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西籍收藏家彭令发现隐逸200年医学古籍
古代皇家御医孤本记载治癌等秘方偏方500余种
2016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国家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的重要措施,标志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发展中医药事业已经成为了国家意志。
5月21日,乘着《中医药法》即将实施的东风,清嘉庆御医汪必昌《聊复集·怪症汇纂》四种未刊稿本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一隐逸200年的医学古籍是由山西籍著名收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执行主任彭令发现的,其中记载了540余种、约650个偏方秘方,能治疗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类怪症(疑难杂症),使人大开眼界。
当天,我国中医药领域和古籍版本领域的多位权威专家,从各自的领域对汪必昌未刊稿本进行了研讨,以挖掘其背后巨大的医学价值、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
彭令在研讨会上讲述该稿本内容特色。
■古籍保护专家鉴定:属汪必昌手稿真迹无疑
汪必昌,字燕亭,清代徽州新安(今安徽歙县)人,生于清乾隆甲戌年(1754年),卒年不详。汪必昌在嘉庆年间被选入太医院,任职九年,供奉内廷,时仰天颜,终成御医圣手,专保皇帝健康,并曾在嘉庆皇帝五十寿辰时受到皇帝奖赏,其已故父亲也因其高超医术而获皇上封赏。嘉庆十五年(1810年),汪必昌为谋先人墓穴,请假南归家乡,在临行前根据其平生所学写出《聊复集》一书,同年由京都琉璃厂韫宝斋刊刻而广为流传。
公开出版的《聊复集》有五卷,分别为《医阶辨脉》《医阶辨证》《医阶辨药》《眼科心法》《玉钥集》。而此次发现的未刊稿本有四部分,皆不见于今本《聊复集》之中,这四部分分别是《怪证汇纂》、批注《陶氏杀车三十七槌法》、《针灸论》与《怪症方法》。其中《怪症方法》篇幅最大,占整个稿本的四分之三有余,收录御医整理的秘方偏方540余种、约650个,涉及各类疑难杂症,其中不乏治疗“癌症”、“肿瘤”、“喉癣”(应即喉癌)、“羊癫疯”、“尿血吐血”与“白癜”等的验方。
“所用红格稿纸明显是清代旧纸,这是一册稿本没问题。此册稿本比较接近写样待刻稿,内文涂改的文字,明显不是抄错,而是作者的修改。”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先行在仔细审阅稿本后认为,这册清嘉庆御医稿本价值极大,“它属于孤本,文献价值极高,从版本学上来说,珍贵得不得了!”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景中先生认定此稿本为清嘉庆御医汪燕亭《聊复集·怪症汇纂》未刊稿本,且能明确为汪氏的手书待定稿。
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员、古籍部原副主任姚伯岳教授亦认定此稿本为汪必昌手稿真迹无疑,“该部未刊稿本从其纸张、正文笔迹、与正文同一增补修改手迹和正文内容、增补修改内容等诸多因素综合鉴定,为汪必昌手稿真迹无疑,这是造不出来的”。
■中医药学专家:其中秘方偏方切实可用
84岁高龄的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古籍领导小组成员余瀛鳌,1987年曾任《新安医籍丛刊》(其中包括已刊本汪必昌《聊复集》五卷)编委,并撰写该丛刊《总序》。
