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求索狐臭液说明(求索腋臭狐臭液)

时间:2024-07-16 18:10:54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张雨绮与前夫聊天记录:要把这个有狐臭的女人搞死,真的假的?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资讯!

编辑:歪歪侃实事

在漫长的娱乐舞台上,张雨绮来自山东的狮子座女星,已由最初的青涩少女进化为充满智慧与力量的成熟女性,其途径可谓是一场感情与事业的双重马拉松。

张雨绮的感情生活总是充满着波折,让外界见证了一个女性在爱与痛的边缘坚强行走的蜕变。

正如同她的爱情,张雨绮在公众的眼中虽然光芒四射,但私下里,她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脆弱与不安,这些深深的人性的侧写,令人不禁对她产生更深的共鸣和理解。

在面对袁巴元的离婚风波时,张雨绮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甚至面对持刀伤人的指控,她也用清白证明了自己的正直。

这样的坚强,让她在数不清的质疑声中,依然坚持自己的真我,不让外界的喧嚣影响到自己前行的脚步。

转过头来看张雨绮的事业,她如同一位在荆棘中成长的勇士,一路历练,稳步前进。

在演艺的道路上,她从未停歇,不断尝试、挑战自我,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观众带来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角色。她的成功,是对自己不懈追求的最好证明,也是对所有支持她的人最好的回报。

从争议中崛起,从跌宕起伏的爱情中获得成长,张雨绮的传奇故事,是一曲动人心弦的壮丽交响。

随着时间的流逝,张雨绮不仅在感情上获得了重生,她在事业上的求索也从未停歇。她对艺术的追求如同对待生活一样,充满激情与决心。她深知,只有不断挑战自我,不断突破极限,才能在演艺之路上走得更远。

张雨绮勇敢尝试不同角色,从古灵精怪的少女到沉稳内敛的女强人,她的角色跨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在她的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张雨绮,她的每一个笑,每一个泪,都是那样地打动人心。她用自己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演技,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触动了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成功的背后总会伴随着挑战和质疑。张雨绮也不例外,她的每一个举动都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在这个看似光鲜亮丽但实则曲折坎坷的行业中,张雨绮用她的坚韧和智慧,巧妙地平衡了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展现出一个公众人物应有的担当和勇气。

更重要的是,张雨绮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和梦想。

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她始终坚持自己的演艺梦想,不断地追求卓越。她相信,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才能实现个人的梦想,才能让世界看到更加多元和丰富的自己。

经历了无数风雨,张雨绮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道路,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她的人生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虽遇到了无数的阻碍和挑战,但最终都将汇入那一片广阔的海洋。

如今的张雨绮,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别人同情和理解的女孩,而是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的榜样和偶像。

她用自己的实力和韧性,证明了女性的独立和强大。张雨绮的故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每一个追梦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遇到多少挫折和困难,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在面对舆论和压力时,张雨绮总是保持着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轻易被外界影响。

面对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张雨绮始终保持了一份平和与理性,她认为,真正的感情是建立在共同尊重和理解之上的,而非外界的评判和看法。正是这种成熟的处理方式,让她在复杂的娱乐环境中始终保持了一份清醒和独立。

而在对待粉丝和公众的关系上,张雨绮同样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魅力。

她深知自己的影响力,也十分珍惜与粉丝之间的这份情谊。因此,不论是在社交平台上的分享,还是在公开场合的演讲,张雨绮总是真诚而充满感激。她用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激励着每一个人勇敢地面对困难,追寻自己的梦想。

张雨绮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在她的职业生涯中,也曾遭遇过失败和挫折。

但是,正是这些挫折,磨砺了她坚韧的意志,也让她的演技更加丰富和深刻。每一次跨越难关,都让她更加明白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在张雨绮看来,每一个挑战都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只要有坚持和努力,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光明。

张雨绮的人生哲学,正是她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她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不应放弃自我,不应迷失方向。真正的勇敢不在于无所畏惧,而在于面对恐惧时仍能坚持前行。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独立与强大,什么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进,张雨绮的故事还在继续,她的未来仍充满无限可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未来她将迎来怎样的挑战和机会,她都将以自己一贯的勇气和智慧,面对和征服。她的人生如同她的作品一样,充满了魅力和灵魂,激励着每一个人在追梦路上,不畏艰难,坚持自我,绽放光彩。

