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狐臭用添香露(狐臭用添香露有用吗)

时间:2024-07-10 16:17:08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陕北方言中的“臭狐子”

你准备先看哪篇:陕北民歌里的故事|路遥与陕北文化|陕北古事钩沉|陕北禁忌民俗文化|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留住祖先的声音|陕北民歌300首 | 订阅“陕北记”立刻马上看!

作者丨鲁翰

老以前陕北地皮多野狐狸出没;说是狐狸,狐是狐,狸是狸,形象长得差不离,那是两个东西;只是狐子毛茸,目婉,鼻珠,身娇,尾翘,妆样更妖冶一些儿。在老辈子眼里狐子可是灵怪之物,迷信上以为能修炼成精,会变成美女迷惑人。万丰里高氏先祖有个叫高照煦的,晚清贡士大挑,官做到榆林府教授,他的《闲谈笔记》里就记录过米脂地狐仙显灵的故事。

在中国尚儒传统文化里,狐子一直是个邪媚的全权代表,因此上,陕北民间自便见不得“花狸狐骚”。描整耍精憭滑的人常来一句“精得跟狐子也似”,若或一个女人很会媚惑男人,通常会打比方说是“狐狸精”。而最厌恶的当是狐子的皮囊下发出的难闻气味,“逮不得狐子,还惹得一身骚”、“一窝狐子不嫌骚”,本义大抵是说狐子身上的“臭气”。

凡是动物离不了体臭,如猫腥,狗骚,羊膻,其实饮血茹毛进化来的人也一样,免不下都有身体味道的。那么,人的味道应该是什嘛味儿?记得米脂老辈子嘴上有过这么一句诘问:这么没毬眉眼的人,还有什嘛人味儿嘞?自然这里指的是道德上的味气。

当然人体也有气味,耳臭,口臭,脚臭,阴臭,多是由各处的汗腺散发出来的;老百姓常称为“汗腥气”,只是浓浓淡淡轻轻重重而已。但是有的人的体味刺鼻冲脑,异常的难闻;非为疾病,也无疼无痒,只是近嗅难当。

古代有本医书《肘后救卒方》,将这类特殊的体味称之为腋臭、体臭,主要指腋窝部位的汗腺分泌物与微生物作用之后的产物所散发出的特殊臭味,认为依旧是一种病,因湿热郁结于腠理汗孔所致,主因还是遗传所获。

《巢氏诸病源候论》中则称“有如野狐之气”;因为涉及伦理禁忌,陕北民间多因为体臭可遗传、须忌讳,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们对患者疏离和戒惧,于是不分青红皂白,且将此类异味干脆按到狐子的份上,直呼为“臭狐子”。

不料,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居然对《狐臭与胡臭》有专门论述,在他的考据里以为“狐臭”一词“本由西胡种人得名”,本应名“胡臭”,后随着时代发展而俗称为“狐臭”,所谓:

……“疑此腋气本由西胡种人得名,迨西胡人种与华夏民族血统混淆既久之后,即在华人之中亦间有此臭者,傥仍以胡为名,自宜有人疑为不合,因其复似野狐之气,遂改‘胡’为‘狐’矣。”

受“夷夏之防”观念影响,特别是“五胡乱华”时期的北朝,当时胡汉杂居,婚姻关系混乱,血统自然交杂。而这些谨守礼法的大族贵胄、只在素有清望的门族之间论婚,捍卫“门当户对”,力求保持血统的纯洁。所以从习俗和民间心理上讲,历史以来长期存在着排斥胡汉通婚的心理,“狐臭”就成了鉴分胡汉的重要依据。

陕北自古为多民族交汇之边塞,冲突融和,进退拉锯,“胡搅胡,汉搅汉”蔚然成风。但陕北人耿顽,普遍认定“穷不扎根臭扎根”;“偷人狎汉一股风,狐臭脾气扎下根”,甚至可以宽宥偷奸且坚决鄙夷和排斥具有遗传性质的狐臭。

正由于此,大家在择亲时非常讲究“门三户四”,这个“门”意为“门头”、“门槛”;所谓门槛高,指的是家风严正,父母人气旺,威信高,子女形象人品好,家人仁善爱好等,最重要的是血统清正,没有狐臭;若有,则鄙视为“门弊”不高。订亲问媳妇子,问就是问吉。一边问“娘婆毑家”,一边访祖孙三代,须盘根问底,可谓“选差女婿臭一个,圝差媳妇子臭一窝”,其中主要是察问男女双方各自的家族里有没有狐臭史。

可是,这香香臭臭,无端蒙侮,奈何由不得、怨不得各自啊?

