞生长和分裂(包括促进红血球的产生,预防贫血发生)。

维生素

2、手术治疗

皮损稳定无进展的患者可行自体表皮移植手术。

3、物理疗法

采用窄波紫外线、长波紫外线或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

痤疮(青春痘)

痤疮,也称“青春痘”“粉刺”等,是最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病因: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进入青春期后人体内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迅速升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

病症:

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

治疗建议:

1、外用药物

维A酸类(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他扎罗汀凝胶)、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类(克林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等)、壬二酸、硫磺洗剂等。

维A酸类

2、口服异维A酸

对于严重的痤疮,口服异维A酸是标准疗法,也是目前治疗痤疮最有效的方法。疗程以达到最小累积剂量60mg/kg为目标。

异维A酸适用于重度痤疮,尤其适用于结节囊肿型痤疮,亦可用于毛发红糠疹等疾病。

异维A酸

3、日常护理

每日一到两次温水洗脸,清洁皮肤,不要用手挤压或搔抓皮损。忌用油脂类、粉类化妆品和含有糖皮质激素的软膏及霜剂。

银屑病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程较长,有易复发倾向,有的病例几乎终生不愈。

病因:

尚不明确,本病的发生有多方面因素。

1、遗传因素;

2、感染;

3、免疫异常;

4、内分泌因素;

5、其他因素。

病症:

临床表现以红斑,鳞屑为主,全身均可发病,以头皮,四肢伸侧较为常见,多在冬季加重。

治疗建议: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但并非不治之症。适当的对症治疗可以控制症状。由于本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不少患者需要长期医治,而各种疗法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1、外用药

新发的面积不大的皮损,尽可能采用外用药。药物的浓度应由低至高。选用哪一种药,要结合药物本身的性质和患者的具体病情。

(1)维生素D3类似物

本类药包括卡泊三醇、他卡西醇等,用于斑块型银屑病疗效较好。

卡泊三醇

(2)糖皮质激素

外用糖皮质激素仍是目前治疗银屑病常用的疗法。头部和掌跖部宜用强效激素,弱效激素适用于面部和间擦部。一般部位常用软膏和乳膏。

(3)维A酸片

主要成分为维A酸,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并可作为维持治疗药物。同时用于治疗痤疮、扁平苔藓、白斑、毛发红糠疹和面部糠疹等。可作为银屑病、鱼鳞病的辅助治疗,也可用于治疗多发性寻常疣以及角化异常类的各种皮肤病。

维A酸片

2、物理疗法

可应用紫外线,光化学疗法(PUMA),宽谱中波紫外线(BB-UVB)疗法,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疗法,水疗等。

腋臭

腋臭,也称臭汗症、狐臭。

是指分泌的汗液有特殊的臭味或汗液经分解后产生臭味。

病因:

小汗腺引起的臭汗症往往与多汗症伴发,常见于足跖和趾间部位,因细菌分解汗液产生臭味。

大汗腺受内分泌的影响,在青春期才开始分泌活跃,故大汗腺引起的臭汗症多在青春期出现,到老年可减轻或消失。

由于细菌与大汗腺的分泌物发生作用产生不饱和脂肪酸导致特殊臭味的形成。大汗腺导致的臭汗症与遗传因素有关,患者大多有家族史。

病症:

臭汗症多见于多汗、汗液不易蒸发和大汗腺所在的部位,如腋窝、腹股沟、足部、肛周、外阴、脐窝及女性乳房下方等,以足部和腋窝臭汗症最为常见。

治疗建议:

1、轻者不必治疗,勤沐浴,勤换衣物、袜子,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2、伴有多汗症者以治疗局部多汗为主,如外用腋臭粉、20%~25%氯化铝溶液等。可杀菌和减轻臭味。

腋臭粉成分为红粉、白矾、丁香、石膏、龙骨。功能主治为辟秽,除臭。用于腋臭。

腋臭粉

3、腋臭严重者可选择激光或手术治疗。

脚气

足癣(俗名“香港脚”、脚气),具有传染性,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

病因:

脚气的病因是由皮肤癣菌(真菌或称霉菌)所引起的。足部多汗潮湿或鞋袜不通气等都可诱发本病。皮肤癣菌常通过污染的澡堂、游泳池边的地板、浴巾、公用拖鞋、洗脚盆而传染。

病症:

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

1、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2、水疱型: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发于足跟。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瘙痒,易发生皲裂。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

治疗建议:

糜烂型:

应先用枯矾粉或脚气粉,待皮肤干燥脱屑后再用复方雷琐辛擦剂、1%克霉唑霜等药物。

克霉唑

水疱型:

可用复方水杨酸酊剂、复方雷琐辛擦剂、1%克霉唑霜等药物外涂;

复方水杨酸

角化型:

可使用各种抗真菌软膏,为了提高药效,晚上可以用塑料袋套在脚上,早晨再取下来;

达克宁

以上推荐用药仅作为参考,具体病症请务必咨询医师后对症用药!

脚臭难闻,是得了脚气?

流言:“脚臭难闻,肯定是有脚气病了!”

一到炎热的夏天,脚就特别容易出汗,然后就会散发出令人作呕的难闻气味,这肯定是染上脚气了。

流言分析:这种说法不正确。

脚臭不等于脚气,脚气会产生脚臭,但脚臭不一定是脚气。

夏天到了,相信大家对一种气味并不陌生,那就是脚上那耐人寻味的臭。

现在来考考你,这种臭,是脚臭吗?还是脚气呢?相信不少人应该摸不着头脑,难道脚臭不就是脚气吗?

非也,不要误会了。

脚臭和脚气是不同的问题,不要混为一谈。

脚臭和脚气分别是什么?

其实,脚臭和脚气,都是我们老百姓对皮肤问题的俗称。

脚臭的学名叫做臭汗症,更准确的说法是“局限性小汗腺臭汗症”,它的意思是局限在脚上的一种病症,引起病症的源头是小汗腺这种组织结构。和脚臭类似的疾病是腋臭,后者是发生在腋窝的一种臭汗症,源头不是小汗腺,而是大汗腺。

脚气的学名叫做足癣或者脚癣,它是真菌感染引起来的足部病变,相关的真菌属于皮肤癣菌。

由此可见,脚臭和脚气其实是两个很独立、不怎么相关的问题,只是俗称有点像,所以容易让人误会。其实这种情况很普遍,这不怪大家,问题在于命名本身不太严谨,医学上把这种情况称作“误称(misnomer)”。所谓的脚气,其实主要特点根本不是像名字暗示的那样——脚有气味,而是有相关的皮肤病变。

类似的情况还有脚气和脚气病,这两个病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

因为,脚气病是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疾病,表现不在于脚,而在于体重下降、精神萎靡、感官功能衰退甚至心律失常。

怎么判断是脚臭还是脚气?

要判断是脚臭还是脚气,我们要大概了解它们的患病机制。

脚臭的根源有2个,一个是出汗,另一个是细菌。要知道,脚的小汗腺很发达,两只脚加起来有50万个小汗腺,密密麻麻地分布在皮肤上面。它们排出来的汗水本来是没有气味的,但是有细菌的作用之后,事情就变复杂了——细菌会和汗水、死皮等物质相互作用,分解产生多种多样气味物质。这就好比酵母和葡萄的反应,酵母能产生葡萄酒,而脚上的细菌能产生脚臭。

脚气的根源则是真菌。真菌以皮肤表面的角质细胞为食,会破坏皮肤。不止于此,它们还会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产生多种多样的表现,比如发红、水疱、瘙痒等等主观和客观上的症状。结合上面的论述,我们梳理了脚臭和脚气的识别要点,见下表。

脚臭和脚气的识别要点

如果还是觉得判断难度大,那完全可以线下就诊做检查来确诊,皮肤科医生可以通过显微镜检查来判断脚上有没有引起脚气的真菌。

不想有脚臭 我能做什么?

