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间百科 孔如也
每日百科:狐臭:非疾病,遗传,衡量夫妻关系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天下人苦狐臭久已,连持刀女强人张雨绮也未能幸免。
被气急败坏的前夫袁巴元捅出有狐臭,虽不知真假,却也能看出,“你有狐臭”这样一句话,对一位女性而言,无异于往粪坑里投了一枚深水炸弹,苦心经营的“新时尚女性”形象顷刻间瓦解。
单看名字,“狐臭”二字就可以让人感觉到深深的恶意。
在古代医学中,狐臭被看作是一种带有歧视眼光的疾病,之所以说歧视,是因为长期以来有无狐臭曾关系到万千女性的婚姻大事,乃至发展成一种婚俗禁忌,在那些年代,如果一位待出阁的大家闺秀,被曝出有狐臭,这位姑娘的一生基本上就毁了,婆家人不会允许一位有狐臭的女性来污染自家“优良”的基因,即使她的家境再好,即使她的长相再漂亮,都掩盖不住那若有若无的味道。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婆家人会义正言辞地拒绝这门亲事,知道姑娘有狐臭的婆家人拥有对婚姻的“一票否决权”。
作为一种婚俗禁忌,普遍为社会所接受。比如在河南省的西部和西北地区曾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偃师民间曾认为“狐臭之家为门第不清”,中国人向来讲究门第,倘若原本和自家属于门当户对的一户人家,忽然得知这户人家有狐臭史,便被认为不怎么清白,原先的档次将下降无数倍,至于联姻一说,更被视为“高攀”,自然是难中之难。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其他省份,比如山西省太原北郊向阳镇,明末清初时择偶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盘根问底对方的家庭有没有狐臭;陕北人则有一种观念,认为穷不扎根臭扎根,也是一样的道理;西宁地区汉族旧式婚俗之一,有类似今天我们的婚前体检,其中男女任何一方倘若“袖子长”(即指有狐臭,所以你看,很多人甚至狐臭一词都讳莫如深,用袖子长短去形容狐臭),即使其他条件都是一等一的好,这门婚事也会赶紧说拜拜;在四川成都附近的旧式婚姻中,也有一项习俗,结婚之前,南方派人去女方家中,其中一项就是“叫到身边来坐,闻一闻”,闻出味道的话,这门婚事就只能不了了之。
很多人无法反驳这是一种偏见,所以痴男怨女何其多,爱情悲剧也何其多。倘若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真正敢于反抗世俗眼光的,都是少数。李峰教授在《传统婚俗中的狐臭禁忌考论》一文中,曾提到豫西巩义市的一些农村,也将打听门族有无狐臭当成一个规矩,在当地的一个小山村,一对恋人因女方有狐臭,而遭到男方家庭的极力反对,但小伙却很有骨气,全然不顾家里人的眼光,最后这对恋人虽然修成了正果,但小伙却因为一意孤行被家人断绝了往来。
后来证明,这段荒唐历史虽然很不近人情,却误打误撞地命中了现代生物学证明的狐臭会遗传的事实。
今天的遗传学表明,位于人类16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G和A,其中G是狐臭的罪魁祸首,父母若携带这种基因,他们的孩子患有狐臭的概率将远远大于常人。有学者也曾对490例患者的4代家族成员进行了调查,发现有家族史的占比高达89.58%。
狐臭到底是不是遗传病?
