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有狐臭能献血吗(有狐臭可以去参军吗)

时间:2024-08-06 13:40:08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你知道哪些反常识的知识?

1.闪电也会从大地放出

有某些超大的建筑会有静电,不过需要自然雷电引出来

2.狮子打哈欠不是困了或者无聊,而是为了给狩猎做准备工作

打哈欠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氧气含量,给肌肉和体能充电

3.蓝宝石(刚玉)可以不是蓝色的

宝石分为红宝石和蓝宝石两种,只有红色的才被称为红宝石,其他无论什么颜色都是蓝宝石

4.爱笑的女孩运气确实不会太差

但是会老得比较快

5.猫不喜欢水,不是因为它害怕水

其实是因为它们有严重的洁癖

弄湿后把自己舔干净,实在是太费事了

6.网络上很流行的杜甫画像,其实并不是杜甫本人,而是蒋兆和先生

按照自己样貌画的自画像

7.直系亲属之间不能输血,电视剧里父母为救子女献血都是假的

现代医学证明,直系亲属间输血有时会发生一种严重的输血反应,称为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这种输血反应尽管发病率很低,但死亡率却高达99.9%,一旦发生几乎无法挽救

(这条错了,其实可以献血,但要经过伽玛射线照射)

8.蝙蝠不是瞎子,而且它的视力还很好

我们知道蝙蝠主要利用回声定位来辨别方向,但这样就认为蝙蝠是瞎子就错了,蝙蝠眼睛非常小,它们能够凭借其视力在开阔的白天进行远距离导航,一些蝙蝠甚至能够探测到人眼所无法探测到的紫外光与红光,蝙蝠的视觉所发挥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很多人只知道蝙蝠的超声波)

蝙蝠有900多种 ,每一种都不是地道的瞎子 ,至少有感光的作用 ,可以分辨物体轮廓视力好的大蝙蝠 ,比如南亚的果蝠 是完全以来眼睛定位的,因为多数蝙蝠习惯晚上飞行 ,眼睛有所退化, 声纳起了主要作用, 但绝对不是瞎子 这一点是肯定的

9.大熊猫也吃肉,只有中国有大熊猫

很久以前,地球经历了冰川导致的气候突变,大熊猫只残存在四川、甘肃等地区。那些地方生长着大量的竹子,但却很难捕到猎物,大熊猫只有改变食性,才能生存下去。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大熊猫从食肉变为食竹,它的臼齿也变得特别宽大,适于磨碎竹的纤维。大熊猫爱吃冷箭竹、墨竹、水竹,尤其爱吃竹笋,当然,大熊猫也吃其他小动物,如果见到了竹鼠,它就一巴掌将竹鼠打死,然后美餐一顿

10.儿童、少女失踪或走失后,要立刻报案,不用等24小时以后,24小时是救援的黄金时间段,不要被电视剧情节欺骗

t;

11.企鹅其实有双大长腿,而且它还有膝盖,走路摇晃的短腿企鹅,拥有比你想像中长3倍的长腿!

(企鹅是个小胖子,因为它身体太重了,所以把自己的大腿和小腿的部分,几乎藏在了它的皮肤和肌肉的里面)

12.沙漠之鹰手枪,一般只用于收藏

因为它体型太大而且很重,据说两公斤重,而且后坐力极大

13.黑人牙膏是中国的,而中华牙膏是外国的

中华牙膏:欧洲联合利华集团(荷兰与英国)

黑人牙膏:中国香港,广东中山

14.狐臭是人生来就有的,没有狐臭的人才是不正常的

人体有两类汗腺(小汗腺与大汗腺)

大汗腺主要在腋下与胯下,大汗腺排出的汗给细菌提供生长条件,而汗被细菌分解,产生脂肪酸,因而有了臭味

而几千年前,人类老祖先身上都有狐臭,那时,有狐臭才是正常的,没狐臭的人会被其他人嘲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当人类的祖先走出热带非洲、进入亚热带的亚洲时,一个“掌管”大汗腺分泌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使得大汗腺的分泌物减少,产生臭味的细菌生长条件变差,臭味因而消失,也就是说,没有狐臭的都是变种人。而且,这个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东亚,其中中国人占了95%,所以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没有狐臭,但是白种人,离东亚很遥远,90%的白种人都有狐臭,而黑人则更严重

