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正常人每天都会出汗,正常的出汗是身体调节体温和体液的一种方式,也是排毒的一种途径,到那会死大量的,不受控制的出汗,在临床上被称作臭汗症,臭汗症表现在不同的部位,称呼不同,表现在脚上叫做脚气,腋下叫做腋臭,也叫狐臭。但是你只知道出汗,你知道汗液还分为邪汗、自汗、虚汗、实汗与正汗吗?
邪汗:
所谓邪汗属于病理性出汗与脏腑疾病密切相关。邪汗按时间上划分有自汗、盗汗、阵汗,从部位上划分有头汗、手足汗、偏汗,从程度上划分有大汗、脱汗,颜色划分有黄汗、红汗。如夜间盗汗潮热燥热往往提示有肺结核,或者癌症,或艾滋病或者慢性劳损性消耗性疾病多见。如一阵一阵出汗多见于更年期女性。手汗如水滴属于交感神经问题。脱汗则是危重休克病人血压下降出的冷汗说明人快不行了。
邪汗的成因:
1、一动就出汗又怕风,乏力的人属于阳气亏虚,可以服用玉屏风散来益气固表止汗。邪汗的成因一就是正虚,即阴阳气虚,五脏六腑虚都可以出汗,正虚属于内热阳浮出汗。如贫血就是气阴两虚可以在服用玉屏风散的同时加服八珍益母丸。
2、紧张出汗是正常的。风寒暑湿燥火都可以让人出汗,也就是说六淫和七情都会让人出汗,邪汗成因二就是邪阻。老年人出汗往往是虚加实症候,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导致气机阻滞,会出现上汗下凉,或者头部出汗都是痰浊引起。又如小儿夜间头汗多则是食积内热引起。
实汗:
实汗属于气阴两虚,多见于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出汗,比如糖尿病人爱出汗,一旦大汗淋漓就会导致血液粘稠度高,血糖升高,血压升高这时极易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突然发病。还有哮喘病,老慢支,甲亢患者出汗一定要注意汗多导致津液消耗多,极容易诱发内脏器官疾病发生。
自汗:
自汗气阴两虚,乏力困倦,口渴津液匮乏,心慌,咳嗽的人可以用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内热痰多,有舌苔,拉肚子消化不良的人不能用生脉饮。
正汗:
正汗的特点微微汗出,遍身皆见,持续不断,随汗出后脉静身凉。即使发烧的人出汗后烧退汗止体凉均是正汗。
老人需注意补水:
年龄越小身体含水量越多,正常人男性含水量60%,女性为50%,随着年龄增加体内水分越来越少,80岁时女性体内水分下降17%,男性下降11%。爱出汗对于老年人来说丢失水分多,容易造成机体内环境的急剧变化,因此老年人及时补充水分很重要。老年人头部和脖子以上爱出汗或者胸以上爱出汗表明元气虚,气阴两虚。偏瘫的人会出现半边身体出汗。
医话书摘
今天要谈的是盆腔炎的中医药治疗。
话说女人真的太难了,特别是生娃之后出现各种不适。而盆腔炎多发育育龄女性,最常见的发病年龄是在20-35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属于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但由于其发生部位深藏于盆腔,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差,容易迁延不愈,让人困扰。
四川王渭川老先生结合数十年临床实践经验, 以《温病条辨》内银翘散和《金匾要略》内升麻鳖甲汤为基础, 并加经现代医学研究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共十三味, 自制为一方, 名为“ 银甲丸” , 主治湿热蕴结下焦诸证, 类如西医诊断之“ 盆腔炎” 、“ 子宫内膜炎” 、“ 肾盂肾炎” 和“ 膀胱炎” 等,亦是对病之方,临床治疗以银甲丸配合其他中药加减治疗,效果可靠。