遗传是已经被证实的,但是狐臭是不是一种疾病,可能还有待商榷。
首先,我们可以试图搞清楚狐臭产生的机理,狐臭的产生离不开人体的汗腺,人体的汗腺又分为大汗腺和小汗腺。小汗腺遍布全身,一般是没有味道的,而大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肛周和外生殖器部位,排出的汗里有蛋白质和脂肪酸,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一种气味。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中国人的狐臭史可能比西方国家短太多了。有数据表明,在中国,大约只有5%的人又狐臭,而在华北平原,这个数据甚至降到了1%,反观其他人种,白色人种的狐臭率达到了90%,黑色人种的狐臭率一度高达99.5%。
知乎上@Lee Sean关于这种情况的解释很有意思,在动物中,气味拥有交流信息的作用,绝大多数动物的嗅觉都很灵敏,例如狗会通过撒尿识路,养过猫主子的人在回到家后,猫主子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闻闻你身上的味道,看看你这一天去哪觅食去了。类似的解释还有体味在性吸引和配偶的选择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某些地区,社会习俗无法接纳有体味的人,人们会因为有体味而丢失工作,在中国一些地区,则演变成门第清不清白的重要衡量标准。究其原因,可能要追溯到我们的祖辈,在某个人人都有体味的年代,为了适应气候,产生了变异。
大部分中国人能够逃脱狐臭的困扰,实在是一件类似X战警中人类产生变异的小概率事件。
在这种解释中,体味就是味道很轻的狐臭,狐臭就是味道很重的体味,所不同的只是人类16号染色体中某个基因在漫长的时间里,究竟保留下来多少的区别。
所以,看到这里,很多因为狐臭而自卑的朋友,大可不必如此介怀。你看人家拿破仑,有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当年一身戎装的拿破仑在战场上怎么也忘不掉爱妃身上那股令人痴迷的香味,临归之前,他迫不及待地写情书叮嘱自己的爱妃,文末是简短的一句:“别洗澡,我快回来了!”一个痴汉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句话让人浮想联翩的同时,也能表明:相较于各类香水,拿破仑可能更喜欢自己妻子身上的体香,或者说可能就是狐臭。
当然,这种情况在今天看来,基本上不会再发生了,因为掩盖气味的方式多了起来,而现代比较开明的父母,也不会追根刨底似的去打听“你有没有狐臭?”显得很是神经质。
社会发展到现在,传统的一些婚俗禁忌,如果是并不能产生实质意义的,也早已被摒弃掉了。对待狐臭这件事,其实处理起来也简单,若是你觉得味道难闻,现代医学和非医学的手段如此之多,你可以尝试去咨询医生或者美妆达人,若是你觉得无必要,闻着就是了。
至于想用这件事让别人产生异样的眼光来损害人的形象,实在没有必要,况且夫妻一场,袁巴元此举真的不怎么地道,反观下面这种人才是最爷们的。
所以,有没有狐臭和你爱不爱自己媳妇儿或者老公,是两码事。
参考资料:1、《传统婚俗中的狐臭禁忌考论》,李峰2、《狐臭是怎么产生的?》,知乎@Lee Sean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22809/answer/48728455
当您走进白银市博物馆《黄河之滨 乡土岁月──白银民俗》展厅的东北角,映入眼帘的是一顶红红的大花轿、陪嫁物品、温馨的婚房和一幅以接亲队伍为主题的油画。
画面中豪爽热情的西北汉子们吹唢呐,敲锣鼓、抬花轿,从弯弯的山道上一路走来。农家小院里,年方十八的女儿出嫁了,顶盖头、着红装、穿绣鞋,热热闹闹,这就是白银地区传统文化婚俗中的一幕。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黄河岸边白银地区新人是经过怎样的过程才缔结良缘!
