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出京剧传统剧目,李派老旦戏,也叫《油滑山》、《目连僧救母》,除了京剧,豫剧、秦腔也有此剧目。
和小时候学的课文中描述的不同,从喜欢听戏开始,就一直喜欢老旦戏,大约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就长了一张异常着急的脸,还有一颗已经沧桑了的心,就是喜欢老旦的装扮,苍苍白发,那是平安老去的一种幸福元素;简素大方的行头,那是铅华洗尽岁月雍容的古朴真实;还有老旦浑圆醇厚的唱腔,宛若一盏烹得刚刚好的普洱茶,口齿噙香沁然入喉;《游六殿》里老旦的唱腔婉转,板式多变,旋律也优美动听,只是这是一出不经常上演的戏,因为故事本身,发生在阴曹地府,演绎的是因循果报,这个故事的缘起,也是有着浓郁时代思想局限的故事。
在曾经相信天堂地狱,相信因果报应的时代,这出戏应该具有寓教于乐的普适意义,当所有的神鬼邪魅,所有的堕坠轮回都变成一个个破碎成渣的神话尘埃后,这样一出戏,就是看了n遍,也不过是听听委婉的唱腔,听听优美的旋律,谁会听了一出《游六殿》,就会相信一个人死后会变成鬼,而且还会因为生前所为,到地狱里边受到相应的阴司刑罚?
什么刀山火海,什么油锅铡刀,什么铜汁铁丸,什么铁围城什么阎罗殿,无论书上描写得多淋漓尽致,电影里边呈现得多惟妙惟肖,我们都知道,那是假的,只是神话传说,只是故事的背景而已,戏剧里边的舞台布景,更简单得一目了然。
不然,看了一回《西游记》,就相信石头里边可以蹦出一只猴?我倒是知道新鲜的石头上可能会长出约利橘色藻,比如那些炫彩如画的红石滩,至于猴,只能是猴生猴养猴世界,再怎么折腾,也不可能说人言不可能飞上天,还会七十二变?看了一回《聊斋》,就相信狐狸可以变成一个美女?如果狐狸可以真的可以变成美女,那也是有狐臭的美女,得多重的鼻炎,才能拥她入怀啊?曾经去过一回狐狸饲养场,满场苍蝇撞脸,戴着口罩也挡不住那味道,真不是一般的窒息浓烈,都钻到脑仁里边,数日不散。现在看到狐狸的图片,那味道都会卷土重来。
听戏听的是唱腔,是韵味,看的是演员的身段功夫,尤其现在,隔着万里重洋都能够视频通话,卫星飞船穿行在太空,骨灰可以打造订制成钻戒,所以,不过是一个故事一出戏而已,没有谁会相信舞台上天堂地狱确有其事?
有时候,一边听着这出《游六殿》,一边浮想联翩,不知道当年的人们听这出戏的时候,是否也心存疑问,是否对千百年来所宣扬的善恶报应,地狱阴司也深信不疑?恐怕不是,如果深信,怎么还会有韩愈的《谏迎佛骨表》?怎么会有“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讥讽?
文:狼与狗的时空
来源公号:瞰法
主编说
徐晶|瞰法
我本来对于写陈枝辉是有点抗拒的,
因为我觉得他很“反潮流”。
这都什么年代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工具,SAAS……
你在编书?
一编七年?
但当他坐在我的面前,我发现我错了。
这就是我该写的人。
什么叫“潮流”?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被逆潮的人改变。
这个世界的历史,记载的从来都是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
他让我想起我大学刚毕业时,在法律出版社的杂志社做记者,
当时去采访了用十年时间自费编撰《英美法词典》的薛波。
一间小小办公室的空间被利用到极致,省吃俭用经济拮据,
审稿人中还有东吴大学参加过东京审判的周枏等“被遗忘的老学者”。
薛波从政法大学未毕业的研究生,一直到鬓角斑白的苍苍中年。
我们本可以不必这样选择我们的人生。
但历史的车轮不论怎样往前翻滚,总有那样一种人,
他们会有一些叫做“社会责任感”的执念,
会有一种被称为“理想”的很俗气的东西,
一直牵引他们去做了一些让自己痛苦不堪,
却值得被铭记的事。
这,才是瞰法该记录的。
我很庆幸,不论在哪个年代,一直遇到这样的人。
讲述|陈枝辉 北京天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采访|文 徐晶 视觉|方敏华
1
我第一次认识到案例的重要性,还是做实习律师的时候。
那是2004年,我在平谷一家土地开发公司做法律工作两年后,突然有一天早上我觉得烦了,晚上就打包了所有东西,搬进了城里。
我在法制日报的广告版面上找到一个招实习律师的律所,给我400块一个月,我就去了。实习律师是非常苦的,没有案源,没有执业技能。我为了让自己尽早学会办案,就主动学习各种案例。
律所管理混乱,那一年我没有拿到任何工资。
恰逢京都律师事务所需要人负责编辑刊物,我去应聘,问我要什么待遇?我说3000块挺多了,要是有4000就最好了,5000的话就太好了!
