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甘遂加甘草治狐臭(甘草配甘遂的配伍关系)

时间:2024-06-10 17:16:02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医圣张仲景及后世名医对头面部出汗认识和治疗妙招

前面十几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和调理方法;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并详细介绍了气虚多汗、阴虚内热多汗、肝郁血虚多汗、营卫不和多汗、湿热多汗的代表方加减运用: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逍遥散、桂枝汤、龙胆泻肝汤;多汗症和腋臭的严重程度分级;医圣张仲景治疗多汗症的九种治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接下来几篇和大家介绍一下不同部位出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有何不同,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医圣张仲景及后世名医对头面部出汗认识和治疗妙招。

头汗症,表现为头面部汗腺分泌过多汗液,超出机体正常体温调节所需量。当环境温度增高,情绪紧张或剧烈运动时头面部多汗症状尤为显著。头汗症分为三度:①轻度:多汗症状轻微,额头及面颊部潮湿;②中度:面颊、额头出汗可成水滴状;③重度:头面部出汗严重,汗液可沿面颊部、额头及两鬓连续滴下。轻、中度头面部多汗可被患者耐受,但重度多汗对患者生活、学习、工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

本文主要从中医的角度来谈谈头面部多汗症的治疗。关于头面部多汗症的论述详细的见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后世医家将本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且后世医家对于头面部多汗症的认识的治疗也多以仲景的理论为基础,所以本文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仲景是如何认识头面部多汗症的,以及有哪些治疗方法。中医有“头为诸阳之会”的论述,经过头部的经脉均为阳经,所以头部出汗多与阳经的病变有关。

1.邪热内蕴导致头汗出:

①胸膈郁热:《伤寒论》228 条栀子豉汤证: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豉汤由栀子、淡豆豉两味药,适用了胸膈内热轻症,胸膈有热,但热较轻,所以仅仅头部汗出,全身其他地方无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头汗即止。本方主证仅头部汗出,心中烦躁,可伴有口干,舌质红苔黄,脉数。

栀子豉汤方:栀子、淡豆豉。

②热与水结的结胸证:《伤寒论》136 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本证郁热与胸膈之水饮相搏,水热互结,热被郁遏而无出路,上越于头而得外出之机故仅见头汗出而周身无汗。予大陷胸汤泻热逐水,水饮得消、郁热得清所以头汗自愈。由于本方药性猛烈,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勿自行服用。本方主证仅头部汗出,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大陷胸汤方:大黄、芒硝、甘遂。(本方药性猛烈,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勿自行服用)

③ 湿热内阻证:《伤寒论》236 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阳明病本来主证就有大汗出,而此处湿邪阻滞,所以导致仅有头汗出,以茵陈蒿汤清利湿热,则湿热退而头汗止。本方主证仅头部汗出,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如果湿热重可以用茵陈五苓散。

茵陈蒿汤方:茵陈,栀子,大黄。

茵陈五苓散方:茵陈、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④热与血结的热入血室证:《伤寒论》216 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本证是热与血结导致但头汗出,针刺期门穴则愈。期门穴为肝经募穴,此穴位有疏肝理气活血的作用。热入血室指妇女经期、产后或施行人流,引产术后等,在血室(子宫)空虚之际,感受外邪所致病者。主证见下腹部或胸胁下硬满,发热恶寒,重则可有白天神志清醒,夜晚则胡言乱语,神志异常等。治疗除针刺期门穴外,仲景提到小柴胡汤也可以治疗此证。

小柴胡汤方:柴胡、黄芩、制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2.少阳枢机不利导致头汗出:

①《伤寒论》147 条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证是少阳胆经枢机不利,水饮内停所致,本证头汗出是因为枢机不利,水饮内停,郁热蒸腾于上导致仅仅头部汗出。治疗当和解少阳,使枢机畅通,内化水饮清热。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正如名医陈伯坛所说: “无柴胡则结不解而诸恙不除,无桂枝则阳不收而头汗不止,无干姜则寒不动而阴汗不至。“本方主证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或大便溏泄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 桂枝、 干姜、 瓜蒌根、 黄芩、 牡蛎、 炙甘草。

