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陈寅恪喜谈秽亵事。这个判断,凡熟悉钱陈的人都大体认可。《围城》里方鸿渐海外归来,到中学演讲,开口即是鸦片梅毒,钱锺书《容安馆札记》涉此类事极多。陈寅恪也有这个趣味。记得有则学林掌故说,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朱延丰参加毕业考试后,陈寅恪问朱延丰考得如何,延丰以为还不错,陈笑曰:“恐不一定。当时还准备一题,后觉恐较难,故未问,即中古时老僧大解后如何洁身。”延丰未作声,另一学生邵循正回答:“据律藏,用布拭净。老僧用后之布,小僧为之洗涤。”陈初闻未语,后深表赞许。虽属学林掌故,但此类事放在陈寅恪身上一般不错。其它如“杨贵妃入宫时是否处女”,也是陈寅恪专门谈过的问题。陈寅恪《论再生缘》起始即说自己少喜读小说,“虽至鄙陋者亦取寓目”。钱锺书和陈寅恪均是中国大学者中喜读小说之人,而小说叙述最不忌繁杂芜秽,他们共同的趣味可能由此产生。
《容安馆札记》
狐臭的雅称“愠羝”,钱锺书、陈寅恪都专门谈过此事。《围城》里有个细节:
唐小姐坐在苏小姐和沈先生坐位中间的一个绣垫上,鸿渐孤零零地近太太坐了。一坐下去,他后悔无及,因为沈太太身上有一股味道,文言里的雅称跟古罗马成语都借羊来比喻:“愠羝。”这暖烘烘的味道,搀了脂粉香和花香,熏得方鸿渐泛胃,又不好意思抽烟解秽。心里想这真是从法国新回来的女人,把巴黎大菜场的“臭味交响曲”都带到中国来了,可见巴黎大而天下小。(《围城》第6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钱锺书后来在《容安馆札记》中又多提此事,并引述了许多西文资料。他读马提亚尔(Martial)讽刺诗提到形容薇图斯蒂拉(Vetustilla)丑状时说:“气味类母羊之夫”,并引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七《腋气》条考“狐臭”当作“胡臭”,即《北里志》所谓“愠羝”。还指出胡侍《真珠船》卷六袭之,认为“吾国古人正亦以羝羊为比”。然后引梁山舟《频罗庵遗集》卷十四《直语补证‧狐骚》条,标出《山海经‧北山经》中曾说:“食之不骄”后的注认为:“或作骚,臭也。”并说梁玉绳《瞥记》卷七也有同样的说法。钱锺书同时又引《杂阿含经》卷四十天帝释败阿修罗一段中异仙人所说偈言:“今此诸牟尼,出家来日久。腋下流汗臭,莫顺坐风下。千眼可移坐,此臭不可堪。”钱锺书还提到《别译》卷三中有:“我身久出家,腋下有臭气。风吹向汝去,移避就南坐。如此诸臭气,诸天所不堪。”钱锺书同时指出《春渚纪闻》卷一中说黄山谷曾患腋气,还说钱饮光《藏山阁诗存》卷十二《南海竹枝词‧之五》有个自注:“粤女多腋气,谓之‘袖儿香’,媒氏以罗巾拭腋送客,验其有无”,同时引俞蛟《潮嘉风月记》说:“纽儿儿肤发光腻,眉目韶秀,惜有腋气。遇燕集酒酣,辄熏满坐,往往有掩鼻去者。独周海庐与昵。余拈《黄金缕》调之曰:‘百合香浓熏莫透,知君爱嗅狐骚臭。’海庐大惭。”钱锺书认为,汗臭最难忍,他再引孔平仲《谈苑》史料:“余靖不修饰,尝盛暑有谏,上入内云:‘被一汗臭汉熏杀,喷唾在吾面上。’”钱锺书最后抄出希腊诗人关于腋气的史料。(本段借用“视昔犹今”新浪博客《容安馆札记》释读文字。此君将《容安馆札记》全部释读并公之于众,功莫大焉!)
