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体质的人,不仅体型肥胖,还有一股异常难闻的狐臭,整天无精打采,慵懒乏力。
满月脸、啤酒肚,看似身强体壮,实则弱不禁风,出汗多,容易感冒,鼻炎常发。
肌肉松软,特别是肚子上的肉,跟个棉花枕头似的,脸上的肉走两步都会波浪起伏。
手脚时不时还会浮肿。
大便不成型,或者是先干后稀。
舌头又胖又大,又白又润,两边都是牙齿印。
曾有患者说经常被身边的人笑话:胖就算了,还懒;懒就算了,还有狐臭。
这给患者朋友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
今天给大家介绍张仲景的一个经方,原方本来是用来治疗身体浮肿、出汗多、身体沉重的。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第二篇第二十二条中写道: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但是,近现代中医家经过不断地临床实践,常用本方减肥、治疗狐臭、改善精神状态等。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肥胖、慵懒、狐臭?
中医认为,肥胖是因为肺脾肾的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异常,痰饮水湿排泄障碍,停聚体内,充斥皮里膜外。
慵懒是因为痰饮水湿停聚之后,阻碍了气血的流通。
狐臭浊邪引起,浊是痰饮水湿停聚日久,化腐成浊所致。
知道问题的源头,我们再来谈怎么治疗。
张仲景的这个方叫做防已黄芪汤,由防己、黄芪、白术、生姜、大枣、甘草6味药组成。
上面所说的肺脾肾功能失调,实际以中枢脾胃为核心,其中白术、甘草、大枣三味药,是张仲景治疗脾虚的常用药对,脾健则水湿来源被阻断,这是治疗水湿停聚的治本之法。
阻断了水湿的来源,那已经形成且停聚的水湿应该怎么处理?
可用生姜和防己。
生姜就是我们平时做菜用的生姜,它药性辛温,辛温能行、能通、能散,走而不守。
中医人有两句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一句是: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另一句是:湿盛则阳微。
所谓湿盛则阳微,就是说湿气重,容易导致阳气不通,表现为阳虚的症状,但实质是湿引起。
所谓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就是说想要打通这种湿所致的阳虚,是不能用温阳的方法,可以通过利小便把湿排泄出去,阳气自然就通了。
而防己正是通利小便、排泄水湿的常用药,它有一个特点是擅长走肌肤之里,正如古代医家尤在泾在他的著作《金匮要略心典》中所述:
风湿在表,法当以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已驱之肌肤之里。服后如虫行皮中,及以腰下如冰,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芪、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
如果说生姜的作用是把水湿散开,那防已就是把散开的水湿运送到膀胱,通过小便排泄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祛湿喜欢利小便的道理。
至于为什么要用黄芪。一是为了配合白术、甘草、大枣健脾补气,二是为了配合白术治疗表气虚,提升肌表的抗邪能力,达到固表止汗的作用,主要针对的是多汗、易感冒和鼻炎反复发作这几个症状。
白术、甘草、大枣、黄芪,调脾胃以治本,以阻断痰饮水湿的源头。
生姜散水行水,防已利尿利湿,以治湿之标。
水湿去则不凝聚,不凝聚则不化浊,无浊则狐臭可除。当然,也可以配合祛湿化浊的蚕沙、人中黄等加强疗效。
(五)总结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具体还是因人而异、灵活加减,才能使疗效最大化。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你聊聊腋臭。
为啥说这个?因为夏日酷暑马上就到了,有腋臭毛病的朋友,可能会增添苦恼了。
关于这个病,我想说说它和脾之间的关系。
在我看来,有很多腋臭患者,他们的脾,存在问题。
之前一个女孩子,当时是个学生,24岁,姓孙。
按理来说,女孩子,应该是体香阵阵,令人赏心悦目的。但是这位,不一样。她有严重的狐臭,臊气浓重,令人不敢接近。