狐臭之臭,究竟呈现什嘛味气?试着采问多人,大家都说不上个所以然来,有说味若烧葱、有言畜圈积龌、有道呛似泼水熏炭……也许是因为隐讳意识,也许因为那是积郁在别人身上的痛苦,只便麻麻胡胡,意意思思。

因血缘遗传的远近,有浓有淡,有锐显有隐晦;“老根系”自则渐淡,若父母皆携,则称“现带”,自然浓郁复加。也看旺季淡季,一般冬季时节气味较销弱;又可分黑臭和白臭,据说白臭尤厉。有一份科普资料说,东亚人因为基因变异进化得比较好,加之有饮茶泄汗的习惯,即便臭也有底儿;而欧美人多数体味浓重,丈外熏鼻,且黑人尤甚;你知道法国“香奈儿”香水么,名牌是名牌,添香仅是一面,其实遮臭的用途才是根本。

更有一种说法称狐臭居然有幽香一种呢,“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这句古诗描述一妙龄女子的体香,其实怕是狐臭之香。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据传,古代四大美人、国色天香的杨贵妃,竟然也在“臭狐子”之列。“不尽温柔汤泉水,千古风流华清宫”,无妨有好事者甚至谬考“贵妃沐浴”,那是濯腻洗臭呢。总之,唐玄宗李三郎人家可是“三千宠爱在一身”,千古传奇,不嫌不弃,亲得吸蜜嘞哦。

现在可好,互联网时代了,联姻可万里;现代医学又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了,电击刀剔,“顽味”可消了;同时当然相信至真的爱情将把那些浊藩臭篱冲荡得稀里哗啦。尤其祈愿千百年来压在那些患者身心上无奈的桎梏和不堪的精神苦痛,从此烟消云散而去。

“香三三,臭四四”, 且便说叨说叨。

—— 完 ——

点击下方标题,再读点别的~

陕北记

陕北 | 物产 | 文化 | 出版

小编:陕北君(微信 :shufangj)

合作邮箱:qinke04@163.com

自从吃了它,咳嗽好了,腰酸背痛不见了,血压肝功能也正常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人们都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好的身体,可以活得更加长久。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难免会患上一些疾病。咳嗽、腰酸背痛、血压肝功能不正常,这都是很常见的疾病。但是有一种东西吃了之后会改善这些疾病。

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会出现一些咳嗽,腰酸背痛的,而且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高血压的,其实我们大家也完全可以通过一些饮食的方式去调理的,那么生活中是什么东西让咳嗽好了,或者是腰酸背痛不见了呢,血压肝脏都可以变得非常正常的。

乾姜这于「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消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民间在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逐步摸索出许多用生姜治病的验方,而且具有良好疗效。

生姜的不同用法:

受凉感冒:

用生姜3~4片加半勺红糖煮水喝,一日2~3次。

感冒伴有咳嗽:

生姜3~4片、大蒜7~8瓣加红糖半勺一起煮,一日2~3次。

感冒伴有发热:

在生姜、红糖水中再加入大葱1根,一次2~3次。

吃过食物后腹胀:

可直接口含生姜片,或喝生姜水,一会儿就能缓解。

受凉引起腹泻:

用烧开的生姜水冲鸡蛋,一日2~3次,很快就好,腹泻停止后再喝一天,以巩固疗效,暖胃肠。

空调房间后呆久后引起的浑身发紧

随时口含生姜片或每天在用2~3片生姜泡水喝,身体的不适马上消除。

口腔溃疡、牙周炎、口臭、喉咙发痒:

口含生姜片或煮生姜水喝就能治K,以后只要不吃寒凉食物,就不会复发。

手脚已生冻疮但未破溃:

可用生姜煮水泡手、泡脚。

长痱子:

用生姜切片外擦,痱子很快就退,大人孩子都可用。

头屑多、掉:

经常用温姜水洗头,效果不错可试试。

狐臭:

每天用生姜片多擦几次,能明显减少臭味。

男子不可百日无姜

中医认为,姜是助阳之品,于是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现代临床药理学研究发现,姜具有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抗炎镇痛、同时兴奋人体多个系统的功能,还能调节男性前列腺的机能,治疗中老年男性前列腺疾病以及性功能障碍,因此,姜常被用于男性保健。姜含挥发性姜油酮和姜油酚,有活血、祛寒、除湿、发汗之功特别是姜具有利胆、健胃止呕、辟腥臭、消水肿的作用,与蜂蜜合用对肝病恢复有益。

若然男性常感胃寒、食欲不振,可以经常含服鲜姜片,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鲜姜滋润而不伤阴,每天切四五薄片鲜生姜,早上起来饮一杯温开水,然后将姜片放在嘴e慢慢咀嚼,让生姜的气味在口腔内散发,扩散到肠胃内和鼻孔外。

不仅如此,干姜入菜也能治疗肾虚阳痿。现小编推荐一款有益男性健康的药膳,简单易烹。取雄鲤鱼1尾(约500克),干姜、枸杞子各10克。取鲤鱼肚内之鱼G(雄鱼腹中白色果冻样物质,为雄鱼精囊腺),加入乾姜、枸杞子同煎。

煮开,加料酒、盐、味精这量调味即成。空腹时服食,隔日吃1次,连服5日。

乾姜温中散寒,健胃活血,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此药膳可以治疗由于肾阳虚衰引起的阳痿、畏寒肢冷、腰疼、腰膝i软、倦怠等。

女子吃姜保安康

古药书云「生姜辛温,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d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治伤寒头痛、伤风鼻塞、胸壅痰隔、寒痛湿泻,清水气、行血w。」、「炮姜辛苦大热,除胃寒而守中,温经止血,定呕消痰,去脏腑沉寒痼冷……」中医常用姜作佐药使药。产后女子坐月子餐餐以姜醋佐膳,省内各地皆然,生姜或佐以猪脚鸡蛋猪肠加乌醋盐糖煲,或切成姜茸佐鸡蛋糖醋蒸,皆取其药效,这宜于产妇体质复原,也有利于喂养婴孩者。

另外,煲姜水洗浴也可防风湿头痛。广州有个中医专家云,「产妇坐月子不洗头洗澡」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广州的天气比较湿热,尤其是在夏天,如果一个月不洗头,不但不卫生,还可能造成皮肤发炎、长痱子。广州人产后喜用姜片煲水洗头洗澡,甚至洗脸洗手,是有科学根据的。因为姜片可以驱寒,用姜煲水进行洗浴,可以防风湿和偏头痛。

醉酒饮热姜水一招灵

醉酒 用热姜水代茶饮用,可消化体内酒精。脚臭热姜水中加点盐和醋,浸泡双脚15分钟左右,脚臭便可消除。

牙周炎 先用热姜水清洗牙石,然后以热姜水代茶饮用,一般6次左右即可消除炎症。

头皮屑 先用生姜轻轻擦洗头,再用热姜水清洗头,可有效地防治头皮屑。经常用热姜水洗头,对秃头也有一定疗效。

面部暗疮 用热姜水清洗面部,每天早晚各1次,约60天左右暗疮减轻或消失。此法对雀斑及皮肤乾燥等也有一定疗效。

姜之家族

生姜,多加工成丝、片、末、汁来入菜,是炒、煮、炖、蒸、拌中不可缺少的佐料。生姜的运用范围是最广泛,我们常说的老姜,泛指生姜。

子姜,则是生姜的嫩芽,为时令鲜蔬,季节性强,可作辅料、Z渍成泡姜或切丝生食,如子姜肉丝、子姜爆鸭、泡子姜就是用子姜或泡姜作的。

乾姜,是姜的乾燥根茎,主温中,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主治脾胃虚寒、吐泻、亡阳、寒喘咳等症状。干姜在川菜中常用来煮汤食用。

每天早晨含姜片含出三大奇迹

我从去年春节开始,坚持天天早晨含姜,从不间断,外出旅游也带上生姜。

至今含姜姜快一年了,在我身上出现了3个奇迹:

一、是不得感冒了

自从含姜至今,我没有患过一次感冒,偶尔有点感冒的迹象,喝一包「小柴胡冲剂」就没事了,治好了我过去最头痛的感冒病。古人云:「早上吃姜,胜过吃惨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早上吃姜有益,晚上吃K有害)。」