专门研究中医药临床文献的余老表示:“清代新安名医汪必昌是一名真正的‘儒医’,水平很高,他整理有治疗怪症方法的稿本,我是第一次见到,非常宝贵,应深入挖掘、继承、弘扬其学术经验。对中医药界来说,只要进一步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它必将成为无穷无尽的宝藏!”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冯世纶根据史料查证汪必昌于清代嘉庆五年(1800年)凭显著医术被选入太医院,而该册稿本又记载有“我朝嘉庆十四年,广西寿民一百四十二岁”,他推测御医汪必昌最迟47岁(1801年)左右开始动笔,总结前辈名医及其本人治疗怪症(疑难杂症)的经验方法,一直到56岁(1810年)左右才基本完稿,也就是说“这册稿本的撰写至少花了作者九年以上近十年的时间”。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金生指出,这一未刊稿本广泛收集整理了明代后期及其以前治疗怪症(疑难杂症)的各种疗法及偏方秘方,数量巨大。他建议应逐一核查这些偏方秘方,看能否从中发现仅见于此稿本中的疑难杂症治疗新法新方。
国家第四批带徒名老中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针灸学院原院长谷世喆教授在看过稿本后说,其中有关针刺取穴和灸法论述中肯、可信、可用,尤其对灸法用艾原理适用症论述颇详,对恶疮、痈疽、惊痫、乳疮、少乳等用法于今也有指导意义。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室原主任樊正伦教授认为,该部稿本文笔流畅,表达清晰,应该是作者博览群书、四处游历并深入研究、考证、实践前辈治病救人的秘方偏方后,收集整理的一部治疗“怪症”即疑难杂症的读书笔记,其间有补注、有心得、有发挥、有创造,十分宝贵。
结合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对照已公布的此稿本中几个秘方偏方,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市武警总队第三医院中医科主任陈建国明确肯定御医汪必昌著书诚如其在已刊本《聊复集》之《凡例》末条所言:“无浮文,无余白,一字一句,惟求实学。上保太和,下济民世,非好名泛泛而作也”,其中秘方偏方切实可用。
陈建国认为,《聊复集·怪症方法》未刊稿《目录》第四页所列治疗“乳癌乳瘫”、“治乳癌”与“乳癌初起”的秘方偏方值得深入研究;稿本中用青果、明矾等中药巧妙搭配治疗“羊癫风”的秘方想必切实;所载“西牛黄、真山羊血”等八味中药治疗喉癣的偏方,应该就是治疗现在的喉癌秘方,理应可用。
■御医手稿发现者彭令:比爱好玉石者收得和氏璧还兴奋
那么,这一珍贵的清代御医手稿是如何发现的呢?
“京城杂项收藏家吴先生特别注意养生,与中医世家传人多有交往,获悉我受委托收购御医手稿,便于2017年春节前几日打电话,给我提供了该手稿的转让信息。”彭令告诉记者,在多次说服委托收购方出“重金”购入无果的情况下,他与一位朋友深感机会难得,于是产生了以个人名义凑钱紧急购入的想法,最后采取现款加其他孤本秘籍暂时抵押担保部分后付款的方法,才将这部稿本收入囊中,“这比爱好玉石者收得和氏璧还兴奋百倍呢”。
对于该稿本价值,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古籍善本部原总经理拓晓堂介绍,晚清御医任锡庚的五十种秘方在2007年时就卖出了200万元,平均每种秘方4万元。如今又过了十年,他预估,一般稿本手稿的价格都至少上涨了10倍,如果以每种秘方或偏方40万元作价,此稿本的市场价能达到2.16亿元人民币以上。
彭令认为,古代御医收集整理的治疗怪症(疑难杂症)之秘方偏方稿本,实质上就是中医药经过“古代首席中医药科学家”(御医)临床反复试验,攻克疑难杂症后,创造的系列治病救人的“中医药科学成果”,凝聚了古代无数中医药名家治疗怪症、救死扶伤的心血。
他明确表示,此部孤品嘉庆御医稿本所产生的经济收入,将主要用于民间珍稀中医药古籍文献的进一步收集与整理。
“如这册稿本中所记,治疗紫白癜秘方即为三味中药加常见的生姜和醋,治疗(赤白)汗斑仅为两味常见中药巧妙组合,最绝妙的是治疗脸上黑子(黑斑)一味中药即可。又如人体腋下狐臭(胡臭)难治,其中就汇集有秘方四个,均是常见中药与食物组合,或能产生神奇疗效。”彭令说,中医药专家一致认为,以上所列显然切实可用,便于开发推广,所载秘方偏方可以说是字字值万金。