她的两个腋下,常年出汗,而且汗液发黏,衣服都可以被染黄。这症状,一年四季皆有,经前和夏季尤为严重。
因为自己的狐臭,这女孩显得特别悲观自卑。24岁了,没有过初恋,很少和男孩子接触。
后来,她求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身体较为肥胖,脉滑,舌淡苔白浊。细问得知,平时喜欢吃肥甘厚味,没有油水和香的东西,基本是吃不下饭的。
平时,则身体倦怠、不爱动,大便溏。最近这段时间,口淡无味,食欲一般,遇上自己不感兴趣的食物,干脆一口都吃不下。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为其开了一张配方,我们看一下:
汉防己,生黄芪、炒白术,苍术、茯苓皮,泽泻,车前子(包)、车前草,生甘草。
这个药,水煎服,一共是服用三剂。
结果,三剂药用下去,患者明显感觉到腋窝处汗水已经减少了,气味变淡了。
药已中的,原方加入滑石(包),再投6剂。
六剂用完,气味大大减轻,十去七八。效不更方,再用八剂。结果,这一次,出现了反复,患者月经来潮,旧疾复发,味道又浓重起来。
这时候,医家将防己和黄芪的用量提高,并加入川芎和丝瓜络,再投。
到最后,患者诸证悉平,味道没了,汗也不出了。
这就是医案的全部经过,我给你复述了一遍。
读者朋友,你看这么长时间,也应该对基本的中医辨证,有所了解了。在你看来,这个患者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没错,就是脾虚湿盛。
这个患者,脉滑,舌淡,苔白浊,这是典型的湿浊内蕴的舌脉。湿浊源于脾虚。脾虚气弱,患者就便溏、倦怠、食欲不振、口淡。
脾虚,湿浊内生,上壅于腋下,这就形成了狐臭、腋汗。
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这个狐臭在中医皮肤科里头,是很边缘的一个病。有相当一部分中医皮肤科专著,根本不提这个病。
提到了,其实也是简单说一嘴,基本上就认为此病源于遗传,或者是源于湿热郁于腠理。
至于说治疗,中医基本都主张外用药,很少提及内服药。
但是,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相当一部分狐臭患者,有脾虚的倾向。他们往往形体偏胖,乏力多汗,食欲正常或食少腹胀,大便多不成形。只不过,有些人相对明显,有些人只是具备这方面的倾向。
本来嘛——湿浊之邪的产生,就是源于脾的。这是千古定论。因此,对部分患者而言,狐臭以脾虚论治,是天经地义的。
上头医案中这个患者,显然属于脾虚湿盛。那怎么办?健脾利水、祛湿化浊。
我们再看看医案里的方子——
汉防己,生黄芪、炒白术,苍术、茯苓皮,泽泻,车前子(包)、车前草,生甘草。
这个配伍,其实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记载的防己黄芪汤的加减。
防己黄芪汤,是一首经方,其基本组成,就是防己、黄芪、甘草、白术、生姜、大枣这几味药。它最初是治疗表虚不固、水湿内蕴所致的风水、风湿,功效在于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也就是说,它既有祛风利水散邪的一面,也有补脾益气固本的一面。后世医家,常常用它治疗风湿病。
由于这个方子,既能健脾益气,又能利水除湿,因此用在脾虚湿盛所致的腋臭患者身上,就比较适合。
其中,防己、泽泻、车前子、车前草、茯苓皮利水除湿,黄芪健脾益气,白术配苍术苦温燥湿健脾。
这样,患者的脾恢复了运化之功,杜绝了脾湿的生成源头,同时又把业已形成的湿浊,通过利尿的方式排出去。患者的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了。
这就是大体用药思路。
我个人感觉,防己黄芪汤治疗脾虚湿盛、湿浊内蕴所致的腋臭、腋汗,是比较合适的。我自己也曾偶有应用,证实确有一点效果。
当然,这里头的防己,必须是俗称的汉防己。广防己,有肾毒性,已经不可以作为药材使用了。这个必须注意。
当然,如果你问,所有的腋臭患者,都适合这个方法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有些患者,纯粹属于湿热所致,这个时候必须得想办法化解湿热。
有的人,完全就属于遗传,根本辨不出来其他症候,那就没办法用健脾除湿之法。总之,只能是面对有相关症候的人,才能考虑用符合病因病机的方药来治疗。
因此,对于文中医案里的配伍,非专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照搬。
另外,有腋臭的人,务必注意饮食。有时候,你之所以腋臭,说白了,就是你吃进去的食物,在你的身体里变臭了!