二、是治好了胆管结石

去年8月6日我体检时,B超发现肝左叶胆管结石0.8?0.2厘米,我从未吃过医治胆结石的任何药物,只是坚持每天早上含姜,今年8月7日再体检时,胆囊未见异常。早晨含姜,胆结石、肾结石都可以治好。

三、是做肝功能「二对半」检查,全部阴性

我从1998年至2002年连续5年做「二对半」检查,有二项阳性,即第四项e抗体(抗-HBE)和第五项核心抗体(抗-HBC)均为阳性,但不属于大小三阳。今年体检时,乙肝病毒、检查「二对半」全部阴性,反而要注射乙肝疫苗了。

含姜的方法是:

将生姜刮去皮(姜皮属凉性),每天切四五片生姜(切得像厚纸一洋薄,切得太厚,很辣),放在碗内。每天早上起来,先饮一杯开水,再用开水冲到盛有姜片的碗中消毒处理,然后将姜片放在嘴e慢慢咀嚼,含10~30分钟,将姜片咬烂,让生姜的气味,在口腔内散发,扩散到肠胃内和鼻孔外。

姜的二十种食疗功

研究证明,生姜含姜辣素、芳香醇、姜烯、水芳烯、茨烯、氨基酸、尼克酸、柠檬酸、抗坏血酸、蛋白质、脂肪、硫胺素、核黄素、胡萝卜素、粗纤维素及钙、铁、磷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生姜具有特殊的辣味和香味,可调味添香,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配菜,可做腥味较强的鱼肉之调配菜,可生食、熟食,可Z渍、盐渍、醋渍,可加工成姜汁、姜粉、姜酒、姜干,可提炼u作香料的原料。

生姜甘辛而温,具有散寒发汗、温胃止吐、杀菌镇痛、抗炎之功效,还能舒张毛细血管,增强血液循环,兴奋肠胃,帮助消化。鲜姜可用于「风寒邪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止气、止呕、祛痰下气」。乾姜这于「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消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民间在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逐步摸索出许多用生姜治病的验方,而且具有良好疗效。

l、治呕吐不止:生姜汁一汤匙,蜂蜜2汤匙,加开水3汤匙调匀,煮沸后一次服下。

2、治风寒骨疼、关节疼:

一生姜、葱白各这量,捣烂炒热,用布包好熨敷患处,一日数次。

二生姜数片放患处,用艾条灸之。

3、治胃病发作:生姜、桂皮,加水这量煎汤服下,一日2次。

4、治胃、十二指肠馈疡:生姜切碎,放在一个猪肚中,加水用文火炖烂,分数次食用。

5、治中暑昏厥:生姜、韭菜各这量,大蒜1头,共捣烂取汁灌服。

6、治急性菌痢:生姜,红糖,共捣成糊状,一日3次分服,连服数日。

7、治产后腹疼:生姜、当归,羊肉,加水这量炖汤,分次服下。

8、治跌打损伤、腰扭伤:生姜、芋头各半捣成泥状,加I粉这量调匀,贴敷患处,每日更换2次。

9、治急性肠胃炎:生姜5片,茶叶,大蒜1头,捣碎,煎水调红糖这量饮下,每日3次。

10、治寒痢:生姜4片,茶叶,煎浓加半汤匙食醋,趁热饮服,每日3次。

一般来说,这个生肖里面的营养价值也是非常高的,而且也可以达到消菌的,镇痛的,抗炎的作用的,自从吃了这个以后,身体的营养价值也是非常好的,甚至,可以治疗这个咳嗽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一个病症的。

通过阅读以上这篇文章,相信你已经知道了生姜的好处。生姜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大的用处,它不仅可以作为食材,还可以帮助我们治疗咳嗽、腰酸背痛等一些疾病。以上给大家介绍了生姜的使用方法,如果你的身体也出现了不适,你可以参照以上方法进行调节。

女为悦己者容之七红袖添香(原创)

红袖添香在中国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固定词组了,不同的人著文说有两个出处:

其一是典出自宋代词人赵彦端《鹊桥仙·送路勉道赴长乐》:

留花翠幕,添香红袖,常恨情长春浅。南风吹酒玉虹翻,便忍听、离弦声断。

乘鸾宝扇,凌波微步,好在清池凉馆。直饶书与荔枝来,问纤手、谁传冰碗。

其二是典出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十一回:"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