15.“麻婆豆腐”的“麻”,不是指麻辣的“麻”,而是指脸上的“麻子”

“麻婆豆腐”首创于清朝时期的成都

有家叫“陈兴盛饭铺”的小店,女老板做的豆腐特别好吃,因她脸上有些麻子,

被人称为"陈麻婆"

16.钻石其实并不罕见,其昂贵的主要原因,只是资本家垄断和炒作出来的

17.你看到的流星,可能是宇航员的屎

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一年时间会产生82千克的排泄物,部分会在国际空间站上回收利用,更多的会排入大气层让其燃烧

看起来就是一颗流星的模样

18.草莓并不是只有红色的

任何一种草莓,都有可能出现白色果色个体

在南开,“看南门的喵”和护喵的人

叶航宇和南开大学津南校区的猫咪

图源:何雨珊

采访|侯依含

编辑|李慧珊

排版|杨金雨

流浪猫保护是近来大学生热议的话题,在南开大学,民间校园动物保护组织“看南门的喵”身体力行保护校园动物,现已形成较为系统的流浪猫救助、绝育和寄养体系,2017级哲学院本科生叶航宇是发起人。

“看南门的喵”不只爱猫和其他校园动物,传递现代科学的救助和环保理念——也很重要。救助、领养和绝育,三者始终要放在一起提。缺任何一个,对猫和学校的生态环境都可能是负面的。

叶航宇认为民间需要努力做好救助、领养和绝育等工作,走在前列。动物园的主要职能不是观赏,应是科普。关于小白狐事件,我们需要批判的是:为什么要遗弃宠物;大家为什么乱喂乱摸,管不住自己的手;虚拟社交场所的规范性和公共性有没有意识到。

看南门的喵公众号和南开大学校园猫微博截图

汤圆虾饺哆哆糕糕烧麦奶思的爹

「偏爱不需要道理,这不是一种理性的爱。你抱着陪它玩,挠挠它,它开心了你就突然把那小药往它嘴里一塞一捂,然后让它咽下去。」

你们给救助的猫都起了名,有没有你起的?起名有什么讲究?

叶航宇:一般谁第一个发现谁起。北大猫协他们起的名很好听,有书卷气息。我跟志愿者说不要效仿北大,名字是让人叫的,特别是动物的名字,上口通俗比较好。

如果有典型的外貌特征就按此来取名。一只纯黑的猫叫“煤球”;最近新来的一只猫眼睛很大,瞪得像铜铃,就叫“铜铃”;小时候屁股被抓伤总未痊愈,我希望把它兜住,让屁股长好,就取名“屁兜”;出生的时候体弱多病,我们希望它平安迈过,就叫它“坎儿”。还有以出生地命名,“囡囡”在南开宿舍楼下出生,叫南南不上口就叫“囡囡”。

最近新来的一只猫眼睛很大,瞪得像铜铃,就叫“铜铃”

会不会对自己取名字的猫有亲闺女亲儿子的感觉?

叶航宇:确实会有。我的微信名称很长“汤圆虾饺哆哆糕糕烧麦奶思爹”,每两个字都是和我很密切的动物。

是不是偏爱他们六个,甚至把它们的名字当作自己的微信昵称?你们之间有什么回忆?

叶航宇:说是偏爱就不需要道理,这不是一种理性的爱。有的是回忆,比如说哆哆,夏天在学校里散步时发现它又瘦又臭,我就把它带回来,现在已经送走了。这只猫很喜欢因为它是个对眼,你知道吗,就特别可爱,也很乖。你要知道动物吃药很难的,需要哄着骗着喂。

图源:看南门的喵公众号

对眼猫咪“哆哆”,吃药需要哄着骗着喂

怎么哄着骗着喂药?

