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臭,困扰着许多人,折磨着许多人,它可以说是一种病,因为它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狐臭也可以说不是一种病,因为它并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虽然狐臭不能定义为一种疾病,但是它是有遗传性的,而且还是显性遗传。根据遗传学“孟德尔遗传规律”,父母的基因在不同组合中有不同的遗传率,若是父母双方中一人有狐臭,孩子患狐臭的概率在50%左右;若是父母双方都有狐臭,孩子患狐臭的概率高达75%—80%。在中国,狐臭的患病率在11%左右,而女性的狐臭发生率在16%,男性的狐臭发生率在7%,狐臭在女性人群中较为常见。
狐臭不仅会遗传,它的发病情况还与人种有关,黄种人十分幸运,发病率是所有人种中最低的,只有11%,而白色人种的发病率为90%,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没有狐臭;而发生率最高的就属黑色人种与棕色人种,他们发病率为99%,几乎人人都有狐臭。
那狐臭到底是不是病呢?除了黄种人,其他人种患狐臭的概率都高于90%,这说明狐臭根本不是病,只不过是一种遗传现象而已。
长按识别二维码 下载人民好医生客户端
专家简介:杨建民,主任医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委员,泛亚地区面部整形与重建外科学会常务理理事,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ISAPR)会员等职;
擅长:微整形、面部整形美容及年轻化手术(包括眼、鼻、唇、耳、眉、面颈整形美容)、乳房美容整形、脂肪塑形、微整形、耳鼻再造、瘢痕畸形整复、皮肤色素脱失细胞再生技术、白癜风外科治疗等;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周四下午(整形外科门诊);周二上午(医疗美容门诊)
狐臭,困扰着许多人,折磨着许多人,它可以说是一种病,因为它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狐臭也可以说不是一种病,因为它并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虽然狐臭不能定义为一种疾病,但是它是有遗传性的,而且还是显性遗传。根据遗传学“孟德尔遗传规律”,父母的基因在不同组合中有不同的遗传率,若是父母双方中一人有狐臭,孩子患狐臭的概率在50%左右;若是父母双方都有狐臭,孩子患狐臭的概率高达75%—80%。在中国,狐臭的患病率在11%左右,而女性的狐臭发生率在16%,男性的狐臭发生率在7%,狐臭在女性人群中较为常见。
狐臭不仅会遗传,它的发病情况还与人种有关,黄种人十分幸运,发病率是所有人种中最低的,只有11%,而白色人种的发病率为90%,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没有狐臭;而发生率最高的就属黑色人种与棕色人种,他们发病率为99%,几乎人人都有狐臭。
那狐臭到底是不是病呢?除了黄种人,其他人种患狐臭的概率都高于90%,这说明狐臭根本不是病,只不过是一种遗传现象而已。
专家简介:杨建民,主任医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委员,泛亚地区面部整形与重建外科学会常务理理事,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ISAPR)会员等职;
擅长:微整形、面部整形美容及年轻化手术(包括眼、鼻、唇、耳、眉、面颈整形美容)、乳房美容整形、脂肪塑形、微整形、耳鼻再造、瘢痕畸形整复、皮肤色素脱失细胞再生技术、白癜风外科治疗等;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周四下午(整形外科门诊);周二上午(医疗美容门诊)
受访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杨建民
(责编:赵鹏、姚欣雨)
很多人喜欢掏耳垢,用火柴、棉签或挖耳勺在自己耳朵里捣来捣去,那种惬意,别提有多舒服了。
在成都,更是有专门的采耳人为人掏耳朵,已成为成都文化的一部分。外地人尤其是老外,很多人去成都都要专门体验一下这种“酸爽”的感觉,一位名叫邓禄普的英国女士在成都学习期间,第一次掏耳朵时,感觉“刺激又兴奋”,还有一种“愉悦的颤栗”,另一位加拿大人波特则形容,(掏耳朵)就像在公共场所解皮带。
然而,如果你对耳垢有足够的了解,你恐怕就再也不敢对自己的耳朵这么放肆了,尤其是中国人,用棉签掏耳朵可以说非常危险,这源于东亚人和西方人在基因上的一个重大不同。
耳垢,俗称耳屎,学名耵聍,是人类及哺乳动物外耳道内部内垢腺体分泌的蜡状物质,与外耳道皮肤混合后的产物。主要由死皮、毛发及耵聍腺、皮脂腺的分泌物组成,主要成分是脱落的皮屑,即角蛋白,占60%;长链饱和和不饱和脂肪酸、醇类、角鲨烯占12%到20%,胆固醇约6%到9%。
以上数据来自2004年发表在牛津学术上的一份研究,有趣的是,该研究指出,如果把耳垢放在滤纸上,15%的可能会在周围浸出一个油脂环。