要想做一个清爽的人,你的饮食,务必清淡。清淡的饮食,造就清淡的身体内环境,你的体味,自然也就清新了。
好了,这个办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
前面19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和调理方法及代茶饮方;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并详细介绍了气虚多汗、阴虚内热多汗、肝郁血虚多汗、营卫不和多汗、上热下寒多汗、湿热多汗、体虚多汗的代表方加减运用: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逍遥散、桂枝汤、潜阳封髓丹、龙胆泻肝汤、牡蛎散;多汗症和腋臭的严重程度分级;医圣张仲景治疗多汗症的九种治法;头面部多汗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治疗多汗症的常用穴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上一篇给大家介绍了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对自汗的认识和治疗的名方。本文继续给大家介绍朱丹溪对盗汗的认识和治疗的名方。
朱丹溪
朱丹溪是元代著名医家,原名朱震亨,朱丹溪医术高明,经常患者服用几幅药就痊愈,所以被人称为“朱一贴”、“朱半仙”,且被后世尊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本文旨通过朱丹溪的代表作《丹溪心法》来探析他治病的精髓所在。自汗,主要是白天醒是汗自出,超过了正常出汗量而言,上一篇已经提到了朱丹溪对自汗的认识和治疗方药;本篇主要讲盗汗,盗汗是夜间人体睡着时不停出汗的表现,犹如强盗一般在夜间出现,所以形象的称为盗汗,那么朱丹溪如何认识盗汗的呢,又有哪些治疗盗汗的妙方,下面我们一一介绍。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盗汗篇”
原文:“盗汗属血虚阴虚,小儿不须治。忌用生姜。东垣有方,用当归六黄汤,甚效。但药性寒。人虚者,只用黄芪六一汤。盗汗发热,因阴虚,用四物加黄柏;兼气虚,加人参、黄芪、白术。”
注解:上一篇提出了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本篇提出了盗汗属于血虚、阴虚,相比自汗,盗汗的原因相对单一点,并且提出小儿盗汗不需治疗,因为小儿为纯阳之体,容易盗汗是正常的。同样提出了盗汗忌用生姜,生姜有散寒开腠理的功效。东垣指的是在朱丹溪之前的另外一个金元四大名医李东垣,朱丹溪治疗自汗、盗汗的学术思想是继承了李东垣治疗自汗、盗汗的学术思想,当归六黄汤是治疗盗汗的名方,文中提出此方治疗盗汗效果非常好,但是本方药性寒凉,对于体虚之人,只能用黄芪六一汤,关于当归六黄汤的应用,前面我的文章已经详细介绍,如果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如何判断自己是阴虚内热,治疗盗汗的首选方当归六黄汤》。盗汗兼有燥热、潮热者,属于阴虚体质的,可用四物汤加黄柏,四物汤是补肝血的名方由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组成,黄柏为降虚火、退潮热的重要药物,所以四物汤加黄柏可以养血清虚热。兼有气虚的人,可以在滋阴药的基础上加人参、黄芪、白术,这几个要是补气固表止汗的常用药。
当归
原文:“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不睡则不能汗出。方其睡熟也,凑凑然出焉,觉则止而不复出矣,非若自汗而自出也。杂病盗汗,责其阳虚。伤寒盗汗非比,亦是心虚所致。宜敛心气,益肾水,使阴阳调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
注解:此处详细介绍了什么是盗汗,睡觉时候汗出为盗汗,不睡的时候就没有汗出,当人体熟睡时,汗液自出,醒来即止,和自汗醒时自出不同。杂病指的未感外邪,由于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杂病盗汗主要是阳虚有关。伤寒主要指的是感受外邪(特别是寒邪)所致的疾病,伤寒盗汗主要是心虚所致,提出了伤寒盗汗治疗主要以收敛心气、补益肾阴为主,此处主要提出的使心肾调和、阴阳调和,盗汗自止。关于水火升降,因为中医认为心属火,肾主水,心火和肾水相互交通,则阴阳调和,若心肾不交,则阴阳失调,故盗汗。
盗汗
原文:“当归六黄汤:治盗汗之神剂。当归、生地、熟地、黄连、黄芩、黄柏、黄芪(加倍)上用五钱,水煎服。或加甘草、麻黄根、炒栀子、去归。”
