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佛学治狐臭方(佛法的那个咒语可以治疗狐臭)

时间:2024-08-07 11:54:47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说说中药密陀增

中药十九畏当中有一句话,“狼毒最怕密陀僧”也就是说两味中药不能配伍。在现代研究两药配伍可产生有毒的氧化铅,可见古人的智慧和实践能力确实厉害。

说说中药密陀僧,听名字还有点佛教的感觉,非常的唯美,不过他既不是植物也不是矿物质而是硫化物类方铅矿族矿物方铅矿提炼银、铅时沉积的炉底,或为铅熔融后的加工制成品。具有燥湿,杀虫,解毒,收敛,防腐之功效。主治疮疡溃烂久不收。

密陀僧有一定的毒性,在临床中一般都是外用,用量也是非常的小,注意用量,大了可以引起中毒反应,一般不超过7天。我在治疗手足癣的时候喜欢用密陀僧,方子:密陀僧,土荆皮、花椒、夏枯草水煎外用烫洗患处效果不错。把密陀僧研成细末,涂抹在腋下对狐臭也有一定的作用。

欢迎留言交流。(本文原创,严禁抄袭,侵权必究,文中涉及的中药或方剂请在医师辩证后使用,未经辩证使用,后果自负)

不同朝代如何用香,今天给您介绍魏晋时期,快来涨知识吧

1、魏晋时期香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熏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并出现在许多文人的生活中,道教与佛教的兴盛,促进了香的使用和香药性能的研究及制香方法的提高。宫廷用香、文人用香与佛道用香构成了魏晋时期香文化的三条重要线索,相互交融又独立成章,共同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期香药有什么特点

由于魏晋时期交通便利以及对外交流的增加,边疆和域外的香药大量进入内地。到南北朝时,香药品种已基本齐全(除龙诞香等少数稀有品种外),绝大多数都已收入本草典籍,人们对香药特性的了解更为深入,香药名称也已基本统一。香药在医疗方面也有很多应用,葛洪、陶弘景等许多名医都曾用香药治病,涉及内服、佩戴、涂敷、熏烧、熏蒸等多种用法。

3、魏晋时期的熏香有什么特点

《南州异物志》中有记载:“(甲香)可合众香烧之,皆使益芳,独烧则臭。”就是说甲香,单烧气息不佳,却能配合其他香药,增加整体的香气。魏晋南北朝时,香药品种丰富,已经普遍开始使用合香。合香的选药、配方、炮制都很讲究方法,并且注重香药、香品的药性和养生功效,而不仅仅是气味的芳香。

4、魏晋时期合香有哪些用途

魏晋时期的合香种类非常丰富,不仅用于居室熏香、熏衣熏被,还被用于香身香口、美容养颜、驱邪避秽、疗疾等,并且在佛家、道家中也广泛使用。

5、魏晋时期怎样使用合香

魏晋时,合香主要有熏烧、佩戴、涂敷、熏蒸、内服等多种用法。

6、魏晋时期合香有哪些形态

魏晋时期的合香形态多样,有香丸、香饼、香炷、香膏、香汤、香露等形态。

7、 范晔的《和香方》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范晔编撰的《和香方》,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香学(香方)专著,由于原书已佚,其所载香方内容已无从查考,仅有自序留存。自序云:“麝本多忌,过分必害;沉实易和,盈斤无伤;零藿虚燥,詹唐黏湿。甘松、苏合、安息、郁金、奈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国外,无取于中土。又枣膏昏纯,甲煎浅俗,非唯无助于馨烈,乃当弥增于尤疾也。”序文中介绍了部分香药的性味功效,列举了麝香、藿香、沉香等六种国产香药,又指出甘松、苏合香和安息香等是外来香药。总结了南朝以前有关香药的知识,也提出了香药的临床应用和常用剂量。强调用香药不宜过量,麝香应慎用,不可过量;沉香温和,多用无妨。《和香方》是一部很好的香学专著,对当时和后世本草书籍的编撰、临床用药都起到指导作用。

8、魏晋时期有哪些善于用香的著名医学家

魏晋时期最善于用香的医学家是葛洪和陶弘景。二人都非常重视用香,有很多用香药治病的医方。葛洪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医学家,也是道家著名的炼丹道士,他在温病学、免疫学、化学等领域都有世界性贡献。葛洪以“青木香、附子、石灰”制成粉末,涂敷以治疗狐臭;用苏合香、水银、白粉等作成蜜丸内服,治疗腹水;用鸡舌香、乳汁等煎汁以明目、治疗目疾等。葛洪还提出用香草“青蒿”治疗疟疾。

陶弘景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擅长书法,精于制香,曾任梁武帝宰相,后辞官隐修,梁武帝仍常登门问询,人称“山中宰相”。陶弘景以雄黄、松脂等制成药丸,用熏笼熏烧,以熏烟治疗“悲思恍惚”等症;用鸡舌香、藿香、青木香、胡粉调制成药粉,“内腋下”以治疗狐臭。