想要改善脚臭?皮肤科医生有的是办法。

不过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大家要坚持,如果想解决更彻底,那就要花点钱了。

不想花钱的措施有这样几个:

1、每天都要洗脚,洗脚的时候,把死皮这些洗掉,洗脚之后,要擦干水分,免得皮肤过于潮湿,让细菌滋生。

2、鞋子、袜子轮流穿,勤更换,最好是每天都穿不同的鞋子和袜子,毕竟穿的时间越久,细菌的营养成分(死皮之类的)就越多,细菌的量也就越多。

3、减少不必要的出汗情况,例如长时间站着、频繁剧烈运动。

愿意花钱的话,我们还建议:

1、换一批鞋子和袜子,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拿袜子来说,可以选择纯棉或羊毛袜,它们的吸汗功能会比较好,如果选择传统的尼龙袜这类合成纤维,那脚臭的概率就会增加。

2、可以花点小钱,购买磨砂膏或者抗菌皂,洗脚的时候,用磨砂膏去掉多余的、增厚的死皮,减少细菌的营养成分;抗菌皂的作用是减少细菌的总量。

3、充满电费,开上空调,让待的环境凉凉爽爽的。出汗少了,脚臭自然就不容易出现了。

4、如果出汗多,推荐购买止汗剂。最经典、有效的止汗剂成分是氯化铝(比如20%浓度的六水合氯化铝),别花冤枉钱购买中成药、植物成分的产品,容易上当。

如果做了这些措施,都没有办法改善,那还有2个选择,要么放弃抵抗,向脚臭投降,要么再找皮肤科医生想办法。

脚气又该怎么应对?

怀疑得了脚气,又该怎么办呢?

实话说,脚气治疗起来要更专业一些,建议把这种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皮肤科医生来负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脚气用药比较复杂,涉及到不同抗真菌药物的选择,如果病情严重,可能还要口服药物。另外,治疗前,还有必要由医生进一步确定是不是脚气,有好几个疾病都可能长得像脚气,比如湿疹、接触性皮炎、窝状角质松解症、皮肤皲裂、幼年跖部皮病等。

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在此分享脚气的治疗和护理思路。

首先,脚气治疗的关键是用抗真菌药物,一般都要连续治疗2到4周才能达到疗程。外用药物推荐选择乳膏,比喷雾的效果要好一些。乳膏有很多种,建议不要选择含有糖皮质激素的产品,比如派瑞松、扶严宁,它们含有醋酸曲安奈德这种激素。

其次,防护上要多多注意,不然脚气比较容易复发。防护效果好不好,关键在于大家懒不懒。

那么怎么护理呢?我们也梳理了重点出来:

1、注意脚的干爽透气,因为真菌喜欢潮湿、不透气的环境。

2、注意清洁,每天都洗脚,并且要及时擦干脚底、脚趾和脚趾缝的水分。

3、穿透气性好的鞋袜,别闷着了。

4、鞋袜勤换洗,袜子、鞋垫可以用热水清洗,清洗后充分晾干晒干。

5、不要和其他人共用指甲剪、拖鞋、洗脚盆、擦脚毛巾等物品,不然有传染真菌的风险。

6、也别在浴室、泳池等共用的场所赤脚行走。

总结一下,脚臭和脚气其实是两个不相关的问题,大家别混为一谈了。

脚臭,在医学上称为臭汗症,是由小汗腺分泌的汗液在细菌作用下产生异味所致;而脚气是医学上的足癣,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变。要区分两者,需注意脚臭主要表现为脚部异味,而脚气则伴有瘙痒、水疱、红斑等皮肤症状。

改善脚臭可以通过日常清洁、更换鞋袜、减少出汗等方法,严重时可使用止汗剂。脚气的治疗则更专业,通常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并注意脚部的干爽、清洁和个人卫生,避免传染。

作者:皮肤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唐教清

审核:国药同煤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冯珺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