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是不对的,原因是清代太晚了。明代以红袖添香为要素的诗文、画作、戏曲很多,尤以明代四大才子的作品都说明红袖添香出现很早了。

家里有本《元曲鉴赏辞典》可惜没有怎么读,故红袖添香在元曲里的状况不清楚。但是熏香还是时时闪现的,如郑光祖《双调·折桂令·梦中作》:"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唐。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貂蝉拜月,这是家喻户晓的画面

焚香祈福,熏香在古人日常生活中地位很重要,现今主要用于祭祀。

最著名的当然是王实甫《西厢记》,"香"串联了整个文学作品。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即是莺莺在佛寺烧香的场景,张生对莺莺的印象是"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蝶恋香衣啊,不过莺莺招惹的蝶正应了女人们常说的话"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拜月焚香是剧中情感发展的重要桥段, "篆烟微,花香细,散满东风帘幕。"、"夜深香霭散空庭,帘幕东风静。""香"与心灵结合的艺术创作,成就了《西厢记》在中国文学的璀璨地位。

拜月焚香

拜月焚香

关于香的起源我避而走之,就说说古代香的分类:在古代生活中,焚香所用的香大多是依据"香方",择沉香、青木、苏合、鸡舍、兰、蕙、芷、蒿等原态香药经过炮制、研磨、熏蒸等方法,合成的更为精致的香丸、香饼、香膏等,这个工艺过程便是"合香"。

《源氏物语》第三十二回记述平安时代的香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明石小女公子将举行着裳仪式,源氏太政大臣用心准备,其周到非寻常可比。……源氏便命配制熏衣用的香剂。太宰大弍奉赠香料若干。源氏一看,觉得品质不及从前的好,便命打开二条院中的仓库,取出以前中国舶来的种种物品,比较之下,说道:"不但香料如此,绫罗缎匹也是从前的优良可爱。"

源氏想乘此机会把各位夫人所调制的香剂收集起来,便派使者去对她们说:"今晚天雨,空气滋润,宜于试香。"于是各种精致的香剂都送来了。源氏对萤兵部卿亲王说:"请你来评判优劣吧。所谓'除却使君外,何人能赏心?'也。"便命取香炉来试香。萤兵部卿亲王谦逊道:"我又不是'知音'。"但并不推辞,把各种美不可言的制品一一尝试,指出所含香料过多或不足,些微缺点亦必挑剔,严格评定其优劣之差别。后来轮到源氏自己所制的两种香剂。在承和时代,香剂埋在宫中右近卫府旁御沟水边。源氏仿此古法,将自己所制两种香剂埋在西边走廊下流出的小溪附近。此时便叫惟光的儿子兵卫尉掘出,由夕雾中将接取,送呈萤兵部卿亲王。亲王为难了,说道:"这个评判人真难当啊!被烟气熏坏了!"

同一种香剂调制法,广泛流传各处。但因人人趣味不同,配合分量略异,因而香气浓淡各别。此种研究分析,非常饶有趣味。萤兵部卿亲王觉得各种香剂互有短长,难于断然评定。其中只有前斋院槿姬送来的"黑方",毕竟幽雅沉静,与众不同。至于"侍从",则确定源氏所制者最为优良,香气文雅可爱。紫姬所制的三种香剂之中,"梅花"的气味爽朗而新鲜,配方分量稍强,故有一种珍奇的香气。萤兵部卿亲王赞道:"在这梅花盛开的季节,风里飘来的香气,恐怕也不能胜过这种香剂吧。"住在夏殿里的花散里……。因此她所制的只有一种夏季用的"荷叶",香气特别幽静,异常芬芳可爱。住在冬殿里的明石姬……有一种优越的熏衣香调制法……制成名香"百步"。她便依照此方调制,香气馥郁,异乎寻常。

由此可知大唐文化的影响力了。六世纪中叶,香随佛教传入日本,随着时间的推移,香从佛教供养逐渐成为贵族们的审美用具,即熏香。将各种香木粉末混合,再加入炭粉,最后以蜂蜜调和和凝固,就是炼香。源氏与众人调制,品评熏香的过程,即为平安时代颇为盛行的熏香鉴赏会,也叫玩香。