《寒柳堂集》
1937年,陈寅恪有一篇幅名文《狐臭与胡臭》。陈寅恪认为,腋气本由西胡种人得名,“迨西胡人种与华夏民族血统混淆既久之后,即在华人之中亦间有此臭者,倘仍以胡为名,自宜有人疑为不合,因其复似野狐之气,遂改‘胡’为‘狐’矣。若所推测者不谬。”(《寒柳堂集》第14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陈寅恪最后结论是“胡臭”一名较之“狐臭”更早且正确。他同时指出,考论我国中古时代西胡人种者,止以高鼻深目多须为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当注意腋气。
陈寅恪此文一个明显特点是不引常见书中的史料,而专引中国医书,如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和李时珍《本草纲目》。另外涉及崔令钦《教坊记》、何光远《鉴诫录》。
《狐臭与胡臭》初刊于1937年,钱锺书1938年由法国归来,按常理推测,钱锺书应该读过陈寅恪此文。《围城》1947年在上海初版,书中提到“愠羝”,后《容安馆札记》中又搜罗相关史料,但没有提到陈寅恪的文章,凡陈文引过的书,钱锺书一概不提,似乎是有意扩充陈文的史料,同时特别指出《辍耕录》卷十七《腋气》条已考“狐臭”当作“胡臭”,此论与陈寅恪看法相同。这个顺手的史料中可能暗含一点对陈文灵感和原创性的评价。
我远远地注视着你
向我走来,走来
我却默默地选择躲开,躲开
你那诧异的目光
让我不敢正视……
我的爱,在微风细雨中被浇灭!
我的前生可能是一条迷人的九尾狐
否则今生怎么会有狐狸的烙印?
狐臭,让我非常的自卑 无奈……
————节选自《无题》
作这是一首“诀别诗”。
讲的是一对相恋的男女,最终却选择了分手。罪魁祸首竟然是不起眼的“狐臭”!
狐臭是怎么来的呢?
听听段子手是怎么说的吧——
狐狸生活在北方,由于天资聪慧,行迹诡异,在远古时代,人们对狐狸既崇拜又嫉妒。所以也容易被人们所误解,甚至妖魔化了:“狐为妖兽,鬼所乘之”(《说文解字》)。特别是当它们遇到危险时,会从肛门处喷出一种非常难闻的气味藉以逃生!估计这种特殊的气味让我们的先祖刻骨铭心,因此命名为“狐臭”,这个词语世代相传,至今听起来让人还不禁捂着鼻子!悲哀啊!
您说您可以去驯服野牛野马什么的,为什么和一群可爱的狐狸过不去呢?假如您不捕杀它们,那么怎么会遭遇到“狐臭”的反击呢?狐狸没打成,反惹一身臊。从此,人类自身也染上了“狐臭”的烙印!
当然,这是对“狐臭”的八卦理解,看客们娱乐娱乐就好。
人体的汗腺分为两种,一种小汗腺大概占9成,排汗较稀,一般是没有味道的。另一种大汗腺(又称顶浆腺),只集中分布在腋下,胯下,乳晕,外耳道里,排出的汗里还含各种蛋白质和脂肪酸,这才与狐臭相关。(大汗腺委屈地哭晕在厕所:“我分泌的东东不臭!”) 嗯,确实如此。大汗腺分泌物本来不臭,是分泌物被体表的细菌分解以后,生成各种不饱和脂肪酸,才有了臭味。直接凶手是细菌,但是人的体表怎么可能没有细菌呢?所以大汗腺你再怎么委屈,还是逃不脱牵连,谁让你提供了凶器的原材料!
人人都有大汗腺,人人身上都有细菌,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有狐臭?
其实不是少数人。本来人人都是有狐臭的。longlongago,我们曾曾曾...(此处省略600字)曾祖辈走出热带非洲,进入亚洲温带以后,第16号染色体中部的ABCC11基因上第538位碱基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大汗腺减少分泌。所以,我们没有狐臭的统统都是变种人。(有没有感觉自己像X-men一样吊爆了!!?)这个突变基因发生在东亚,因为出汗变少,更加适应温带的寒冷气候,有遗传优势,所以经过4万年的自然选择,去除狐臭的突变基因在东亚反而成了多数,在中国人当中95%是X-men,在华北中原地区的人口中99%以上是X-men。因此在中国,X-men才是多数,狐臭反而成了极少数。中国人逃脱了终日生活在狐臭当中的命运,你都不知道这是一件多么小概率的事儿!
其他地区的人口就没有中国人这么幸运了。在东亚,韩国人跟中国人差不多,99%没狐臭。但日本人当中只有84%没有狐臭,16%的人有狐臭啊!6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你想想是什么情景(瑟瑟发抖)。这还不是最惨的,不在东亚,那就更惨!大洋洲土著只有30%没有狐臭,白人里面只有10%没有狐臭!黑人中只有0.5%没有狐臭!也就是说,除了东亚人以外,歪果仁几乎人人都有狐臭!(我滴个亲娘唉,这简直就是大型灾难现场)
除了东亚这片黄色的土地,其他全世界那都是一片狐臭的汪洋大海啊!世界上有狐臭的人远比没有狐臭的人多!所以说有狐臭的同鞋们你们还自卑个啥?
