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
轮回是一个佛教理念,古人无论有无佛教信仰,对这种说法都是非常相信的。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今江西省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今天练书法的,尤其追崇黄庭坚。
黄庭坚书法
据《春渚纪闻》记载:黄庭坚即有前生,并且还是一位女子。
《春渚纪闻》作者何薳,字子远,一作子楚,号韩青老农,浦城(今福建)人。何薳是北宋人,曾因苏轼的荐举而得官。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出自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所以,何薳与黄庭坚应该是同时代的人,何薳的记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王蜀宫妓图
不过,根据轮回的观点,女子投胎是不会变成男子的,即便投胎成了蚂蚁,也会是只母蚂蚁。那位女子怎么变男子的呢?《春渚纪闻》的说法,是她经常诵念《法华经》,积下功德,最后变成了男子。
有趣的是,黄庭坚有“腋气”,就是“狐臭”的毛病,并且同样与前世的那位女子有关。《春渚纪闻》载:有一天黄庭坚做了一个梦,那位女子在梦中对他说,“某所葬棺朽,为蚁穴居于两腋之下,故有此苦。”
古代女子
原来,那位女子安葬后,蚂蚁在她的两腋做了窝,黄庭坚便有了“狐臭”的毛病。
黄庭坚根据这个梦,找到了女子的墓。打开女子的墓穴,果然有蚂蚁窝。黄庭坚“除去蚁聚”,从此以后,黄庭坚竟然真的“腋气不药而除”。
黄庭坚有前世,除了《春渚纪闻》的记载外,江西《修水县志》亦有类似的记载。
古代女子
《修水县志》载:黄庭坚任黄州知府时,一日午间梦见一位下乡满头白发的老妇倚门而立,好像在等谁。老妇的门口有一张香案,上面供着一碗芹菜面。黄庭坚端起这碗面,当场吃了下去。
黄庭坚梦醒时,居然发现自己嘴里真的还有芹菜的味道。
此后两天,黄庭坚都做了同样的梦,这让黄庭坚感到非常奇怪。
宋代 绘画
于是,根据梦中的情景,黄庭坚真的找到了这样的乡村。眼前的情景,更让黄庭坚惊呆了,简直与梦里和情形一模一样:一个白发老妇,正站在门前,旁边也是一碗香喷喷的芹菜面。
黄庭坚上前询问,老妇恸道:今天是她女儿的忌辰,26年前的今天,女儿去世了。女儿生前最爱吃的,就是她做的芹菜面。
黄庭坚又大吃一惊:这一天,正是自己的26岁生日!
黄庭坚进了老妇的屋,里面有个老妇的女儿留下的柜子,老妇也不知道女儿把钥匙放哪了,所以一直没打开过。黄庭坚想了一下,居然一下就把钥匙找到了。柜子里面,是女孩生前读的书,还有一篇文章。黄庭坚一看,这些书竟然也是自己读过的,那篇文章居然和自己考试时写的文章一字不差。
这时,黄庭坚确信自己找到了前世,眼前的这位老妇,即是自己前世的母亲。
后来,黄庭坚将这位老妇接到自己的府衙,奉养终身。黄庭坚还写了一首诗:“似僧有发,似俗脱尘。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这世界,就是这么充满传奇……
《秋窗读书图》宋 刘松年 纨扇 绢本设色
中国的鬼怪杂乱无章,且大多部分不为人熟知,而且关于他们的传说很多,正邪都有,很难将其专门的分门别类,下面仅为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鬼怪。
【龙女】
贵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
据唐朝李朝威的《柳毅传》和汉族民间传说:唐朝仪凤年间,书生柳毅从长安赴考落第回南方,途经陕西泾河北岸,路遇一年轻美貌的少女在河边牧羊,满面愁容,翘首南望,哀哀哭泣。
得知她是洞庭龙君之女龙女三娘,嫁给泾河龙王的次子为妻。龙女在泾河龙宫备受欺凌,还被赶出宫外到荒郊牧羊,风餐露宿,受尽折磨。柳毅不觉义愤填膺,决意转道岳阳为龙女传递家书。柳毅一路奔波至洞庭,向龙王述说了龙女的遭遇,得知龙女在泾河受辱被欺,龙王不禁老泪纵横,被囚禁在洞庭的龙王小弟钱塘君得知其情况后十分愤怒,挣开锁链,化为赤龙,直奔泾河,杀死了泾阳君全家,接回了龙女。龙女得救,深慕柳毅,愿意以身相许。可是正直善良的柳毅却坚持“君子喻义不喻利”,便婉言谢绝,只身回家。龙女便更加敬重他,追随不舍,几经周折,终于与柳毅结成美满夫妻。
【辟邪】
云路万里,百邪不侵;西域来此,建旗羽林。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形似狮而有翼的神兽。据传说,它象征着“仁”与“瑞”。貔貅是龙王的九太子,它主食是金银珠宝,自然浑身宝气,因此深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不过,吃多了要拉肚子。有一天,忍不住而随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气了,一巴掌打下去,结果打到屁股,貔貅的肛门就被封住了。从此,金银财宝只进不出。这个典故传开来之后,貔貅就被视为招财进宝的祥兽了。貔貅的习性懒懒地喜欢睡觉,每天最好把他拿起来摸一摸,玩一玩,好象要叫醒他一样,财运就会跟着来。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
【狐仙】
月出皎兮,劳心悄兮;有意变化,君莫笑兮。
在中国北方有狐仙信仰,以乞求狐仙保佑食物年年不断。民间也多有狐仙下马的说法,即指七窍全开之人被狐仙附身后,可预测凶吉。狐狸在先秦两汉的地位最为尊崇,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之一。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还有人总结说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由此可以推论,狐狸在夏至汉两千多年的日子里,是生活得非常滋润的。