后来给了我4000块一个月。京都的主任田文昌律师,是一位学院派,是比较早从政法大学出来做律师的学者,他非常重视律所的文化建设。
我那时一个人负责一本刊物,每个月都得熬夜。100多页,自己排版、打印、装订,送到很多学者、法官、律师的桌上,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工资也从4000涨到5000、8000,并且从来不拖欠!哇!我觉得真幸福!
也是在那时,我开始固定地做案例整理工作。我意识到整理案例是一种很好的掌握实践技能的方法,而且我发现同行也能从中受益。
这段经历让我受益终身。但慢慢的也觉得自己成了一颗螺丝钉,我是热爱做案件的,于是又进入一家律所,正式开始做执业律师。
之后的这些年,兜兜转转,所也换过几家,也办过一些有影响力的案件,我还和朋友一起创办过律所,后来发现那些繁琐的管理运营问题很难处理,一年后律所就注销了。
2 和天同的缘分其实很早。
还在京都负责刊物时,就收到过天同律师事务所寄过来的《天同参阅》,我当时一看,咦?竟然还有律所比我做刊物做得更好的?
我离开京都时,还去找过天同所,那时天同在一个商务会馆里,那个楼很复杂,没找到。我们就这样擦肩而过了。
2011年,天同主任蒋勇律师却又通过一些途径找到了我。
我那时已经是个“法律畅销书作者”,我把那些年陆陆续续整理的案件收集起来,投稿到几个出版社,本来没人理睬,但法院出版社的总编辑偶然看到了书稿,说很不错,就出版了。
后来这本书卖了一万多册。我又陆续出了几本,销量都有三四万。
蒋律师当时想寻找一位知识管理主管,通过出版社编辑联系到了我。我终于见到了仰慕中的律所,感觉很好,看到他们满满一个屋子规范的档案柜,很震撼。但那时我刚到一个律所做合伙人,气氛和业务都挺好,我第一次感受到一种“归属感”,所以不太想挪腾地方。
于是我们又一次“错过了”。
一直到2013年,我去参加天同开放日,在那里,和蒋律师聊起案例整理的事情。案例整理在西方判例法国家是很成熟的,都是由经验非常丰富的律师或法官来完成,称为“钥匙码”。
中国虽然是一个成文法国家,但是法律的运用是一个复杂过程,不像自动售货机,你把案件事实输入进去,马上给你出来一个裁判结果。法律只有在复杂的实践应用中才具有生命力,而案例就是这些生命力的体现。
最高法院这些年也不断地在推进裁判文书公开,推进同案同判制度,案例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我和蒋律师都觉得这件事非常有意义,能够为中国法律界带来益处。
那次见面之后,我们又通过邮件、短信不断沟通,默契越来越深,终于下定决心:我们来做一个中国的钥匙码!
我当时想,集中精力,把中国现有的民商事权威案例按体系整理出来,3 年、5年,应该差不多。
但没有想到,“一入侯门深似海”,这一下就是7年。
你现在再问我如果回到当年,我还愿不愿意做这件事情,我的答案肯定是不做!我要早知道是这样一个过程,我肯定会放弃的!
就像游泳一样,你浮出水面,吐一口气,你会看到外面很美,但这个时候你必须要重新再扎进去,钻到海里面,然后憋着气,憋到你那种快窒息的感觉。你是很不情愿的!