叶航宇:你抱着陪它玩,挠挠它,它开心了你就突然把那小药往它嘴里一塞一捂然后让它咽下去。我还会买一些膏状零食“酱酱”,把药弄碎一点儿掺在里头,先让它吃一口没药的,再把有的让它吃了。强制不太行,我家的那只橘白长毛不喜欢吃药,我强制塞嘴里给它捂住两分钟,它就一直含在嘴里,我一撒手它就又吐出来。后来没办法只能打针。

你很爱猫,那猫对你有没有很信任?

叶航宇:时间久一点的都会有,现在我们的领养工作做的比较好,很多和我们原来特别亲近的猫都被领养走了。比如一只猫橘白长毛的尾巴像鸡毛掸子,我们叫它“掸掸”。它脾气很差基本不和人亲近,但和我关系很好。有个学妹每天都喂它,但它就是不让碰。我有时候隔着马路叫它,它就过来跟我玩一会,因为猫是很少知道自己的名字的,我到现在还不知道是因为知道了名字还是听到我的声音。有时候,我们玩完了它会一直跟到寝室门口,我隔二十分钟出来它还是在那儿,很乖。

是不是因为在掸掸特别绝望的时候,你救了它?

叶航宇:可能吧,这猫脾气很差,和人猫都相处不好。去年国庆它被其他猫打了,那叫个惨,四个脚垫子都被抓破了。因为我们在一个老师租的地方有寄养点,我有钥匙就直接把它带到那儿照顾四五天。寒假前,我在寄养点住了十天,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得去照顾一下那些猫。她是法学院的老师,喂猫时认识的。室内寄养一般是这些情况:绝育后等它伤口长好了,或寄养前做室内适应性训练。有的猫不喜欢呆在室内,整夜嚎叫。小猫满月就捉走不让大猫去带,得让它从小和人接触否则很怕人再做绝育领养就很麻烦。

如何看越来越多现代人把宠物当作精神寄托,花费很多金钱时间?

叶航宇:这个问题你提错了,养宠物其实是中国人一直都有的事儿。你知道“昭陵六骏”吗,唐太宗有六匹马,因为太喜欢,派人在墓里面放了这六匹马的石像;宋朝陆游“我与狸奴不出门”,外头太冷了我和我的小猫都不出门,还夸我的小猫“尽护山房万卷书”,我这书房就靠他了;明朝一个皇帝画了特别多猫的画;清朝更不用说,故宫现在还有清朝宫猫的后裔,还有很多受过名流繁育的猫的品种。

你说的变化,应该落到普罗大众。以前普罗大众饭都吃不饱,没钱养宠物,这种精神需求对一部分人来说可能一直是存在的,现在普罗大众生活水平高了,就能满足了。

进一步来说,为什么愿意花更多钱?大家科学养猫了。小时候,猫食就是米饭泡鱼汤,现在才知道猫对碳水类的食物消化不太行。当时的猫活得很好,是因为在家能吃老鼠。

再进一步,有经济基础且懂科学的人在自媒体时代更会利用自媒体。我们老家农村现在还是喂鱼汤拌饭,也不会发朋友圈。你把宠物当作宝贝,他们把猫狗当作牲畜。这部分人也不一定多,存在幸存者偏差,没有大数据调查,很难说人很多或越来越多。

看南门的喵

「看南门的喵不只是爱猫,只做成一个爱猫人士的组织那就狭隘了,科普也很重要。民间的救助、领养和绝育等工作需要努力做,走在前列。」

看南门的喵动物保护组织的定位是什么?

叶航宇:看南门的喵不只是爱猫,只做成一个爱猫人士的组织那就狭隘了,科普也很重要。比如科普南开有哪些野生动物,津南的野生动物是不是水獭呀,还有倡导科学救助、领养和绝育等。

上大学前你就喜欢小动物,为什么大三上学期才付出行动,创立校园动物保护组织?

叶航宇:这个组织成立于2019年冬天,我大三。之前,津南新校区的猫很少,没有那么大需求量,需要系统性地去保护。2019年夏天,我刚发现流浪猫,也会喂。我们成立于2019年冬天,还是比较及时。后来,我才知道理科那边多,但我是文科生一直没往那边去,不太了解。

有没有借鉴北京大学猫协的经验?