一、打听
“金花配银花,葫芦配南瓜”,谈婚论嫁得先打听,就像老人说的“养狗看狗母”。最先打听的就是门风,双方父母要行得端走得正,还要讲究“骨香肉甜”,指家族里没有狐臭和遗传疾病等。男女双方属相是否相配也在打听之列。
二、请媒
千里姻缘一线牵。要说成一桩婚事,媒人很重要。媒人不但要能说会道、腿脚勤快,还要通晓人情世故,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媒人在彩礼上要主持公道,让男女双方皆大欢喜。俗话说“媒婆婆,顿顿吃的是油馍馍。”说的是当媒人很吃香的。
三、相亲
“相亲”,就是“相女婿”。男方家为了让儿子早点娶上媳妇,当妈的临时抱佛脚,教儿子到了女方家,要嘴甜有眼色,敬烟倒茶懂规矩。女方家做饭也有“哈数”,相中了,做长面,意思是常来常往。否则,就是做鸡蛋面片,没戏唱“完蛋”了。
四、订婚
双方都“看上”了,就该商量订婚。订婚前先请媒人与女方商量彩礼:干礼(人民币)多少,水礼(衣物、金银首饰等)多少,俗称“水的深浅”。彩礼定下后,男方拿着彩礼、香烛、肉方子(含有两根肋条的大块肉)等送给女方。女方家将酒肉点心摆到祖宗神案前祭祀,告知先人:女子“给人”了,同时放炮庆贺。
五、添箱
添箱也叫抬礼,结婚前一日,女方将陪嫁的嫁妆置于院内,七邻八舍的亲朋好友前来为出嫁的女子添嫁妆贺喜。媒人带着男方贵客来到女方家,所带的酒瓶上贴着“秦晋之约”与“朱陈合好”。订婚时拿的彩礼,不会给齐,俗话说“十要九不全”,添箱这天男方会把一切办妥。女方办席,欢天喜地。
六、结婚
大喜的日子最主要的就是图个吉利,不但选良辰吉日,娶亲时还找两个与新人属相合的贵人。娶亲时间一般都在清晨,女方家听到娶亲的人来了,赶快关紧大门问道:“你们干啥来了?”娶亲的回答:“招财进宝来了。”女方又问:“你们车上拉的啥?”“驮着金,驮着银,驮着聚宝盆”娶亲的高声答道。嬉闹欢笑中,女儿出嫁了。
吹唢呐、敲锣鼓,大花轿里抬来了美新娘。男方父母在上房里端坐,新郎新娘出场,司仪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接着新郎新娘再拜,司仪喊道:
一拜东方,一世刚强,脚勤手快,眼明耳亮。
二拜南方,二人寿长,长命富贵,金玉满堂。
三拜西方,三星高照,鸿福吉地,儿孙满堂。
四拜北方,四代同堂,四季平安,繁荣兴旺。
五拜中央,五福同堂,五子登科,状元儿郎。
跪拜完毕,接下来就是结婚典礼、吃流水席、闹洞房,一对新人喜结良缘,开始了他们的美好生活。
洛河流域拥有源远流长的洛河文化,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洛河儿女在这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位于洛河上游的金鼎古镇,是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的故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洛河流域文化,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这里度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业也在金鼎和旦八完成,目濡耳染了家乡的风俗及婚俗。
作为一种一代传一代流传至今的婚俗文化,西川婚俗更有着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的影子,见证了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对于我们研究考察当地的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探究。