注解:朱丹溪将当归六黄汤作为治盗汗之神剂,足见本方疗效,临床用此方治疗盗汗效果确实非常好,但上面也提到了本方药物比较寒凉,只适合阴虚内热的人,如果患者兼有脾胃虚弱或阳虚切忌不能用本方,以免加重脾胃亏虚以及阳虚,对于体虚盗汗朱丹溪提出可以用黄芪六一汤,本方下面会给大家介绍。而且本方的要点是黄芪的量是其他药的两倍,可见盗汗虽然是阴虚内热为主,但是为防药物过于寒凉,所以用大量温性的黄芪防止药物过于寒凉,且黄芪是补气固表止汗的要药,不仅对于自汗,而且对于盗汗黄芪都是常用的药物。方后还提出了本方的加减方法,对于脾胃虚弱的人可以加甘草顾护脾胃,对于汗出较多的可以加麻黄根止汗,对于内热明显者可以加炒栀子,对于血虚不明显者可以去当归。
生地
原文:“黄芪六一汤:黄芪六两、甘草一两。上各用蜜炙十数次,出火毒。每服一两,水煎。”
注解:对于盗汗且脾胃虚弱者可以用黄芪六一汤,本方补气固表止汗,药物偏温,适合脾胃气虚所致盗汗者。如果典型的阴虚内热体质还是建议用当归六黄汤。
黄芪
原文:“白术四两,分作四分,一分用黄芪同炒,一分用石斛同炒,一分用牡蛎同炒,一分用麸皮同炒。上各微炒黄色,去余药,只用白术研细。每服三钱,粟米汤调下,尽四两妙。”
注解:本方以白术为主药,健脾补气固表,然后分成四份和其他药同炒,与黄芪同炒主药加强补气固表止汗的作用,与石斛同炒加强可以增加滋阴的作用,与牡蛎同炒增加滋阴潜阳止汗的作用。麸皮为小麦最外层的表皮,为中药炮制过程中的常用药,麸皮炒白术可以增强白术健脾的作用。粟米汤可以增强调和脾胃的作用,全方主药作用是健脾补气固表止汗,兼有滋阴、潜阳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表虚不固兼有阴虚阳浮的盗汗。
白术
原文:“正气汤 黄柏(炒)知母(炒,各一钱半)甘草(炙,五分)。上作一服,水煎。食前热服。”
注解:本方主要治疗阴虚内热所致的出汗,黄柏、知母为滋阴清热的常用药对,比如滋阴清热的名方知柏地黄丸就是六味地黄丸加上知母、黄柏,本方加炙甘草主要怕黄柏、知母太多寒凉,所以加炙甘草顾护脾胃,所以盗汗虽为阴虚内热所致,但是由于滋阴清热药易伤脾胃,所以朱丹溪处处注意顾护脾胃,从论述当归六黄汤太过寒凉,到正气汤的加炙甘草,都体现了顾护脾胃的重要性。虽然本方加了炙甘草顾护脾胃,但本方仍偏于寒凉,对于脾胃亏虚或阳虚者慎用。
知母
原文:“麦煎散:治营卫不调,夜多盗汗,四肢烦疼,肌肉消瘦。知母 石膏 炙甘草 滑石 地骨皮 赤芍 葶苈 杏仁(炒,去皮尖) 人参 白茯苓 麻黄根上为末,每服一钱,煎浮小麦汤调下。”
注解:本方为治疗营卫不调所致的盗汗证,营卫不调、血脉不通,湿热内阻,故四肢疼痛;阴虚内热,故烦躁;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记载:“阳化气,阴成形”,阴虚所以肌肉消瘦。方中知母、石膏、炙甘草主要是白虎汤,白虎汤中有粳米,此处未用,白虎汤清肺胃实热效果较好;配合滑石清利湿热;赤芍活血凉血、地骨皮凉血退热,配合白虎汤清热凉血;葶苈子、杏仁调理肺气;人参补气健脾,茯苓健脾化湿,此二药也有顾护脾胃之义;麻黄根、浮小麦收敛止汗。诸药合用,清热凉血、清利湿热、调理肺气而不伤脾胃,肺气不利,则卫气不调,营血有热,则营血不调,所以称为营卫不调所致盗汗。肺气调则卫气调,营热清则营血调,所以本方可以治疗营卫不和所致的盗汗。因为本方以浮小麦煎汤调下,所以称为麦煎汤,本方总体偏于寒凉,虽加人参、茯苓顾护脾胃,但是对于脾胃亏虚或阳虚者还是慎用,药物中有活血及滑利之品,备孕女性及孕妇禁用。
浮小麦
原文:“治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以艾煎,调茯苓末一钱服之,名曰心汗。又青桑第二叶(指嫩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最止盗汗。”
注解:本段论述心前区汗出称为心汗,多是思虑过多,耗伤心血所致,治疗以艾叶煎汤,冲服茯苓粉治疗,艾叶温阳散寒,茯苓宁心安神,温通心阳而安心神。《本草纲目》也记载治疗盗汗不止:用熟艾三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时服。和朱丹溪治疗心前区盗汗的方法异曲同工。且《本草纲目》将茯苓换成了茯神,安神的效果更好,且加了乌梅,可以养心阴,收敛止汗。青桑第二叶指的是嫩桑叶,将嫩桑叶烘焙干为粉末,用米汤调服,有很好的止盗汗的作用。
干桑叶
本文主要介绍了朱丹溪对于盗汗的认识和常用方药,由于古文文义深奥,所以每段条文都给大家逐一注解,但不一定能完全反应朱丹溪的原义,所以把原文附上,如果大家有更好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里面留言,以供大家学习参考,以上方药所标注的剂量均为原书剂量(如果使用需要按照现代剂量换算,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儿童、孕妇、备孕女性慎用,合并其他疾病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后面会给大家介绍更多名医对于多汗症的认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