他介绍道,该未刊稿本的内容特色主要在疑难杂症、切实可用与周到细致三个方面。比如其中提到的“竹杠法”,现基本已失传,稿中论述的针灸治疗肝硬化、肝癌、羊癫疯等怪症之法亦极罕见,颇为珍贵。又如“卅年耳聋,酒三升,渍牡荆子一升,七日去滓,任性饮之”。此偏方或许仅适用某种体质某种病症,但是其切实可行性,却是十分明显的。
稿本中还记载有“东垣治李叔问”病例,《古今医案按》《名医类案》《医学纲目》与《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也记载了这个病例,但是都只强调丈夫“忌酒肉辛热之物”,而未提及其妻,而该未刊稿本中则明确为“俱忌酒辛热之物”。千万别小看这个“俱”,同样的病症,据以上传世典籍的所载去医治、调理,丈夫“忌酒肉辛热之物”,其妻若不忌口,则可能疗效不佳,甚至毫无疗效。
彭令最后告诉记者,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寻找到清代御医汪必昌的后人与家族,以及至今散佚民间的其他著作如《伤寒妇科》,同时征集其家谱,以进一步研究这位不一般的御医。(来源:三晋都市报 记者 李尚鸿 文/图)
钱锺书、陈寅恪喜谈秽亵事。这个判断,凡熟悉钱陈的人都大体认可。《围城》里方鸿渐海外归来,到中学演讲,开口即是鸦片梅毒,钱锺书《容安馆札记》涉此类事极多。陈寅恪也有这个趣味。记得有则学林掌故说,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朱延丰参加毕业考试后,陈寅恪问朱延丰考得如何,延丰以为还不错,陈笑曰:“恐不一定。当时还准备一题,后觉恐较难,故未问,即中古时老僧大解后如何洁身。”延丰未作声,另一学生邵循正回答:“据律藏,用布拭净。老僧用后之布,小僧为之洗涤。”陈初闻未语,后深表赞许。虽属学林掌故,但此类事放在陈寅恪身上一般不错。其它如“杨贵妃入宫时是否处女”,也是陈寅恪专门谈过的问题。陈寅恪《论再生缘》起始即说自己少喜读小说,“虽至鄙陋者亦取寓目”。钱锺书和陈寅恪均是中国大学者中喜读小说之人,而小说叙述最不忌繁杂芜秽,他们共同的趣味可能由此产生。
《容安馆札记》
狐臭的雅称“愠羝”,钱锺书、陈寅恪都专门谈过此事。《围城》里有个细节:
唐小姐坐在苏小姐和沈先生坐位中间的一个绣垫上,鸿渐孤零零地近太太坐了。一坐下去,他后悔无及,因为沈太太身上有一股味道,文言里的雅称跟古罗马成语都借羊来比喻:“愠羝。”这暖烘烘的味道,搀了脂粉香和花香,熏得方鸿渐泛胃,又不好意思抽烟解秽。心里想这真是从法国新回来的女人,把巴黎大菜场的“臭味交响曲”都带到中国来了,可见巴黎大而天下小。(《围城》第6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钱锺书后来在《容安馆札记》中又多提此事,并引述了许多西文资料。他读马提亚尔(Martial)讽刺诗提到形容薇图斯蒂拉(Vetustilla)丑状时说:“气味类母羊之夫”,并引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七《腋气》条考“狐臭”当作“胡臭”,即《北里志》所谓“愠羝”。还指出胡侍《真珠船》卷六袭之,认为“吾国古人正亦以羝羊为比”。然后引梁山舟《频罗庵遗集》卷十四《直语补证‧狐骚》条,标出《山海经‧北山经》中曾说:“食之不骄”后的注认为:“或作骚,臭也。”并说梁玉绳《瞥记》卷七也有同样的说法。钱锺书同时又引《杂阿含经》卷四十天帝释败阿修罗一段中异仙人所说偈言:“今此诸牟尼,出家来日久。腋下流汗臭,莫顺坐风下。千眼可移坐,此臭不可堪。”钱锺书还提到《别译》卷三中有:“我身久出家,腋下有臭气。风吹向汝去,移避就南坐。如此诸臭气,诸天所不堪。”钱锺书同时指出《春渚纪闻》卷一中说黄山谷曾患腋气,还说钱饮光《藏山阁诗存》卷十二《南海竹枝词‧之五》有个自注:“粤女多腋气,谓之‘袖儿香’,媒氏以罗巾拭腋送客,验其有无”,同时引俞蛟《潮嘉风月记》说:“纽儿儿肤发光腻,眉目韶秀,惜有腋气。遇燕集酒酣,辄熏满坐,往往有掩鼻去者。独周海庐与昵。余拈《黄金缕》调之曰:‘百合香浓熏莫透,知君爱嗅狐骚臭。’海庐大惭。”钱锺书认为,汗臭最难忍,他再引孔平仲《谈苑》史料:“余靖不修饰,尝盛暑有谏,上入内云:‘被一汗臭汉熏杀,喷唾在吾面上。’”钱锺书最后抄出希腊诗人关于腋气的史料。(本段借用“视昔犹今”新浪博客《容安馆札记》释读文字。此君将《容安馆札记》全部释读并公之于众,功莫大焉!)
