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改变狐臭基因(狐臭基因治疗)

时间:2024-07-23 15:31:59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一场基因突变,让中国人褪去狐臭,而欧美人至今需要用香水遮盖

今天聊一个有味道的话题,那就是关于狐臭的那些事。不过首先要说明一点,本文仅从科学的角度去讨论,不对任何人和团体有歧视或侮辱。

屏幕前的你一定要注意了,看在你我同为亚洲颜王的份上,赶紧给个关注或者长按点赞支持一下。

毕竟这个世界上帅的人很多,但像我这种又帅又不要脸的博主,要是错过可就真的遇不到了。

那么回到今天的主题,有狐臭是真的非常尴尬,而这种还不是单方面的,有狐臭的人怕别人闻到会嫌弃,而旁人闻到也不好表达不满,怕伤到他的自尊心。

其实有狐臭完全不用自卑,因为人类原本都应该有狐臭,没有狐臭的才算是异类,聪明的小朋友就要发问了,明明没有狐臭的人占多数,为什么还是异类呢?

所以先公布今天的几个知识点。

第一点:中国人的狐臭概率比外国人低很多,狐臭人数占比约为6%,白人的狐臭人数占比约为90%,而黑人则达到了99.5%,也就是白人黑人基本都有狐臭。

第二点:狐臭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中国人狐臭人数占比少,是因为基因发生了突变,加上人为的选择淘汰,只有极少数人的狐臭基因被保留下来。

第三点:外国人喜欢喷香水和早上洗澡,没有太多别的原因,只是简单的卫生习惯,早上出门洗个澡,再喷上浓郁的香水,隔远一点基本闻不到狐臭。

以上就是今天的重点,各位可爱的小朋友一定要圈起来,不敢说给大家科普知识,起码跟人家吹牛相当好用。

为了不耽误大家吹牛的时间,长按点赞三秒你就赶紧走,把帅气的我推荐给更多的人喜欢。如果你想吹牛更圆润一点,也可以先继续听我吹牛。

首先狐臭是一种体味,绝大部分动物都有体味,因为其它动物都不会说话,所以气味是重要的信息载体,动物间的交流依靠它来完成。

最典型的就是用气味标记领地,比如老虎在一片树林撒泡尿,就是宣布这片山头自己承包了,以及自己的性别、年龄和状态,其它老虎想打劫,得先看自己有没有哪个本事。

早期的人类也不会说话,加上鼻子也不是那么灵敏,只能依靠浓烈的体味来社交。

比如一群互不认识的猿人相遇,其中某个猿人有社交牛X症,看见漂亮的女猿人就想搭讪,那也不可能问她要微信号呀,就杵着鼻子闻人家的体味。

说起来见怪不怪,其实狗子也是这么交朋友的。而且体味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找存在感和归属感。

同一族群有相同的饮食,加上生活环境一样,体味也必然相似。几个猿人互相闻一闻,就知道对方是哪个山洞的朋友,搞不好也有可能是仇家。

事实上到了现代社会,体味也有着地域差异。比如遇到一个有咖喱味的老外,那他大概率是来自印度的哥们儿。

所以在原始社会里,有体味才能得到族群的庇护,可以更好地生存繁衍下去,狐臭基因就这样被保留下来。

中国人是怎么摆脱狐臭的呢?

大汗腺是造成狐臭的根源,它分布于鼻翼、腋窝、乳头、腹股沟和会阴部,大汗腺的分泌物不是汗液,而是富含脂质和弱碱性物质的混合物。

这些油脂原本没有气味,但是腋窝的汗液不容易挥发,湿度和温度让细菌大量繁殖,细菌把油脂分解成不饱和脂肪酸,散发的就是狐臭的味道。

一般根治狐臭最好的办法,就是做手术割掉大汗腺,不过狐臭会遗传给下一代,做手术也只能解决一代人的问题。

好在绝大多数中国人没有狐臭烦恼,我们的祖先已经淘汰掉这个基因。

大约在4万多年前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进入气候温和的东亚,并从采集渔猎社会过渡到农耕社会,体貌也跟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最明显的变化是鼻梁,非洲人的鼻子宽而扁,是为了更好地呼吸散热,而北欧人为了防止过早吸入冷空气,进化出了长长的鹰钩鼻,我们的鼻子则是取了中间值。

跟着变化的还有体味,因为不需要长时间散热,大汗腺的分泌功能开始退化,所以东亚人的体味也随之减弱。

并且没人喜欢狐臭的味道吧?所以无狐臭也成了优势基因,在择偶时会更倾向体味淡的人群,

直到某些人的大汗腺基因彻底突变,我们的祖先永久摆脱了狐臭困扰。

外国人怎么掩盖体味的呢?