我进入天同负责知识管理,开始了这一项浩如烟海的案例整理工作。以前做律师,年收入百来万也不是太费劲的事,现在不做业务了,虽然天同也付给我不低的薪水,但毕竟也是要清贫很多。
而且天同的律师们都在办案子,给律所“创造效益”,只有我这个“另类”,每天在所里出现,看起来很忙,别人却不知道你在做什么。
一个月两个月没成果也就罢了,而我却是一年两年。
我只有很勤奋,也不给自己留退路。为了不让自己把任何时间浪费在网上冲浪,我把我办公室的电脑屏幕朝外,这样每个路过的人都能监督我。
因为怕路上堵车,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6点钟就到了办公室。我给自己计时:这个案例有2万字,现在是6:35,我要在7:50之前完成它。然后再进入下一个案例。基本上一天编一二十个,到晚上9、10点下班,有时候会十一二点。
后来就索性开始睡办公室。
你知道天同四合院是一个有着历史沧桑的院子,我自己又很喜欢古文。在这样的院子里,发生一点离奇的故事也是有可能的是吗?像聊斋志异里的美女狐仙啊……我也挺期待遇到一次的。
有时半夜2点钟我去上厕所,要穿过院子,我心里就老是毛毛的,扭回头去看有没有什么跟着我。上完厕所回去感觉办公室的门缝好像变大了一点,心里就很忐忑,会不会有什么东西进去了?然后就把床底床上(自己铺的行军床)到处给找一遍,再惴惴不安地睡过去。
有一天晚上,我忽然听到屋外窸窸窣窣的,很紧张,就出去想确认是什么,还特意去找了食堂的顾师傅一起。然后就发现声音从一个垃圾桶里传出来,我们拎着一根竹竿,往里面一挑,就见一个黄影子蹿出来,噌噌噌满屋檐到处蹿,那速度快得就跟鬼影一样!你能看见影子,但根本看不见它的模样。
再过了一会,院子里就充满了一股狐臭味儿,我和顾师傅就知道,是黄鼠狼“黄大仙儿”来了。黄鼠狼的身手,真是可以统治世界的呀!
我一年当中,大概有1/3的时间是住在办公室的,最长的时候,应该是连续住了7天。
我也没办法,任务太繁重了,我也想尽早完成,好回归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我们也想过找一些人一起来做这件事,我也前前后后招聘过十几个人,给他们出题,手把手地教过他们。后来发现要么是经验的缺乏,要么就是待遇的问题,职业前景的问题。如果对这个事情没有那种真正的热爱,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就这样坚持了两年,期间天同有了微信公众号“天同诉讼圈”,我时常精选一些案例裁判规则集锦,发到公众号上。结果都非常受欢迎,“天同码”文章出现了好些“10万+”的爆款,有律师还说:蹲在厕所上看天同码,一下就看得忘记起身了!
我在年轻时从学习案例中得到的益处,现在在全国数万名法律同行身上都得到了印证,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2015年,我们把天同码已经完成的几个领域集结成册,先出版了一部分,当时叫天同码七卷本,彩虹的颜色。这套书在“天同诉讼圈”上一下午卖出了4745套。
这个成绩让我很惊讶,也让我感受到了法律人们对案例的需求。
当时有一个河北年轻的实习律师,月工资1500,房租1300,为了买天同码,他预支了下个月工资。我知道这件事后,特别感动,就去找了给书作序的梁慧星老师,亲笔签名,然后塑封好,我自己开车去石家庄,送到了他所在的律所。
那天正好是中秋节,我们还串通了他的律所主任,故意骗他加班。他看到我搬着一箱子书出现时,特别诧异,也特别惊喜。
但是,在那短暂的狂欢中,我也很清楚,这种热闹的场面,不是这样一个项目的本质,大量的工作,仍然需要我在日常的静默当中去完成。你还是要回到那种孤独的环境中去,去过那种黄卷青灯的生活。
3
晚上完成一天的整理工作后,我觉得很疲惫,而且觉得这个工作好像没有尽头。那么多的案例,每一个都需要你耗费很多的精力,花很多的时间去完成,何时是个头啊!而且好像离你自己的律师职业越来越远。我也会感到很焦虑。
有时候也会去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就是一个异类,真的在做一件可能没有结果的事情。你是不是偏执之人?你自己也会怀疑自己。
但我没有其他选择,我必须要去做成它。因为对一个行业来讲,它是一件应该要去做的事情。即使我不做,其他人也可以做;现在不做,将来也会有人做。我自己做,可能我会更放心一点。
我也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很笨的人!也不是什么官二代、富二代,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我最大的资本就是去坚持、去努力、去奋斗。
大家都认为我是一个非常自律、非常有毅力的人。但实际上我知道我是自制力很弱的人,所以我需要一些外在的东西来约束自己。我需要不断给自己创造“仪式感”。
在我很疲倦、想放弃的时候,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300天的“闭关冲刺期”。从2018年3月1号开始,我不能够跟人出去吃饭,我不能够参加娱乐活动,我不能够剪头发……然后我会在每一天睡觉之前把当天的工作捋一下,记录下来完成了多少篇案例,写下闭关第多少天。
