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仙,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狐狸能修炼成仙,化为人形,与人来往。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狐仙能画》:“北地多狐仙,人家往往有之。”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他无意中把狐仙得罪了,那狐仙便迷惘了他,不知怎样干出来的。”
九尾狐仙的代表有玄狐元君等。
道家内丹典籍《太乙金华宗旨》第五章:狐仙为色欲界投胎而来,其寿数千载。
《玄中记》提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狐狸精最早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现的。上古时期,即有狐之图腾崇拜,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均属狐图腾族。狐狸精对中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的建立也有突出贡献。大禹治水时,禹整天忙碌无心结交女朋友,一副有为青年事业为重的样子,眼看就要绝后。有一次他走到涂山,看见一只九尾白狐(九尾意味着子孙众多),意有所动,于是就在此地娶妻生子。他的儿子启,后来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
此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人尤其是女人的性格心理有着空前绝后的迫害和压抑,这种压抑的心态成了诞生“狐仙”文化的最佳温床。《朝野佥载》记述:“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饮食与人间同之,事者非一主。时有彦曰:无狐媚,不成村。”由此可见,狐狸在封建社会,最早是受到女性的喜爱,并将它作为讨好配偶的神祇的。狐狸漂亮的皮毛、小巧可爱的身躯和狡诈精怪的脾性,在古人心目中,实在只有娇媚的女人可与之相比。狐狸还似乎代表了某种诡秘的精神,尤其是涉及女性的性格心理。
狐狸在先秦两汉的地位最为尊崇,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之一。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还有人总结说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由此可以推论,狐狸在夏至汉两千多年的日子里,是生活得非常滋润的。
汉代以后,狐狸精作为祥瑞的地位急剧下降。先前对狐狸的好话全没了,剩下的都是些不体面的词,如狐疑、狐媚、狐臭之类,都快成为贬义词大本营了。长此以往狐狸精就成了生活作风出问题的代名词,成了著名的淫兽,至今仍未翻身。
汉代的狐仙故事较为原始,极少有积极意义,狐的神通魔力也有限。到了魏晋南北朝,狐狸才开始人化,变得法力无边,还获得了人的感情和智力。如葛洪所著《西京杂记》一书中,有古冢白狐化为老翁入人梦的故事。《搜神记》一书内,谈狐的作品甚多,足见晋人喜谈狐仙,已成风尚。不过小说情节单一,程式化,结局凄惨,没什么人情味可言。故事当中的狐仙虽然神通广大,但有其自然属性的弱点。比如,它们怕狗,遇上就会现出原形;另外狐狸有臊气,变形后仍留有尾巴等。
到了唐代,狐仙小说依然盛行,像《任氏》、《计真》等篇开始大肆宣扬与狐有关的灵异事件。宋代,民间还出现了“狐王庙”;明时,谈狐的作品渐少。至清代,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笔记小说又大畅其说。《聊斋志异》更是集狐仙之大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蒲松龄笔下的狐仙们,集人类全部美德于一身,成为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强调友谊、尊重真情,反而比人类更可爱。
因正道之道教衰微,在中国北方有狐仙信仰,以乞求狐仙保佑食物年年不断。民间也多有狐仙下马的说法,即指七窍全开之人被狐仙附身后,可预测凶吉。《北梦琐言·沧渚民》载:“(狐狸)或于村落鸣,则有不祥事”。《宣室志·李揆》记李揆见白狐在庭中捣练石上,当时被认为是祥符,后来果然官至礼部侍郎。
由网红漫画改编、演员杨幂领衔主演的电视剧《狐妖小红娘·月红篇》已近尾声,该剧开播第二天曾达10.3%的播放率高点,此后一路下滑,不少网友对它提出尖锐批评。
一方面,与原作相比,该剧改动较大,被网友称为“面目全非”。
另一方面,情节套路化、低幼化,主角涂山红红被演绎成“女狐版萧峰”。
传统狐妖文化博大精深,远比美女、谈恋爱、两派决斗之类高级,但只有从历史的角度去把握,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滋味。
《狐妖小红娘·月红篇》剧照
大禹没见过九尾白狐
狐文化在中国,经历了狐妖、狐神、狐仙三个阶段。
有学者认为,大禹遇九尾白狐,是狐文化之始。据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禹三十未娶,行至涂山(今属安徽省蚌埠市),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大禹遂娶涂山氏(古族名)之女(名女娇),九尾白狐成祥瑞。
这段记载可疑。《山海经》中确记九尾狐,即“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并非神兽。青丘国在今山东巨野县一带(黄帝杀蚩尤于青丘,蚩尤墓在巨野县),距安徽蚌埠470多公里,九尾狐怎会跑这么远?
