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致力于推广无创治疗狐臭,也就是非手术治疗狐臭,但是很多人有疑问,认为手术都不能根治狐臭,非手术怎么能解决狐臭呢?这是很多人普遍存在的认知上的误区,今天就聊一聊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区别在哪里。
首先,来了解一下手术治疗狐臭。
第一,手术的治疗范围比较局限。在临床中,大汗腺主要分布在腋毛区域及腋毛外1cm的范围内,这就是我们需要治疗的范围。然而,无论是常规手术还是微创手术的治疗范围都很难达到腋毛外1cm的范围,所以说手术方式的治疗范围有限,并不能将腋下的大汗腺完全清除。
(图中白色区域为之前手术治疗区域,黑色区域为未治疗区域)
(手术和无创治疗范围对比图)
第二,手术治疗风险大。微创手术治疗一般是在腋下开个3厘米左右的小口,用刮勺反复的在腋下搔刮或者是用剪刀来剪,主要是清除皮下的脂肪层,达到清除大汗腺的目的。这2种方法治疗时要注意不能把腋下皮肤刮得太薄或者剪得非常干净,如果说刮的太薄或者剪得太干净的同时也会破坏腋下皮肤的血液供应,导致皮肤出现缺血性坏死,腋下留下难看的疤痕,这就说明了手术治疗时的风险相对比较大。
(手术后引起的皮肤坏死)
上面讲了手术治疗狐臭时存在两个弊端,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无创治疗狐臭。
无创治疗包括清新微波和黄金微针射频消融,这两种治疗方法都是通过无创的方式来破坏大汗腺,相对手术来讲有很大的优势。
第一:治疗范围大。可完全达到腋毛外1cm的区域,因为它的治疗不像手术那样去剪、去搔刮腋下的大汗腺。如何确定治疗范围呢?一是根据腋毛的区域,向外扩展1cm;二是根据碘淀粉试验的出汗范围向外扩展1cm。这都是无创治疗可以做到的,从而确保了治疗效果。
(根据碘淀粉试验确定治疗范围)
第二,无创治疗虽说是非选择性破坏大汗腺,但是这2种治疗方法能够定位到我们需要治疗的深度,比如3mm、4mm、5mm,也可以调节治疗能量的大小,这样就能够比较精准的来破坏大汗腺,同时表皮也没有损伤,治疗之后皮肤完全没有创口,不会留有疤痕,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但是也有一个缺点,因为是无创治疗,对于中重度的狐臭患者来说很难通过一次治疗,完全清除腋下的大汗腺,一般需要2-3次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很多比较严重的患者做了一次无创治疗之后,味道没有完全消失,就认为无创治疗无效,失去继续治疗的信心,其实这是不对的。并不是真的无效,而是一次治疗未能达到你所期望的效果,需要2-3次治疗才行。这也是大家对无创治疗狐臭的一个认知误区。
(清新微波治疗狐臭前后对比)
随着科技的发展,能够通过无创的方式来解决狐臭问题,难道你还要去选择有创治疗吗?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用最先进、最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问题,这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之前由于没有无创治疗的方式,迫不得已去选择手术治疗,而现在既然我们有更好的,更先进的方法,为什么还要去选择做手术呢?谁会愿意让自己吃这个苦,受这个罪,不仅留下挥之不去的疤痕,还依然存在味道?所以,选择无创治疗狐臭,才是明智之举!
通过无创治疗,让每一位狐臭患者自信生活!
本文由皮肤科博士程锋刚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有句老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但“腋来香”总让人头疼不已!那些饱受腋臭困扰的俊男靓女们,夏天一到,“蒸煮烘烤”模式下各种味道肆无忌惮的挥发,尤其在地铁公交等密闭空间,身边总有“腋来香”护体,不会有人靠近!