②《伤寒论》148 条少阳阳微结证: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此证也是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导致的但头汗出,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则头汗自愈。主证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小柴胡汤方:柴胡、黄芩、制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当然治疗得因时因地制宜,对于潮湿温热之地,病人除了少阳枢机不利外,常有湿热内生,蒿芩清胆汤比小柴胡汤更为适用。蒿芩清胆汤是俞根初根据南方多见湿热痰浊的病理特点,按照小柴胡汤的组方思想化裁而来,将主药柴胡、黄芩更以青蒿、黄芩。《通俗伤寒论》中何廉臣评价: “青蒿脑清芬透络,从少阳胆经领邪外出,虽较疏达腠理之柴胡力缓,而辟秽宣络之功,比柴胡为尤胜,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

蒿芩清胆汤方:青蒿、淡竹茹、制半夏、赤茯苓、黄芩、枳壳、陈皮、碧玉散。

3.寒湿阻络导致头汗出: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第16 条“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寒湿阻络也可以导致但头汗出,治疗以化寒湿为主,可以用五苓散。

五苓散方: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桂枝。

4.热盛津竭导致头汗出:

《伤寒论》111 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伤寒论》200 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此两条都是由于被火攻误治导致里热炽盛,津液匮竭,本来里热炽盛应该全身汗出,但由于津液匮竭仅能头部出汗。所以此两条提示我们里热炽盛,津液匮竭时会出现但头汗出,治疗当滋阴清热。

5 阴竭于下阳无所依附而上越导致头汗出:

《伤寒论》219 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此条为阳明病误下导致的津液下竭,下焦之阳虚阳气无以依附而上越,故额上汗出,手足厥。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第 17 条“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 若下利不止者,亦死”湿气重的病人误下,伤及里阳,阳气上越则额上汗出。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第 2 条“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本条为产妇产后血虚,虚阳上浮导致但头汗出,如果兼有大便干结,呕吐,不欲饮食,可以给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则愈。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 2 条中的女劳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 腹如水状不治。”女劳疸多得之于房事过多肾阴受伤,肾虚内热,虚热上蒸于头而见额微汗出。

此4条导致头汗出的病因皆是阴竭于下阳无所依附而上越导致头汗出,治疗此类头汗出当滋阴潜阳。

总结一下,仲景对于但头汗出的病机认识大体分为以下五条:邪热内蕴(胸膈有热、饮热互结、湿热内阻、热入血室)、少阳枢机不利、寒湿阻络、热盛津竭、阴竭于下阳无所依附而上越。后世医家多以仲景对头汗出的认识为基础,进行理法方药的丰富和完善。

明代名医张景岳《景岳全书·头汗》所言: “头汗之证有二: 一为邪热上壅,一为阳气内脱也。”清代名医刘奎《松峰说疫·论治·瘟疫杂症治略·头汗》曰: “头汗总为邪热,而阳气内脱者,间或有之。头为诸阳之会,三阴经不上头,故无头汗。所以头汗属阳经。”同时“头为诸阳之会”,全身阳经( 手、足三经和督脉) 均会于头,因此,头汗病证常以清阳热、潜浮阳、调和气机等法治疗为主。两个医家都认为头汗和内热和阳气内脱也。

清代名医张璐在《张氏医通·杂门》中记载:“头汗,头为诸阳之会,额上多汗而他处无者,湿热上蒸使然,或蓄血结于胃口,迫其津液上逆所致; 蓄血头汗出,剂颈而还,犀角地黄汤。头汗小便不利,而渴不能饮,此瘀蓄膀胱也,桃核承气汤; 胃热上蒸,额汗发黄,小水不利者,五苓散加茵陈,甚则茵陈蒿汤微利之; 伤寒胁痛耳聋,寒热口苦,头上汗出,剂颈而还,属少阳,小柴胡加桂枝、苓、术和之。”认为头汗出主要与湿热、淤血、少阳枢机不利有关。