《吴越春秋》近于小说,且赵晔晚大禹2000多年,何以知之?《艺文类聚》等引了类似内容,称是《吕氏春秋》佚文。学者胡堃认为,从词句看,明显抄自《吴越春秋》。故“大禹遇九尾白狐”是汉代才有的说法,战国时尚无。
学者王守亮在《九尾白狐与禹娶涂山女神话》中钩沉出原因:
神话九尾白狐,始于战国的阴阳学派。该派据五行相生,创五德终始说,由此确定王朝替代的合法性。该派认为,商朝是金德,尚白,为它编出“商汤遇九尾白狐而得天下”的神话。大禹是木德王,尚青,与九尾白狐无关。
西汉末,刘歆等修改了五德系统,以为王莽篡位造舆论。结果,大禹又被定为金德,据纬书(汉代方士和儒生依托今文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与“经书”相对而言)《尚书中候》:“金兴,则白狐九尾。”大禹必须遇上九尾白狐,赵晔等放手瞎编……
西王母 九尾狐 东王公乘龙画像砖(东汉)
王充指路 狐狸变人
为了看上去像真的,汉儒编出一整套“瑞应”。《白虎通义》(东汉班固等编)称:“德至鸟兽,则凤凰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鸟下。”学者胡堃指出,汉画像砖中,九尾狐、不死树、三足乌、玉兔常与西王母相伴。
瞎编也有困境。时人将宇宙分为三层,即天神、地祇、人鬼,狐该算什么?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狐,(通妖,许慎称‘地反物为 ’,反常的东西即妖)兽也,鬼所乘之。”是鬼的坐骑。态度含混。
从春秋起,国人论狐便有分歧:既赞“狐死正首丘(传说狐狸死在外面,必头朝洞穴,表示不忘本),仁也”;又不满于“心犹豫而狐疑”,过于狡诈,即《淮南子》所说“禽兽之诈记”。陈胜起义前,假装狐鸣“大楚兴,陈胜王”,致“卒皆夜惊恐”,可见狐鸣被公认为不详。
难以分类,只好模糊处理,称狐狸是鬽(通魅),介于神鬼之间。鬽分三种:一是魑鬽,人兽合体,来自远方,有具体形象;二是鬼鬽,没具体形象,在偏僻处活动;三是精鬽,万物都可变成它,随处可见。
汉武帝崇神仙道,“元鼎、元封(前116年至前105年)之际,燕齐之间,方士瞋目扼掔(通腕),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术者,以万数”,受此影响,汉人日渐迷信,崇信精鬽。东汉王充在《论衡》中称:“鬼者,老物精也。夫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亦有未老,性能变化,象人之形。人之受气,有与物同精者,则其物与之交。”
东西老,会自然成精,这在理论上,打通了狐变人的可能。
门吏图门柱画像石(左侧),东汉。石上有鸡首西王母端坐在高耸入云的神山之顶,一狐一鸟左右护卫。
从狐妖一跃成狐神
魏晋时,狐狸终于变成了人。东晋干宝在《搜神记》中,最早记录了一批这样的“人”,比如:
吴中有一书生,皓首,称狐博士,教授诸生。忽复不见。九月初九日,士人相与登山游观,闻讲书声,命仆寻之。见空冢中,群狐罗列,见人即走。老狐独不去,乃是皓首书生。
言虽简,却开后世文风。直到清末,男狐狸仍多以老者形象示人,住在墓穴中,姓狐(或胡),喜欢读书。
东晋郭璞只是机械地延续了王充的论点,把时间积累放在首位:“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世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干宝比王充更进一步。他提出,让狐变人的根本力量是“气”,“气”作为世界本质,主导一切变迁:“千岁之雉,入海为蜃;百年之雀,入海为蛤;千岁龟鼋,能与人语;千岁之狐,起为美女;千岁之蛇,断而复续;百年之鼠,而能相卜。”把握了“气”,狐狸就比人类还厉害,可一跃成为狐神。