叶航宇:不太能借鉴。清北的猫协有学校资助和社会捐赠,这种情况好像仅限于北京的学校,因为资助者会收获社会效应。北大去年花销十万多,年底还剩几万。(编者注:北大猫协公开2020年总收入为103275.25元,结余49263.1元,其中,收入部分由会费、受捐和周边构成,分别为10480、37069.02和55726.23元。)清华稍微差一点,我知道清华有和德国的猫粮品牌合作,天津大学也有一笔数目可观的社会捐赠。我们是民间组织,更为自由,和南开品牌文化店和留学机构有过合作。

图源:南开大学校园猫微博

听说你们资金不太充足,为什么不主动找一些赞助?

叶航宇:找我们无非两种情况,一是看中我们媒体宣传能力,二是南开大学的背景。这两种都不可以乱用,很容易出事故。我们对钱也很谨慎,不仅账目公开,还请金融学院的同学做专业的报表。宣传渠道的定位主要是娱乐消遣。

如何理解国内动物保护协会大多以民间力量为主这一状况?

叶航宇:政府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其次是动物。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很多地方还很贫穷落后,钱要花在刀刃上,从中国整体的社会状况上来看,靠爱心人士发电更为合适。

我始终觉得民间的救助、领养和绝育等工作需要努力做,而且要走在前列,起码能给个参考,也更自由。上海政府资助了流动的流浪动物绝育车,开到社区,免费给流浪猫狗做绝育,这是个好办法。

遗弃与责任

「救助、领养和绝育,三者始终是要放在一起提。缺了任何一个,对猫本身和学校的生态环境都可能是负面的。」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好不容易追到的真爱很怕狗,要不要把我的狗狗送走?」——你会怎么选?

叶航宇:我原来是哲学院辩论队领队,辩题其实在问,自己喜欢的人和狗起冲突,怎么处理。从我的角度,我会把狗送给爸妈。如果她对猫过敏,以后我出门撸猫就换身衣服,回来在楼道把外套脱下卷卷。我女朋友也喜欢猫狗,我始终跟她说你的健康比它们重要。

出题者最后想导入你对爱的人和动物各负有怎样责任这个问题。没有第一批丢弃宠物的人,南开就不会有流浪猫。北大也遇到这种情况,经常有人不想要猫,就把猫往学校里一丢。咱们学校流浪猫一代是毕业季突然出现的,“大白”据说是某位学长毕业时丢的,前段时间突然出现在食堂旁的折耳加菲猫也是。

聊到遗弃,那就和责任有关。这个辩题到最后是在问,如果我的真爱确实不能接受狗,人应该如何处理自己养的宠物。只要找到妥善处理的方式,不丢弃就行。要么给家人;要么找人领养,对领养的家庭条件有一些要求:本地户口、固定居所、科学喂养和狗粮猫粮的单价不低于多少、定期让我看视频,甚至家庭回访。

你曾经提到:“科学的理念:救助、领养和绝育,三者始终是要放在一起。缺了任何一个,对猫和学校的生态环境都可能是负面的。猫和鸡鸭是人类祖先驯化来的,野猫是走丢被人抛弃,本来就附属于人。这有点人类中心主义,但事实的确这样。人需要负起责任,起码在学校里为它们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为什么会有这种作为人对猫的责任感?

叶航宇:现在普遍流行的环保观点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保护动物和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现在的科学论证认为哪怕是蚊子蚂蚁灭绝了也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观点体系的基础是对人生存而言,生态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

如果它们灭绝了对人毫无影响,我们还要不要保护。北美数量很多的一种鸟类“旅鸽”灭绝后,从现在来看,对北美生态没有太大影响,其生态位被其他物种填补了。这个事实和我们原本的理念基础相悖。小区的猫能捕鸟,破坏了生态系统,在缺乏有力科学依据的情况下,依旧很难说流浪猫对社区的生态系统造成如何巨大的打击,因为这个生态系统实际上是建立在“社区”之上的。

人对动物的责任是在“人化自然”的范围内。因为人影响到动物了,环境的主体是人,人对动物要负起这个责任。学校的喜鹊已经“人化”,不是野外生存的动物,一个个翻垃圾桶油光锃亮。

持不同观点的人有不同的责任。我主张的是不一样的环保观念,那我就会负这个责任;其他人是主流的那套,他们不需和我一样。

除了流浪猫,你还关注到哪些周遭(学校、社会等)需要被改变的现状,能不能分享一个你用心去了解或付出行动的?