正如张雨绮所言,生活就像一部大电影,我们都是其中的主角。在这部电影中,我们或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保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张雨绮的故事,不仅仅是她个人的传奇,更是给予所有人的鼓舞——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和挑战,都要勇敢地站起来,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和光明。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靖远人眼中的“懒婆娘”与“针线”“茶饭”能手趣说

靖远人眼中的“懒婆娘”与“针线”

“茶饭”能手趣说

(西部黄河文化走笔丛书·笔记杂谈卷)

武 永 宝

一、靖远人娶媳妇喜欢“针线”“茶饭”俱佳的巧妇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下惯例。

靖远人家,男孩子大了娶媳妇,是大事,全家上下非常的重视。条件好的人家,会在沿河上下,大肆求索、遴选女孩子。最后,终于瞅准谁家的女孩子最配自家儿子,就会千方百计娶回来的。靖远人土语,往往将“娶回来”,说成:“说回来”。男女间若是情投意合,私定终身,那么,男孩子会信誓旦旦地给女孩子保证:“尕妹子你放心,我跟我大(爸)我妈说,一定把你给说(娶)进我家的门……

靖远人家娶媳妇的考察条件:

一是,从“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衡量之。这一点,与全国其它地方没什么差别。“德,言,容”自不必说,那是首要的条件。最后一个条件是:工。这里的“工”是“女红”的意思。这里“红”读“工”,不读红(hong)。“红”与“工”,它们是一个意思。

“女红”就是对女子做饭、纺织、缝补衣服、刺绣、针线等做家务能力的综称。靖远人的土语说法,将其高度概括为:“茶饭”与“针线”。这是靖远人的专用术语。读此,大家一定以为这“女红”——“茶饭”与“针线”,乃是靖远人说媳妇的最低标准了。其实,不然。

“德,言,容”的考察标准,往往有些高大上,理想主义色彩过于浓厚。有句俗话:理想很高远,现实很骨感!所以,这三个标准有些笼统,只是一种综合考量的提法而已。靖远人其实更为重视最后一项,即“茶饭”与“针线”的考核标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将这一点不动声色地放置在了首位。

如此以来,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了。以靖远人的聪明智慧,按理绝不会这样处理事情吧。是的,没错,靖远人这么做,恰恰是其狡黠、变通、实用和高度智慧的具体体现。话说女孩貌美,谁不喜欢呢?肯定都喜欢。可貌美只是相对而言的,貂蝉只有一个,别人家娶走了,难道你家就不再说媳妇啦?那当然不是。我们说,只要男孩子中意的女孩,就是“貂蝉”。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家娶回去的都是美女“貂蝉”,而没有什么丑女“嫫母”的。同理,女孩子的“德”、“言”也是笼统的提法而已。

新媳妇在未娶进门时,婆家就已经暗暗调查了好久。但这毕竟都是间接得来的信息。新媳妇新婚进门后的第一天,婆婆会与亲友组团对其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考核。第一道关口,就是“茶饭”功底的考察。“茶饭”,这里就是指做饭、茶艺、厨艺等手段、本领。亲友团会全神贯注地观察新媳妇做饭的流程,饭熟时,大家一起品尝,予以品评……等等。所以,新媳妇嫁到婆家的第一次厨艺展示,那是十分重要的。

其后,婆家还会对新媳妇的刺绣、缝纫、纺织等手艺逐步展开考察。这些活儿,靖远人谓之“针线”。若是“茶饭”与“针线”俱佳,那么,公婆以及全家会皆大欢喜,额手称庆的,觉得终于娶得了一位全能手的巧妇。之所以这样,说明“巧妇”在今后的居家过日子中,非常的重要,其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总之,一个家的兴旺发达,对于“巧妇”的依赖尤重。

“茶饭”与“针线”俱佳,固然好,可是这样的好媳妇,不可多得,简直比珍稀动物大熊猫还要稀罕。谁家娶得了这样的全能手巧妇,会被认为是主人烧了高香,或者久久积德行善,老天爷对这家人的福报。