择亲,就是亲戚朋友介绍、家长或本人物色好对象后,首先要打问对方家庭情况(一般往上推三辈)。一是门头,即家庭成员和本人有无狐臭(认为穷不扎根臭扎根),是不是吹手、戏子(吹手、戏子死后不能进老坟),是不是来路户(外地人不知根底)。二是光景,主要指钱粮家产。三是八字,有无犯月(正蛇二鼠三牛头,四猴五兔六狗头,七猪八马九羊头,十月的虎山中吼,十一月的鸡架上愁,十二月的龙海里游。有“男犯丈人三十七,女犯婆家一世穷”的说法)、属相相克(鼠羊相逢一旦休,不让白马怕青牛,蛇见猛虎如刀断,猪遇猿猴不到头,龙逢兔儿云端去,金鸡见犬泪交流。),属相相克称大相不合。四是门风人品,指一家人在当地的威望高低及对象的才貌。此外对婚姻法禁止的近亲结婚也很讲究,男方不娶姑家女(俗称“倒买”),有“姑姑作婆,只死不活”、“姨姨作婆,刀剪厮磨”之说。将对方的情况打问了解清楚、知根知底后,即请一合适的中间人(媒人或介绍人)提亲。
提亲,男方请的媒人到女方家提出亲事。正式提亲后,需给女方家留几天的考虑时间,女方也需打问男方的家庭情况。若女方家不同意,就直接给媒人回话;若同意,则进入下一个程序相亲。
西川农村娶婆姨(娶妻)从古至今均要出彩礼钱。建国前,女方家长索要的彩礼钱为十几到几十块响洋(银元、袁大头),无响洋的可用羊、牛折算,也有用粮食折算的。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彩礼稳步在六七百元;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彩礼逐渐见涨,并且有逐年上涨的趋势;70年代末几百元,80年代初期在一至两千元,80年代中期涨至4千元左右,80年代末期涨至六千元;90年代末期突破万元,如今已涨至两万至四万元。
彩礼钱由女方家长先提出,再由男女双方家长、亲戚讨价还价,媒人中和,敲定彩礼钱。彩礼钱确定后由女方本人向男方家长索要财物。索要的财物包括衣服钱、零花钱、首饰、家具等,索要的财物随时代不同也在不断变化中。70年代“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80年代“四大件”(电视机、洗衣机、席梦思床、电冰箱);90年代音响、VCD、高档沙发、新式家具等;21世纪摩托车、电脑、手机、三金(金银首饰)等大件;如今已发展到索要小轿车、楼房等动辄几十万的东西。衣服钱、零花钱、首饰等由以前的几百几千如今涨到十几万元。女方本人提出索要的财物名称数量后,再由双方家长、亲戚交涉谈判,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后由媒人中和,确定所要财物的品牌、数量,亲事即算订成。
旧时亲事订成以后才开始剁羊做肉(留一条羊腿交男方带回,寓意有来有往)。为什么要等亲事订成后才开始剁羊呢?因为担心订亲失败,不能白吃人家的羊肉;听老年人讲前期也确实发生过订亲失败后,男方把带来的订亲羊肉又拿回去的事。如今为何羊肉拿来即开始做,原因是现在通信发达,信息畅通,沟通方便,媒人在前期把所有事项基本全沟通商量好了,订亲仪式只是走一下程序罢了。西川人有吃羊肉的饮食习惯,特别是羊子采食当地一种叫地椒椒(百里香)的植物后,肉质鲜嫩无膻味,是名扬天下的美味佳肴,所以,订亲吃羊肉这个习俗至今没有改变。
彩礼钱、女方索要的财物谈成后,即开始举行订亲仪式,首先是“栓人”,男方家长将中间绑有喜钱的丈二红头绳在女方脖子上绕一圈后,将钱交给女方,意为把女方“拴住”。
接下来,男女本人互赠信物,旧时男给女银项圈、银手镯,意为“圈定”,女给男一双鞋,俗称“稳跟鞋”,表示婚姻牢固。现在男给女佩戴定婚戒子,女给男一条裤带,让其系在腰间,表示“缠住”。交换信物后,由男女双方共同开始敬酒;敬酒要用男方带来的定亲酒(红头绳中间绑上喜钱,再绑在两个酒瓶的脖子上。定亲酒喝到最后瓶子里需留一点交男方带回),首先由男倒酒,女敬酒,先敬媒人,以示谢意;再敬男方家长,并要开口叫大(爸爸),爸爸需给红包(改口钱);敬过男方客人,改由女倒酒,男敬酒,依次向女方家长、亲戚敬酒,女介绍,男开口叫(如爸、妈、舅舅、姑姑等),爸妈、亲戚们也会给男方红包,钱数由旧时的十块二十块涨到如今的二百块。男方也会给女方参加订亲仪式的所有亲戚回赠小礼物,如鸭绒被,被套等;给女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弟弟妹妹每人一套衣服(旧时布料,现在基本折钱)。敬过订亲酒,就可以自由喝酒,猜拳、打杠子等。喝着说着,说着喝着,慢慢说话的声音高了,动作幅度大了,亢奋中有一醉方休的架势;最后炖羊肉、蒸馍头端到桌上,大碗舀,大口吃。酒足饭饱后海阔天空、三皇五帝开谝,相见恨晚,不结亲是两家人、结了亲是一家人的感觉显现无疑。