《源氏物语》提供了平安时代的六种熏香的名称,香气及炼香方,即梅香、荷叶、侍从、落叶、菊花、黑方。梅香为初春残梅的微香;荷叶为夏天芙蕖的浓香;侍从为秋风略凉的涩香;落叶为秋日焚烧落叶散发出来的香气;菊花为仿效菊花香炼成的香气;黑方为冬季结冰时的情香。并且说明了制法和配方,如梅香炼香方为桓武天皇第七皇子贺阳宫的调剂法,沈八两二分,蔍陶一分三铢,甘松一分,白檀二分三铢,丁子二两二分,麝香一分,熏陆一分。

香剂制成后,盛瓷器内,埋在水边土中。如"黑方"与"侍从"两种香剂,春秋埋五天,夏日埋三天,冬日埋七天。

《源氏物语》提供通常熏香的香炉有四种:即火取、香壶筥和心叶、毬香炉、伏笼。如火取由火取笼,火取母和熏炉组成,后来小型化为火取香炉。

这制法、配方以及熏香炉里的很多材料和说法由于日文的缘故,弄不大明白,或者时代太久远了,相同的材料、事物的说法也不尽相同。而且限于篇幅其他香味的香的制法和配方以及熏香炉我就不再列举了。但是香的形态是一定要说的,否则无法讲红袖添香。

宋人陈敬所著《陈氏香谱》中记载:"杏花香"方,是"丸如弹子大";"开元帐中衙香",是"丸如大豆";"雪中春信"方,是"炼蜜和饼如棋子大,或脱花样"。成品是棋子大小的小香饼,讲究一点的话,还像做月饼那样,用花模"脱"成各式花饼。的确精致,耐人把玩。简单的说古代的香大多数是"香球"和"香饼",不是线香,线香的历史还很新。

闻香、品茗、插花、挂画被称为文人"四般闲事",深受文人雅士推崇与喜爱。随着香料贸易的发达,宋代士大夫赏香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活动。古代的时候,士大夫会把朋友请来,说我这里有一种好香,大家一起来赏香。如果是富贵人家,还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睡觉的时候在床里燃香。《花间集》里就提到做成各种小动物样的香炉,日常要烧,晚上还要在床里烧。啊,那时候富贵生活的奢侈和精致令我难以想象。

熏香三瓶事

清代殷奇画作

一般来说,相对于北方而言南方熏香使用更为普遍,周邦彦《满庭芳》:"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就是指南方多瘴疠,用熏香可驱邪辟秽去疾。还有就是南方多水多蚊虫,熏香是驱除蚊虫的好办法。此类香种类有四种:一是"傅身香粉",一般是把香料捣碎,罗为末,以生绢袋盛之,浴罢缚身(香包);二是用来傅面的"和粉香",有调色如桃花的十和香粉,还有利汗的红粉香,调粉如肉色,涂身后体香肌利汗;三是"香身丸",噙化一丸,便口香五日,身香十日,衣香十五日,他人皆闻得香,又治遍身炽气、恶气及口齿气。四是拂手香,用阿胶化成糊,加入香末,放于木臼中,捣三五百下,捏成饼子,穿一个孔,用彩线悬挂于胸前,体香弥久。一言以概之,遮狐臭、掩口臭,如今之口香糖。都是蝶恋香衣的延伸。

准备知识说完了,我们的重点是谈谈红袖添香的情景。

红袖添香就是指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寒士(穷书生)就不要想了,当成愿望就好。清代龚自珍《后庭宴•聘乏金钱》:"聘乏金钱,贮无金屋、嫁衣不用金泥簇。青裙缟袂话三生,个侬道是楼东玉。蛮笺宫体闲钞,他日娱卿幽独。我歌得宝,不唱销魂曲。何处是新巢,刺桐花䍡。" 想聘个美婢添香却没有钱,想娶个娇娘陪伴又没有金屋(金屋藏娇)。嘿,这穷书生一没房,二没车还想什么楼东玉(秦观的貌美情人)呢,买得起香不?

