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你聊聊腋臭。
为啥说这个?因为夏日酷暑马上就到了,有腋臭毛病的朋友,可能会增添苦恼了。
关于这个病,我想说说它和脾之间的关系。
在我看来,有很多腋臭患者,他们的脾,存在问题。
之前一个女孩子,当时是个学生,24岁,姓孙。
按理来说,女孩子,应该是体香阵阵,令人赏心悦目的。但是这位,不一样。她有严重的狐臭,臊气浓重,令人不敢接近。
她的两个腋下,常年出汗,而且汗液发黏,衣服都可以被染黄。这症状,一年四季皆有,经前和夏季尤为严重。
因为自己的狐臭,这女孩显得特别悲观自卑。24岁了,没有过初恋,很少和男孩子接触。
后来,她求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身体较为肥胖,脉滑,舌淡苔白浊。细问得知,平时喜欢吃肥甘厚味,没有油水和香的东西,基本是吃不下饭的。
平时,则身体倦怠、不爱动,大便溏。最近这段时间,口淡无味,食欲一般,遇上自己不感兴趣的食物,干脆一口都吃不下。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为其开了一张配方,我们看一下:
汉防己,生黄芪、炒白术,苍术、茯苓皮,泽泻,车前子(包)、车前草,生甘草。
这个药,水煎服,一共是服用三剂。
结果,三剂药用下去,患者明显感觉到腋窝处汗水已经减少了,气味变淡了。
药已中的,原方加入滑石(包),再投6剂。
六剂用完,气味大大减轻,十去七八。效不更方,再用八剂。结果,这一次,出现了反复,患者月经来潮,旧疾复发,味道又浓重起来。
这时候,医家将防己和黄芪的用量提高,并加入川芎和丝瓜络,再投。
到最后,患者诸证悉平,味道没了,汗也不出了。
这就是医案的全部经过,我给你复述了一遍。
读者朋友,你看这么长时间,也应该对基本的中医辨证,有所了解了。在你看来,这个患者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没错,就是脾虚湿盛。
这个患者,脉滑,舌淡,苔白浊,这是典型的湿浊内蕴的舌脉。湿浊源于脾虚。脾虚气弱,患者就便溏、倦怠、食欲不振、口淡。
脾虚,湿浊内生,上壅于腋下,这就形成了狐臭、腋汗。
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这个狐臭在中医皮肤科里头,是很边缘的一个病。有相当一部分中医皮肤科专著,根本不提这个病。
提到了,其实也是简单说一嘴,基本上就认为此病源于遗传,或者是源于湿热郁于腠理。
至于说治疗,中医基本都主张外用药,很少提及内服药。
但是,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相当一部分狐臭患者,有脾虚的倾向。他们往往形体偏胖,乏力多汗,食欲正常或食少腹胀,大便多不成形。只不过,有些人相对明显,有些人只是具备这方面的倾向。
本来嘛——湿浊之邪的产生,就是源于脾的。这是千古定论。因此,对部分患者而言,狐臭以脾虚论治,是天经地义的。
上头医案中这个患者,显然属于脾虚湿盛。那怎么办?健脾利水、祛湿化浊。
我们再看看医案里的方子——
汉防己,生黄芪、炒白术,苍术、茯苓皮,泽泻,车前子(包)、车前草,生甘草。
这个配伍,其实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记载的防己黄芪汤的加减。
防己黄芪汤,是一首经方,其基本组成,就是防己、黄芪、甘草、白术、生姜、大枣这几味药。它最初是治疗表虚不固、水湿内蕴所致的风水、风湿,功效在于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也就是说,它既有祛风利水散邪的一面,也有补脾益气固本的一面。后世医家,常常用它治疗风湿病。
由于这个方子,既能健脾益气,又能利水除湿,因此用在脾虚湿盛所致的腋臭患者身上,就比较适合。
其中,防己、泽泻、车前子、车前草、茯苓皮利水除湿,黄芪健脾益气,白术配苍术苦温燥湿健脾。
这样,患者的脾恢复了运化之功,杜绝了脾湿的生成源头,同时又把业已形成的湿浊,通过利尿的方式排出去。患者的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了。
这就是大体用药思路。
我个人感觉,防己黄芪汤治疗脾虚湿盛、湿浊内蕴所致的腋臭、腋汗,是比较合适的。我自己也曾偶有应用,证实确有一点效果。
当然,这里头的防己,必须是俗称的汉防己。广防己,有肾毒性,已经不可以作为药材使用了。这个必须注意。
当然,如果你问,所有的腋臭患者,都适合这个方法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有些患者,纯粹属于湿热所致,这个时候必须得想办法化解湿热。
有的人,完全就属于遗传,根本辨不出来其他症候,那就没办法用健脾除湿之法。总之,只能是面对有相关症候的人,才能考虑用符合病因病机的方药来治疗。
因此,对于文中医案里的配伍,非专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照搬。
另外,有腋臭的人,务必注意饮食。有时候,你之所以腋臭,说白了,就是你吃进去的食物,在你的身体里变臭了!