谁家的媳妇“茶饭”好……谁家的媳妇“针线”好……等等,旧时代,这是人们久久议论不衰的话题。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至少,新媳妇二者中有一项特长,就很不错了。这样的媳妇也会被婆家褒扬、看重的。若是,二者皆无,什么本事都没有,就知道吃,那么,就糟了,如此新媳妇会被靖远人无情地列入“懒婆娘”之类的。要知道,“懒婆娘”可是为整个社会都不喜欢,讨人嫌的啊。

有趣的是,若是按照这个旧时代的标准来衡量今天社会上的新媳妇,那就很不幸喽,几乎所有的新媳妇都会被悉数罗入“懒婆娘”的范畴的。可谓“全军覆没”,无一幸免的……

二是,靖远人“说媳妇”的条件,还有地域限制。一般情况下,基本都喜欢找“滩道里”的女子。“滩道里”就是指黄河、河道两岸的乡村区域。黄河沿岸多滩涂地,故曰:滩道里。有时候,将滩道里也叫作:水地里。这里一般有黄河水浇灌的大水田地,自然经济条件较好,生活相对富裕一些。靖远人还有这样约定俗成的等级观念,说来朗朗上口,也道出了畛域之见的实质。曰:

一等人,各府州县;

二等人,黄河两岸;

三等人,古野深山。

靖远人将府、州、县所在地的城里人,看作是一等人。看来,自古城乡差别巨大。此话,不言自明。除此之外,二等人就是黄河两岸的人了……靖远人看来还算谦虚,因为住在黄河边之故,所以,大家都以“二等人”自居。至于三等人嘛,则是指塬上、山区、旱地里的人们。

由此可知,靖远人找媳妇,相对应地更喜欢找“滩道里”的姑娘。而“滩道里”的人家有女待嫁,往往也喜欢将女子嫁到“滩道里”的男孩子家。其道理就在这里。

如今,社会大变迁,人口大流徙,城镇化突飞猛进,这一观念早已成老黄历了。我们只是将此当做一种旧时代的烙印看待吧。这无疑也是曾经存在过的一种陋习文化,我们了解一下,也无妨。其实却是颇有趣的。

三是,十分重视“骨濡”问题。“骨濡”就是靖远人对“狐臭”的土语说法。“骨濡不对”的人家女孩子,那是绝对不能要的。而男孩子家若有此“污点”,则很难说到媳妇儿。打光棍者很多。

靖远人对“骨濡不对”者怀有极端的歧视心里,以为这是一个关乎原则的大问题,绝不可等闲视之的。这一点,绝对算得上靖远特色的又一“陋习文化”,而且非常的顽固。其冥顽程度,简直到了极度偏执的程度。真是不敢想象。

“骨濡”二字,不知造成了多少人间的婚姻悲剧……由于认为“骨濡”有问题,家中大人对儿女婚事极力抵触反对之,以致想不开的年轻人,为此“跳河落井”者有之;“自寻无常”者有之;“剃度出家”者有之……等等,不一而足。

早年,我曾想为之写一部大部头小说出来。这样的作品,绝对是情节生动,故事跌宕起伏,很有看点的……可惜,俗事缠身,终未能如愿。

“骨濡”是靖远人的大忌。那怎么判断呢?一般来说,“鼻子”是判别的直接“法宝”。其次,就是固执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了。说那家“骨濡不对”,那么,几辈子,甚至几十辈子人都是“不对”的。只讲固执的观念,不讲科学。

其实,按照医学原理,“鼻子”这“法宝”是极不靠谱的。科学告诉人们,“骨濡”的遗传,也有“隔代”和“隐性”之说。所以,你用“鼻子”这“法宝”闻到的“臭人”,其下一代未必就一定“骨濡不对”。而你的“鼻子”这“法宝”闻到的“香人”,下一代恰恰生出一个“臭人”……

遗传学还告诉人们,这种毛病也有突然的“变异”,也就是说,好好的人家,下一代突然就会“莫名其妙”地出现“骨濡不对”者。而原本“骨濡不对”者,经过几代人的改良,家族很可能已经完全摆脱了这种痼疾和缺陷……但是,可怕的是,无论谁家,一旦被世人认定染上了这道色彩,你几乎就再也“洗不白”了……这是靖远人根深蒂固的陋习观念。