是不是和你的经验完全相反?谁掏出的耳屎放在纸上会浸出油来呢?只怕一个几百斤的大胖子都不可能吧。
这就要说到我们前文所说的,东亚人和西方人在形成耳垢基因上的不同了。
耳垢分为湿性和干性两种,湿性耳垢为黄褐色到暗褐色的黏性物质,干性耳垢为灰色至棕褐色的碎性物质。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决定耳垢干湿的,竟然不是你的饮食或生活习惯,而是你基因中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
并且湿性耳垢为显性遗传,干性耳垢为隐性遗传,科学家们已确定了一个特定基因负责人体耳垢的干湿。这个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中部的第538码位,称作ABCC11,湿性耳垢对应鸟嘌呤(G),干性耳垢对应腺嘌呤(A),表达为蛋白质时则分别对应了甘氨酸与精氨酸。是不是觉得很神奇?一个碱基的变化,就决定了你的耳垢是干的还是湿的。
通过对这个基因的追踪,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的耳垢原来可能都是湿的,在大约3到5万年前(约2000代前,人类学和遗传学上通常使用25、20或15年为一代)的时候,出现了一次基因突变,导致干性耳垢的出现,由于比湿性耳垢多了约1%的相对适应性,干性耳垢就通过自然选择被保留下来了。所以至少在耳垢上,东亚人比西方人要先进1%。
由于耵聍腺是一种顶泌汗腺,和腋窝、乳晕、肛门和会阴等处的大汗腺一样,并且都与ABCC11基因表达相关,因而湿性耳垢的人更易有狐臭,乳腺癌发生率也显著更高。日本一项研究就发现,896名就医的狐臭患者中,有860人都是湿性耳垢。
而这次基因突变被认为来自东亚,之后干性耳垢随着混血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人是湿性耳垢,而东亚人则大多是干性耳垢。演化的最后结果,可能是干性耳垢完全取代湿性耳垢,狐臭可能也会越来越少。
其中日本人湿性耳垢者约占16%,白人则高达90%,而黑人更高达99.5%——这也证明了干性耳垢基因起源于东亚,因为黑人与黄种人的混血,确实比白人和黄种人的混血要少得多。
而在中国,华北汉族湿性耳垢比例不足5%,东北为10到15%,福建汉族为20%,广东汉族达35%,台湾原住民在70%以上,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接近90%。
看到这里,耳垢的来龙去脉你应该已经彻底搞清楚了,那么耳垢究竟有什么作用,是好是坏,能不能时常清除耳垢呢?
耳垢既然存在于人体这么多年这么多代,当然就是一种好东西了,它可以保持耳道清洁,防止昆虫和细菌侵入,抑制真菌生长,比如研究就已发现,耳垢可以降低多种细菌的活力,包括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很多大肠杆菌的变种,有时降低高达99%。当然,也有研究称耳垢会支持微生物的生长,不过主要是一些共生菌。
存在即合理,耳垢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当然就不宜时时刻刻掏之而后快,事实上人体自己已建立了陈年老耳垢的清除机制。这就是在人类下巴运动,包括咀嚼、说话、打呵欠等的辅助下,耳道内的上皮细胞会像传送带一样,不断将耳垢移向外迁移,并带走耳道中出现的任何颗粒物,其速度和指甲生长的速度差不多。这些耳垢到达外耳道口后,会因为人体的运动而自然掉落。
所以掏耳朵是一种不好的习惯,而且会带来风险和危害。
一些人喜欢用棉签掏耳朵,这样做风险很大。欧美人家中棉签是必备工具,这是因为他们的耳垢大都是湿性的,棉签可以吸收油脂将其带出;而东亚人耳垢是干性,用棉签反容易将耳垢推到耳道更深处。
即使如此,美国耳鼻喉学会专家也不建议清除耳垢,因为经常清除耳垢,会导致腺体分泌旺盛,形成更多的耳垢。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掏耳朵会上瘾,越掏耳垢越多 ,耳朵越痒,到最后就只好不停地掏,这就是腺体受到刺激,分泌了更多的耳垢。而你转移注意力,根本不要管它后,慢慢地耳朵就不会痒了,也不会觉得有耳垢影响自己了,这就是耳朵的自洁系统在起作用了。
掏耳朵还有其它方面的很多风险,比如:
掏耳朵用力过猛,可能导致耳膜穿孔,甚至并发中耳炎;
耳道皮肤娇嫩,掏耳器具容易导致损伤;不卫生的器具,也容易导致细菌侵入,引发感染。尤其是多人共用的掏耳器材,风险更大,容易引发交叉感染,甚至引发外耳道乳头状瘤等疾病。
掏耳垢容易将耳垢推到更深的地方,滋生细菌,形成耵聍栓塞,导致听力衰退。最好不要用棉签,大多数东亚人都是干性耳垢,棉签很难掏出来,只会推得更深。
另外,长期使用入耳式耳塞或助听器,也可能阻止耳垢从耳道中的自然移出,导致耵聍栓塞,引发耳鸣、耳闷、耳痛及听力损失。
如果确实因各种原因,导致耳道不适、疼痛甚至栓塞,正确的姿势是去医院,请医生帮助处理。鉴于东亚人干性耳垢的体质,如果有轻微不适,也可用耳匙轻轻刮擦,让耳垢碎裂掉出,但切不可用力过猛,或图舒适经常掏,反而形成更多耳垢。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