叶航宇:我做的很少。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四十年没改过,有些二级保护动物快要灭绝了,还停留在二级,有些爬行动物数量很少也没得到很好的保护。前段时间和朋友给立法机关写信,有些居然提上去,有些还降下来,总算有进步了。我很早就签了遗体捐赠志愿书,还想献血。

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流浪猫工作能做好是因为我们一大批人都在工作,核心成员十几二十个,群里六七百人。不光有同学,还有教职工、保安和环卫工。一个保安经常和我们一起喂猫,还有一个环卫大爷哪些猫又打架了会跟我说,八里台有个保洁阿姨因为身体不好回家,特意告诉我们她之前照顾的猫在哪里,希望我们能接替她。

小白狐与“看客”

「动物园的主要职能不是观赏,应是科普,这是比较现代科学的理念。我们需要批判的是:为什么要遗弃宠物;大家为什么乱喂乱摸,管不住自己的手;虚拟社交场所的规范性和公共性有没有意识到。」

小白狐死前倡导过大家如何善待他,但小白狐还是死去,怎么看待你们所做的这些努力?

叶航宇:很必要。实际上它来的那天,夜里后台就有同学跟我说下午发现小白狐,看它很饿喂了自己的汉堡。我常年喂猫有很多鸡胸肉,就裹着大衣,骑着电动车,拿上所有的鸡胸肉去了,赶着门禁前回来。那天群里知道的人还比较少,我不希望再扩散,发现它的同学把它爆出来,越来越多人就知道了。猫还好,狐狸大家知道就都去看,猎奇心理嘛。狐狸是犬科动物,比较危险,可能会人伤它或它伤人。当然这些爆出来的同学肯定是很有爱的,没想这么多,他首先去联系天津市动物园。动物园是不管这些的,说的通俗一点,动物园的动物像公务员一样是有编制的,一个单位不能随便招聘或者开除公务员。后来保卫处也找过动物园,也没法管。

现在养宠物比较常见,小白狐很可能是家养走丢了或被遗弃。狐狸是犬科动物,小时候很可爱,长大就得拆家乱叫,还有狐臭,腺体会有难闻的气味。我们又想找人领养,说实话,狐狸不太有人会养,它们主要是皮草商繁殖养育。

瞒不住了,我们就出了一期科普推送,号召大家不要聚集碰它和乱投喂,会有专人照顾和科学喂养。狐狸被发现五天后粪便的状态已经很差了,因为我每天都去看,就是吃了些不能吃的东西。其实现在还有,喂猫的地方放了很多人吃的。骨头鸡腿还好,我还见过放里头特别多辣椒的小炒肉,还有元和西饼的酸奶泡芙。

管不住的,你到天津市动物园也能看见,大喇叭天天说“不要投喂动物!”,还会有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拿着大包小包的生菜胡萝卜。动物园的主要职能不是观赏,应是科普,这是比较现代科学的理念。你看国内的动物园,满足人的猎奇心理,把动物当作物看待。动物园的动物展区和博物馆的文物展区,除了变大没有区别,动物和文物不一样,它们是生命,你不能把它当成物或新鲜的小玩意。

我们那时候也做长远规划了,联系了天津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吧,具体名字记不得。他们说这家养的宠物管不了,给了建议:第一不要送到狐狸养殖场,环境很差,很可能被拨皮;第二如果找不到特别合适的领养者就留学校,有吃有喝环境大,冬天北极狐也不会冻死。我们也贴了领养通知,没有人联系我们。

如何看待很多同学在朋友圈哀悼小白狐的行为?