于此,不得不感叹世俗偏见力量的强大,身在其中的“骨濡不对”者,既就是你后来“骨濡对了”,也是饱受歧视、排斥之苦的。可谓,苦不堪言。

不过,靖远人很奇怪,也很是势利眼的。有句老话说:臊得,臭得,穷不得!意思是说,“穷”比“臊”和“臭”更可怕。有时候,“骨濡”清白者,若是看上对方家的优越的经济地位和条件,那么,不论对方“骨濡”有多糟糕,也会奋不顾身地与之结亲的……这真是够奇葩的,令人有些哭笑不得啊。

近年来,由于受人口大流徙的剧烈冲击,靖远人的这一陋习观念有所淡化。因为,靖远人的儿女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孩子有与少数民族结亲者,更有娶来“洋媳妇”者……而此类人“骨濡不对”者比比皆是,也就是说更为严重……可是,靖远人不但不因此而忌讳什么,反倒引以为荣,沾沾自喜……这真是滑稽透顶啦。

由此可知,讲究“骨濡”,绝对算得上靖远的一项独特民俗,应该是没有多少科学性的陋俗和愚见吧。这种偏执的带有些许野蛮的世俗力量,曾在靖远城乡间肆虐了几百年,似乎曾或多或少地左右了地方史的走向,以及地方人种族群的布局梯次和演绎进度吧。所以,对此做深入的探讨,是不可回避的地方民俗学的一个课题,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二、历史上男女劳动分工造成的风俗习尚

我们说,靖远人对于女人的“茶饭”与“针线”手艺的考察和要求,绝不是对女性的有意歧视和苛求。这一切是历史自然形成的。

基本常识是,人类历史曾经有过几次大分工:1.原始农业与畜牧业分离。2.原始手工业与农业分离。3.原始商业与农业和畜牧业分离。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农业民族,农耕文化是灿烂的中华古文明的基础。男耕女织,是中国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状态的写照。

所以,我们说,中华儿女无论男女,共同创造了历史,男女同劳动。男人承担更为繁重的农业耕作任务,以获取食用的农作物。那么,女人则承担相对较轻的“女红”任务,以供给家庭成员的衣饭所需……正是基于此,在农耕文明的内部,就男女性别而言,很自然地进行了上述的分工。

在艰苦的年月里,无论男女都有一技之长,这样便于谋生,大家抱团勤劳劳作才能一起过上好日子。说到这里,那么没有什么特长的“懒婆娘”遭人嫌弃,就不难理解了。

查看古典籍,对于女人“茶饭”与“针线”的分工记载很是悠久。大约2500年前孔子编纂的“四书五经”之一,《礼记·郊特牲》里,就有这样的记述:

黼黻文绣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更是驰名中外,反映了慈母的“女红”活儿对游子的重要性。诗曰: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唐代的另一位诗人秦韬玉,一首《贫女》诗,把一位擅长针黹的女红巧手贫家女的闺怨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还抒发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上女人“茶饭”与“针线”的女红活儿,可谓是女性劳动分工的天然属性。这活儿也确实需要高标准、严要求才行,这无疑有利于小家庭现实生活质量的提升。这种分工现象乃是现实生活的自然法则所致,不是人为的逼迫、歧视的结果。

宋代以后,女子开始普遍缠足,女子不便外出,更不能胜任繁重的农活儿,所以,专注地“主内”了。这就更强化了世俗社会对于女子“茶饭”与“针线”方面的要求。以至于延续到近代民国和新社会的初期……

靖远人这方面的讲究,在上世纪的1980年左右,农村里还在盛行。这显然是原始的农耕文明残余观念的尾声体现吧。到了“礼崩乐坏”,现代化浪潮汹涌的今天,这一切似乎已经绝迹了。关于女人“茶饭”与“针线”的提法,年轻人一定感到十分的陌生。正因为如此,将这一问题提出来探讨,让后来者深刻了解祖辈人所奉行的习俗风尚,也是蛮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嘛。