一、“ 银甲丸” 的组成、作用和服法
药物组成: 银花、连翘、升麻各五钱, 生鳖甲、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各一两, 茵陈、大青叶、椿根皮、生蒲黄、桔梗、琥珀各四钱。共研细末, 炼蜜为63丸或制成100片。
作用: 清热解毒, 利湿通淋, 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临床实践证明: 如能坚持系统治疗, 自觉症状可完全消失, 妇科检查盆腔炎症吸收。
服法: 丸剂每服1丸, 日服三次。片剂每服2一4片, 日服三次。连服一月为一疗程。
若制作丸药( 片剂) 不便, 可服“ 银甲煎剂”:银花、连翘、桔梗各三钱, 红藤、大青叶、茵陈、炒升麻各四钱, 蒲公英、紫花地丁、生鳖甲各五钱, 生蒲黄、椿根皮各二钱。水煎, 并下琥珀末一钱服。一周6 副, 连服一月为一疗程。
盆腔炎当属祖国医学湿热蕴结下焦之带下症范畴。根据中医四诊所得, 与西医诊断相对照, 常见“ 湿热蕴结” , “ 肝郁气滞” 和“ 寒湿凝滞” 等证型。《傅青主女科·带下》说:“ 夫带下俱是湿证。” 诸证各俱特点, 病机可有转化, 然始终不离湿浊形成之带下症。从西医观点看, 不论急、慢性盆腔炎, 不论何种细菌感染, 本质都是炎症。因此, 我们在治疗盆腔炎时, 始终抓住湿浊这个主要矛盾, 不论何种证型, 均以“ 银甲丸” 为主方, 并根据辨证论治、随证施治的原则, 辅佐其他方药治疗。
(一) 湿热蕴结型: 本症因感外邪、或素体脾弱、或胞脉空虚, 或因洗浴用具不洁、或流产及产后房劳所伤, 湿毒秽浊之邪内侵, 损及冲任, 湿浊下注而成。症见带下黄稠腥臭,小腹掣痛, 重症可见发热头痛, 口苦溲黄, 小溲频数或短涩不利。苔黄腻, 脉滑数或濡数。
治则: 清热利湿, 解毒化浊。
处方: “ 银甲丸” , 每服一丸, 日服三次。
(二) 肝郁气滞型: 本症多因郁怒忧思而伤肝, 肝失条达, 气机阻滞, 肝郁脾虚, 郁而化火, 脾湿蕴结化热而成带下。证见头痛眩晕, 两胁及乳房胀痛, 少腹胀痛, 带黄而多,口苦咽干, 食纳不佳, 恶心呕吐等。苔黄或黄白相兼, 脉弦。
治则: 疏肝理气, 清热化浊。
处方: 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汤送服“ 银甲丸” 。
若肝郁气滞的一般症状消失, 而仍有带下、腹痛、或妇科检查有炎症者, 继续服“ 银甲丸” 治疗。
(三) 寒湿凝滞型: 本症因寒湿之邪客于冲任, 凝滞而成癥瘕, 或下注而成带下。症见少腹冷痛, 少腹有包块, 胀痛, 喜热喜按, 带下质清, 小溲清长, 大便溏, 色暗舌淡, 苔薄白或腻, 脉多沉迟。
治则: 温运通阳, 防腐化浊, 解凝散聚。
处方: 桂枝茯苓汤或桂附理中汤送服“ 银甲丸” 。
以上诸症, 如服汤药治疗, 则以“ 银甲煎剂” 为主方, 根据证型, 酌情加减药物。
病案:
案一:黄xx,女,24岁,已婚,门诊号:123687。
因婚后三年不育,带下黄臭量多,少腹及腰骶部疼痛半年,于1963年5月2日初诊。月经后期,量少色暗质稀薄。伴有头昏痛,倦乏多梦,心烦口渴,溲黄便结,腹痛拒按,面色萎黄,苔薄黄,舌尖红,脉弦数。
西医妇科检查:宫颈光滑,子宫二级后倒,较正常稍小,有深压痛。两侧附件有较明显之压痛。
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中医辨证:湿热蕴结下焦,气虚血滞。
治法:清热化浊,益气活血。
处方:银甲丸和四君子汤加减。
共诊26次,随证加减的药物有炒川楝子、炒五灵脂、茺蔚子、茜草、益母草、山甲珠、细辛、广木香、炒白芍、鸡血藤、鹿角片、杜仲、续断、桑寄生、山山萸肉、潞参、泡参、生箭茂等。服药期间,月经逐渐正常,腰腹疼痛逐渐消失,带色转白、量日少。