通过这种方式强迫自己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去完成这件事情。我自己经常就感觉潜到了一个不见边际的大海当中,都快窒息了。但你想换一口气,都觉得是一种放纵。很憋闷,很枯燥。
期间我们大学同学毕业20周年聚会,大家都回来相聚了,唯独我没有去。我害怕仪式感一旦打破了,我就会变成一盘散沙。
我外甥女定在国庆节结婚,我说我去不了,我妈很不理解,在农村里面,外甥女结婚,舅舅是必须在场的。我只能告诉他们:我在做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后来家里人为我改了期,把婚礼定在了春节,因为那时候我“出关”了。
这300天也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大长假、所里年度旅游的时候,我都在办公室里编案例。爱人带着孩子过来看我,我说就是来探亲的。
300天不剪头发,后来头发长到我肩膀上了,看起来特别像一个艺术家。头发老耷拉下来,我只好去买个发箍,在办公室没人的时候偷偷戴起来。但是你是一个男性!老戴这种东西心理可能产生变化的!
熬到300天“出关”,我赶紧约了磕头拜把子兄弟去喝了顿酒,拍了个合影,第二天就去把头发理了。
4
出关后不久,终于觉得我的工作可以告一段路了。中国20多年来的权威民商事案例,2万多个,我按照不同的效力级别、不同的专题,几乎不漏地全部做了整理。一篇几万字的案例,我浓缩成300-500字,每个用22个字严谨地概括裁判规则作为标题,18大本,4200万字。
看一个案例原文,需要2个小时,看天同码的裁判规则,只需要3~5分钟。如果一个人读一个案例能够节省下100分钟,十万人读两万个案例,我就能给人节省出来几十亿个小时。虽然这是以我的七年时光为代价的,但我觉得很值!
为了让这些内容的质量经得住推敲,我又在线上发起了“悬赏挑错”活动,如果你发现天同码案例中有一个错别字,我们就奖励300块钱。我还故意埋“地雷”,故意设计错别字,如果挑错者没有发现“地雷”,要倒贴给我50块。通过这种“对赌”,挑错者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一共有近千人报名参与到天同码的审校、挑错工作中来,有法官、律师、检察官、公司法务。
为了有效解决对“错误”可能产生的争议,我还请了最高法院法官、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的专家、出版社专家,组成了一个仲裁委员会,对我的判定不服的,可以去“仲裁”。
我们前前后后审校了七八遍,一轮一轮地审,一轮一轮地挑错,为此付出了21万多“挑错费”。
但这些参与的人,却给了我更多感动。每一个人都让我感动。其中一位江苏的检察官,为了审校,一点点去查原始图书,去对里面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标题、每一个案号,挑出来的错误都是功力极其深厚的。
有一次一个法官指出来,你案情简介中“诉请某某要求支付”的“诉请”,用得错误,因为“请”就有“要求”的意思,更准确的应该是“起诉某某要求支付”。
我特别服气,乖乖把奖励金付给他,还又发了一笔特别奖励。
最后一轮挑错,我叫“一字千金”,发现一处奖励千元。因为我相信天同码的文字质量是经得起推敲的,是可靠的。但即便是这一轮,也发现了15处,发出去15000元。
在一件工作的极致追求上,真的是永无止境。
统稿工作也是非常的繁重。在一次运动之后,我从院子里回办公室,正走着,一下子就失去知觉了,一头栽在地上。当时额头都磕在水泥台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同事都跑过来,把我扶起来,叫醒我。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晕倒了,这是最危险的一次。从那次之后我就深刻意识到人是抗不过规律的。我这要是去了,虽说是一种解脱,但是我会留下很大的遗憾。坚持六七年的一件事情,最后功亏一篑,没有完成的话,即使去了另外一个地方,也不会安心的。
我当时就在电脑上专门设了一个文件夹,放在非常显眼的地方,我的电脑屏幕一共只有三个图标:垃圾桶,我的电脑,还有一个就是这个文件夹。
我把天同十八部全部资料,还有后续操作指南,详详细细的,全部在这个文件当中列明白。万一真要发生了什么,我希望有人能看到这个文件,把这个工作衔接起来,去完成它。
5
当我最后一遍统稿完成的时候,我把稿件交给排版公司,交给出版社。那个时候再没有遗憾了,我带着爱人、孩子去了一趟潭柘寺。我是真的觉得上天眷顾,很感恩。潭柘寺的树叶还是红的,我想这才是生活,这才是有烟火气的生活。
到天同刚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女儿刚刚出生。我完成的时候,她也7岁多了,跟我的书是一样的。我爱人养了一个孩子,我自己养了一个孩子,大家都很辛苦。
至于更爱哪个孩子?都爱!