在北魏杨衒之在《洛阳珈蓝记》中,记录了这样的故事:孙岩娶妻三年,妻子睡觉从不脱衣,孙岩奇怪,就趁她睡着,偷偷解开她的衣服,发现竟长着三尺长的尾巴,吓得孙岩把妻子赶走。妻子走之前,剪下孙岩的一片头发。邻居齐出动,妻子变成狐狸逃跑。后来京城竟有130多人被剪发,皆因狐狸变成美女在路上走,人们想接近她,结果被剪发……人们将类似打扮的女人称为狐狸精。
虽属猎奇,但狐狸第一次有了个性——喜欢恶作剧。
既夸狐狸也骂狐狸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狐狸快速升级?学者王雨阳在《魏晋至唐以来狐故事的演变与民族关系之探讨》中认为,或与胡人大量进入中原有关。此前因偏见,人们常视胡人为另类,随着胡人们走进日常生活,不得不进行文化调整。
狐被封神,出现次数亦增多。据《中国古代狐精故事研究》:“文献记载中,先秦时期九尾狐只出现在大禹、周文王的年代,汉代也只有在汉章帝时出现过一次,到了魏晋时期,却不断涌现出有关出现九尾狐的记载。究其原因,不过是九尾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视为政治上的祥瑞灵符。”
《宋书》称:“白狐,王者仁智则至。”意思是君王够智慧,白狐就会现身。
不过,夸狐狸的同时也骂狐狸。陈寅恪先生注意到,“狐”“胡”同音,所谓狐臭,初期可能写成胡臭。刘敬叔在《异苑载》中写道:“胡道洽,自云广陵人(今属江苏扬州),好音乐医术之事。体有臊气,恒以名香自防。唯忌猛犬。自审死,戒弟子曰:‘气绝便殡,勿令狗见我尸也。’死于山阳,敛毕,觉棺空。即开看,不见尸体。时人咸谓狐也。”反映了双方关系另一面。
到了唐代,狐崇拜又至新高。据《朝野佥载》:“唐初已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饮食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
唐代小说《任氏传》中,狐狸变成的美女任氏忠于爱情,用法术助韦金追到美女,并让他发了财。与东晋郭璞在《玄中记》中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曰阿紫”相比,狐狸的地位空前提升。
唐代鎏金双桃形双狐纹银盘
狐狸又跌下神坛
狐狸在神坛上没待多久,很快又转向狐仙。
据《宣室志》,唐代权臣李林甫上位后,退朝时见一玄狐,大如牛马,奔至庭中,李林甫命人射之,未及举箭,玄狐便跑了。这一年,李林甫被籍没(登记全部财产,予以没收)。
受胡人内乱影响,唐朝衰落,连累狐狸也成噩运代表。宋代仍如此,据《宋史》:“宣和七年(1125年)秋,有狐由艮岳直入禁中,据御榻而坐,(宋徽宗)诏毁狐王庙。”2年后,北宋灭亡。宋代江万认为:“胡犯阙之先兆也。”所以,朱熹注《诗经》时说:“狐,兽名,似犬黄赤色,不祥之物,人所恶见者也,所见无非此物,国将危乱可知。”
狐狸失宠,除了与“胡”同音,还有一原因——社会影响太大。宋代长吏赴任,“皆先谒(狐仙)庙,然后视事”,清代俞鸿渐在《印雪轩随笔》中称:“闻官署必有狐仙。”清代各级衙门都供奉狐仙,称其为“守印大仙”。清末名臣薛福成初任宁波道台时,发现官署后“有小屋供财神,其旁塑白发而坐者三人,询之旧吏,乃云狐也”。
人人信狐狸,民间起义也假冒狐狸,据《通鉴纪事》:“天启二年(1622年),苏州人王森得妖狐异香,倡白莲教,自称闻香教。后王森被藉于狱,徐鸿儒率众作乱。”狐狸对皇权构成威胁,自然要严控。狐狸从万能的神,变成不问世事的仙,即纪晓岚所说:“人物异类,狐则在人物之间;幽明异路,狐则在幽明之间;仙妖殊途,狐则在仙妖之间。”