筹划婚礼有几个重要事项,一是选日子,请阴阳先生选择良辰吉日;二是订吹手;三是请总管(婚礼总指挥)、厨工(厨师);总管就是在所在村镇威望较高,有一定文化,能说会道、反应敏捷、风趣幽默、熟悉婚俗礼数的人。厨工,旧时在村里或亲戚里邀请干活利索,厨艺高的人担任,现在有了专门为红白喜事挖厨(做饭炒菜)的专业服务队伍,掏钱雇就行了;四是请人,通常在娶亲过事日子的前一个礼拜开始请人,通知给亲戚朋友的日子叫“下马”日子(女方的正日子,女方家待客),第二天为“正日子”。第一天“下马日子”把新娘娶进门、入洞房;第二天“正日子”举行婚礼、待客;第三天“回门”新人返回娘家。旧时通信不畅,只能挨家挨户上门到亲戚朋友家去请人;如今,通信发达,打电话、发短息就请妥了。
过去交通不便,出行靠走,因路远不能当天返回的,须在头一天就出发,在女方家住一夜,第二天返回,称“隔夜”或“过夜”;当天能返回的称“打盹”。娶亲之日,男女双方都要在自家大门外挂“彩子布”(一尺五寸红布),外人看到彩子布,就知道这家在过喜事。
男方外家客(新郎的外爷、舅舅等)须提前到,男方会给外家客摆上酒席“讨红”(也称挂红,给新郎肩上披上丝绸被面),新郎披红戴花后就标志着娶亲正式开始。娶亲当天新郎还要去上坟祭奠祖宗,以示不忘先祖荫德,再则,告知先祖自己要娶婆姨了。
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家村口时,须排好队,按照乐队敲锣打鼓吹喇叭在前开路,代事的、娶人婆姨、拉马娃娃、吆箱的等一字排开,按顺序向女方家进发。到了女方家大门外,女方家放鞭炮迎接,并在大门外摆放桌子,放四个酒菜碟,四双筷子“接路”;女方总管和男方代事握手寒暄对接后,将娶亲人员接回院子招呼洗漱休息,男方代事把娶亲物品全部交给女方。
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后,新娘便要盘坐炕上,不再出家门,称“坐炕”,由年长妇女为其“上头”(梳头)、“拔脸”(用线绞去脸、颈部的汗毛)。
稍作休息后,开始吃饭,当然是传统的羊肉荞面饸饹油炸糕。来女方家赶事的其他亲戚朋友已在娶亲队伍到达之前享用了羊肉荞面饸饹,并在总管的“请了,请老小外家呢,收饸饹钱咧”的呐喊中开始上礼。上礼的钱数从70年代末的5毛一块,逐步涨到四块、八块、十块、二十块,90年代末五十块,现在涨至二百块。
在总管“请了,请老小外家呢,新人上马咧”的吼叫声中, 新人由舅舅或姑父抱着“上马”,新人脚不沾地,谓不沾带走娘家一点泥土。新人上马后,娶、送人婆姨也争相上马,等待出发。总管高喊“出发”或“走喽”,霎时鞭炮连天,锣鼓齐鸣,吹鼓手吹起欢快的《大摆队》曲子,迎亲队伍浩浩荡荡,一路吹吹打打往男方家进发。
娶亲队伍一进村口,便开始放鞭炮,一边走一边放,一直放到大门口;这时吹鼓手要使出拿手绝活,吹着《得胜回营》的曲子,一边吹打,一边放慢脚步缓缓前行,称“压路”,后边的队伍按照新媳妇、娶人婆姨、送人婆姨、其他人员的顺序跟着吹鼓手一步一步缓慢挪动。等驮新媳妇的马进了大门,娶人婆姨、送人婆姨过了“彩子布”后须抢着尽快下马,谁的动作慢了,迟迟下不来,会被人嗤笑,能开玩笑的也会乘机调侃耍笑道:“还不下马,是不是把自己当新媳妇了”。新媳妇进了院子,先不能下马,静候下马仪式;待送人亲戚全部进了院子,男方总管同女方代事握手寒暄后,下马仪式正式开始。
第二项:“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拜高堂时新郎、新娘要跪着给长辈磕头、敬酒。
第三项:“盘似古、古似今,盘古开天到如今;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两姓结了亲,全凭能说会道的媒婆婆×××。”给媒人告揖敬酒致谢。