至同年11月,痛经完全消失,白带正常。妇科检查:除子宫有深压痛外,余均正常。继续服药治疗。
于1964年2月23日作输卵管通气检查,结果通畅,继而怀孕,于次年1月顺产一女婴。追踪3年未复发。
案二:列xx,23岁,已婚,门诊号:131111。
第一胎产后,婴儿病故,因怀念其子,情志抑郁而生病。月经期长、量多,持续9天方净,有血块,少腹剧痛,带黄而多。
经成都市某医院和我院检查,诊断为“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和“膀胱炎”。
于1963年10月17日来我院门诊。见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数。
辨证:肝郁气滞,伏湿夹瘀,冲任失摄。
治法:疏肝理气,化浊消瘀,兼顾冲任。
处方:逍遥散合“银甲丸”加减。
共诊7次,随证选用的药物有:明天麻、九香虫、川贝、鸡内金、杜仲、续断、桑寄生、冤丝子、山萸肉、泡参、淮山药等。
1964年3月25日复查盆腔:子宫中度糜烂,子宫后倒,大小正常,有深压痛。附件有较明显压痛,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及子宫颈炎。
仍继续上述治疗,于同年5月停经,次年2月5日顺产一女婴。后经某医院复查,炎症已愈。
临床上此方的应用者诸多,治疗效果可靠。
看黑板划重点:
盆腔炎当属祖国医学湿热蕴结下焦之带下症范畴。根据中医四诊所得, 与西医诊断相对照, 常见“ 湿热蕴结” , “ 肝郁气滞” 和“ 寒湿凝滞” 等证型。《傅青主女科·带下》说:“ 夫带下俱是湿证。” 诸证各俱特点, 病机可有转化, 然始终不离湿浊形成之带下症。从西医观点看, 不论急、慢性盆腔炎, 不论何种细菌感染, 本质都是炎症。因此, 我们在治疗盆腔炎时, 始终抓住湿浊这个主要矛盾, 不论何种证型, 均以“ 银甲丸” 为主方, 并根据辨证论治、随证施治的原则, 辅佐其他方药治疗。
银甲丸:银花、连翘、升麻各五钱, 生鳖甲、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各一两, 茵陈、大青叶、椿根皮、生蒲黄、桔梗、琥珀各四钱。共研细末, 炼蜜为63丸或制成100片。丸剂每服1丸, 日服三次。片剂每服2一4片, 日服三次。连服一月为一疗程。
另外今天另一篇分享了狐臭的外用治疗,大家可以去看看,药少效宏。
(PS:本文参考发表于1973年的《中草药“银甲丸”治疗盆腔炎》,需要原文学习的,发送关键字“银甲丸”至公众号。)
参考:
王渭川.中草药“银甲丸”治疗盆腔炎[J].新中医,1973(04):30-31.
I导读:原来在我国应用中药美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殷纣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应用胭脂美容的方法啊!哪些书里记载了哪些药,读完本文得到了不少知识。
古代对护肤美容中药的应用
作者/欧阳军
中药护肤美容,指应用中药治疗皮肤疾病和延缓皮肤衰老和美化皮肤。我国是最早应用天然药物护肤美容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应用中药美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殷纣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应用胭脂美容的方法。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便收载了人参、五味子等具有美容作用的中药20多种,并对某些药物的功效作了较详叙述。