我的女儿很矜持,从来不会说“爸爸我爱你”,但我知道她心里是有我的。每次她来“探亲”,我就带她爬上四合院的屋顶,四面墙全走一遍,她又害怕又刺激。这种狂野的体验,就是我这个爸爸带给她最多的快乐!
我现在已经知天命了。民商事领域这个庞大的结构已经搭建起来了,最难的前二三十年间的权威案例已经整理完毕,往后每年花二十来天就可以不断增补新的。
我希望天同码会成为中国类案或者是案例整理制度的一个里程碑,也希望未来还会有人去整理刑事领域的、知识产权领域的。
我够了,战争已经结束了,兵荒马乱的生活已经结束了。
冬天,是吃白菜的季节。菜市场的摊位上、超市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白菜。有大白菜小白菜娃白菜洋白菜,青白菜黄白菜白白菜,散叶的花心的结球的半结球白菜,棵棵新鲜水嫩可人,诱使着每个来买菜的顾客,必要买一棵两棵白菜回去。白菜,旧时称“猪拱菜”,因为它经常被猪拱,可知绝不是什么名贵稀缺之菜。又谓之“菘”,这名字的由来,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白菜和菘的称谓,还算清雅高上,猪拱菜?太粗鄙低俗!难道就因为它被猪喜欢拱?还有比它更难听的蔬菜别名吗?看人家萝卜多高雅,叫个莱菔;冬瓜多文艺,叫个地芝; 茄子多洋气,叫个洛苏。最不济的,南瓜也有接地气的名——倭瓜、饭瓜,马铃薯叫山药蛋、地蛋。茼蒿的别称最高大上——皇帝菜,据说只有皇帝才能吃的菜。与“猪拱菜”能匹敌的名大概只有“鸡屎藤”“猪毛茼”“狐臭子”“蛤蟆草”“鬼针草”这几样野草野菜。 什么时候“猪拱菜”演化成了“好白菜被猪拱了”这句话?不得而知,话里很明显的贬猪色彩。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资深语文教师,每看到不认识、不理解或有趣的新鲜词汇,总要翻词典查百度探究一番。可究了半天,仍究不清此话出自哪里,有甚典故,很是让人迷惑。多年来与汉字汉语打交道的过程,得了严重的强迫症、钻牛角尖病,迫使自己必对想知的事物探一探、究一究,哪怕才疏学浅,不得其法,曲解其意。根据汉语句型语法的特点,“好白菜被猪拱了”应为被动句,施动者是猪,受动者是好白菜。若换成把字句应是“猪把好白菜拱了”,换成主动句应为“猪拱了好白菜”,可念来念去,把字句和主动句都没有被动句让人听来响亮顺耳、感觉触目惊心,记着容易记得牢固。如果扩展这句话,加上定语状语,其意更丰富了。“一棵(或几棵、一堆)晶莹如玉的好白菜(当然也可以用其他形容词:翠绿新鲜、物美价廉、清脆爽口等)被一头肠满脑肥(当然也可以用其他修饰语:大腹便便、膘厚体壮、好吃懒做)的猪毫不留情地贪婪地拱了。”如果再丰富一些,其后还可加补语,拱得叶残梗烂、零乱破碎、狼藉一地……是不是画风更强了?这情形,农村养猪人或许常见,不以为然,顺其自然。这画面,肯定会辣了文雅之士的眼,不仅有辱人类之斯文,还有辱猪类之温驯。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表面义很简单,就是一棵大好白菜被头猪霍霍了,被臭哄哄的猪嘴啃了,脏兮兮的猪蹄子踏了,毛剌剌的猪肚子蹭了。白菜不再是那棵白菜,猪还是那头猪!让人恼恨不?可惜不?心痛不?比喻义就更丰富耐人寻味了,一般形容一个好女人被个根本配不上她的丑男或渣男占有了,糟蹋了。直白一点的说法是“好老婆,丑丈夫”,愤愤不平一些,则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要说得委婉文艺点,便是:“女孩子太漂亮了,可惜那货配不上”。以物喻人,一语双关,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鲜明生动的物事来比喻人类的男女配对这码事。多形象贴切,多明白易懂,多诙谐有趣。