我们这辈人承上启下,处于社会革新鼎故大变革的潮头浪尖,将靖远人祖先过去所有的,现在业已消失的东西传承下去,乃是我们的职责。

三、靖远人的几则婚育谚语与生殖崇拜

1.早养(生)的儿子早大呢,早养(生)的女娃早嫁呢。

2.人要自生呢,谷要自种呢。

3.克朗(疙瘩)地长的好麻子,丑婆娘生的好娃子。

4.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限于篇幅,这里简述吧。这几则靖远民间谚语,很多人一定感到陌生。其实,它们几乎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这就是在历史上“懒婆娘”曾在社会中成批量地存在着,很多很多的,绝不在少数的。

问题的本质在于,既然懒婆娘这么多,而且还有人家会娶她们,没有谁落下做嫁不出去的纯粹的“剩女”,那么,这是为何呢?核心问题,我认为就出于靖远人对于“生殖”的高度崇拜。

众所周知,女人天生就是生孩子的,一旦女人不生孩子,那还叫女人吗?试想一下,人类,一旦所有的女人都不生孩子了,那整个人类不都得完蛋吗?所以,女人的生育,可谓高于一切……这样就不难理解懒婆娘在生活艰难,封建礼教严肃的过去,还有厚重的存在土壤了。

所谓的“茶饭”与“针线”之说,与女人的生育比较起来,立马会退居于次要地位的。女人的“茶饭”与“针线”技能再好,若不能生育,立马就不值钱了。很显然,会生育的“懒婆娘”于这一刻,身价倍增,完全要压倒前者一头的。“懒婆娘”一旦给婆家生下“贵子”,那可就“贵重”得不得了喽。这下子,婆家似乎对于“懒婆娘”身上的存在的一切臭毛病和缺点都忽视了,原谅了……

细细分析一下,那几则谚语。1.早养(生)的儿子早大呢,早养(生)的女娃早嫁呢。2.人要自生呢,谷要自种呢。

3. 克朗(疙瘩)地长的好麻子,丑婆娘生的好娃子。4.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我们不难发现,女人生育力旺盛,这“一俊”,就会“遮百丑”的。丑婆娘能生出“好娃子”,这是真理。当然也是娶到丑媳妇的一种自嘲和自我安慰吧。意思是,只要能生育就好,就胜过一切。

人要自生呢,谷要自种呢。这则谚语,也说明了生育的重要性。抱养的子女往往与养父母关系不太融洽,所以,普遍的现象是,不如亲生的。这个时候,养父母就会无奈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当然,天底下,养子女与养父母关系胜过亲生的也是很多的。

至于,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则形象地说明了“懒婆娘”之懒。“懒婆娘”除了会生孩子,这是其优势。此外,“懒婆娘”的一切,则是很不堪的。比如,她们的臭脚……

由于过去女人都缠足,懒婆娘既不善于干活儿,也不善于打理自己,不勤快地洗濯。所以,懒婆娘的裹脚布,那可真是“又臭又长”的。

后来,人们形容文人空洞无物,且文字冗长的文章,往往也用这则谚语。

文章足够长,就此收笔吧。

2019年11月27日写于陇上平川陋斋

黄永年的“陈寅恪情结”

□李怀宇

读《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辑》(曹旅宁撰,中华书局),内文第一页的注竟是引自我对黄永年的采访录《做学问不赶时髦,写文章要补空白》。2006年12月7日采访黄永年先生,是我访问生涯中的一件奇事。黄永年一生多彩,极有个性。因此,书中所写的人事,颇引起我的兴趣。

作为老师,黄永年的生活方式与常人不同。据他的学生辛德勇回忆:“路上经过放映电影的露天场地,我好奇地自言自语说:‘哦,怎么会是这样看电影?’先生听到后,皱了皱眉,有些不耐烦地说:‘管它干什么,反正我从来不看电影。’业精于勤,荒于嬉,史念海先生刚刚要求我们要勤奋读书,我却首先关注起怎样看电影,话刚一出口,就有几分自责,可是听到黄永年先生说他从来不看电影,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我以为这是对我的间接训斥。随后经过浴池,我想洗澡总是人所必为的事情,这不会犯什么忌讳,便又自语道:‘原来是在这里洗澡。’孰料先生同样皱着眉头说:‘管它干什么,反正我从来不洗澡。’说罢,带着我们直奔图书馆而去。”(第127页)