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以悦泽、白嫩皮肤和去皱为目的的处方就有17个,并且记载也很详细,剂型则有洗剂、汤剂、敷剂、膏剂、散剂、丸剂、丹剂、脂剂、澡豆等,而且药用品种上达120多种。《本草纲目》一书,总结了历代美容护肤的经验,并专列“面药”1条,载美容中药168味,并于每味药下详述其主治、炮制和使用方法。当今,由于人们对化学制品副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因而对天然药物的需求,就越来越迫切。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容护肤的需要,有必要对中医学中有关美容护肤的经验,加以发掘、整理和提高,使之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据此,笔者对中药美容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整理发掘工作。现将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的护肤美容作用问题概述如下。
祖国医学对有关抗皮肤衰老,美容护肤的单味中药品种记载很多。在《神农本草经》、《山海经》、《华佗神医秘传》、《新修本草》、《备急千金要方》、《普济方》、《外台秘要》、《肘后方》、《太平圣惠方》、《食疗本草》、《本草纲目》等书籍中,对此均有较详记载。其中沿用至今,已被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有其功效的有人参、薏苡仁、当归、菟丝子、续随子、大黄、白芷、前胡、防风、射干、白附子、川芎、商陆、白芨、杏仁、桃仁、辛夷、茯苓、白术、百合、丹参、冬瓜仁、芡实、桑寄生等250余种。
这些美容护肤中药多具有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祛风止痒、除湿化痰、补血益气的功能,如珍珠,是古今中外家喻户晓的美容佳品,它既可以磨成粉内服,也可涂擦外用。《抱朴子》曰:“真珍寸以上,服食令人好色面,长生”。《开宝本草》载:“珍珠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除面䵟”。杏仁、性温味苦,它不仅是一味镇咳祛痰、平喘、润肠的常用中药,也是深受人们青睐的润肤美容佳品,唐朝《鲁府禁方》记载为杨贵妃所用美容秘方。一一“杨太真红玉膏”方中便以杏仁为主,配滑石、轻粉等药,经加工制作后,并说常数此膏之能“令面红润悦泽,旬日后色如红玉。”《太平圣惠方》所载“变白方”。药仅3味,以杏仁为主,辅以云母粉、牛乳、调制为脂,临睡前涂面,能消除面部斑点、瘢痕,使面部光净润泽。《本草纲目》言此膏能“去头面诸风鼓疤”。《千金方》载:“用杏仁烧黑研膏,涂治身面赘疣”。《食疗本草》上说:将杏仁捣烂后用鸡蛋清调匀,夜涂晨洗,能治亩上䵟疮,手足皱裂。古人以杏仁与括楼瓤同研,用蜜糖调成“手膏”。常擦之,令手光洁润滑,冬不粗皱,为冬令护肤之良药。此外,杏仁还具有良好的增白洁齿,防龋止痛等功效。
丝素美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本草纲目》记载,丝素可使皮肤变美,消除黑黯,还能治疗化脓性皮肤病。
何首乌是一种补益性中药,具有补益气血、乌黑须发,增悦颜色的功效。常食何首乌能增进食欲,颜如童子,须发不缓白,步履轻健且保持皮肤的细腻、柔嫩、延皮肤衰老的作用。
