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身热烦躁,咽喉红肿说话声音沙哑,扁桃体炎——便宜好用——一清颗粒(清热泻火解毒。用于火毒血热所致的身热烦躁、目赤口疮、咽喉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咽炎、扁桃体炎、牙龈炎见上述证候者。)
2. 体虚易感冒发热,面黄无气色总感觉乏力——收藏必备——玉屏风口服液(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咣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3. 尿频下肢浮肿,小便发热深茶色——“保存”——复方石韦胶囊(清热燥湿,利尿通淋。用于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下肢浮肿等症;也可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见有上述症状者。)
4. 吹风头阵阵的刺痛,头痛且重如蒙如裹——“存好”——半夏天麻丸(健脾祛湿,化痰息风。用于脾虚湿盛,痰浊内阻所致的眩晕、头痛、如蒙如裹、胸脘满闷。)
5. 睡觉打呼噜,叫不醒——药店推荐——红草止鼾胶囊(宣肺利咽、畅通气道。用于肺气不宣、气道阻塞所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6. Ⅱ型糖尿病、整天吃的多饿得快还瘦的很——清热养阴,生津止渴——消渴康颗粒
「适应症」Ⅱ型糖尿病阴虚热盛型。症见:口渴喜饮,消谷易饥,小便频数,急躁易怒,怕热心烦,大便干结等
7. 总是感觉累一会一个哈欠,就想躺着不想动——守护健康——补中益气丸(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用于胃虚弱、中气下陷。症见食少腹胀、体倦乏力、动辄气喘、身热有汗、头痛恶寒、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8. 刚起床就没有精神,就想睡觉,还经常失眠——质优价廉——归脾丸(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9. 脚气、脚臭脚汗,脚趾缝蜕皮多——建议留存——足光散
{解析} 清热燥湿,杀虫敛汗。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角化型手足癣及臭汗症。
10. 乳腺结节,有肿块,手都能触摸到——软坚散结——乳癖散结胶囊
【解析】行气活血,软坚散结。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乳腺增生病,症见:乳房疼痛,乳房肿块,烦躁易怒,胸胁胀满等"
11. 打嗝差点要断气,肚子胀但放不出屁——“存好”——宽胸利膈丸
{药理}:开郁顺气,消食除胀。
{针对}:气郁不舒,胸腹胀满,宿食停水,呕逆腹痛。
12. 嘴巴里面有味道,每次刷牙都出血——收藏备用——通舒口爽胶囊
{药理}:清热除湿,化浊通便。
{针对}:大肠湿热所致的便秘,口臭,牙龈肿痛。
13. 体虚湿气重,大便都粘在马桶上冲不掉——认准——六君子丸(补脾益气,燥湿化痰。用于脾胃虚弱,食量不多,气虚痰多,腹胀便溏。)
14. 痰热咳嗽,痰黄而粘不易咳出——保存—— 二母宁嗽丸(清肺润燥,化痰止咳。用于燥热蕴肺所致的咳嗽、痰黄而黏不易咳出、胸闷气促、久咳不止、声哑喉痛)
15. 欲望非常强烈,火气大——收藏备用——龙胆泻肝丸(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16. 胃酸过多,胃脘疼痛,看见饭都没有食欲——保存—— 胃痛宁片(清热燥湿,理气和胃,制酸止痛。用于湿热互结所致胃脘疼痛,胃酸过多,脘闷嗳气,泛酸嘈杂,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17. 爱放屁,大便特别臭、打嗝气味难闻——“存好”——沉香化滞丸(理气化滞。用于饮食停滞,胸腹胀满。)
患者,男,13岁,初一,体重73斤,1.65米,自幼挑食。
2020.3.1因“平时易感冒、发烧,手足出汗、厥冷”为主诉来诊。
该患者,自幼经常感冒发烧,小时候曾患肺炎,住院治疗后好转。此后基本半个月一次,每次春秋流感均能首当其冲, 均需要静点高档抗生素1周左右。
这是平时的状态:
一边打吊瓶一边写作业的孩子,我看着都心疼,对孩子和家长来说,这却是常态。
平时长期手足冰冷,出汗,以足部出汗明显。据患者妈妈说:“家里是理石地面,如果孩子不穿拖鞋,光脚在地上走,走过的地面就会留下湿的脚印。平时出去旅游,住酒店,都得自己带拖鞋,用不了酒店的拖鞋。”手出汗没有脚那么严重,但是来诊时,手一直冰凉、潮乎乎的。拿孩子妈妈的话来说:“平时碰到孩子的手脚都是冰冷轧人。”