黄永年1988年起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至1992年任期届满。据顾青《追忆黄永年先生》提到:“谈到自己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黄先生说:我在‘文革’中挑河泥差点儿丢了小命,现在却当上了人大代表,第一次到人民大会堂开会,国歌一响,我的眼泪差点儿流出来……老子也有今天!”(第198页,编者加了按语:“文革”中似乎应为“反右”后。)而黄永年自述:“至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右派’改正之日即书面提出要求,被个别人压了多年,1988年才如愿。”

我对黄永年的最初印象是:好树新义,尤喜与陈寅恪商榷。黄永年的学术研究,以唐史名世。探其渊源,似可从1946年说起。这一年,黄永年在复旦大学选修了中文系教授蒋天枢所开的“大一国文”。黄永年说:“我为什么选他的课呢?因为我高中时看过他写的《全谢山先生年谱》。”而蒋天枢是陈寅恪的高足。

黄永年在复旦大学念书时所写的《读陈寅恪先生〈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发表于上海《东南日报》。见报后,黄永年将剪报寄给陈寅恪。那一年,陈寅恪五十九岁,名满学界,因患眼疾,请夫人代笔给黄永年回了信。黄永年回忆:“头一封他就回了,我一看,是他夫人写的,字比他写得好。按现在做法,他本来可以置之不理,但是他回信,还送给我他在《清华学报》上发表的《长恨歌笺证》。”

我个人的阅读感觉,黄永年一生似乎有一种“陈寅恪情结”。黄永年在1998年的自述很值得玩味:“由于我这一段的研究和陈寅恪先生异同处甚多,引起了北京某大学研究生们的议论。大意是:‘黄永年先生的文章逻辑性极强,更像搞自然科学的,缺乏一种人文精神。大凡陈寅恪先生写什么,黄先生必有相同文章,题目都一样,而内容正相反,不知陈先生要建立的是整个文化体系,又何必拘于细处!’这说得自有些过头,并非寅恪先生有什么文章我必写相同文章与之立异,而且有的文章还很支持寅恪先生之说,如《论北齐的文化》。至于说我的文章逻辑性强像搞自然科学的,自是对我极大的夸奖。但认为建立整个文化体系就不必拘于细处,则仍可商榷。因为我所立异并非细处而多关涉大局,如这些地方成问题,则所建立的体系岂不有连带动摇的危险。”

黄永年“树新义室”的由来,则完全因陈寅恪而起。他在《树新义室笔谈》的自序中说:“这所谓‘树新义’者,还是抗战胜利之初从陈寅恪先生给陈垣先生《明季滇黔佛教考》写的序里看来的。序里说抗战时陈垣留在北京辅仁大学讲学,寅恪先生南迁执教于西南联大,‘幸俱未树新义,以负如来’,即俱保持民族气节之谓。我这里只是借用了这个本属中性的‘树新义’,用来说拙文都有些新东西,或本为人家未曾讲到,或人家讲得不对,我来加以纠正。我认为这二者是写学术文章的起码要求。否则重复人家讲过的东西,把人家的东西冒充自己的创见,那就形同盗窃。”

《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辑》中,涉及陈寅恪之处不少,如第186页中记黄永年与学生杂谈:“陈寅恪先生学问甚好,但文章实在不好,不是内容而是笔法,北大王先生是他这一路,但始终跳不出陈先生的圈子。”

1950年,黄永年在复旦大学完成《读〈秦妇吟〉札记》,颇有与陈寅恪《读秦妇吟》立异之处。黄永年并有《题〈秦妇吟〉札记六绝句》,其中有两首提及义宁(陈寅恪)之名,兹录如下:

世遭乱离适乐乡,彭门阻绝走襄阳。商南古道遗文在,底事义宁说未详。

写遍当年石室书,纷纷执笔事笺疏。海宁已死义宁老,极目南天意未舒。

诗中可见黄永年的学术志向。日后他的命运起落与学术求索,仿佛已在大学毕业那一年定下了基调。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