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物君
炎炎夏日,你是否已经感受到身边人发出的销魂气味?
前两天,我发了《基因研究发现,中国人直发始于1.9万年前,变白始于7500年前》的文章,有网友在评论里问:“中国人是怎样没有体味的?”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今天就来回答下。
1所谓体味,自然是指狐臭了。
狐臭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直接原因,一个是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是,大汗腺的分泌物,被体表细菌分解后,产生一种可挥发的硫醇,它就是产生狐臭的化学物质。
间接原因是,大汗腺提供了体表细菌的“食物”。
所以,要想没有狐臭,要么抑制大汗腺的产生,要么抑制能使大汗腺分泌物转化为硫醇的体表细菌。
对于前者,东亚人做到了。对于后者,好像还没有人做到,毕竟它诞生于6000万年前。
2人类身上有两种汗腺:小汗腺和大汗腺。
小汗腺又叫“外泌汗腺”,遍布全身,只有少数部位没有,如唇红区。在炎热的环境中,小汗腺会分泌大量的汗液,使体温降低,从而保护身体脏器功能的正常运转。
大汗腺又叫“顶泌汗腺”,分布于腋窝等处。大汗腺较小汗腺腺体为大,腺体呈叶囊状,排泄管开口于毛根附近,不参与体温调节。
相比200万-500万的小汗腺,数量极少的大汗腺(腋窝处大汗腺大约有300~600个),对人类来说,似乎没啥作用。虽然也参与排汗,但比起小汗腺来说,可谓聊胜于无。
考虑到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它们有着发达的体毛,这种大汗腺也许对其有着很大的作用,例如排汗、调情、熏走或吓走敌人。
一项研究显示,每到繁殖季节,雄性环尾狐猴腕部腺体会分泌出散发水果和花香气味的清澈液体。它们用这种芬芳液体摩擦自己毛茸茸的大尾巴,然后向雌性环尾狐猴挥动尾巴。
环尾狐猴
而人类,因为绝大部分体毛消失,所以大汗腺也就几乎没有排汗作用了。又因为人类不再需要用它来调情,或者吓走敌人,自然更不需要大汗腺。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产生难闻体味的不好作用。
3大汗腺的分泌物本身并没有味道。但其中的一些物质,如半胱氨酸-甘氨酸-3M3SH,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 3M3SH。
3M3SH 是一种可挥发的硫醇,是狐臭的物质载体。
科学家发现,制造这种化学反应的细菌,就是腋下的某些葡萄球菌,如人葡萄球菌。
也就是说,某些葡萄球菌摄入大汗腺分泌的无味的半胱氨酸-甘氨酸-3M3SH,然后将其转化为气味浓厚的 3M3SH。
葡萄球菌为何具有这种转化能力?很可能因为其中存在的 PatB 酶。
至于 PatB 酶如何拥有这种转化能力,研究者认为,PatB 酶在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特别的疏水性袋状结构,可以有选择性地、更有效地和硫醇相结合。
PatB 酶只在几种葡萄球菌里存在。研究者追溯其起源,结果发现,这些具有 PatB 酶的葡萄球菌可能产生于 6000 万年前。
在新生代6000万年前古新世时,灵长类从原始树鲍向着不同方向发展,产生了原始狐猴和眼镜猴。
到了5000万年始新世晚期时,原始狐猴进化产生了原始的猴和猿类。
到1000-2000万年前中新世,当时古猿中分化出一支向人的方向发展。
大约300万年前,终于出现了最早能制造工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类。
也就是说,具有 PatB 酶的葡萄球菌,与灵长目一起诞生,比人类诞生的时间早了很久。
如前所述,那些灵长目可能就是靠此吸引异性、熏走或吓走敌人。
4虽然狐臭是由 PatB 酶直接导致的,但如果人类抑制大汗腺的分泌,不再给PatB 酶提供原料,自然也可以抑制狐臭的产生。
据研究,与大汗腺分泌有关的基因,为第16号染色体中部的ABCC11基因。
大约4万年前,当我们的祖先来到东亚后,ABCC11 基因发生突变,其第 538 位碱基从 G 变为 A ,导致大汗腺的分泌物显著减少,从而控制了狐臭的“源头”。
换言之,没有狐臭的人都是基因突变的“变种人”。
蓝色—狐臭型,黄色—突变型
据统计,全世界有狐臭的人占80%,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及非洲。
没有狐臭的人,也即突变基因人群,主要分布在东亚。在中国人没狐臭的人占了95%左右,在华北平原,大约只有1%的人有狐臭。这一数字在日本、韩国分别是84%和95%。
大洋洲土著只有30%没有狐臭,白人里面只有10%没有狐臭!黑人中只有0.5%没有狐臭!也就是说,除了东亚人以外,外国人几乎人人都有狐臭!