欧美人都喜欢早上洗澡,因为老外的汗腺发达, 即便是被窝的温度,也足以让他们流汗,再经过一晚上的发酵,那味道你可以想象一下。

所以早上洗澡能减轻狐臭味,再喷上浓浓的香水,狐臭还是可以掩盖的,而喷香水几乎成了欧美人的社交礼仪,这也是外国香水出名的原因。

关于欧美人喜欢喷香水,其实还有一些嚼舌根的故事,中世纪的欧洲人不怎么洗澡,倒不是他们不讲卫生,主要是被迷信蒙蔽了双眼。

早在古罗马时期,欧洲人还是很讲究的,贵族是三五两天的去洗澡。但那时候流行公共浴池,而且是男女混浴的那种。

罗马皇帝修建了卡拉卡拉大浴池,它的长为218米宽为112米,面积超过了两个足球场,可以同时容纳几万个人洗澡。

但是男女混浴存在大问题,一些男女借着洗澡的名义偷情,这不单单是社会道德的败坏,还造成一些性病大规模传染。

而且浴池的水管使用铅制成的,所以洗澡水重金属超标,长期用这种水洗澡,造成罗马人生育率低下。

这种问题现在看来很好解决,但当时的认知水平有限,教会和医生都认为是洗澡造成的,为此还推动了不洗澡运动,把常年不洗澡的修女封为圣女。

《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有过记载,一座修道院有130名修女,她们终生没有洗澡洗脚,甚至一听说洗澡就会呕吐。

世俗的人也以不洗澡为荣,最著名的就是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她一生只洗过两次澡,一次是出生一次是结婚,还有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一生只洗过3次澡。

这些贵族为了维持体面,就用香水掩盖体臭,直接促进了香水产业的发展,不过这就扯远了。

狐臭对于国人来说,不算太普遍的事情,不过现在天气慢慢热起来,各位还是要多注意个人卫生,只要保持清爽干净的身体,狐臭味基本不会有影响。

最后感谢各位花时间看我吹牛,如果觉得我讲得还行,请点赞评论支持一下,大数据会把我继续推给你。

即便你们的颜值,可能会对我造成威胁,不过我仍有自信,比在座的各位都帅。

为什么一个人耳屎湿也易狐臭?30000年前东亚一个基因突变了

很多人喜欢掏耳垢,用火柴、棉签或挖耳勺在自己耳朵里捣来捣去,那种惬意,别提有多舒服了。

在成都,更是有专门的采耳人为人掏耳朵,已成为成都文化的一部分。外地人尤其是老外,很多人去成都都要专门体验一下这种“酸爽”的感觉,一位名叫邓禄普的英国女士在成都学习期间,第一次掏耳朵时,感觉“刺激又兴奋”,还有一种“愉悦的颤栗”,另一位加拿大人波特则形容,(掏耳朵)就像在公共场所解皮带。

然而,如果你对耳垢有足够的了解,你恐怕就再也不敢对自己的耳朵这么放肆了,尤其是中国人,用棉签掏耳朵可以说非常危险,这源于东亚人和西方人在基因上的一个重大不同。

耳垢,俗称耳屎,学名耵聍,是人类及哺乳动物外耳道内部内垢腺体分泌的蜡状物质,与外耳道皮肤混合后的产物。主要由死皮、毛发及耵聍腺、皮脂腺的分泌物组成,主要成分是脱落的皮屑,即角蛋白,占60%;长链饱和和不饱和脂肪酸、醇类、角鲨烯占12%到20%,胆固醇约6%到9%。