来诊时的图片
手指经常起皮,起倒刺
有口腔异味,偶尔累的时候,睡觉打呼去,多梦。大便干,总有便意,但排便量不多,中午和晚饭后总想排便,2次/天。孩子还特别怕冷,平时别的孩子在教室穿校服上课,他从来不敢脱羽绒服,感觉冷的厉害。
孩子的脉象:
右寸浮中取小数,重取减弱,寸关中取弦细数,尺脉极其沉弱。
左寸沉弱无力,寸关沉弦细数,尺沉弱无力。
孩子从未吃过中药,每次感冒发烧,都是用西药抗生素。
从舌苔来看,是一派寒湿之象,但舌体细长,又有津亏。据孩子妈妈说:“孩子从小甚至能用舌头舔到鼻子。”但从脉来看,又有郁热。
《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泻下。
因为濈然汗出多出现在阳明热证之初,伤津不重,故全身皆有汗出,而手足濈然汗出和手足浆浆汗出多出现在阳明化燥成实,伤津较重阶段,所以,都表现为手足汗出。成无己云:“四肢为诸阳之本,津液为热熏之,则周身汗出,津液不足,为热熏之,其手足濈然汗出。”据此,再引申之,若津伤更重,热熏之,则手足浆浆汗出,甚者,虽然熏之,但无汗出也。故《伤寒论》云:“二阳并病,大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浆浆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中的大承气汤《伤寒论》中论述大承气汤的条文共计 19 条,明确提出燥屎者 6 条,不大便 4 条,大便硬 3 条,大便难 2条,腹满5条,燥屎致自利清水1条,未提及消化道症状者4条,手足汗出者2条。可见大承气汤只为痞满便闭而设,故明代医家吴昆在《医方考》中将大承气汤的适应症归纳为“痞、满、燥、实、坚”。
原则上手足汗出,郁热在里,可予大承气汤,而患者本身又经常感冒发烧,属于太阳阳明并病,但是孩子又没有特别明显的大承气汤适应症,“痞满燥实坚”,又不太敢给孩子急下存阴。
尤其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症状差不多类似的小患者,年龄更小,情况较之更重,来诊时双手2分钟之内能滴出水来,开药1剂,用药后,腹痛、腹泻多次,其母生气,任我怎么说都无济于事,1付药未尽剂,停药。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因为我较那些成名的老中医,属实年轻了不是一星半点儿。完全能理解。但也从这件事儿上开始,也就让我不敢再轻易使用承气汤类的药物了。
虽然表现的是一派阳虚症状,但我的判断是:孩子为阳邪热厥。那怎么泄在里的郁热呢?中医就是这点好,条条大路都可以通罗马,套用一句交广用语:“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用药,以安全、耐受为主吧!毕竟现在医患关系那么紧张!中医又没有什么判定标准。
除了承气类,还有许多泄热的用药。但是我提前告诉孩子妈妈:“用药后会出现腹泻,这是给孩子通腹泻热,清在里郁热。孩子虽然表现的是怕冷,但那是表象,是热邪郁于上焦肺部,才反复外感,郁于中焦,大便便干结,郁于里,不达四末,所以四肢湿冷,中医讲叫厥冷。”这个孩子妈妈虽然不完全懂我的意思,但是完全遵从我的医嘱。我也不给孩子多开药,只给孩子一副两幅的开,回去自己煎药。孩子妈妈说:“你不用管费用,开个一个月、半个月的中药,我们再回去自己煎药。中药这是慢功夫,我知道。”我说:“不用,就1付、2付的开吧,先吃看看,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用药。”
刚开始喝第一副药的时候,孩子的脚趾起皮。
孩子出现了轻微腹泻,肚子轻微疼痛,让孩子用煎完的药渣子泡脚,孩子诉脚痒。故暂停泡脚。
第一天喝药后舌头
第一副药尽剂(2天)后,证明我的判断无误,舌尖已出现红点刺。
2付药喝完,不腹泻了,脚不那么凉了,还是有汗,但出汗减少一些。再用药渣子泡脚,脚不痒了。
再次证明我的判断无误,用完清热药,舌反而越来越红有点刺。虽然脚不像原来那么冰了,但还是凉,并且出汗,和用药之前比出汗减少。所以“热深厥亦深”,古人诚不欺我。
4付药尽剂,脚汗出止,手足温。但舌仍是红赤,苔干燥。
手上的倒刺也没有了,颜色也不像之前那样发青色了。
效不更方,继续守方服药。在继续用药的过程中,患者病情有所反复,这都是正常。
所以我特别感谢这个患者妈妈的信任,没一出现病情反复,就质疑用药,并让我调整用药。
吃了快一个月药,3.28第一次复诊。原方基础上加强了调整脾胃运化功能的药物。
3.31舌头
4.3日
4.10患者出现周身皮肤轻微瘙痒,无任何皮疹,无固定部位。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予以调整方药,加强补气健脾、清除虚热的作用,4.13日再问,已无皮肤瘙痒。
4.17
4.19开始,真的不怕冷了!