犀角地黄汤方: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芍药,丹皮。

桃核承气汤:桃仁(去皮尖)、大黄、甘草(炙),桂枝(去皮)、芒硝。(此方较为峻猛,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茵陈五苓散、小柴胡汤见上。

清代名医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中详细地论述了面部不同部位出汗对应的脏腑及治疗方药:“人有汗出额上偏多者,以头为诸阳所会,故蒸热而汗,此就无病者言之也。又以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鼻属脾,颏属肾,额属心,三焦之火,涸其肾水,沟渠之水,迫而上属于心,故血虚而偏多汗,此就有病者言之,也宜额汗方。……湿邪搏阳,亦汗出头额宜参用胜湿汤、调卫汤。水结胸无大热亦出头额宜小半夏汤加茯苓。阳明胃实,亦汗出头额宜调胃承气汤。”

胜湿汤:苍术,厚朴,法半夏,藿香,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调卫汤:苏木、 红花、 猪苓、 麦门冬、 生地黄、 法半夏、生黄芩、生甘草、 当归梢、羌活、 麻黄根、 五味子。

小半夏汤加茯苓:法半夏、生姜、茯苓。

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芒硝。

除了清代名医张璐外,后世不少医家也认为头汗和邪气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有很多关系,遵从仲景用小柴胡汤治疗但头汗出的方法。如由金国名医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头汗》中提到:“寒湿相搏,与邪气半在表半在里,乃有头汗也。”《温疫萃言·头汗》分析:“三阴之经,皆至颈胸中,独三阳经上循于头,故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乃阴阳不和,邪居表里之间,故有是证,当以小柴胡和之。……若半表半里,则往来寒热,亦有微恶寒,手足冷,脉沉者。”清代名医唐宗海《血证论·出汗》中也提到:“但头汗出,身不得汗者,乃阳气内郁,冒于上而为汗,以小柴胡汤解其郁,则通身得汗而愈。”证明小柴胡汤是治疗但头汗出的常用方剂。

清代名医李用粹在《证治汇补·外体门·汗病章附饮食汗》中提到:“头汗者,以六阳之脉,上循于头;三阴之经齐颈而还。阴虚阳浮,故出头颈,不能周身。”还有清代名医陈士铎《石室秘录·敛治法》所言:“凡人头顶出汗,乃肾火有余而肾水不足。”也遵从了仲景提到了阴虚阳浮所致的但头汗出,治疗当滋阴潜阳或滋阴降火,可以用潜阳封髓丹或当归六黄汤加减。

潜阳封髓丹方:制附子、龟板、砂仁、黄柏、炙甘草。

当归六黄汤方: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黄芪。

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医集·丹溪手镜·头汗》提出:“头汗,邪热内畜不得越,蒸于阳经,且头汗为里虚表实,玄府不开,则阳气上蒸于头。”元·朱丹溪《脉因证治·自汗头汗》:“胃热上熏头汗。”遵从仲景郁热在里所致的头汗,可以用栀子豉汤或白虎汤加减。

栀子豉汤方见上。

白虎汤方: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清代名医陈鄂在《一见知医·头》中记载:“头汗,汗出至颈而还,血症也。独益中州脾土,以血药佐之,不易之法。”提出了补益脾胃活血化瘀治疗头汗的方法。