9、佛家为何推崇用香

佛教的兴起推动了古人用香风气的盛行,也使香品种类更为丰富,促进了香文化的发展。佛教一直十分推崇用香,把香看作修道助缘之物,借香讲述佛法。佛教的香用途广泛,被视为重要的供养之物,可以调和身心,在诵经、打坐等功课中做辅助修持,也有专门的香方用于治疗各种病症,驱邪辟秽、预防瘟疫等。佛教用香种类丰富,有单品香、合香以及各种合香配方。所用香药品种齐全,几乎涵盖了所有常用香药,如沉香、檀香、龙脑香等。

最近很火的“大唐反恐24小时”里的“口檀”考证

最近热播的一部网剧“长安十二时辰”,被网友们戏称为“大唐长安反恐24小时”,看到这个剧名,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作文“我的一天”、“暑假的一天”“愉快的一天”,小时候怎么就没有想到一天可以发生那么多事。剧中的美食也是勾起了不少人要来西安的欲望,着实让西安刷了一波存在感。

今天要说的是剧集开始张小敬嘴里嚼的那个类似薄荷叶称为“口檀”的东西,类似于我们的口香糖,用来清洁口气的,这个东西一度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激烈讨论,后来作者出来证实,这个是因为剧情需要而杜撰出来的。那么,在一千多年的唐代到底有没有“口香糖”?古人是如何清洁口腔的?

先来看一下薄荷在唐代的使用方法,首先是入药,薄荷,孙思邈《千金方》作蕃荷,又方音之讹也。味辛苦,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这东西也不能经常嚼。其次是煮茶添加,陆羽《茶经》记载: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这种煮茶方法茶圣本人是比较排斥的、是持批评意见的,但乱七八糟加一堆东西在茶汤里的黑暗料理却大受唐代老百姓欢迎。唐代吃茶的工序特别繁琐,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就曾出土过一套唐代茶器。

法门寺珍宝馆唐代茶器

《诗经》中有“齿如瓠犀”,形容牙齿洁白整齐,可见在先秦时期古人已经将牙齿纳入了审美范畴。

为了清洁口腔保护牙齿,古人有“晨嚼齿木”的习惯,用植物枝条做牙刷(多以杨柳枝为主,杨柳枝有“祛风、消肿、止痛”的作用),这种刷牙的方法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形成,深受印度文明的影响,在宋代以前较为普遍。可见古人保持口腔、牙齿清洁卫生的方法还是刷牙,那么除了“晨嚼齿木”以外还有没有其它辅助的清洁口气的方法?

晋《拾遗记·前汉下》记载:“ 汉昭帝始元元年,穿淋池,广千步,中植分枝荷,一茎四叶,状如骈盖,日照则叶低荫根茎,若葵之卫足,名‘低光荷’。实如玄珠,可以饰佩。花叶难萎,芬馥之气,彻十余里。食之令人口气常香,益脉理病。这个到底是吃莲子还是嚼荷叶?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里记载了“蜜和丸”的方子,治口及身臭,令香,止烦散气。常含一丸如大豆,咽汁,日三夜一,亦可常含咽汁。五日口香,十日体香,二七日衣被香,三七日下风人闻香,四七日洗手水落地香,五七日把他手亦香,慎五辛,下气去臭。药王的方子果然不同凡响,不但能治口臭还能治狐臭。只不过这毕竟是药,不能天天跟糖豆一样放嘴里嚼着。

唐代还有食防风粥清洁口气的方法,《云仙杂记·防风粥》:“ 白居易在翰林,赐防风粥一瓯,剔取防风得五合馀,食之口香七日。如此看来,还是中药防风熬的粥比较管用,吃一次香七天。

刘禹锡在《早春对雪奉澧州元郎中》写道:“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齐民要术》中记载:“鸡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谓之丁香也。”这个丁香可不是丁香花,是一种热带产的香料,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汉官仪》中记载“含鸡舌香伏奏事”可见在当时口含鸡舌香上朝已经成为宫廷礼仪的一种。想想也是,如果早朝时皇帝邀请哪个大臣近前议事,恰巧这个大臣刚好有口臭,那不得熏得皇帝隔夜饭都吐出来了。

综上所述,唐代的“口檀”还是以丁香更靠谱一点,方便携带、有历史传承。在唐代估计也是社交活动的不可或缺之物,三五好友聚会,大家见面先发一圈丁香含着再聊天,即熟络感情又不失礼貌,主要还是避免口臭者尴尬。吃完饭、喝完酒再发一圈丁香清新口气,回家避免跪搓衣板(没有考证唐代到底有没有搓衣板),直接秒杀现在的一切口香糖。

喜欢就加个关注、点个赞。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