第四项:“证婚人讲话”新人告揖致谢。
第五项:“来宾讲话”新人告揖致谢。
第六项:“对对花瓶摆在台,新郎新娘入席来;怀抱花瓶面带笑,洞房花烛配成双。”互换花瓶,送入洞房。
布置洞房是有讲究的,红双喜字、红蜡烛(旧时清油灯)、窗花自不必多说,单说铺床就很有意思,铺床要按照倒着铺的顺序进行,也就是被子在下褥子在上的顺序,被褥铺好后将核桃、红枣压在被褥里面,称“压账”。洞房布置好后有人专门“照帐”,黄毛女子(女孩)、孕妇、寡妇、二婚禁止进入,以免冲了新人的喜气、福气。新人进洞房前,先由吹手进去掌号,称“冲账”,有避邪的说法。入洞房时新人须并排缓慢行走,娶送人婆姨拽着新人的衣服随后,进门时要“抢账”(抢先跨入门内),传说谁抢先进门,谁以后就是掌柜的。所以,在“抢账”时娶人婆姨会拽着新娘的衣服,送人婆姨会拽着新郎的衣服,暗中发力,限制自己拽着的新人,配合“自己人”抢先跨入“账房窑”门槛。
三梳夫妇常和气,四梳四季保安康。
新郎好像杨宗保,新娘好像穆桂英;
荞麦根、玉米芯,一个看见一个亲。
绾了梳、梳了绾,从今往后结良缘;
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院转。
养小子、是好的,穿长衫、戴顶子;
养女子、是巧的,石榴牡丹冒姣的。
花对花、柳对柳,好男对个好女子 ,
长长久久两口子,恩恩爱爱一辈子。
翻过床,并了头,最后由一名小男孩进账房窑“闯账”,“闯账”后其他人才能进入账房窑。
大的仪式进行完之后,给新人喝“儿女拌汤”,饮“交杯酒”。婆婆做拌汤时不放盐(甜甜美美平平淡淡之意),还要故意往碗里吐一点口水,传说新媳妇吃了婆婆的口水拌汤后会听话。
关于荞面饸饹在洛河川一带早就有顺口溜流传:
洛河川的荞麦面,下在锅里咕嘟嘟转;
筷子捞起一根线,吃进嘴里香又软;
三碗五碗不放碗,半夜醒来想三遍。
一走金、二走银,三走莲花聚宝盆;
能描花、能绣凤,针线茶饭样样精;
老婆婆高兴得笑吟吟,年底准抱个小儿孙。
然后是新娘“进门”,进厨房门前婆家人会把笤帚、灶具等乱放在脚地,以考验新娘是否聪明伶俐。凡是细心的新娘就会把乱放在地上的东西一一捡起放好,尔后新郎新娘来到锅台前“揭碗”,锅台上两个盖着的碗一个放钱,一个放饭,寓意一个主外,一个主内;两位新人手臂交叉揭开碗盖,新娘端起饭碗,新郎端起钱碗,寓意举案齐眉,互敬互爱,财禄双全,幸福美满。然后新娘坐在厨房的炕上,将婚前亲手绣制的枕头顶子、鞋垫等“女红”送给婆家长辈。
放拜礼结束,由女方代事宣读“陪送单”,也称“亮箱”,尔后将写有陪嫁物品清单的“陪送单”贴在墙上供亲戚观看。
这时还要安排给送人婆姨吃“偏饭”,赏钱是女方给娶人婆姨的两倍。
倒水的提着大铝壶挨桌给客人倒茶,倒了一圈又一圈,直至酒席结束。
各桌子凉菜上齐后,敬酒也就开始了,旧时讲究敬三轮酒,敬酒的同时要散烟,酒席上喝的一般都是散装白酒,敬酒用的是“瓶子酒”(瓶装酒)、自家酿制的黄酒、糖酒,以显示主家实诚待客。如今,酒席宴、敬酒清一色“瓶子酒”,酒的档次也从70年代一两块钱的店头酒、二锅头,逐步提升为三四块的柳林春、杜康、十几块的长脖子西凤,到几十块的铁盒西凤、一百多块的6年西凤、光景好的人家上二百多块的15年西凤酒;改革开放以来,白酒的品种多了,酒席宴用酒日新月异,没有了之前基本统一的格局。随着移民搬迁、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农民外出打工进城,农村人逐渐在减少,酿制黄酒、糖酒的人家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一代,基本没人会做黄酒、糖酒了。虽说白酒的品种越来越多,赶事情的人再也喝不到黄酒或糖酒了,这的确是一大缺憾!
青山跑成白路了,白路跑成深坑了;
一双鞋底磨开洞,裤腿挂成大豁叉。
来来回回几十趟,两家门槛蹓光了;
嘴唇磨成豁唇唇,两头闲话受够了。
如今大事成就了,冰公做媒辛苦了;
油涮饼子吃够了,两个亲家不问了。
有心给你买鞋穿,不知冰公脚长短;
酒一瓶、肉一方,冰公说媒有喜钱。
白面馍馍任你装,装来装去装了三对零两双。
看盅,新人告揖!”