不过也有不少医家提出,小儿睡时惯常头部出汗,无其他症状者,不属病象,不必治疗。宋代儿科名医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太阳虚汗》中提到:“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也,不须治之。”明代儿科名医万全在《幼科发挥·心所生病·诸汗》亦分析说:“汗者心之液也,惟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本文总结了历代名医对于头汗证的认识和治疗方药,虽然不是全部医家的观点,但已经基本涵盖了古代名医对头汗认识的绝大部分,由于本文为了原汁原味的反应古代名医的观点,所以文中的医书原文引用较多,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朋友,可能读起来有点费力,文中所推荐的方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别是儿童、备孕妇女、孕妇及有重大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后面还会继续给大家讲腋汗、手足汗、胸汗、阴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韩剧《医道》中的经典镜头

第一个桥段:

许浚最初在柳义泰家做学徒,因为挑错了水,受到师父的斥责。他不知错在哪里,只得偷偷地去向小姐睿珍请教。睿珍耐心地告诉他,医家用水的法则。在中医中,对水质的要求特别讲究。

第二个桥段:

睿珍对柳道知说,她读过《乡约集成方》,王好古的《汤液本草》,葛洪的《抱朴子》,《医方类聚》,希望能临床。

第三个桥段:

三积大师考柳道知医术,问:“为什么人冬天要食用大米,夏天要食用大麦?”

三积说:“大米(韩国)成熟在盛夏阳光下,以便摄取阳气,所以冬天食用。”

问:“人为何会生病?”

答:“因为人的身体失去了平衡。”

三积问道知:“什么是医道?”

道知说:“不知道。”

三积说:“医道就是‘怜恤’。怜恤就是对有病的人要有怜惜和同情心。作为一个大夫,能够知阴阳,四气五味这一切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医道。”

三积对柳道知说:“大夫分为没有诚意;只给病人配药的大夫;依赖处方只让病人吃药的大夫;只想卖出昂贵药材的大夫;不看病人病情,只看病人外表的大夫;对贫困的人不理不睬的大夫;给没有病痛的人捏造病名,只想卖药的大夫。你想成为哪种?一个病人看到大夫的眼神,就能获得心理的安定!要想成为这样的大夫,就必须有一颗真正矜恤病人的心。”

第四个桥段:

李多喜病倒在柳大夫家,诊断出结脉,开了独参汤,睿珍给她喂苦味食物急救。临走时,多喜身体弱,阳虚,柳大夫给她开了四君子汤益气健脾。

第五个桥段:

患者得了鼓胀:因七情或饮食导致。虚实由肚子的软硬来判断。

第六个桥段:

柳义泰年轻时和杨礼寿有过一场"九针之喜"的比试。以下为百度对"九针之喜"的说明:

来历

在活鸡身上插入九根不同种类的针,直到看不到针头为止,不能让鸡感到疼痛或死亡。插针的人,要对鸡的内脏和肌肉瞭如指掌,否则无法达到如此境界。

因此第五针称之为「凡医」、第六针为「教医」、第七针称之为「名医」。华佗只准许达到此一境界的弟子为病人诊症。

第八针称之为「大医」,如果可以施到最後一针,即第九针的话,就能够以一根针诊治所有病症,称之为「太医」。

发展

据《黄帝内经》记载:“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这里所说的九针指的就是九种金属针。

《黄帝内经·灵枢》有一篇叫“九针论”,说当时的金属针有九种,即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

第七个桥段:

柳道知:从鸠尾最底部感觉紧绷,胸口闷连水也没办法喝,脖子僵硬等症状来看,就像是“结胸”。

柳义泰:结胸有哪些?

柳道知:结胸有大结胸,小结胸,寒实结胸,热实结胸,水结胸,血结胸,阴阳毒结胸,支结等。

柳义泰:要治疗”胸痛“及”胃痛“时有些必须遵守的原则,首先一定要分清楚是旧疾还是新病。发病初期应该用性质温和的药材,将寒气逼出体内,并且让病人腹泻。但是属于旧疾的郁症绝对不能用性质温和的药材,人参白术这种补充元气的药材会使疼痛更加剧烈。为他施针吧!