虽说腋臭不会对人健康造成影响,但却严重影响人际交往,甚至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狐臭”学名腋臭、臭汗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异味产生与腋窝部顶泌汗腺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腋臭患者顶泌汗腺数量更多,腺体体积更大,分泌旺盛。顶泌汗腺的分泌物排出体外后经腋窝表面细菌分解而产生不饱和脂肪酸形成臭味。多在青春期发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青春期患者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若不积极治疗,不仅给患者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动带来很大影响,甚至造成交际障碍、自闭等心理问题。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有20年治疗腋臭的经验,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腋臭,效果好、复发率低、恢复时间短、患者痛苦小,现成功治愈众多患者。
其中肉毒素注射是近年来治疗腋臭的新方法,其注射于顶泌汗腺处可以有效地抑制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冲动,以减少汗液的分泌从而治疗腋臭。肉毒毒素治疗腋臭,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对生活、学习、工作等影响极小,适合工作繁忙等患者。据了解,此类治疗需要多次注射。
点击上方“医师报” 关注我们
古哲人曾言,“只有生过病的医生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同样,只有切身体会过疾苦,才能触及灵魂,施以患者真挚的关怀。本文的主人公是徐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他叫刘勇。一起来听他聊聊十年的医者路程,一起来感受他的这十年磨一剑的医路人生。
职业与人是一个“互塑”的过程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诗人贾岛以剑客的口吻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抱负。然,刘勇正像这首诗里所描绘的一般,同样用了十年将自己打磨成了一把“利刃”,开启人生的觉悟,从同情到共情,从慈悲到博爱,从刀剑相加到抚慰安顿。
1989年,十年寒窗,考上了心心念念的医科大学。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是,在此之前的五年,他一直目睹父亲深受糖尿病的折磨,这让年少的他对医生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情感。这一年,虽然高考的专业选择多多少少有一些“父命”的因素,但怜悯恻隐的初心,让他义无反顾的选择医学。
1999年,刘勇自大学毕业后正式、全面地接触到了肿瘤学。当时肿瘤治疗刚刚起步,中国大部分医院并没有肿瘤科。刘勇所在的医院开始组建肿瘤科了,院领导看到了这个年轻医生的潜力,认为他不管在临床思维还是业务能力上,都是不二人选。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刘勇不断接触国际最新临床试验、接轨临床治疗新思维,开始了解肿瘤的标准化方案。就这样一路走来,他体会到科学发展带动学科发展,学科发展又带动个人成长,而个人的成长反过来又可以推动学科发展,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刘勇说:“有时候不是人选择职业,也不是职业选择人,而是相互选择,这是一个彼此互塑的过程”。这一年,一把锋利无比,刃白如霜的宝剑,已经跃跃欲试。
2009年,随着肿瘤治疗不断突破,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大幅提升,作为一名肿瘤科的医生,到底能为患者做点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刘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读博。他认定了走肿瘤姑息治疗的路子,要在姑息治疗领域为患者打造一方天地。他要纠正不必要的治疗方案;他要让患者存活得更有尊严;他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师从于世英教授。这一年,宝剑再次蛰伏,为的是厚积薄发。
2019年,对于刘勇是收获的一年,首届CRPC姑息未来之星、蔚蓝丝带特邀专家、空中课堂的讲者、贫困患者家庭援助基金项目的审评人、CRPC指导下中国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淮海协作组组长、他还是美丽的《枕边书》阿白韶华生命的最后守护人。
“在学术上,我找到了突破点。”如今,刘勇的身份已不仅仅是一名肿瘤内科的医生,更多的社会任职,让他的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中的他大爱至真,大术至诚;生活中的他,仍旧被自己戏称有孩子气。
这一年,利刃出鞘。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还原了一天天披星戴月,诠释了一次次临危不惧,他已把救死扶伤这种本领揉进骨血,化为本能。
往期回顾
▶ 总编周语·萍说医疗|相比暴力伤医,这些行为对医生来说同样负担沉重!
▶ 总编周语|患者不愿找SCI高产医生看病?这个信号意味着啥……
▶ 总编周语|医生不是“药神” 政府才是!
▶ 总编周语|你为什么不快乐?
▶ 总编周语丨不能把科学殿堂当名利场
▶ 总编周语丨向节日里最忙碌的人致敬
▶ 医师报自导自演微电影|饮食有道,如此肾好!
▶ 【视频】2019医师报:致敬生命 致敬医者
▶【视频】2018医师报:为梦插翅 化茧成
编辑:霍元杰 审核:秦苗 张广有
目前300000 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