以上数据来自2004年发表在牛津学术上的一份研究,有趣的是,该研究指出,如果把耳垢放在滤纸上,15%的可能会在周围浸出一个油脂环。

是不是和你的经验完全相反?谁掏出的耳屎放在纸上会浸出油来呢?只怕一个几百斤的大胖子都不可能吧。

这就要说到我们前文所说的,东亚人和西方人在形成耳垢基因上的不同了。

耳垢分为湿性和干性两种,湿性耳垢为黄褐色到暗褐色的黏性物质,干性耳垢为灰色至棕褐色的碎性物质。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决定耳垢干湿的,竟然不是你的饮食或生活习惯,而是你基因中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

并且湿性耳垢为显性遗传,干性耳垢为隐性遗传,科学家们已确定了一个特定基因负责人体耳垢的干湿。这个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中部的第538码位,称作ABCC11,湿性耳垢对应鸟嘌呤(G),干性耳垢对应腺嘌呤(A),表达为蛋白质时则分别对应了甘氨酸与精氨酸。是不是觉得很神奇?一个碱基的变化,就决定了你的耳垢是干的还是湿的。

通过对这个基因的追踪,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的耳垢原来可能都是湿的,在大约3到5万年前(约2000代前,人类学和遗传学上通常使用25、20或15年为一代)的时候,出现了一次基因突变,导致干性耳垢的出现,由于比湿性耳垢多了约1%的相对适应性,干性耳垢就通过自然选择被保留下来了。所以至少在耳垢上,东亚人比西方人要先进1%。

由于耵聍腺是一种顶泌汗腺,和腋窝、乳晕、肛门和会阴等处的大汗腺一样,并且都与ABCC11基因表达相关,因而湿性耳垢的人更易有狐臭,乳腺癌发生率也显著更高。日本一项研究就发现,896名就医的狐臭患者中,有860人都是湿性耳垢。

而这次基因突变被认为来自东亚,之后干性耳垢随着混血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人是湿性耳垢,而东亚人则大多是干性耳垢。演化的最后结果,可能是干性耳垢完全取代湿性耳垢,狐臭可能也会越来越少。

其中日本人湿性耳垢者约占16%,白人则高达90%,而黑人更高达99.5%——这也证明了干性耳垢基因起源于东亚,因为黑人与黄种人的混血,确实比白人和黄种人的混血要少得多。

而在中国,华北汉族湿性耳垢比例不足5%,东北为10到15%,福建汉族为20%,广东汉族达35%,台湾原住民在70%以上,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接近90%。

看到这里,耳垢的来龙去脉你应该已经彻底搞清楚了,那么耳垢究竟有什么作用,是好是坏,能不能时常清除耳垢呢?

耳垢既然存在于人体这么多年这么多代,当然就是一种好东西了,它可以保持耳道清洁,防止昆虫和细菌侵入,抑制真菌生长,比如研究就已发现,耳垢可以降低多种细菌的活力,包括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很多大肠杆菌的变种,有时降低高达99%。当然,也有研究称耳垢会支持微生物的生长,不过主要是一些共生菌。

存在即合理,耳垢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当然就不宜时时刻刻掏之而后快,事实上人体自己已建立了陈年老耳垢的清除机制。这就是在人类下巴运动,包括咀嚼、说话、打呵欠等的辅助下,耳道内的上皮细胞会像传送带一样,不断将耳垢移向外迁移,并带走耳道中出现的任何颗粒物,其速度和指甲生长的速度差不多。这些耳垢到达外耳道口后,会因为人体的运动而自然掉落。

所以掏耳朵是一种不好的习惯,而且会带来风险和危害。

一些人喜欢用棉签掏耳朵,这样做风险很大。欧美人家中棉签是必备工具,这是因为他们的耳垢大都是湿性的,棉签可以吸收油脂将其带出;而东亚人耳垢是干性,用棉签反容易将耳垢推到耳道更深处。