第八个桥段:

安光翼:

所谓医术,就是人类出自本能拯救自我的行为,因此当身体刺到异物时,用指甲将它拔出,也称之为”医术“,身体酸痛时去按摩,吃到腐败的食物,肠胃不适而呕吐也是一种医术。如果想了解医术,必须先了解人的身体。你可知道,人的身体就好像宇宙,生命的根源跟宇宙的根源相同。人的头形是圆的,因为它的形状跟天相似,脚有棱有形,是因为它跟地相似,天有所谓的春夏秋冬四季,而人体也有所谓的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六极,人有 六腑。天有九星,人有九窍。天有十二时,人有十二经络。天有二十四节气,人体有二十四俞。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人体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如果要治疗疾病,必须要先掌握自己的心。要使病人能够消除心中的疑惑,虚实的杂念以及过错,让身体处于平衡状态。将内心视为心与心相互契合,内心就会获得平静,而心情也会平和,那么病就能痊愈。

第九个桥段:

针的种类有鑱(chán)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总共有九种,( 《灵枢·九针十二原》及《九针论》所载),最好用使用已久的马辔 mǎ pèi来制作(这个地方不是很明白,有知道的朋友可以留言)。

第十个桥段

若要施针,必须先了解穴道的位置,穴道的位置是脏腑和经络气血集中的部位。一旦在这部位施针错误,就有可能送命 ,所以一定要找到正确的穴位才行。要找出穴位时,最重要的就是大夫的姿势,大夫不可以弯曲他的手臂和腿,如果坐着找出穴位,不可以低头和弯腰。站着找穴位时,不可以使身体往一边倾斜。已经找出穴道的位置之后,即使稍微移动了身体,穴位也有可能有所改变,因此必须特别注意。

第十一个桥段:

出现腹痛的症状时,以内关,中关,足三里为主穴加以施针,施针后,经过半个时辰,当不再感觉疼痛时将针拔出。

第十二个桥段:

导引术是将宇宙的精气蓄积在人体内,使五脏六府更加圆滑,人体内的脏腑和骨骼互相连接在一起,所以运用精气,将其部位导正,就可以预防所有的疾病。。。。。光翼开始教许浚五脏导引法保养身体。

第十三个桥段:

许浚教患者治疗狐臭:

寅时,将猪肉切成一毛钱大小夹在腋下 ,等天亮时再煮一两甘草饮下。如果无效,冬天抓活田螺,在养田螺水中放一粒葱头,五,六天之后,会整个化为水,再把水涂在腋下。

组成:精猪肉2大片,甘遂末60克,生甘草30克。

用法:精猪肉用甘遂末拌后夹腋下,至天明以生甘草煎汤饮下,良久泻出秽物,3~5次可愈。虚弱者隔日为之。

来源:《串雅内编》。

第十四个桥段:

三积大师对许浚和睿珍说:学习运气和呼吸有关,呼吸的原则是吐出不需要的气,将活的精气吸进去,要呼吸活络的空气,修炼的时间很重要。从半夜到白天的正午为止会产生阳气,这个时候最适合施行呼吸法。午后到半夜,是阳气沉寂的时候,所以不可以施行呼吸法。这里的呼吸指的什么?慢慢长时间的吸气,等到无法吸气,慢慢呼气的一种技巧。施行呼吸法时,必须抛开一切杂念,眼睛所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里所想的,要抛开这一切杂念。

第十五个桥段:

柳义泰对道知说:生气的时候气会沸腾,高兴的时候气会松懈,悲伤的时候气会减退,恐惧的时候气会沉寂,冷的时候气会收缩,热的时候气会排出,惊吓的时候气会混乱,疲劳的时候气会消耗,思考的时候气会集中,这九种症状称之为“九气”所引起的病。这时候该如何用药?