5说个有趣的事情,狐臭可以用来辨别人种迁徙。
北美土著印第安人也是大多没有狐臭,说明他们是从东亚迁徙过去的。
华北平原大约只有1%的人有狐臭,韩国95%的没有狐臭,说明ABCC11基因变异可能发生于华北,当然,这只是猜测,未必科学。
日本84%的人没有狐臭,有狐臭的人集中在原住民阿伊努人中,而不是占主体的大和民族,说明二者有不同起源。
6有趣的是,ABCC11 基因不仅和体味有关,还决定人类的耳垢。体味小的人一般是干耳垢,而体味重的人则会有湿耳垢。
道理很简单,正常情况下,耳道里的大汗腺分泌旺盛,产生油耳。而当ABCC11基因突变,导致大汗腺分泌减弱,耳道里也就不冒油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有狐臭的人都有油耳,只能说相关性非常大。有统计表明,896名有狐臭者中860人有油性耳垢,所以并不是100%的关系。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不知道你是否听过一句话:气味是有记忆的。
例如,许多人都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气味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记忆,这些气味不仅与童年的美好回忆联系在一起,而且也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使得人们更容易产生亲近感和社交连接。
此外,气味记忆还可以与情感和心理状态之间产生关联。例如,在一个人经历创伤或压力时,他们可能会对某种特定气味产生偏好和渴求。这是因为身体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来缓解焦虑和压力,而这些化学物质会与气味系统产生联系,从而形成一种味道记忆。
既然有美好的记忆,那便有难过甚至让人不舒服的记忆。
比如当一个人放屁时,明明不臭,但你还是会下意识躲开,或者内心感到臭。
这从侧面反应一个问题,人体气味对社交来说尤为重要,如果你身上的味道让人舒服,那么给人的记忆就舒服,如果你身上味道难闻,那就不会给人美好的记忆。
就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狐臭。
狐臭的产生狐臭是一种常见的体臭问题,它通常是由于某些细菌在分解人体汗液时产生的化学物质引起的。这些化学物质包括异戊二酸和丁酸等,它们具有难闻的气味,给人带来不适和尴尬。狐臭通常出现在腋下、脚底等多汗部位,而且常常与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有关。
有一些研究表明,狐臭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天然防御机制,人类的体味可以对其他动物产生吸引或排斥作用。
在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野外,必须要面对许多危险的动物和敌人。当人类运动时,身体会分泌大量的汗液,这些汗液中含有一些挥发性物质,如乙酸和异戊二酸。
这些物质在浓度较高时会产生一种刺鼻的气味,这种气味可能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威慑作用,使得人类更加不易被掠食者或敌人发现。
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狐臭这一问题,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狐臭的发生率似乎有所上升。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狐臭可能与人类的免疫系统有关。人体内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在我们皮肤上生活并形成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群落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但是它们也会产生一些挥发性化合物等。这些挥发性化合物可能会被视为身体的一种信号,告诉其他人类或动物我们的身体正在进行免疫反应。
比如,皮肤上的特定细菌所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这些细菌通常属于科学家称之为“葡萄球菌”的一类微生物。当葡萄球菌与人体汗液和皮脂相互作用时,它们会分解这些物质并释放出一系列VOCs,从而导致狐臭的发生。
当然,以上只是一些理论,具体的机制仍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加以证实。不过,近年来已经有一些研究对狐臭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例如,一项发表于2013年的研究表明,腋窝汗液中含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与人类的免疫系统有关,并且能够与某些疾病的预防有关。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狐臭可能与人类的遗传基因有关。
基因遗传当我们进行日常活动时,体香腺会释放一种称为脂溶性酸(FAS)的分子。这些分子在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具有难闻气味的化合物,造成狐臭。
然而,ABCC11基因编码的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BC转运蛋白)能够促进FAS分子从体香腺分泌物中转运出来。因此,如果一个人携带异常ABCC11基因,则可能会导致FAS分子无法有效排出,就会有狐臭。
也就是说,ABCC11基因编码的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BC转运蛋白)是决定人类腋窝气味的关键基因。
狐臭是否会遗传取决于ABCC11基因的遗传方式。该基因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意味着只要一个父亲或母亲携带了异常ABCC11基因副本,那么他们的子女就有50%的概率携带该基因,并可能表现出狐臭的症状。
例如,一项发表于《医学遗传学》杂志的研究表明,欧洲人中大约70%的人携带异常ABCC11基因,并且这种基因与狐臭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此外,该研究还发现,不同民族和地理位置的人口中,ABCC11基因的突变频率存在显著差异。
那为什么欧美人大多数都有狐臭,而东方人狐臭却很少呢?