汉代以后,狐狸精作为祥瑞的地位急剧下降。先前对狐狸的好话全没了,剩下的都是些不体面的词,如狐疑、狐媚、狐臭之类,都快成为贬义词大本营了。长此以往狐狸精就成了生活作风出问题的代名词,成了著名的淫兽,至今仍未翻身。
【夜叉】
老鱼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
此鬼是地狱中的著名恶鬼,又称“夜乞叉”,原出于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半神半鬼的小神灵,佛教传说他是一种吃人的恶鬼,而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夜叉鬼,是一种生来就孔武有力,鬼力滔天的鬼。夜叉又叫疾行鬼,速度极快,好吃苦,传说白日他为海龙王巡视海域,夜里又为阎罗王巡视阴地,所以被诸多地方拜为半神半鬼的鬼物。这种鬼物勇健仇恶,碰到恶人一般都不会放过。
【牛头】
牛头马面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勾魂使者的形象。
牛头来源于佛家,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牛头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
【马面】
来历不明,土长土生;傍着牛哥,冥界逞雄。
马面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
【二郎】
都江堰下,千古英风。二郎在此,波澜不惊。
中国汉族民间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响相当广泛的一例。自古以来,俗信多以四川灌口为二郎崇祀为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东岸的二郎庙(又称二王庙)为证。与此对应,四川汉族民间对二郎神崇拜也最称兴盛,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各种汉族民俗行为,莫不搬请二郎;有关二郎的大量传说,被编入多种戏剧,甚至影响至地名、山名。在都江堰有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有朝拜二王庙拜见二郎神的传统.流传至今。
【判官】
君貌狰狞,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
判官位于酆都天子殿中,负责审判来到冥府的幽魂。阎罗王殿里文武四大判官分属赏善司、罚恶司、阴律司、查察司。如今有人把阴律司视为催命判官崔畔,是把原来在阴阳界的崔畔搬到这里来了,最著名的四大判官为: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
【七郎】
百箭攒心,心尤未死;毅魄归来,两狼泣下。
杨家将事迹深脍人口,民间戏曲常引为教忠寓孝的题材。例如双笼会描写辽王设计邀约宋帝相商国事,杨业恐其中有诈,遂命长子假扮宋帝赴约,八子护驾同行,结果大郎、二郎、三郎牺牲,四郎和八郎为辽公主所擒而招为驸马,五郎出家为僧,杨业与六郎七郎突出重围,暂驻雁门关,因无粮无援,乃派七郎至大营求救,潘仁美欲报私仇,趁机灌醉七郎,绑于芭蕉树上,乱箭射死。杨业命六郎寻弟,自己逃至苏武庙,见庙前立有李陵碑,忠奸并立,感触良深,遂撞碑而死。后来杨门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畲太君领阵御敌,传为一时美谈。
后七郎传为阴界专管孤魂野鬼之人。
【刑天】
干戚之舞,猛志常在。以腹代首,天刑何有於我哉。
刑天,即形天;汉族神话人物。《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是炎帝的大臣,见黄帝打败了蚩尤和夸父,兴冲冲的跑到炎帝那里,请求举兵对抗黄帝,炎帝拒绝出兵。《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螭魅】
螭魅(音吃妹)又名魑魅,是山林中的异气化生的鬼怪,杀人无形。
《左传》:“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杜预注:“螭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
【患鬼】
患鬼是监狱的愁绪怨气郁结而产生的鬼怪,身长数丈,形状象牛,青色的眼睛,闪亮的眸子,四只脚插在泥土中,一直在动却位置却不变化,酒能解愁,因此用酒浇它就可以使它消去。
【魍魉】
魍魉(音网两)是居住在弱水的妖怪,样子如三岁小孩,红眼长耳,赤黑色,喜欢模仿人声以此迷惑人。可以附在木石之中,他本来是玄帝颛顼的儿子。
(见于《搜神记》《孔子家语》《淮南子》等。)
免责声明:本头条号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最近热播的一部网剧“长安十二时辰”,被网友们戏称为“大唐长安反恐24小时”,看到这个剧名,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作文“我的一天”、“暑假的一天”“愉快的一天”,小时候怎么就没有想到一天可以发生那么多事。剧中的美食也是勾起了不少人要来西安的欲望,着实让西安刷了一波存在感。
今天要说的是剧集开始张小敬嘴里嚼的那个类似薄荷叶称为“口檀”的东西,类似于我们的口香糖,用来清洁口气的,这个东西一度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激烈讨论,后来作者出来证实,这个是因为剧情需要而杜撰出来的。那么,在一千多年的唐代到底有没有“口香糖”?古人是如何清洁口腔的?