柳义泰:。。。。。。可是控制情绪比药来得更重要。

第十六个桥段:

治疗驻牙痛:将花椒弄成粉,放入盐巴熬煮后漱口,可以止痛。花椒粉直接涂牙上也可以。

第十七个桥段:

红春得了室女病,发烧昏睡不醒。

许浚让人先将生地黄榨汁给患者服用,嘱咐病患要多补充睡眠。

许浚解释室女病:“男人如果精力旺盛就会想到女人,而女人血气旺盛就想孕育生命,这是一种天理。但是女人过了适婚期若还是小姑独处,只有阴盛而阳却不足,即使想取得阳气,却无法达成,而产生内心交战,这时体内阴阳严重失调,并出现发烧现象,这就和郑奉士所诊断的疟疾极为相似。”“虽然以柴胡抑肝汤做了处方,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如果真的要根治,就必须接受男人的阳气。”

探析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

前面十几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和调理方法;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并详细介绍了气虚多汗、阴虚内热多汗、肝郁血虚多汗、营卫不和多汗、上热下寒多汗、湿热多汗的代表方加减运用: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逍遥散、桂枝汤、龙胆泻肝汤;多汗症和腋臭的严重程度分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今天给大家探析一下医圣张仲景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由于仲景对于多汗症的论述散落于各篇之中,今天只能给大家一下仲景常用于治疗多汗症的方剂和思路的分析。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书籍,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治疗疾病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验方,对于出汗《伤寒杂病论》中也有多处提到,由于篇幅太多本文就不一一列举,本文主要列举仲景治疗多汗症的常用九种大法和代表方剂。

大法一:调和营卫

对于营卫不和所致自汗前面我关于多汗症的文章中已经几次提到过,桂枝汤既可以治疗太阳病风寒表虚证,又可以治疗杂病营卫不和所致自汗。

第53条提出复发其汗,通过发汗的方法使营卫调和,从而止汗;第54条提出病人脏腑功能正常,仅仅是营卫不和,有时自觉发热(此处不是风寒表证,体温应该正常,只是病人自己感觉发热),这里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先其时发其汗”,就是在每次定时发汗燥热之前先用桂枝汤发汗,从而使营卫调和而止汗。这里医圣仲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很多医生一看出汗过多就用一堆的止汗之药,有时不仅达不到止汗的目的,并且容易使病邪郁遏在体内不能被排出,导致多汗症长期不好,此处53条是经常自汗出,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发汗则愈,没有特定时候。

第54条是有时燥热伴有汗出,而大多数医生在这个时候会想到阴虚内热的可能性大,用滋阴清热的药,结果可能由于药物较凉,导致病邪郁遏在体内不能被排出,导致多汗症长期不好,而仲景在此告诉大家可以在病人每次燥热发汗之前提前用桂枝汤发汗,使营卫调和了出汗燥热自然就好了,当然此处燥热出汗肯定和典型的阴虚内热症是有区别的,典型的阴虚内热证有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手足心发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而营卫不和证虽然也有燥热出汗,不过病人多半没有阴虚内热的其他表现,舌苔一般也是淡红舌薄白苔,脉缓为主。桂枝汤的运用和禁忌症在前面文章中已经详细论述,本文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既可治疗风寒表证,又可以治疗自汗的一代名方:桂枝汤》。

桂枝汤组成:桂枝、白芍、生姜、红枣、炙甘草。

大法二:扶阳止汗法

第20条仲景提到了风寒表证虽然使用了发汗的方法,但是发汗太过,导致了出汗不止,怕风,小便量少且不通畅(发汗太过津液不足所致),四肢痉挛、屈伸不利(发汗太过导致阴阳两虚,经脉失于濡养所致),可以用桂枝汤加制附子治疗。就算没有表证,对于阳虚兼有营卫不和的出汗桂枝加附子汤还是很好的方子。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白芍、生姜、红枣、炙甘草、制附子。

大法三:清解实热,益气养阴

前面已经给大家讲了内有实热是会导致热邪破津外泄,而出现大汗出的。而伤寒阳明实热证以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为主证。单纯以阳明实热为主,可以用白虎汤治疗,阳明实热兼有气虚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主症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兼有烦渴喜欢冷饮、少气懒言、精神疲惫,或轻微恶寒恶风,舌红少津,脉洪大。