要想做一个清爽的人,你的饮食,务必清淡。清淡的饮食,造就清淡的身体内环境,你的体味,自然也就清新了。
好了,这个办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
点击右上角立即关注,更多健康内容不再错过,不定期惊喜送给你
生活中很多人都正在被皮肤病所折磨,狐臭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这种疾病给患者自身影响以及伤害都是非常大的,患者朋友只有及时的接受治疗才能尽快的康复,目前随着医学的进步,治疗狐臭的方法正在逐渐增多,注射治疗、饮食治疗、微创手术等都是很不错的选择,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几大疗法做具体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临床外科手术疗法治疗狐臭不容易复发
①、传统手术治疗:传统手术包含的种类很多,但是基本上都是可以治愈狐臭的,但是在术后的一些处理上并不先进,总是留下很大的疤痕。具有创伤伤口大,不美观,易复发的缺点。
②、微创手术治疗:现在的医院基本上都是微创手术治疗狐臭,采用特制的器械纳米刀,仅在腋下褶皱处开一个3-5毫米的小切口,在可视的状态下,将产生臭味的大汗腺破坏并清除体外。
③、狐臭刮吸手术:是在腋窝部切开一个可伸进刮匙或吸头的小切口,然后利用刮匙或吸头直至真皮下汗腺层次进行刮吸。因为切口小,看不到手术区,不能彻底清楚大汗腺,并且有一定盲目性。效果不是很理想,一般只能去掉50%左右的臭味。而且有出血和误伤血管神经的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二、合理用药对症治疗狐臭不容易复发
①、内服药物:通过身体内部循环系统,作用到病变部位。内服药的药理也不相同,收敛干燥,避免汗液的过多分泌。抑制并杀灭细菌,减少微生物的分解释放作用,是治疗狐臭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
②、注射用药:局部注射是将明矾液、无水酒精、消痔灵液等注射到双侧腋窝皮下,使周围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然后发生粘连,从而达到破坏腺体或阻断其排除途径的目的。但本方法一般适用于症状轻微、恐惧手术的患者。优点是操作简单、痛苦小,治疗时间短。缺点是药物注射量不易控制,如药物注射太多,可以导致血管栓塞,引起皮下坏死。注射太少又达不到治疗目的,而且伤愈后可能有皮下硬化结节出现。
③、外用药物:应用各种具有抑汗、收敛、杀菌、防臭等作用的药物涂擦腋下,从而达到消除狐臭的治疗方法。优点是简单易行,无创伤,无痛苦,但是只对症状轻者有效,因为大汗腺没有被破坏,因此容易复发,需要反复用药,部分患者可能产生局部过敏反应。症状较轻者可以一试,但完全治愈的可能性不大。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药浴对人体具有独到功效,自古以来一直受医学界重视。在医药界流传“董奉敷浴治疠”的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与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为杏林文化的开山鼻祖,他曾用外敷和药浴之法治疗一严重的疠疫病人。
一天,婆媳二人用板车拉着一中年男子来到杏林草堂,一见董奉,纳头便拜。董奉连忙扶起老妇人,问明情由。原来车上躺着的中年男子是老妇人的独生子,多年来肢体疼痛、麻痹,近来发展到手脚难以屈伸,周身肌肤溃烂不堪,体臭难闻,疼痛难忍。
董奉将3人让入草堂,仔细察诊观脉,见患者腕、肘、膝、踝红肿,舌苔泛白,脉象时急时缓。董奉诊疗后心中已然有数。董奉叫患者在内房坐着休息,自己取出杏树皮、杏树根、桑葚、蒲公英等药物和一匹麻布置于锅中同煎,汤药煎熬好后,令患者除去全身衣物,赤身裸体,遂用蘸有药水的麻布将其全身裹得严严实实,此为外敷疗法。少顷,患者大汗淋漓,说感到好像有一条一尺长的舌头在舔舐他的全身,疼痛难耐,气息如牛。
董奉听后,确诊此为疠疫无疑,感到外敷已起功效,就将事先准备的中药煎剂放入加有温水的浴桶之中,让患者泡浴半个时辰。随后,董奉拿了20包药,让患者回家每日如此泡浴一次,且嘱咐患者不要吹风。
患者来时不能行走而用车载之,回去时已能自己行走。患者回家后遵医嘱用中药泡浴,起初疼痛难忍,10多天后身上表皮全部脱落,疼痛全消,20天后,疾病痊愈,且肌肤像新生婴儿一般,白皙如凝脂。董奉所用外敷和药浴之法治疗疠疫的功效可见一斑。
药浴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所谓香汤,就是用中药佩兰煎的药水,其气味芬芳馥郁,有解暑祛湿、醒神爽脑的功效。
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云中君》里记述:“浴兰汤兮沐芳华。”就是说洗澡水里面放了兰花,洗了之后散发香气。其弟子宋玉在《神女赋》中亦说:“沐兰泽,含若芳。”明代文学家余有丁在《帝京午日歌》中描写民间习俗就有“祓祥(fu 古时一种除灾求福的祭祀)却把兰汤浴”的诗句。
我国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治婴儿癫痫的药浴方。《礼记》中讲“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黄帝内经》中有“其受外邪者,渍形以为汗”的记载。