叶航宇:那天下午我把哀悼小白狐的推送赶出来,但我也没想到当天阅读量就破三万,第二天是四万。当时,公众号关注量不到两千,破四万我有点心慌。南开大学全校师生加一起三万多人。

有一些同学都没见过小狐狸,也有很多同学经常来看,死的时候还献花圈点香,完全有理由相信她们就是一种朴素情感的表达。前几天还看它活蹦乱跳的,给它买吃的,突然就没了,肯定会有些难过,要允许同学有这种情感的表达。

当时有一种声音是说这种哀悼行为是“消费”。如果看作新闻,那不行,起码你要了解清楚事情的全貌,在现场或者联系当事人,不能拿着二三手片段的信息就下结论。小白狐生前我们能做的都做了,必要的照顾不必要的也都做了,这些同学绝不是所谓的死前漠不关心,死后极尽哀荣。

至于其他同学,一位周政学院老师原话大概是说,学校的小动物死了,大家就去哀悼他,这是一个非常朴素天真的情感。这种情感不应该被批判,尽管里面可能夹杂着作秀,但走向社会以后这种情感可能就不复存在,没有人会为这种普通过客式的动物哀悼了,这种朴素的情感是很宝贵的。

文学院的一位老师说不要什么都往理论上套。我自己有一个观点,从古希腊或先秦起源时,哲学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存在的,基本上都是游说各国希望自己的建议能够被采纳。道家那么超脱,也说了“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也是一种政治诉求,解决现实问题。那古希腊也是如此,大部分都是解决问题,可能不全是政治问题。哲学如果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产生,那就是无病呻吟。

哲学是解决那些科学的常识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能用常识解释的,尽量就不用哲学去解释。常识不一定是对的,但有一个问题是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科学不是碾压常识,我们科普的目的是为了把目前来看是科学的或证伪没证成的东西变成常识。

“消费情怀”这种观点援引了欧洲左翼理论家的观点,恰巧我学哲学,在转向美国实用主义前有幸学习过这几位理论家。比如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观点,人家是在整个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庞大的背景下对异化的批判。朋友圈几百或者上千人情感表达和社交活动是很窄的研究群体,对他们做一种批判很不应当。

从常识看,死了很惋惜,发朋友圈不过是一种表达方式。大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同学在宿舍叹声气,怎么好好的就死了,有的同学很愤怒,我还看到几个现场的女生哭了。现代人被保护得很好,除了亲人去世,几乎很少直面死亡。这是很善良的体现,尽管有人设的东西掺在里头,不妨碍整体上朴素情感的表达。

批判这件事儿又有什么用。实际上,我们国家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大家批判精神很强,但大家往往只学了半个马克思,没学到马克思的建构精神。说得通俗点,批判是好批判的,建设是难建设的。单纯批判和为改善这种现状大家前后做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

批判也要切到点子上。这件事儿真正要批判的是这些:为什么要遗弃宠物;大家为什么乱喂乱摸,管不住自己的手;虚拟社交场所的规范性和公共性有没有意识到?

图源:南开大学校园猫微博

除了一些为这件事付出真情实感的同学,的确也会存在看客,你怎么看?

叶航宇:在我看来,看客这个词的贬义来自鲁迅那个时代,在现代社会,看客是否存在贬义需要区分语境。一个人落水,岸边有五人,只有两个会游泳,还在拍视频,这要批判,具体问题具体讨论。当有的同学从没见过小白狐,发现很多同学在朋友圈哀悼,可能会奇怪,甚至批判。朋友圈不是自家后院,后院来了一帮人打牌喝茶可以让人都出去。朋友圈不一样,它是一个公共空间,哀悼小白狐这种对你来说“无关紧要”的行为不喜欢不看就可以了,上纲上线没必要。

这件事的看客没什么不好,可本身作为看客还要求别人跟我一样做看客,把人作为群体的分化带上标签是不好的。这可能是现代社会的弊病,人是很复杂的,不能用标签代替。现代人都有人格分裂的潜质,当面对面坐在一个空间的时候,五个人中三个人哀悼小狐狸另两个人不可能不让人家哀悼,但当隔了一个屏幕的时候,人的界限感和公共空间的意识就减弱了。网络空间也是一个实体空间,现在很多矛盾都来自于虚拟世界场所的实体性的失察。