刚开始,人们认为是环境因素导致欧美人体味更大一些,然而近的研究发现,这种差异可能主要源于ABCC11的基因突变。
刚刚我们说了,ABCC11基因编码的是一种运输蛋白,它帮助排出多余和有害的物质,而且该基因还参与控制大汗腺的分泌物和气味。但ABCC11基因突变后,会导致大汗腺的分泌物显著减少,从而降低了狐臭的强度。
据研究,这种基因突变最初出现在约四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东亚地区。由于其优越的适应性,这种突变在当地人群中迅速扩散,并成为东亚人的常见遗传特征之一。此外,该基因变异也被发现与其他一些身体特征相关,如口臭、耳垢形态和乳头形状等。
一些研究表明,ABCC11基因突变型个体产生的耳垢呈干燥、白色或黄色,并且几乎不含汗液成分。而正常型个体产生的耳垢则比较潮湿、暗褐色或黑色,并且含有大量汗液和皮脂等成分,这种差异与ABCC11基因参与耳道皮脂和角质代谢相关。
在日本,还做了一项对乳头形状的调查,他们挑选了2000名女性,结果发现,ABCC11基因突变型女性乳头较平坦,而正常型女性乳头较凸起。
不过需要提醒一句,尽管ABCC11基因突变可以降低狐臭的强度,但它并不是完全取代了其他因素。例如,饮食、个人卫生和文化习惯等原因仍然可能会对身体气味产生影响。
总之,狐臭跟基因和遗传有很大的关系,也正因如此,东亚人狐臭的比率才没有那么高。不过,如果你已经有了狐臭也不用焦虑,我们只要定期淋浴、使用适当的肥皂和洗发水,便可以去除身上的污垢和细菌,从而减轻狐臭的症状。
另外,我们还需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咖啡、酒精等,以及高脂肪、高糖分的食品,这些都可能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加重狐臭的症状。
其实现在也有一些新型疗法,如离子疗法和激光疗法。这些疗法可以通过改变体表的微生物环境或杀死引起狐臭的细菌,从而减轻狐臭的症状。
但是,这些疗法都需要专业医师进行操作,并且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之前请咨询医生的意见。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宫斗剧里要是想让皇帝断子绝孙,堪比杜蕾斯的就是麝香。它被娘娘们当成香囊送来送去,干掉了无数皇子皇孙,延禧攻略顺嫔为保朋友吃下大量麝香,从此不择手段,只为复仇。《如懿传》更有富察皇后赐的零陵香手镯,导致高贵妃和如懿长期不孕,一时间让很多怀孕的女性观众“谈香色变”。于是准妈妈们产生了一个问题,麝香真的对孕妇不友好吗?
药名:麝香
别名:当门子、脐香、香脐子
性味:辛,温
归经:归心、脾经。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主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06--0.1克。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
药材基源:麝香为麝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等成熟的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麝香,其实就是鹿科动物麝身上的分泌物,因为闻着香,常常拿来做香水,有开窍醒神的作用,最有名的作用似乎就是用来流产这个说法。(其实人家散发香味只是为了吸引异性而已啊)
但麝香闻到味就流产,这个说法太夸张,科学家们曾经给怀孕的兔子使用过麝香,发现会产生宫缩。一定浓度下的麝香酮对于实验动物的子宫平滑肌具有一定的收缩作用,这个作用受到给药方式及给药浓度的影响,也就是说,虽然有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但是却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导致流产,同时,实验当中的给药方式多是浸泡或者注射给药,与我们平时通过空气获取的麝香酮相比有本质的差别,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说明麝香会导致流产。
相传,过去的女子常常用身体散发的香味来吸引男子的注意。在宫廷这种男女比例极不协调的环境里,很多女性更是用尽招数来吸引男性,其中,合理使用香水和香料便是主要方法。比如汉代汉成帝的皇后和宠妃身上都有奇异的香味,究其根源就是她们的肚兜兜里装了麝香……加上过去的人不爱洗澡,体臭非常明显,使用一些香料的确可以引起男性的青睐。
那么,问题来了,人们是如何发现麝香有可能导致流产的呢?
答:巧合。
是的,中国古代的很多传言和禁忌,大多数含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就拿流产这事儿来讲,你想想,皇帝每天日理万机,除了批阅文武百官的奏折,还要时时关注新闻和微信朋友圈,动不动就要微服私访,这还只是白天,夜里还得处理后宫佳丽的事情,身心俱疲,精子质量自然不行。外加妃子们整天勾心斗角,鸡毛蒜皮,卵子质量也不怎么行……结果就是怀孕的失败率很高。
当然了,正常情况下本来就有一定的流产率,只是在那种生个孩子就会去世的大环境下,人们会放大有关怀孕的所有事情。
逻辑是:女主角流产了,恰巧周围有麝香,然后就建立起了关联,变成一种传说流传至今。
而且,今天的知识点来了昂,自打麝香被用来制香以来,就显现出其产量不足的问题。拿雄性麝鹿来说,它们到了十岁左右才能达到最佳分泌年龄,每只也就只能产生50g左右的麝香,人们没有什么很好的获取方式,大多数选择「杀鸡取卵」,取完之后再进行干燥、加工等程序。基本上1000g高品质麝香的价格等同于一辆玛莎拉蒂了……(知识点:价格贵)
所以,现在我们能接触到的大部分都是人工麝香,在1888年的时候,一位叫艾伯特•波尔的科学家在研究炸药时,发现了一种物质,闻起来很像麝香。这对人类而言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很快人们就研究出性质更加稳定并且几乎没有毒性的人工麝香——麝香酮(muscone,3-甲环十五烷酮),渐渐的,人们使用的天然麝香就被人工麝香所取代了。
都到这了,如果准妈妈还是不放心的话,那就等卸货之后再说吧。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