即使如此,美国耳鼻喉学会专家也不建议清除耳垢,因为经常清除耳垢,会导致腺体分泌旺盛,形成更多的耳垢。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掏耳朵会上瘾,越掏耳垢越多 ,耳朵越痒,到最后就只好不停地掏,这就是腺体受到刺激,分泌了更多的耳垢。而你转移注意力,根本不要管它后,慢慢地耳朵就不会痒了,也不会觉得有耳垢影响自己了,这就是耳朵的自洁系统在起作用了。

掏耳朵还有其它方面的很多风险,比如:

掏耳朵用力过猛,可能导致耳膜穿孔,甚至并发中耳炎;

耳道皮肤娇嫩,掏耳器具容易导致损伤;不卫生的器具,也容易导致细菌侵入,引发感染。尤其是多人共用的掏耳器材,风险更大,容易引发交叉感染,甚至引发外耳道乳头状瘤等疾病。

掏耳垢容易将耳垢推到更深的地方,滋生细菌,形成耵聍栓塞,导致听力衰退。最好不要用棉签,大多数东亚人都是干性耳垢,棉签很难掏出来,只会推得更深

另外,长期使用入耳式耳塞或助听器,也可能阻止耳垢从耳道中的自然移出,导致耵聍栓塞,引发耳鸣、耳闷、耳痛及听力损失。

如果确实因各种原因,导致耳道不适、疼痛甚至栓塞,正确的姿势是去医院,请医生帮助处理。鉴于东亚人干性耳垢的体质,如果有轻微不适,也可用耳匙轻轻刮擦,让耳垢碎裂掉出,但切不可用力过猛,或图舒适经常掏,反而形成更多耳垢。

“基因编辑”,人类的福音还是潘多拉魔盒的再现?

提起基因编辑,关注诺奖的肯定会想到2020年10月,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的两位女得主;不关注的则可能想到了贺建奎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毋庸置疑,任何科技的进步,都为将人类提供更高更广的空间,尤其是这项价格比较“亲民”的基因编辑技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基因编辑这项技术。。。

基因编辑的两位得主: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Doudna

1.她们共同发现了基因技术中最先进工具: 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

2.利用该技术,人类可以精准地修改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 DNA。而且,和以往的技术相比,这项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廉价。

简直低廉到任何一个实验室都可以做,比如我都做过crispr/cas9,并设计了全基因组敲除多个基因研究的实验(目前正在进行中)

这项技术对生命科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从此我们治疗疾病有了全新的手段,过去遗传性疾病的治愈成了一种可能,并且也可能为治疗癌症提供工具。

当然,也包括那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基因编辑人类胚胎的也蠢蠢欲动(比如贺建奎)。

一,什么是基因编辑,基因编辑能做什么?为什么会被授予基因编辑呢?

在开始前,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下基因编辑

大家都知道,生物的性状本质上是由基因控制的,不同的基因变化会造成很多差异。

比如,有的人爱吃香菜,有的人不爱吃香菜,会觉得香菜有一股肥皂味。

而其背后的本质是人体的一个基因发生了一个位点的突变。

那么,如果我们可以控制这些位点,岂不是就可以改变这些性状了?

答案正式如此。

因此科学家们一直想着如何编辑基因,当然,也研究了很多手段。

最原始的是天然变异。

基因复制并不是百分之百精确地,会随机发生变异。这成为了很多时候我们获取基因变异的天然办法。

比如我们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无论是雄败还是其他杂交材料,本质上都是基因变异,是一种在未搞清楚负责基因的时候利用基因变异来进行人工优化的做法),我们的各种家养动物,都是利用天然变异来进行的。

后来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引发基因变异的办法。

比如用紫外线或者X光诱变。

比如用化学物质诱变。

甚至还有用太空技术诱变的。

这些技术的好处是可以使得基因变异,但是缺点是不可控制,往往是随机变异。

后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前进,人们寻找到了新的基因编辑技术。

比如锌指核酸酶,比如TALEN,这些技术让基因编辑更加快速了,也更加精准了。

不过,还差了那么一点意思。

而本次获得诺奖的CRISPR技术,则是一种非常优越的技术。

首先,CRISPR是什么?