古代对中药美容护肤作用的认识,有许多已得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证实。例如:黄芩能有效地防止皮肤炎症;夏枯草能治脸部斑点;浮萍、川芎能治青年痤疮;胎盘液、菜花油、芜青子有去皱、润肤的作用;芦荟、薏苡仁对面部粉刺,炎症和皮肤粗糙有明显的疗效,加入化妆用品中,能使头发光滑,柔软,同时还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有防晒作用。
此外,升麻、槐花、桔梗也具有显著的润肤效果和消除皮肤粗糙,保持皮肤光滑细腻和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作用。当归、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药有改善皮肤微循环作用,从而使人气血充盛、容光焕发。蚯蚓有防止皮肤干燥、粗糙、生皱的作用,并能治疗皮肤过敏、发热、发红等;三七、丹参能滋润和清洁皮肤,祛除皮肤的黄褐斑、雀斑、黑斑,抑制脂溢性皮炎,对皮肤能起到营养和延缓衰老的作用。麻黄、大黄、独活、白芷配制的化妆品,对面部雀斑、黑斑等各种色斑具有消除、净化和治疗作用。
古代对单味中药美容护肤的认识,有许多已得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证实。例如黄芩。在中医文献中,有关应用中药复方护肤美容的记载,始于晋·葛洪《肘后方》。该书载有治面部䵟黑诸方25药,并说使用这类方剂,可以使人“面如白云,光润照人,老者少,黑者白……”。到了唐代,人们对护肤美容的要求有所增加。护肤美容制剂也受到相当重视。孙思邈对此记述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唐以后有不少方书都收载了护肤美容方剂。例如,在《太平圣惠方》中,即收载“令而光泽洁白诸方”19首,面脂诸方15首,澡豆诸方12首。这些方剂,不仅来自民间,而且部分还来自官府,属于“宫庭秘方”。例如,唐朝《外台秘要》所载武则天太后炼益母留颜方,宋《太平圣惠方》所载永和公主澡豆方,金《御药防方》所载御前洗面药、皇后洗面药,明《医方类聚》所载金国宫中洗面药方以及清《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所载的加减玉容散、加减香皂方等。这类方剂大致可分以下2类:
滋润洁面美容类
此类药剂多含丰富的油脂,配伍适当的中药,具有洁白皮肤,抗皮肤衰老,润滑防裂的作用。如能使“面白色美”的白面方(牡蛎、土瓜根、白芷、川芎);白脂方(石膏、芍药、白附子、白茯苓、青木香);洗面药方(白芷、桃仁、白术、杏仁、冬瓜仁);七香嫩容散(黑牵牛、皂角、零陵香、甘松)等。能“悦色驻颜”的令面生光方(密陀僧、桃花、当归)、千金面膏方(当归、防已、人参、羊脂、丁香、细辛、牡蛎)、桃花粉方(雄黄、麝香、珍珠、云母粉)、涂面方(冬瓜仁、防风、白芷、土瓜根)、蜡脂膏(猪脂、鸡脂、羊肾、白芷、茯苓)、香蛤粉(白蛤粉、轻粉、密陀僧、零陵香)等;能治疗皮面黑的令面白如玉方(羊胆、猪胰、细辛、杏仁、当归)、铅丹散(铅丹、茯苓、女萎)、麝香面膏方(麝香、白蔹、辛夷、白芷、木兰皮、商陆)、洗疗方(当归、白蔹、细辛)等;能“补虚驻颜”的童子散(枸杞根、生地黄)、鹿胶膏(麝香、鹿角胶、乳香)、枸杞煎(枸杞、人参、琥珀)、八仙丸(牡丹皮、白茯苓、白附子、肉桂、泽泻、山茱萸、生地黄、鹿角胶)、三仙丹(乌头、茴香、苍术)、地黄丸(生地黄、覆盆子、菟丝子、大枣、牛膝、白附子)、菟丝丸(菟丝子、防风、泽泻、鹿茸、五味子、白茯苓、肉苁蓉、续断)等;能润泽皮肤的手膏方(杏仁、桃仁、桔仁)、楮实散(楮实、鹿茸、巴戟天)、桃仁膏(桃仁、蜂蜜、牛脑、羊脑)、淖手药(栝蒌、冬瓜仁、杏仁、白芷)、七白膏(白蔹、白芷、桃仁、细辛、辛夷、冬瓜仁、白附子)等;能“却老悦面”抗皱的耐老方(白芷、冬瓜仁、细辛、防风、当归、附子)、鹿角散(细辛、天门冬、白术、白芷、白附子、鹿角、牛乳)、留颜方(益母草、川芎、桃仁)、悦泽面方(雄黄、朱砂、白僵蚕、珍珠)、玉龙青(白蔹、麝香、白芷、茅香、零陵香、栝蒌)、面脂方(白芷、细辛、黄芪、白附子)等;能使人“肥白”的石英煎(紫石英、白英石、麦冬、黄酒、柏子仁、茯苓)、取白方(白松、干地黄、白附子、桂心)、鸡子索饼方(远志、桃仁、白术、天雄、五味子)、大薯蓣丸(薯蓣、黄芪、大黄、前胡、人参、茯苓、干姜、桔梗)、白光润方(干姜、桂心、甘草、当归、羊脂)等。