这是哪个脑洞大开的语言天才联想在一起的啊!首先摘出此句中的“好白菜”来研究,好白菜应是一棵生长发育成熟的菜,它色,形,味,功用皆备。色如翡翠,鲜嫩晶莹,帮是帮,叶是叶,帮白如瓷釉,叶青似碧玉,经脉纹络分明,帮叶浑然天成。株形结实饱满,静静放置案上,形同身怀六甲的孕妇,慵懒慈祥,清新可爱,一层层叶子包裏得密密实实,叶里孕育着人类的营养素和精气神。吃起来清爽可口,甘脆细滑,可素炒可醋溜可炖汤可凉拌可入馅可泡制……可与荤菜素菜相搭配,可上得五星级酒店的厅堂,可下得平民百姓的餐桌,亲切朴实,贴近生活,素有“百菜之王”的美誉。白菜中不仅含有多种营养元素,能供人体之所需,还具有美肤养颜、生津养胃、消脂减肥,清热解毒,润脂通便等功效。难得可贵的是,它价格便宜,比一般蔬菜都便宜,普通人众皆能消费得起。一些商场促销处理商品时便吆喝着“白菜价”,买了经济实惠的物品也说“白菜价”。连诗人画家都爱它,入诗入画入生活,杨万里有诗云:“看人浇白菜,分水及黄花”,朱敦儒也吟道:“自种畦中白菜,腌成瓮里黄齑。”大画家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均将它入了画。真真是万能菜、多面手,怪不得拥有着忒高的人气和受众者,入了你我他芸芸众生之法眼。 说了白菜这么多,目的是为了曲解题目这句话。好女人如同好白菜,首先要有色有态有味,相貌不能差,不说花容月貌,也得五官端正,眉目清秀,身材婀娜。其次要有价值作用。既能上得了厅堂又能入得了厨房,相得了夫教得了子,胜得了工作任务,周旋得开人际关系。虽不说叱咤风云呼风唤雨,也能独挡一面做最好的自己。不说轰轰烈烈大展身手名扬天下,最起码捍卫住自己的小家牢固结实,为老幼弱小遮风挡雨。此等好女人多了去,匹配的也大多是好男人,极少有被“猪”拱的。即使有,现今社会,大概也是心甘情愿的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猪”能拱动白菜,想必一定有非凡之能,要么有横溢的才华,要么有万贯的家产,要么有至高的权力,要么有某方面的特长,或者干脆生来就是官二代富二代拆二代。你细想,现在谁家养棵白菜是容易的?哪棵白菜不是被父母当宝贝似的娇养着?怎会不细心呵护、仔细照管?岂能被头不知名不摸底细的坏猪蠢猪丑猪随随便便拱了去?能拱动人家好白菜的,定是头四蹄儿蹦跶得欢,猪鼻子哼得响亮的意气风发的“猪”。那么多良莠不齐的白菜,他能找棵好白菜来拱且能拱动,说明他有犀利的眼光,强大的内心,足够的自信,傲人的资本,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空间,可能还有些耍赖的心机手段。虽然相貌丑了点,虽然可能人品差了点,但不妨碍有爱慕虚荣,贪财好利,微有瑕疵的白菜迎合。好白菜被猪拱了的现实例子,看似荒谬,实则合情合理。那些圈在猪栏里等着主人投食的猪,何曾有福气拱上好白菜?他只能拱泥拱土拱粗糙的糠糟劣食儿,运气差的说不定猪生过完,也没逮住一片白菜叶子尝尝。不敢拱白菜或拱不了白菜的猪,他就是头平庸无能的猪!古时有语云:“好汉无好妻,赖汉娶花枝”,又云:“骏马常驮痴汉走,巧女常伴愚夫眠”,这两句的下半层意思与今天的“好白菜被猪拱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拱”与被“拱”的方式有所不同。旧时女子地位低下,没有选择的自由,随便被哪头猪拱了一口便跟了哪头猪走,无论这猪有多穷有多蠢有多丑。双方配对结构中,“白菜”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一方,“猪”是积极主动方,十足的受益者。今天,“猪”虽说也是主动者,但“白菜”未尝没有一些半推半就迎合之意,受益者是双方。 《水浒传》里就有猪拱白菜事件,还不止一起,最典型的就是矮脚虎王英,拱了扈三娘这棵好白菜。