《寒柳堂集》
1937年,陈寅恪有一篇幅名文《狐臭与胡臭》。陈寅恪认为,腋气本由西胡种人得名,“迨西胡人种与华夏民族血统混淆既久之后,即在华人之中亦间有此臭者,倘仍以胡为名,自宜有人疑为不合,因其复似野狐之气,遂改‘胡’为‘狐’矣。若所推测者不谬。”(《寒柳堂集》第14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陈寅恪最后结论是“胡臭”一名较之“狐臭”更早且正确。他同时指出,考论我国中古时代西胡人种者,止以高鼻深目多须为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当注意腋气。
陈寅恪此文一个明显特点是不引常见书中的史料,而专引中国医书,如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和李时珍《本草纲目》。另外涉及崔令钦《教坊记》、何光远《鉴诫录》。
《狐臭与胡臭》初刊于1937年,钱锺书1938年由法国归来,按常理推测,钱锺书应该读过陈寅恪此文。《围城》1947年在上海初版,书中提到“愠羝”,后《容安馆札记》中又搜罗相关史料,但没有提到陈寅恪的文章,凡陈文引过的书,钱锺书一概不提,似乎是有意扩充陈文的史料,同时特别指出《辍耕录》卷十七《腋气》条已考“狐臭”当作“胡臭”,此论与陈寅恪看法相同。这个顺手的史料中可能暗含一点对陈文灵感和原创性的评价。
珍珍@活法儿
三伏暑热,公交、地铁、电梯这样相对密闭的环境是我最不愿意待的地方,要是遇上身上散发异常臭味的人,真是有苦难言。如果是汗臭还勉强能接受,要是遇上腋臭,简直能憋死人。
我想,闻味儿的人难受,散味儿的人心里也不好过,谁愿意让人嫌弃呢,还是得想办法调理啊。
汗臭与腋臭的区别汗臭
汗臭是一股酸臭馊味,只有在大量出汗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并不像腋臭的异味是持续散发的。汗本身并没有气味,其中水分占了99%,但在出汗后高温潮湿的皮肤表面,与细菌混合才产生臭味。最常出现汗臭的部位为腋窝、脚部、腹股等细菌容易积聚的地方。
腋臭
腋臭有一股野狐之气,所以也叫狐臭,非常刺鼻,味道也较强烈,是由腋下大汗腺分泌,而且是持续发散的,在出汗后更明显。
腋臭有遗传性,若父母都有腋臭,则小孩有八成机率会被遗传,若父母仅一人具有,仍有五成机率会有腋臭困扰。而且腋臭也受荷尔蒙、情绪等因素影响,通常在青春期开始出现体味,也会在紧张、焦虑等情绪压力大时,加重腋臭程度。
腋毛上有白色或淡黄色分泌物,异常油腻物或伴有粘黏的液体,衣服上容易有淡黄色的痕迹。
另外,许多有腋臭的人都是油耳朵(耳屎湿性黏粘糊性),还因汗腺过于发达而多汗,经常是汗臭腋臭同时并存。
汗臭是因为出汗太多,尤其是腋窝、腹股沟、前胸等,属热象,多因肝虚内热或心经有热。除汗臭,讲究个人卫生很重要。出汗后及时擦干汗水或洗澡换衣服是避免汗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洗澡后可以在腋窝处拍上爽身粉,腋毛多的人要勤剔腋毛,保持皮肤干燥,减少细菌繁殖。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食疗,或找有专业的医生调理体质,减少出汗。
肝虚内热
肝胆二经分布在两胁,热邪郁积在体内,迫使津液循经出于腋下、腹股沟等,夜晚要比白天出汗多,多梦易惊,虚烦不眠,头晕乏力,脸色无光泽,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调理宜滋阴,柔肝,清热。
取红枣10枚,乌梅7克,浮小麦15克,用纱布包包好煎煮,加糖调服。每日1次,连喝半个月。
心经有热