可以说,药浴的历史源远流长,晋、南北、隋唐时期,临床医学发展迅速,药浴被广泛的应用到临床各科,到了宋、金时期,药浴的方药不断增多,元、明时期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元代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记有“国人寻常有病,多是入水浸浴及频频洗头便自痊可。”可见当时药浴已成为当时医生和百姓常用的一种治病方法。到了清代名医辈出,名著相继问世,随着《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中医药外治专著的出现,中药药浴疗法已发展到了鼎盛阶段,进入比较成熟和完善的阶段,成为一种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而受到中医的推崇。
在古代,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古时候端午节也有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其中“浴兰汤”就是其中的一种。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为俗,所以端午节也叫“浴兰节”。在广东,则用艾、蒲、兰、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药浴的风俗至今尚存。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传统的药浴,如藏浴、苗浴、瑶浴等。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具有悠久的历史,它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以达到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目的,深受藏族民众的欢迎和喜爱。2018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瑶族他们生活在多雨多雾的大山中,湿气严重,尤其妇女更易受到湿气的侵袭,但那里的女人还被评为“世界上身体最健康的女性”,产后的瑶族妇女3天后便可下地劳作,上山砍柴,而且体型苗条,面色红润,很少得妇科病。究其原因,就是她们常泡“瑶浴”,用大山采来的草药沐浴,已经形成自己民族的特色疗法,2008年,瑶族药浴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其形式多种多样:全身浴分为“泡浴”和“淋洗浴”,俗称“药水澡”;局部洗浴的又有“烫洗”、“熏洗”、“坐浴”、“足浴”等之分,尤其“烫洗”最为常用。
药浴用药与内服药一样,亦需遵循辨证用药的原则,根据各自不同的体质、时间、地点、病情等因素,谨慎选用不同的方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煎药和洗浴的具体方法也有讲究,可将药物粉碎后用纱布包好,或直接把药物放在锅内加适量清水,浸泡20分钟,然后再煮30分钟,将药液倒进浴盆内,待温度适度时即可洗浴。在洗浴中,其方法有先熏后浴之熏洗法,也有边擦边浴之擦浴法。
通过药浴使所用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起到调整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濡养全身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免疫力和肌肤的弹性,还能起到美容肌肤、抗衰老的作用。
下面推荐几款常用的药用方,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
▋跌打损伤方:苏木、松节各250克,赤芍、红花各60克,川芎、羌活各40克,煎水洗浴。洗浴时应不断对药液加温,加强药性渗透力。
▋风湿疼痛方:丝瓜络、千年健、海风藤、桑枝、五加皮、透骨草、虎杖各12克,煎取药汁,倒入浴盆中,加热水至能够浸没患处为度。水温应该保持在45~50℃左右,以皮肤能忍受为度,每天洗浴1次,每次浸沐擦浴30分钟。此方法适用于腰背部以及各个大关节的风湿疼痛。以皮肤能忍受为度。
▋疮疡湿疹方:苦参、白藓皮、野菊花各30克,黄柏、蛇床子各15克,煎取药汁,倒入浴盆中,加温水到能够浸渍患处为度,水温适中,每天洗浴1次,每次浸泡30分钟。如果是妇女阴道滴虫或者外阴溃疡,男子阴囊绣球风或者肛门湿痒,也可以用此方局部熏洗或者坐浴。
▋咳嗽气喘方:麻黄、细辛各30克,桂枝50克,紫苏100克,煎水洗浴。注意:体弱者不宜洗浴太久,免致汗出过多而伤阴。
▋防治婴幼儿痱子方:金银花10克,连翘30克,煎取药汁倒入浴盆中,加温水3~4面盆,使水温在35~40℃,为婴幼儿洗浴,每次浸泡30分钟,一剂药可以洗浴2次。
▋治狐臭方:芙蓉叶、藿香、青蒿各30克,煎取药汁,倒入浴盆中,加温水适量洗浴,同时用药液敷擦两侧腋窝。隔天洗浴1次,每次30分钟,能减轻或者消除腋臭。
▋护养皮肤方:玫瑰花、茉莉花、枸杞子各适量,煎取药汁一大杯(约500毫升)倒入浴盆中,加水洗澡,每天1次,能够使妇女皮肤柔嫩润滑,同时,还能预防夏秋季皮肤病。
需要注意的是,饭前饭后30分钟内不宜进行药浴;高热大汗、高血压病、主动脉瘤、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等患者也不宜使用药浴;对于年老和心肺功能不好的患者,不宜单独药浴,应有家属协助,而且时间不宜过长;起浴后皮肤表面发红,并持续30分钟至1个小时的发汗均属正常的药效作用,但注意不可蓄意吹风,以免受寒;孕妇及女士月经期间避免使用。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公众号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