他要长相没长相,“天青衲袄锦绣补,形貌狰狞性粗鲁”。要德行没德行,“贪财好色最强梁,杀人放火王矮虎”。要武功也没武功,他有什么?有脸皮,特厚的脸皮。两军对阵厮杀,矮脚虎一看有位美貌的小娘子,立马冲上前想把她生擒活捉,不料三五回合被扈三娘单臂拿下。(王英这三脚毛功夫,连个女人都战不过,没有羞愧自杀在战场上,也多亏了他脸皮厚)后来林冲擒了扈三娘,这王英舔着脸去求宋江赏一门亲,要了扈三娘作媳妇。让人可气可恨的是这扈三娘,本身家势不俗,英姿不凡,武艺超群,又加一家老小被宋江一伙所杀,怎就这样不抗议不反击地服从于宋江安排,委身于矮脚虎这等卑鄙龉龊小人?虽说洞房之夜怨气深重,将矮脚虎痛揍了一顿,可最终还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了矮脚虎夫低妻高一起走。《水浒传》这段章节,一直让人意难平。黑三郎宋江这厮倒仁义,施了银两与阎婆惜葬父,又收了她做外室,供养她绫罗绸缎美味珍馐。却因忙于公务,将这么一棵大好白菜晾置家中不近其身,占着优质资源不利用,无怪乎被个郓城县贴书后司张文远拱了去,两人发展了奸情。后来阎婆惜发现了晁盖写给宋江的信件,便以官司和改嫁相逼,两人争夺信件中宋江将其失手杀死,一棵色艺上佳的好白菜就这样香消玉殒。如果阎婆惜不死,跟了白面书生张文远,也算是得了个如意归处。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委实配不上貌美如花的潘金莲。可武大郎会一门手艺——打炊饼,赚点生活费养家糊口应该没问题,还有两间临街店铺能遮风避寒。放在今,繁华闹市地段有店面那也是一笔能向人炫耀的资产。武大郎虽说相貌丑了点,身材短了点,可对潘金莲呵护备至,疼爱有加。潘美女如果能恪守妇道安分守己,倒也能平平安安过一生,偏她这棵温棚里的白菜不甘寂寞,不愿平庸,愣是被西门庆勾搭霍霍了去。最终俩人设计,毒杀了养她爱她的善良朴实的猪大哥,结果也被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猪二弟割头剖心而死,其悲哀惨烈令人唏嘘。矮脚虎王英,黑三郎宋江,三寸钉武植,虽说都摊上了一棵好白菜,但摊的方式又各有不同。王英靠着厚脸皮和无赖手段强扭了这棵纯洁美好的白菜,宋江略施小钱便抱得白菜美人归,武大郎是白捡了一棵别人啃过不要的剩菜。只是这三个女人的结局都很不幸,死于非命,没得善终。《水浒传》这部小说明显有歧视女性的倾向,也许是捍卫封建礼教的需要,也许是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总之,书中年轻漂亮的女性就没有什么好下场。 更有趣的是宋朝时有个叫张先的人,八十岁时纳了个十八岁的小妾。摆宴席时,苏轼和众亲好友打趣他有何感受,张老爷子随口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妙在“只隔”,张老爷子还嫌隔的年龄不够大?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苏轼一听,立马附了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更妙在最后一句,梨花和海棠花色彩上的反差,“压“字的惟妙传神,画面感极强,给人无穷想象。换作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老牛吃嫩草”,套此文话题则是:“老猪拱小白菜”。张老爷子诗酒风流,有才,且不管他年轻时是不是帅哥一枚,但岁月这把杀猪刀一刀刀将他杀到了八十岁,也该老迈不堪了,如何啃得动这棵十八岁的嫩白菜?说到这儿,也许有人要抗议了,把部分男人比作猪,这是对男人生命本尊的大不敬。