先来看一下薄荷在唐代的使用方法,首先是入药,薄荷,孙思邈《千金方》作蕃荷,又方音之讹也。味辛苦,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这东西也不能经常嚼。其次是煮茶添加,陆羽《茶经》记载: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这种煮茶方法茶圣本人是比较排斥的、是持批评意见的,但乱七八糟加一堆东西在茶汤里的黑暗料理却大受唐代老百姓欢迎。唐代吃茶的工序特别繁琐,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就曾出土过一套唐代茶器。
法门寺珍宝馆唐代茶器
《诗经》中有“齿如瓠犀”,形容牙齿洁白整齐,可见在先秦时期古人已经将牙齿纳入了审美范畴。
为了清洁口腔保护牙齿,古人有“晨嚼齿木”的习惯,用植物枝条做牙刷(多以杨柳枝为主,杨柳枝有“祛风、消肿、止痛”的作用),这种刷牙的方法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形成,深受印度文明的影响,在宋代以前较为普遍。可见古人保持口腔、牙齿清洁卫生的方法还是刷牙,那么除了“晨嚼齿木”以外还有没有其它辅助的清洁口气的方法?
晋《拾遗记·前汉下》记载:“ 汉昭帝始元元年,穿淋池,广千步,中植分枝荷,一茎四叶,状如骈盖,日照则叶低荫根茎,若葵之卫足,名‘低光荷’。实如玄珠,可以饰佩。花叶难萎,芬馥之气,彻十余里。食之令人口气常香,益脉理病。这个到底是吃莲子还是嚼荷叶?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里记载了“蜜和丸”的方子,治口及身臭,令香,止烦散气。常含一丸如大豆,咽汁,日三夜一,亦可常含咽汁。五日口香,十日体香,二七日衣被香,三七日下风人闻香,四七日洗手水落地香,五七日把他手亦香,慎五辛,下气去臭。药王的方子果然不同凡响,不但能治口臭还能治狐臭。只不过这毕竟是药,不能天天跟糖豆一样放嘴里嚼着。
唐代还有食防风粥清洁口气的方法,《云仙杂记·防风粥》:“ 白居易在翰林,赐防风粥一瓯,剔取防风得五合馀,食之口香七日。如此看来,还是中药防风熬的粥比较管用,吃一次香七天。
刘禹锡在《早春对雪奉澧州元郎中》写道:“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齐民要术》中记载:“鸡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谓之丁香也。”这个丁香可不是丁香花,是一种热带产的香料,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汉官仪》中记载“含鸡舌香伏奏事”可见在当时口含鸡舌香上朝已经成为宫廷礼仪的一种。想想也是,如果早朝时皇帝邀请哪个大臣近前议事,恰巧这个大臣刚好有口臭,那不得熏得皇帝隔夜饭都吐出来了。
综上所述,唐代的“口檀”还是以丁香更靠谱一点,方便携带、有历史传承。在唐代估计也是社交活动的不可或缺之物,三五好友聚会,大家见面先发一圈丁香含着再聊天,即熟络感情又不失礼貌,主要还是避免口臭者尴尬。吃完饭、喝完酒再发一圈丁香清新口气,回家避免跪搓衣板(没有考证唐代到底有没有搓衣板),直接秒杀现在的一切口香糖。
喜欢就加个关注、点个赞。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