其实,这是几个单词的缩写,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中文名是“常见回文重复序列簇集”

这个东西,其实不是人类拥有的,而是来自于微生物

CRISPR/Cas9其实是天然存在的,大家知道微生物可不像人类这么有完善的抵抗能力,所以经常受到各种外源的基因影响,比如各种病毒可以直接干掉微生物(如噬菌体等),甚至有的微生物可以直接从其他微生物中获取DNA让自己变性(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天然转基因——基因水平转移)。

那么,微生物一定有一套自己来调整和控制的办法,或者说,微生物一定有自己的免疫系统,在21世纪初,其实已经知道了这套系统,也就是细菌可以用CRISPR系统来防御病毒攻击。

不同生物有不同的CRISPR系统,这个系统也有不同的策略,但是大家发现,有一个叫做CRISPR RNA的分子是其中的关键,不过当时人们大多不太感兴趣,毕竟那个年代,克隆,干细胞都是大火的东西。

相比于人类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微生物往往是单细胞,所以它们更容易受到外来基因的攻击。

比如典型的就是病毒可以入侵并攻击微生物的基因。

微生物为了应对外来攻击,发展出了一套系统,就是利用CRISPR系统来切割入侵的基因,从而避免其影响自身

而本次两位诺奖得主就是研究CRISPR系统的,她们共同发现了微生物应对入侵基因的关键因子:tracrRNA、CRISPR RNA 和Cas9 蛋白。

而Charpentier就对这个比较感兴趣,这是因为她本身是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她特别好奇链球菌基因组是如何产生这个调节性调节RNAs及其位点识别机制。2008年获得了该细菌产生的所有小RNAs的序列,并进一步找出了一种比较特殊的RNA,当时称作trans-activating CRISPR RNA(tracrRNA)。

进一步,Charpentier和另一位诺奖得主Jennifer A. Doudna一起探索了tracrRNA发挥功效的方式,最后找到三个核心组件:tracrRNA、CRISPR RNA 和Cas9 蛋白。

这三者可以将入侵的DNA切割,然后降解。

那么,这给科学家一种提示,我们可不可以用这套系统来切割其他基因组呢?

于是她们尝试了在其他生物中进行研究,发现果然可行。

CRISPR可以切割DNA,然后让DNA发生损伤。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趁机把我们想要编辑的部分导入进去。

进一步,所有生物都拥有的修复系统会把基因组修复。

而这个修复的过程,会“错误”地把那段我们编辑的部分一起当做自己的DNA进行修复。

于是,我们就实现了基因编辑。

这种编辑,有一种“狸猫换太子”的感觉。

而这套系统具有非常强大的编辑能力,几乎能编辑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正因为如此,一问世就马上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

此外,这套系统非常的廉价,可以让全世界的实验室都使用,于是全世界的科学家一起努力,让基因编辑成功走入了千万家。

二,基因编辑有什么作用呢?

最基础的应用就是应对疾病。

比如狐臭,这是一种让人比较讨厌的难言之隐,然而其本质上是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我们可以把这个突变扭转,于是就治疗了狐臭。

再比如癌症,很多时候,癌症是和基因有关的。

典型的就是乳腺癌,有个基因发生变异就会导致乳腺癌发生几率提高几倍。

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还因为检测到了这个基因变异而把自己的乳腺切除。

不过有了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直接把这个基因突变扭转回来,从而降低乳腺癌概率。

而更为夸张的是,这个基因编辑,为人类改造自身提供了强大的武器。

大家看到各种科幻电影,各种各样的改造人类。

鹰的眼睛,狼的耳朵,豹的速度,熊的力量。

那么有这套基因编辑技术,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基因编辑或者导入人体,实现人体改造。

比如贺建奎就冒天下之大不韪,用这套系统,编辑了受精卵,并让宝宝生下来,引发了全球的震惊。

由于基因编辑技术非常简单,一个无任何生物背景的人,培训几周都可以成功操作基因编辑。价格也十分低廉。

所以这套技术,可能会带来全民性的基因编辑,因此也被不少人认为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甚至未来大家想象的改造人类,设计人类都有可能。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未来,我们要利用好基因编辑,同时避免基因编辑滥用的风险。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