心经有热,心火循经上冲,薰蒸心液从腋下溢出。腋下频频出汗,烦躁,口干喜欢喝水,如果神情不安时出汗加剧,多有心气不足的现象。调理可常饮莲心黑豆小麦汤,以清热、养气血为主。
黑豆30克,浮小麦15克,莲子心2克,一起煮水喝。莲子心专门入心经的,清心火,引热下行,搭配黑豆补肾滋阴、补血,清热解毒,浮小麦止虚汗,养心安神。
腋臭:气血不和在中医古籍《诸病源候论·狐身候》提到:「人有气血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气,谓之狐臭。小儿多是乳养之人先有此病,染著小儿。」狐臭的原因一是遗传,二是生活习惯导致气血不和,加重腋臭。
湿热黄汗
多因过食辛甘肥腻致湿热内生,又或天热衣厚,久不洗浴,以致湿热郁积体表,而诱发或加重腋臭。特点是腋窝汗出黏热,色黄散发臭味,还伴有心烦,口渴,大便粘马桶等。调理应清热利湿,养血通滞。
冬瓜750g(连皮)、鲜荷叶1张,加清水2500ml煮一小时,当茶频喝。冬瓜连皮一起清热祛湿效果更好,配上解暑清热,升发清阳的荷叶,能减少暑热,又能排出湿热之毒,有助于促进气血畅通。
阴虚内热
常见长期熬夜、三餐不规律的人,即便戒除肥甘厚味的饮食,吃一些清热利湿功效的食品,腋臭也没有改善。这种情况主要是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导致阴虚内热,腋下散发臭气,多汗,心烦,手足心热,口干,失眠,大便干结,平时可能伴有脾胃问题。调理应养阴,清热,敛汗,推荐生地黑豆水。
枸杞5g、生地3g、黑豆30克,加入锅中一起煮水喝。养阴清热,滋肾补血,对阴虚内热所致口渴咽干,烦热、多汗有很好的作用。
绿豆薄荷,天然止汗
腋臭除食疗、注意个人卫生外,还可以自己做一些止汗剂。
将绿豆粉炒至微焦,并加入少许薄荷粉末,来取代痱子粉,洗完澡待皮肤干爽时用。绿豆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用,可减轻皮肤搔痒及红肿,将其少量轻扑于腋下,不但能立即减少汗量,更可藉其清热利尿功用来清除体内多馀湿热。
如果觉得麻烦,那就买藿香正气液用吧,藿香正气液擅长祛暑湿、解表祛湿,而且味道也有助于芳香化湿,这个对腋臭真的有用,每天早晚用棉球占湿了擦腋窝,当天就能感觉到味道淡很多。
香皂去臭,或有奇效
每日早上,洗净腋部擦干后,用一块香皂,最好是手工皂,将皂面稍加湿润,轻轻涂抹患处,即可保证全天之内无臭味,效果奇好。
如果运动前这样做,可保证在出大汗的情况下,也不致出现腋臭。腋臭比较轻的人,只要坚持每天抹一两次,几个月后就会好,或着至少保持一二周内不用涂也不发臭。腋臭重的人就需较长期地坚持。记住切勿用碱性过强的洗衣皂涂抹,会伤皮肤。
仙草炖鸡,暑夏调补
仙草鸡特别适合夏季调补,对湿热或虚火引起的腋臭都有益。仙草具清热消暑功效,再配合鸡肉能补气益脾,不伤脾胃又可清热利湿。
【食材】
土鸡1只,仙草干2两,红枣6粒,枸杞20粒,盐适量
【方法】
1、将土鸡洗净、去除内脏,放入陶盅里。红枣洗净,用刀子在每一粒红枣边缘稍微切开,也放入陶盅里。
2、仙草洗净,放入另一个锅里,加入跟仙草同高的水量,煮约30钟,仙草的味道都释放出来後,把仙草渣滤掉,留下仙草汁备用。
3、将仙草汁、枸杞也放入陶盅里,一起炖煮约1~2个小时,等鸡肉完全熟透并入味,最後再加入调味料即可上桌食用。
作息规律,饮食甘淡
作息正常且规律运动最能改善体内气血和谐,对于改善腋臭是最佳秘方。同时需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酗酒,因辛辣与肥腻荤腥的食物会加重体内湿热,也容易造成脾胃负担,影响体内气血和谐。
多食用甘淡食物,例如:薏苡仁、鲫鱼、绿豆、冬瓜、赤小豆、豆腐白萝卜、马齿苋、白菜等。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