清代文人写了很多鬼狐传说,但“姑言妄听,记而存之”,不太当真。
好剧还需好趣味
狐妖传说与老北京关系密切。
据学者鞠熙在《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中钩沉,明万历年间的《五杂俎》称:“齐、晋、燕、赵之墟,狐魅最多。今京师住宅,有狐怪者十六七,然亦不为患。北人往往习之,亦犹岭南人与蛇共处也。”明末《万历野获编》说:“狐之变幻,传纪最伙,然独盛于京师。”清乾嘉时成书的《夜谭随录》称:“京城敌楼,内外凡五十座,高大深邃,往往为狐鼠所栖。”
内城东北角楼有红姑娘,本是河北松亭关的狐狸,乾隆伐噶尔丹时被骁骑校尉赫色所救,为报恩来京,赫色之子娶妻,急需家具,红姑娘为他变出,“事毕,已皆失去矣”。
内城东南角楼(俗称东便门角楼)有狐总管,负责京师的“狐政”,专惩作恶狐妖。
正阳门城楼有天狐,“常幻作白衣老人,出而拜月”,平时戴“青金石顶冠”,据鞠熙考证,这是四品顶戴。
宣武门城楼有狐四太爷,学识渊博,喜欢与读书人聊天。
西南角楼(俗称西便门角楼)有大仙爷,以灵应著称,每月初一、十五香火极旺,1927年,角楼被拆除,仍有狐狸在此出没。
这些狐仙传说,让冷冰冰的建筑变得更亲切、更鲜活、更有韵味。稍下点功夫,就比坐在家里编三角恋强,可惜没人做。
实在有点遗憾,很多狐妖戏沉浸在战争、正义、生死恋、两极对话等宏大议题上,所谓生活趣味,只剩耍贫嘴、开低级玩笑、打打闹闹,观众怎能看下去?道理好不等于是好剧,好剧还要有好趣味,这就要深入生活去寻找、去表达,不能总抄别人用过的旧套路。(责任编辑:沈沣)
老赵是一名动物爱好者,平日里就喜欢养点小猫小狗。前天,他又收留了一只流浪小动物,不过相处两天下来,老赵直叹没有缘分,只能把小家伙送走了。
老赵的朋友拿水枪在清理着笼子周围。让老赵受不了的就是这个眼大嘴尖尾巴长的小家伙。老赵说,根据他的判断这是一只狐狸。说起捡到这只小家伙的事情,老赵说这还是他的狗小花率先发现的。
市民老赵:“五六天前就看到了,我的狗就一直在那里叫,我看到 不确定是个狐狸,四天前,又散步的时候,看到狗一直叫,我才发现是个狐狸。”当时,老赵回家拿了床被单,用一个包裹战术将小家伙拿下了,不过老赵说别看它个头小,性子烈得很呢。
弄回家后,老赵把这只狐狸关在了小花的笼子里,他说这只狐狸口味偏重,只吃生肉,熟食之类的不感兴趣,由此可见,此物野性十足。老赵的朋友:“开始拿回来的时候,我喂它,野性还强些,一喂它,它一下就扑过来了,现在没这么强的野性了,稍稍好一些了。”
虽然有自己的判断,可老赵还是拿不准这就是一只狐狸,于是他又是请教朋友又是询问“度娘”。而大家看了之后都觉得和狐狸八九不离十。看见老赵捡回了一只小狐狸,朋友还开起了他的玩笑。朋友:“我前天就说,我说他带回家去,白天是狐狸,晚上就是美女。”
不过,对于老赵来说,狐狸精没看到,满屋子的臭味却让他难以忍受。再看看这个小家伙,从毛色以及习性来看不像一只宠物狐狸,于是老赵决定晚些时候,把它送到动物园,也算是相识一场,有个好归宿。据了解,狐狸属于犬科,身体纤瘦,毛长且厚。狐狸拥有毛茸茸的尾巴,耳朵大、直立、呈三角形。不同种类的狐狸颜色不同。另外,狐狸肛部两侧各生有一个腺囊,能释放奇特臭味,称为"狐臭"。
随后记者将这只狐狸的视频和图片发给了重庆市动物园动物科的专家鉴定,他们非常肯定的就是一只狐狸,应该是蓝狐或者是银狐。属于野生动物。
(来源:重庆新闻频道 编辑:刘喻斯)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