治疗皮肤疾病类
此类方剂侧重于治疗面部或某些皮肤病症,如皮肤瘙痒、湿疹、皮炎、疥癣、疮疡、粉刺、酒渣、狐臭、脚气、除臭、除疣、脱发。能祛除皮肤斑印的姚氏疗䵟方(茯苓、白蜜、白芷、白酒)、洁白方(珊瑚、白附子、当归、人乳)、治面䵟黯方(沉香、牛黄、丁香、水银)、治外膏(白芷、白蜡、白附子、牛脂、羊脂、防风)、白瓜子丸(白瓜子、远志、当归、云母粉、铅丹、天门冬、蜂蜜)、玉膏方(玉屑、冬瓜仁、木兰皮、白附子、白芷)、羊胆膏方(羊胆、白芷、细辛、猪脂)、定年膏(白术、白附子、白矾、琥珀)等。能治粉刺、酒渣剂中的银霜膏(水银、朴硝、醋、黄矾)、恶疮方(附子、川椒、野葛)、防风散(防风、栀子仁、蔓荆子、枸杞、石膏、甘草)、冬瓜子散(冬瓜子、柏子仁、白茯苓、葵子、枳实)、粉黄膏(硫磺、萝卜、轻粉)、硫磺膏(硫磺、白芷、天花粉、全蝎、蝉蜕)等。能灭瘢除疣的灭瘢膏(黄矾石、胡粉、猪脂、当归、腊月)、灭痕散(白屎、白芷、半夏、猪脂)、祛风膏方(滑石、乳香、轻粉、麝香)、面坤丹(大黄、穿山甲、川椒、生姜)、祛疣目方(杏仁、猪脂、石灰、艾叶、醋)、煮线方(芜花、大黄、白矾、地肤子)、祛瘤疣方(石灰水、柳皮、糯米)等。
能除臭散香的汗湿致臭方(胡粉、枸杞根、藿香、青木香、矾石)、治狐臭方(细辛、辛夷花、杜蘅、川椒、牛脂、胡粉)、石灰散(石灰、青木香、丁香、沉香、阳起石、白附子、醋)、腋气方(明白矾、黄丹、夜明砂、密陀僧)、五香散(沉香、檀香、零陵香、木香、麝香)、七香丸(丁香、豆蔻、藿香、青木香、零陵香、白芷、桂心、沉香)、香身丸(檀香、甘松、甘草、香附、麝香)等。
能生发乌发的生毛发方(蔓荆子、附子、丁香、侧柏叶、杏仁、白芷、首乌)、还黑方(首乌、覆盆子、枸杞、当归、黑丑、黑豆子)、千金生发散(丁香、甘松、白芷、泽兰、杏仁)、泽兰膏(泽兰、细辛、厚朴、杏仁、白术)、多发方(生柏叶、桑叶、附子、柏子仁、槐子)、三仙丸(侧柏叶、当归、川芎、秦艽、桑白皮)、白秃方(桃仁、大豆、猪脂、桃花、大蒜)、海艾汤(海艾、菊花、蒿本、蔓荆子、甘松)、黑发方(垂杨柳、诃皮子、乌梅、柏叶、胡桃油)、胡药丸(胡麻仁、杏仁、黑豆、生地黄)等。
能美唇清牙或治疗口臭的口臭方(甘松、矛香、沉香、零陵香、丁香)、口脂方(丁香、紫草、麝香、猪脂)、唇脂方(蜡、羊脂、朱砂、紫草)、洗齿方(白芷、白蔹、辛夷、醋、白石英)、固齿散(羊胫骨、当归、猪牙皂、青盐)、白牙药(零陵香、白芷、升麻、细辛、麝香)等。
现今,随着医药科研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药美容化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美容方药的剂型已从传统的膏、丹、丸、散、和汤剂、澡豆剂等逐渐向科学化的口服液剂、霜剂、露剂、乳剂、冲服剂、袋泡剂、浴剂等新剂型发展。目前,我国生产的含中草药原料的中药美容剂已达上千品种。如人参霜、银耳珍珠膏、白芷美容膏、当归抗皱霜、紫罗兰洁白蜜、黄芪抗皱霜、当归浴剂、首乌洗发香波、红花发乳、蜜蜂露、芦荟清洁蜜、杏仁祛斑膏、大黄祛斑膏、三七美发液、滑石爽身粉、两面针牙膏、参花洗发乳,以及内服的青春宝、人参蜂王浆、当归口服液、灵芝蜂王浆、麦饭石冲剂、珍珠口服丸、八珍丸等等。这些都具有较明显的美容护肤、抗皮肤衰老,治疗某些皮肤疾病的作用。
文源: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