白虎加人参汤方:生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人参。

大法四:清宣郁热

221条文也是阳明病郁热在里导致的心中烦躁不安,发热汗出;228条阳明病没有腹实证导致的误下导致的心中烦躁不安,只有头部汗出;两者都是阳明病导致的郁热在里导致的烦躁汗出,治疗以清宣郁热,栀子豉汤为主方,全方药仅两味,但效果明显。

栀子豉汤:栀子、淡豆豉。

大法五:通腑泻热

此法亦为治疗阳明病之法,但通腑泻热主要治疗的是阳明腑实证,多有大便不通;白虎汤是治疗典型的阳明经证,有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但无大便不通;栀子鼓汤主要治疗郁热在胸中。所以三方虽然都治疗阳明病多汗,但是治疗所针对的证型还是有区别的。阳明腑实证内热结于胃肠,用承气汤治疗,热邪得泄,其汗自止。手足多汗为阳明经有热的表现,承气汤为猛药,不可久服,中病即止。临床手足多汗多为阳明热证,根据不同情况可以使用上面三种治疗治疗阳明实热所致手足多汗及全身大汗。

大承气汤方: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小承气汤方:大黄、枳实、厚朴。

大法六:泻热逐水开结

本证为饮热互结于胸中所致的病变,表现为心下痛、按之则硬,大便不通,舌上干燥,口渴,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部硬满疼痛不能用手触碰,出汗仅头部出汗,其他地方无汗。治疗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开结。本方药性峻猛,切勿擅自服用,使用当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气。此处仲景提示我们饮热互结会导致头部出汗,临床我们可以用泻热利水的方法治疗饮热互结所致头部汗出。

大陷胸汤方:大黄、芒硝、甘遂。(此方药性峻猛,且勿自行使用,需要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大法七:清热利湿

此处是阳明病的变证,阳明病如果发热汗出,尚可使湿热有排出的机会,所以不会发黄,但是如果仅仅头汗出,到颈部以下就不汗出了,且小便不利,口渴大量饮水,这个就是瘀热在里,不能排出,所以会发黄,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治疗,湿热退去,则汗自止,这里提示湿热内阻可以导致仅仅头部汗出。临床上确实不少由于湿热重导致的出汗,茵陈蒿汤对于没有发黄的湿热出汗也可以应用,若无大便不通,湿气重,可以用茵陈五苓散治疗。

茵陈蒿汤方:茵陈、栀子、大黄。

大法八:和解枢机,温化水饮

此证是伤寒经过一段时间,经过发汗和攻下后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胀满、心烦等症,此证为少阳证,但是少阳证一般小便是通利的,此处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可以判断有水饮阻滞胸中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温化水饮则诸证自止,头汗自愈。本方对于没有伤寒的患者亦可应用,只要符合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于里导致的头汗出,即可应用本方治疗。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桂枝、干姜、瓜蒌根、黄芩、牡蛎、甘草。

大法九:回阳救逆

对于亡阳的病人会表现为大汗出不止,此证类似现代医学的休克,现代也有参附注射液可以使用。四逆汤的主证多为神疲欲寐、恶寒肢厥、呕吐腹泻、冷汗不止,舌质淡苔白,脉沉微细。急用四逆汤回阳救逆。生附子有毒,仅用于亡阳患者的抢救,阳虚病人多用制附子。

四逆汤方:附子、干姜、炙甘草。

本文给大家分析了医圣张仲景常用治疗多汗的九大治法和方药,可以为我们临床开阔视野,提供依据。当然《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多汗的论述远不止于以上条文,本文仅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条文和常用方。

由于临床变化复杂,具体诊断和用药建议在医师的指导下应用。

截至此文,已有十几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的原因和治疗调理方法,后面还会给大家介绍更多多汗症的相关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