红袖

"红袖添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象,是非常美的一种意象。《千秋绝艳》中"莺莺烧夜香"的情节很著名。莺莺立在一座高香几前,几上放着焚香必备插有香匙与香箸的香瓶,以及一只小香炉(炉瓶三事)。左手捧着香盒,右手从香盒里拿出一颗小小的香丸,将要放入香炉中。这就是"红袖添香"的场景,但红袖添香远远不止捻一粒香放入香炉中这么简单。

莺莺千秋绝艳图

"焚香"并不是把香丸、香饼直接加以焚烧,而是要让香丸、香饼发香。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是古人追求的焚香境界,因此香炉中的炭火要尽量燃烧得慢,火势低微而久久不灭。所以有固定的方式及程序:

把特制的小块炭墼(jī)烧透,放在香炉中,然后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填埋起来。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使炭墼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在香灰上放置薄而硬得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隔火",香丸、香饼是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缓缓将香芬发挥出来。虽然古人在谈到销香之法时,总是用"焚"、"烧"、"炷"诸字,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把香直接点燃烧掉,而是慢慢烤出香气。

焚香的过程相当繁琐。香一旦"焚"起,还需要不停地加以观察,否则,"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埋在灰中的炭墼是看不到,用手放到灰面上方,凭手感判断火势是过旺还是过弱。若是香味太烈,须取起隔火。加灰再焚;时间长久,香味散尽,就需要添香了。"一双十指玉纤纤,不是风流物不拈",以食指与拇指轻轻捻一粒如梧桐子,如弹丸的小小香丸,点入香炉,自是引人暇思绮想。唐人诗词中除了"添香"之外,还喜欢描写女性"试香"的情景,如和凝《山花子》:"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

《花间集》中文人的笔下,焚香永远和女人形象联系在一起。"千古文人佳客梦,却是红袖添香夜读书。"素腕秉烛,灯晕如豆,一缕暗香,若有若无,流淌浮动,中人欲醉。迷离之中,多少繁华沧桑,都化作缕缕青烟。

焚香由来已久,如宋人"贝经清课图"中,就有侍者手捧香盒,拈香入炉的画面。此外还有种球状香炉,可置于被下,寝时暗香盈盈,更有销魂情味。

焚香过程繁琐,如品茗一样,被士人当成高妙纯粹的享受。李渔甚至认为"此非僮仆之事,皆必主人自为之。" 于是读书人都希望有一红颜知己,案塌之畔,夜半焚香。却是"修蛾慢脸,不语檀心一点,小山妆。蝉鬓低含绿,罗衣淡拂黄。闷来深院里,闲步落花傍。纤手轻轻整,玉炉香。"

红袖添香夜读书

红袖添香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富有诱惑力的词语。然而,对于大多数的读书人来说这只是一种远景的诱惑,只是许许多多读书人企盼的奇迹和艳遇。红袖添香能找到一个陪读的伴儿,而且是一位可人的红袖。不单是消除漫长读书生涯的寂寞与疲劳,而是红袖添香所营造的温馨的情调和令人心醉的氛围。于是作品里红袖的上身穿着交领或对领的上襦,红色或淡红,当然还要有露着玉腕的袖口;下身穿着一袭素雅的长可及地的裙;柔美的秀发向脑后梳一个飞天紒或双螺髻;脸部轮廓分明,活鲜生动,闪动着灵异的光彩。在历史的灯影下,这种形象经过一代又一代读书人耐人寻味的加工和打磨,最终被定格和贮存在人们的脑海深处。她是要秀外慧中,又富有动感的。能知热知冷,知心知肺,甘苦以沫;能共和诗画,共弹琴瑟,共剪西窗。红袖已不是单纯的一幅画,而是有血有肉,有内涵有思想有灵性的一位红颜知己。

打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有理由设想出一种情景:一桌、一椅、一盏青灯和满屋厚重的古卷,映衬着读书人那单薄而孤寂的身影。窗外,月光如水,或是雨雪霏霏,偶尔有一两声遥远的犬吠,给夜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这时,门轴"吱呀"一声,先是闪进来一只红灯笼,亮着迷蒙的光,一个轻盈的身影翩然而至。于是小屋里便有了温暖,有了生气,有了活力,有了诗情画意,有了温馨的情调。

夜深了,这篇文章我写的好艰苦,《聊斋》里那些"夜半来,天明去"的花妖狐仙都躲哪里去了呢?就算不来添香,也来为我苦读生活添点亮丽的色彩。

《花间集》中的18位作者,所作中写香的词就有228首,几乎占到了一半。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花间集》中熏香、添香、试香的情景。