5.4最后一副药喝完,结束这一段时间的治疗。
虽然从舌苔看,还有余热未清,但是较前已经明显改善,孩子吃不动中药了,故停药,让孩子调整饮食,多吃健脾胃食物,适量运动,慢慢恢复。
结论:这是一个特别特别典型的真热假寒证。
1.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中医治病,必辨虚实,透过现象看本质。一旦出现“大实”或“至虚”局面,多为生死存亡之际,辨之尤难。其中“大实有赢状”即真实假虚证,是指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某些“虚”的临床假象。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如热结肠胃而见面白肢冷等症即是。该来诊患者即是此状况。
也确实见过孩子高热39—40℃一周,脉极沉细数,但沉取有力,如按“虚则补之”来治疗,则无异于火上浇油,但又不能纯用清热药,需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的“火郁而发之”治疗。
而“至虚有盛候”即真虚假实证,是指病机的本质为“虚",但表现出某些“实”的临床假象。一般是由于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遮所致,如脾失健运而见脘腹胀痛等症即是。临床上见过很多脉沉微弱,可是患者本人却感觉不到乏力、声音低微,只是这类患者往往都有睡眠障碍、或面色潮红、发热、或者月经量少、脱发、不易出汗或者动则汗出。
2.明末清初•喻嘉言《寓意草》开篇即“与门人定议病式”,强调临证时先议病后议药,所谓“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要识病就必须详求理论,而不是随证检方。深以为然,以此自省。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做中医医生一定要多看书,勤琢磨,千万不能一叶障目,凭经验看病。
4.扁鹊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这个患者的妈妈,在患者用药后一度出现腹泻、疾病反复的情况下,坚持相信我,并坚持用药,治病2月余,终于取得满意效果。
5.宋•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是“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明•医学家万全在钱乙的小儿五脏虚实基础上,进一步在其儿科著作《育婴家秘》中提出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生理特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
经常坐火车的人都对上铺望生畏却,不论岁数大的还是小的都不喜欢上铺这个席位;太高、空间小、风大、屁味儿大、汗脚鼻……太多的槽点让人接受不了。
尤其是妹子们,总是有人跟你搭讪闲聊天,无奈终点站怎么还不到。还有一个让人抓狂的就是震耳欲聋的呼噜声!
和女友坐火车回家过节,可恨的是隔着一个车厢还一个上铺一个下铺,必须女友下铺啦,方便的时候也架不住不自觉的总占着你的席位还觉得理所应当,只能用出门在外方便别人亦方便自己安慰了。
女友说她下铺的上铺打呼噜睡不着,果断跟她换了席位,一分钟后微信过来一条哭笑不得的信息:她那有三个人打呼噜!瞬间喷屏……换铺的时候估计那三位大叔还没睡着!
有一位姑娘手持着卧铺票却选择坐着,可以理解她的做法,因为她看过这些尴尬的火车遭遇图。
火车上铺的这个设计点,妹子们扎心呐,她持卧铺票却选择坐着!
上铺坐起来伤颈椎,躺下来隐私保不住还容易中风…谁都不服舅服你。
大家怎么看,你们在评论区里分享你的火车上铺尴尬史吧~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