狐臭和口臭一样让人讨厌,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不过不是不可治愈滴。
因此患者首先要保持心情开朗,注意个人卫生,常洗澡,勤换衣服,衣着要透气凉爽。(不要嫌弃我唠叨)每天用肥皂水清洗患处,破坏细菌生长环境。经常保持胳肢窝处干燥、清洁。出汗后及时擦干,并外用爽身粉(个别同学注意,不是!痱子粉!!)。
另外现在气温高,剧烈运动就免了吧,防止出汗过多,加重病情。
最后!!!!敲黑板!!!一定要饮食要清淡,拒绝辛辣刺激!答应我好吗?
----------------end-----------------------
“臭味相投”这个现在有贬义色彩的成语,语出于《吕氏春秋》中《臭味相投》这篇文章。如果您看过原文,发现文章的描述其实是比较中性的,只是描述了一个事实,与“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样的成语类似。原文如下: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有人说起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
嗜臭是很多人的一种癖好。比如很多人喜欢吃的臭豆腐,据说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该文很短。意思说的很清楚。没有任何评论和见解。可能这个人身上有狐臭,当时估计也没有很好的方法进行治疗,臭味从他身上散发出来,令人作呕。就连他的父母、兄弟、妻妾、朋友等也对他避之不及,大家想想谁愿意和一个身上散发恶臭味道的人在一起玩耍呢?这个人啊,当然自己也是非常苦恼的,可是无奈啊,没办法啊,最后打包了一些行李,索性搬到远离人群的海边去居住了。茫茫大海,潮起潮落,过了一些日子,居然有一个喜欢臭味的人听说了,前来与他一起生活,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跟着他一起捕鱼、聊天、吃饭,两个人还成为很好的朋友。
臭鳜鱼也是一些美食爱好者的美味。不过也有很多人适应不了。
在《左传·襄公八年》中关于“臭味相投"的用词就提升到了一定高度了:“今譬(pi)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这里的臭味是指气味而已,并不是说味道臭。春秋鲁襄公时,晋国准备出兵攻打郑国。晋国的范宣子作为鲁国客卿,在参与鲁国襄公的宴会上,作了一首隐喻的诗,暗示鲁国出兵帮助晋国。此时鲁国的官员季武子说了上面的话,他是以草木比喻晋国和鲁国好比同一棵树,晋国是花和果实,而鲁国就是花和果实散发出的气味,暗示两国关系紧密,鲁国出兵帮助晋国理所当然。古人说话真是拐弯抹角啊,说一件事,还要有脑筋急转弯的思维才能听懂。
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争先》也用了“臭味相投”:“这二位官人为官也都清正,因此臭味相投。”其实。这里的臭味,指的是香气,味道而已,也不是臭的意思。
原来的臭味相投中的臭字是读作xiu的,演变到当代,把本来味道的意思淡化了,大多从字面上来理解为臭味,贬义的意味就很深了。当代人感觉气味相投、趣味相投的用词似乎就中性了一些,如果使用臭味相投,肯定就带有贬义的态度了。
清末吴研人的《俏皮话》里很多故事都是冷幽默。
另一篇故事呢,出自《俏皮话》。题目是《送匾奇谈》,文言这里就不赘述了,只说白话,意思呢和“臭味相投”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似乎更加有趣,读来不禁捧腹,令人莞尔。古人的冷幽默还真是炉火纯青。其实呢,如果读者有心,会发现在当代很多相声里都借鉴了这个包袱的精髓。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位悬壶乡里的庸医,在医术上是渣渣的不堪啊,凡是有病去就医的,一经他手就被治死。可是呢,不知道庸医如此手段的人,仍然去他那里求医问药,如此一来,送掉性命的人自然越来越多。不过这一日,突然诊所外面响起吹吹打打的鼓乐之声,有人送来一块匾来感激他的医术,和现在咱们感谢送锦旗一个意思。庸医自从行医以来,大部分遇到的都是追究责任的患者家属,这一次,懵头懵脑的得到感谢的匾额,虽然心里几分狐疑,还是荣幸的把匾挂了起来。周围一些知道庸医底细的乡邻纷纷怀疑和惊讶,窃窃私语的议论此事。总是有好事的人,非要弄明白是哪个脑袋被驴踢的家伙送的匾。很快,消息就打听出来了,原来送给庸医感激匾额的是一家棺材铺。好事者与棺材铺老板闲聊,“是医生治好了你的病吗?怎么送给他匾呢?”这个棺材铺老板回答道:“没有,我们这里没人生病。我们是感谢医生啊,原来我们店的生意一向冷清,自从这位医生来此行医之后,生意火爆很多啊,所以送一块匾去感谢人家,咱不能忘了人家的好处啊。”
哈哈,庸医治死了人,居然成全了棺材铺,庸医算不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呢?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