五代和凝《山花子·银字笙寒调正长》状添香和试香:

银字笙寒调正长,水文簟冷画屏凉。玉腕重,金扼臂,淡梳妆。

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佯弄红丝绳拂子,打檀郎。

唐五代时期的香炉为了美观,大多制作成各种动物的形象,也可以称之为"香兽"。洪刍《香谱》记载:"香兽,涂金为狻猊、麒麟、凫鸭之状,空中以燃香,使烟自口出,以为玩好,复有雕木延土以为之者。"词中女子的闺房里,装潢华美陈设巧致,床屏和床帷之间放着一金色的玲珑可爱的鸭形香炉,鎏金的羽翼在红烛的火花下显得更加耀眼,隐隐约约还能反射出女子坐在床畔娇媚的模样。香烟缓缓自鸭嘴中吐出,如丝般在屋子内缠绕,亲密的接触着女子的肌肤,仿佛自香兽嘴里吐出的撩人香气也能"扑鼻而来"。

词中的女子在添香之后,把自己水葱般纤细的小手放在香炉上"试香",既显示了女子细心的天性,懂得风雅的趣味,还能让人展开丰富的想象:这姑娘试香时,是怎么伸出一双玉手,脸上又该是怎样一副认真俏皮的神色?

"香兽"在《花间集》中时常出现,例如和凝《何满子》中有"却爱熏香小鸭,羡他长在屏帏"一句,借着羡慕鸭形香炉可以长久的立在床屏床帷之间,能够夜夜陪着女主人入眠,与美丽的女子亲密无间,表达了自己也有这种梦幻唯美的"臆想"。 用高雅的香兽将"下流"的心思掩饰得艳而不俗,香兽的作用早就不只是为豪华卧室增色的摆设了,已然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的载体。

五代孙光宪《河传·花落》状香断灰冷:

花落,烟薄,谢家池阁,寂寞春深。翠蛾轻敛意沉吟,粘襟,无人知此心。

玉炉香断霜灰冷,帘铺影,梁燕归红杏。晚来天,空悄然,孤眠,枕檀云髻偏。

词中女子蹙眉、低头、沉思、泪沾巾的一系列动作神态已经够让人心痛了,偏偏又"玉炉香断霜灰冷",着实把人心都捏碎了,竟然任由香断灰冷。精致有序的生活却被突如其来的感情变故搅乱了,用"香断灰冷"常识性的细节强化了整首词的凄惨哀伤的格调,真切动人。

唐五代温庭筠《更漏子·相见稀》状熏香:

相见稀,相忆久,眉浅淡烟如柳。垂翠幕,结同心,待郎熏绣衾。

城上月,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宫树暗,鹊桥横,玉签初报明。

唐五代用香来熏衣服和被子,甚至睡眠时在床帐里点香,将香兽放在帷帐之内,散发的香气有一个极其雅致的名字叫帐中香。这时的"帐中香"不再是多种树脂类的香草香料合香制成,而是添加了蔷薇水香、花香、果香等等纯天然的香气 。树脂类香料合成的香气味气息沉厚,若是夹杂着果香,味道就清甜怡人,更适合放置于帷帐内,有利于促进睡眠。香熏过被褥后,香气逼人,让人在寒冷的天气里能感到暖和。"待郎熏绣衾"不就是为情人到来特意把被子熏香了。但该来的人却没有来,熏过香的被子香味已经淡去,温度也逐渐冷了下来。也许是已经等了好久做了好多次的缘故,女子竟然也懒得再去重新将被子熏香,想念的人今晚不会来了,熏香了又给谁盖呢?已经不是温暖舒适情意绵绵了,反而有"谁叫我自作多情,偏把无情当有情"的自嘲意味。

李珣《南乡子·乘彩舫》状荷香: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田荷遮晚照。

写的是南国水乡少女的一个生活片段。莲塘泛彩舟,棹歌惊睡鸳,游女带香,竞折团荷,笑遮晚照而犹不忘自呈其姿容。词将时令景物、人物动态写得句明字净,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诗人对南国水乡风物人情的热爱,充溢字里行间,读来饶有兴味,颇耐咀嚼。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咏南荒风景,惟李珣《南乡子》词有17首之多。荔子轻红,桄榔深碧,猩啼暮雨,象渡瘴溪,更萦以艳情,为词家特开新采。"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