虽然很多情况下人们拿猪来骂人损人,可猪并不都是负面形象,猪也有可爱的一面,它善良,憨厚,温驯,重情……有人自嘲愿做一头快乐的猪,吃了睡睡了吃,简单乐逍遥。人,是可以选择像猪那样生活,但作为有思想的高等动物,可能永远没法像猪一样快乐。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猪”的定义越来越宽容,猪和白菜的比喻不再带有鲜明的褒贬色彩,在某些场合和范围内,它们成了男孩女孩的通用代名词,就像“美女”一词一样,成了所有女人的代称。有儿子的妈妈调侃道:养个儿子,就像养头猪一样!养啊养啊,好不容易养到了会拱白菜的时候,却跟着白菜跑啦。有女儿的妈妈也揶揄道:养个女儿,就像在自家地里种了棵白菜,生怕被猪拱了。可长大后要是没猪拱,闺女便会熬成白菜帮。养猪的盼着自家的猪能去拱小白菜,种小白菜的却整天担心自家的白菜,可别一个不注意被猪给拱了。多有意思的妈妈们,矛盾偏执中又有着惊人的和谐相通。基于如今猪多白菜少的现状,猪爸妈犯了愁:自家猪面对数量那么庞大的猪对手,如何能拱到一棵白菜?民政部门最近的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20年,我国的适龄单身青年人数已经达到2.6亿之多,其中男性比女性多出将近3000万,也就是说有3000万的猪嗷嗷待拱白菜。这种比例结构严重失调现象,衍生了天价彩礼,娶回一个媳妇能倾家荡产。高昂的婚娶费用造成男方娶不起、不敢娶的窘困局面,这是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前段时间,衡水中学一名学生在《超级演说家》里的演讲,引起了舆论哗然。这名学生说,他是来自农村的一只“土猪”,却要立志去“拱白菜”,而且还要去拱城里的“白菜”。此言一出,招来各方的支持声和批判声纷纷嚷嚷。
支持方:这头来自农村的土猪有志气,阳光自信,积极乐观,敢于向命运挑战……批判方:三观不正、言辞激烈、眼神阴狠、变态自卑、心胸狭隘……对此争执不下的言论双方,通透的聪明人便提醒:知不知道那个关于苏轼和佛印的民间故事?就是那个我看你像尊佛,你看我像陀屎的故事?同样参禅打坐的两个人,看对方截然不同?这是为嘛?想来,批判者多是城市人吧,为了保护自家门口的白菜不被外来“猪”拱,只允许自己拱。支持者多是农村人吧,支持自家养的“土猪”大胆走出猪圈,勇敢去拱城市的“白菜”。其实,城市也好,农村也罢,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犯不着互相抨击倾轧。城乡融合的节奏越来越快,谁也保不准往上扒三代,自个儿的祖宗不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乡下人。此外,对衡水中学这名学生的演讲也不可断章取义,“城市的白菜”并不是指单纯意义上城里的姑娘,也可指城市的资源,美好的事物。孩子的意思只是想鼓励寒门学子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猪拱白菜是天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是自然规律生存法则。衡水中学的这孩子言辞没毛病,只是别把“白菜”的定义肤浅地停留在“姑娘”上,对他的这番演讲词也没有必要过度解读。好白菜被猪拱了,这种现象未免不是好事情,敢于做一头拱好“白菜”的猪,不仅可以彰显作为男人的气概,还能展露男人们角逐天下征服世界的雄心和欲望。如果城市的“白菜”不够拱,那就拱外国的“白菜”,拱他个国际昌盛,人类繁荣,又有何不可?
*作者简介: 王娟,周口市作协会员,有数文发于《周口日报》《新沈丘》《槐园》等报刊杂志。立足于农村广阔天地,执教于校园三尺讲台。不求闻达,只求做一片烟霞。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