媒人接过烟酒现金,从现金里抽出一两张回退给主家,称“回礼”,旧时,酬谢媒人讲究送一颗猪头,在当时已是重礼。
天上有个蟠桃会,地上有个儿女亲。
蟠桃会会的是各路神,儿女亲会的是外家亲。
老小外家是尊客,又挂红来又背礼;
山高路远又隔水,交通不便靠双腿。
黑水汗脸到这里,鼓乐迎接唢呐吹,
缎子被面把红挂,真把亲戚讨骗了。
给老小外家看盅,新人磕头!”
总管手持酒壶,象征性的比划一下往酒盅倒酒的动作,新人磕头,外家客回应:“免礼了!”
你们吃的是山珍海味,我们吃的是粗茶淡饭;
你们用的八仙桌子太师椅,
我们用的榆木桌子烂板凳;
山高路远又过沟,一绕就是大半天;
数九寒天行路难,指头冷得扳不展;
梳子篦子带齐全,铺毡翻床你不闲;
领上新人拜花堂,互换花瓶入洞房;
你们功劳就是大,一会事主来道答。”肥肉解成四四方,瘦肉切成细条条;
前锅肉、后锅汤,调料葱蒜摆一行;
拌凉菜、炒热菜,各类调料放得妙;生做熟、硬煮烂,十三花碗子满桌面;
喷喷香、味道鲜,吃得客人直称赞;
你来时亲衣蓝衫,现在油渍裹焉;
有心给你换两件,主家布票已用完;
洋碱胰子拿给你,快把衣服洗一洗;
酒一瓶,肉一方,白面馍馍任你装。
看盅,新人告揖!”
操起喇叭掌起号,吹得满院都热闹;
走时吹的大摆队,得胜回营吹回来;
迎来新娘进院门,两家合成一家人;
一杯水酒端给你,新人告揖表谢意。”
若总管与吹手熟识,就会编排调侃一下吹手,以增加现场热闹气氛。 “铜头子、木杆子,十个指头按眼子,两眼瞪成兔卵子,喇叭头滴些尿点子;
嘴里噙着竹片子,脸蛋鼓成圪蛋子;
吹热气、吸冷气,一口一口送死气;
想喝茶、无人端,喝口凉水把嘴舔;
走人前、吃人后,火堆旁边缓一缓;
只管吹、不能闲,累死累活无人管;
另边窑、睡冷炕,肚胀气鼓把屁放;
这回让你遭罪了,下回请你坐上头。”
远亲戚、近邻居,出力干活靠庄客;
东借桌子西借碗,搬来凳子又搬椽;
碟子寻来还缺碗,乱事杂活做不完;
前后庄子都跑遍,总管还嫌有点懒;
看盅,新人告揖。”
如今,一部分人家图省事,儿女结婚过事在县城或乡镇饭馆包饭,花大价钱雇请司仪主持婚礼,司仪按照西式婚礼的套路在短短一二十分钟内完成所有程序,草草了事。把很多传统的礼节性内容基本全丢了,缺了热闹,少了欢乐。以致年轻一代不喜欢赶事情,觉得没意思,白白浪费时间。
第三天,是新娘“回门”日,早饭后,新郎新娘跟随大客返回女方家,俗称“回门”。回门前,新娘要“交钥匙”,把箱子的钥匙交给婆婆,寓意已成一家人,愿意遵从婆婆的管理。“回门”的走后,婆婆打开箱子清点箱内物品,这时庄里的年轻后生们会乘机拿上箱内的鞋子互相追打嬉闹,俗称“扣花鞋”。
在娘家住上一两天后,岳父岳母亲自送新人回家,俗称“送回门”。这时,俩亲家相聚到一块,少不了酒席伺候,推杯换盏,热闹一番。新娘在婆家住够七天后,由娘家哥哥或弟弟寻回娘家,住够八天,俗称“站对月”,有“对七对八,两家都发”的说法。
志丹西川婚俗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浓厚的洛河流域独特风采,代表了洛河流域的民间文化特色,在洛河流域源远流长。随着社会文明,传统婚俗也在去粗存精,不断优化。近年来,西式婚礼不再是年轻人的首选,更要求个性化、多元化,曾被视为老套的传统婚礼,又逐渐变得越来越时尚,说明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追思和向往。这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再繁荣,对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7.5.18于延安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