来源:中青校媒 天津

男生捐精的过程,并非你想的那样

最近两天看到新闻,“多地人类精子库倡议大学生捐精”一事,我就非常好奇,想了解一下捐精的全过程。

在我们印象中,听得最多的就是捐钱、捐血、捐骨髓,一般这种捐献都是治病救人,雪中送炭之举,而捐精这种事情一般比较隐秘,很少大张旗鼓的去宣传,这次新闻报道,竟然倡议大学生捐精,还有最多五千元的补偿金。听到这里大部分男士一定觉得,这真是一件大好事。

对于男士来说,这么容易的事情,一次还有几千元补贴,如果每个月都去捐几次,是不是都不用上班了。

那么,捐精真的有那么容易吗?有那么轻松吗?

的确捐精成功一次,有几千元的补贴拿,但是,能拿上这笔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我特意看了一下对捐精者的要求,规定一人一生只能捐献一次,对年龄、身高、身体健康情况都有明确规定,包括头秃,纹身都不能捐献,规定还是很严苛的。所以想发财的男生,请打消这个发财的念头吧!

能拿到这几千元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是怎么回事吧?

‬首先,不是你想捐献就可以捐献的,许多的条条杠杠,必须全部满足了,才能作为捐献者。

我特意看了一下要求,竟然对头发都有规定,强调头秃的不能捐献,秃头基因传男不传女,我想万一人家是男孩,自带秃头基因,那就麻烦了。

还有纹身的也不能捐献,狐臭的患者都不可以捐献。

条条杠杠的要求挺严苛的。

‬第一步初步条件符合了,第二步就是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了。

首先是签署保密书,因为捐精者不会知道自己的精子捐给了谁,一般信息都是保密的,双方不会知道彼此,精子保存只能是代码,没有姓名,提供者和使用者都是双盲的,谁也无权了解精子的来源与去向。

第二步对身体的筛查是非常严格的,许多人都败在第二步,这次报道说,大学生的捐献通过率只有百分之二十。

大概意思是大学生没有遵守注意事项,要做到提取禁欲3-7天,不能熬夜、酗酒、饮食清淡等。

如果遵守注意事项,大学生捐献通过率将达到百分之七十或者百分之八十。

‬取样做检测,这一步很关键,大部分人在这一步被淘汰出局。

不过就算被淘汰出局,也不代表你不是健康的,请不用担心。精子库只是要求高于正常标准的精子。

不管你的小蝌蚪有没有被采用,我觉得对捐献者都是好事。

一、起码对你的身体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还是免费的、详细的检测,起码让你知道你的男科这方面有没有问题。

二、如果你的小蝌蚪合格,无形之中帮助了五个家庭的生育问题,解决了他们的烦恼,是不是很有满足感,自己的举手之劳,就挽救了他人的婚姻。让梦想有孩子的家庭,实现了自己儿女绕膝的欢乐。

以上三关,全部合格。进入正式的捐精过程。

捐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达半年的时间,一共需要来6-8次,每次取20毫升。

取精也是有要求的,首先要提前禁欲3-7天,饮食要清淡、不能熬夜、不能酗酒,生活规律。

虽然有点麻烦,但是需要高质量的捐精,要不通过率极低。

捐献的小蝌蚪会保存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里。有些用于科学研究,或者药品实验中,有些会用来帮助想要孩子,因为某些原因无法生育的家庭。

这些捐献者的信息都是严格保密的,不会标注姓名,只有代码,任何人都不能查询精子的来源和去向。

不管是捐献者还是受供者,都是双盲状态,就算提供给五个家庭,为了安全起见,都是提供给相隔距离很远的家庭。

为了更多家庭的幸福,解决不孕不育家庭的困扰,社会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去捐献,也许你小小的一个善举,就拯救了好几个家庭。

你们愿意去做这样的好事吗?各位来讨论一下吧!

#打开生活的正确方式征文#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