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狐臭艾灸什么穴(狐臭用艾灸能除根吗)

时间:2024-05-30 10:02:17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狐狸屁的味道就是“狐臭”,艾灸改善体质治本!不细菌分解

艾灸改善体质,根除腋臭烦恼

症状:腋臭

方法:艾灸中脘、神阙、关元、极泉、命门、足三里、涌泉这几个扶正穴位,同时也要艾灸患处。腋臭又称为狐臭、臭汗症等。

狐臭患者腋窝、外阴、口角等部位的大汗腺(又叫顶浆腺)排泄的汗液中脂肪酸的含量比普通人高,呈淡黄色,较浓稠。脂肪酸达到一定浓度,经皮肤表面的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的分解,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发出臭味。

其和狐狸肛门排出的气味相似,所以常称为狐臭。

这种疾病多为遗传,对患者自尊心具有很大的伤害。有位女性腋臭患者,用了很多药,进行过3次手术,也没治好腋臭。她在我的博客上看到有人治好了,让她有了重获新生的希望。

坚持艾灸一段时间后,她的右腋完全好了。她表示要坚持艾灸下去。去医院治疗此病,医生多数建议手术治疗,我们也看到了这位网友的反馈,她曾先后手术治疗3次,还用了很多药,都没有治好。但她坚持艾灸一段时间后,腋臭就治好了。

很多人问艾灸了哪些穴位,为什么艾灸可以治好腋臭?艾灸有什么神奇之处吗?

首先我要说,只要你坚持艾灸一

一段时间的扶正穴位,你的疾病就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如果是单纯治疗腋臭,我会推荐艾灸中脘、神阙、关元、极泉、命门、足三里、涌泉这几个扶正穴位,同时也要艾灸患处。

可能有的人会问,我并没有艾灸腋下,也会有效果吗? 会有效果的。因为艾灸会改善体内的气血运行,同时排出体内毒素,并且可以杀灭皮肤表面的细菌,抑制不饱和脂肪酸发出的臭味。这些治疗作用是很多药物所不具备的。

即使手术治疗破坏了大汗腺,但是你的体质没有改变,你体内的细菌还照常滋生,这种味道就不会消失。艾灸是改善体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从人体的本质状态出发进行改变,我们管这种治疗叫作抓根本的治疗。

另外,艾灸可以将你的身体调整到适合的状态,就是你艾灸后身体元气充足,体内很多不好的气味都得到了控制和散发。这就是艾灸的神奇之处。

我老伴的脚极臭,这也是因排泄的汗液和皮肤表面的细菌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发出臭味。如果他在某个阶段坚持艾灸,这些臭味就会慢慢散去。如果他很长时间不艾灸,这种臭味还会发生。

所以说治疗疾病是漫长的过程,你已经用上了艾灸,就要坚持。尤其是患有腋臭的人们,假如你的腋臭已经有了改变,就不要轻易放弃治疗,最低也要保持隔三岔五地艾灸。只有坚持治疗,巩固治疗,这种疾病才会被控制,直至痊愈。

如果你还有其他疾病,我建议你先治疗其他疾病,在治疗其他疾病的同时,慢慢会有协同治疗腋臭的作用。在我的博客里,反馈治好腋臭的患者,基本没有单独治疗腋臭来反馈的,而是在治疗其他疾病的同时,就治好了腋臭。所以我觉得治疗腋臭,也应该是全身调整性治疗的一种治疗方式。

动一动就“出味”?夏天除腋臭,穴位名为极泉穴,你需要这几招

夏天不敢和人走得太近,生怕自己的身上飘出一股异味,一出汗就更不自在了,因为这股臭味会随着汗多而变得越发浓郁……

狐臭让人尴尬,也让人困扰,在冯小刚的电影《芳华》中,女主角何小萍就因为有狐臭,经常受到其他文工团成员的歧视和排挤。

有狐臭,只能用香水掩盖腋下恼人的气味?不,你需要的不是香水,而是能“除臭”的方法!

狐臭发生的部位主要在腋下,根源为湿郁而气血不和所致,直接艾灸腋窝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经络通畅。

腋窝正中有一个穴位,叫极泉穴。我们在按摩腋窝时,可明显感觉到有一条青筋,这条青筋的中间位置就是极泉穴。

轻轻拨一拨这个地方,有时候会感觉到手指头有些麻了,这叫“弹拨极泉穴”,是中医里一种很好的保健方法。

极泉穴这个名字也比较有意思,“极”为顶点、尽头、最高之意,“泉”即水泉,心主血脉,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喻手少阴脉气由此如泉中之水急流而出,故名极泉。

艾灸极泉穴能控制腋下排汗,促进老旧废物排泄,缓解狐臭。

温馨提醒:艾灸腋窝的时候,先把腋毛给剃了,可以去除毛上的细菌,令腋下变得清爽,艾灸起来也更方便。

极泉穴还要配合曲池穴、液门穴、一起艾灸。曲池穴是大肠经的合穴,是管理人体汗液以及汗腺出现异常进行修复的穴位,所以跟汗液有关的问题,如盗汗、自汗、狐臭等,都可以找它。

液门穴位于手背,当第4、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凹陷中。古代医家称它为“液门穴”,就是因为它掌管着身体的液体之门。

液门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荥穴,有通调水道、降浊升清、清火散热之功,配合极泉穴、曲池穴一起艾灸,能改善身体异味重的问题。

对于狐臭患者来说,经常洗澡、保持清洁是很重要的,怎么洗,也是一种学问。

据《健康时报》介绍,白萝卜能清热杀菌。用白萝卜水来擦洗腋窝,可以帮助缓解腋臭。

方法:准备白萝卜半个,洗干净切成薄片放在锅内,然后加水炖5分钟,再用文火炖5分钟,取水每日3次反复洗患处,连续洗5~7天。

《生命时报》也介绍了另一种方法:用米醋100克,茴香粉5克,调匀,涂腋下,每天1次。

醋具有杀菌、收敛止汗的作用,茴香粉能掩盖臭味,使用醋调茴香粉来涂抹腋下,可以起到一定的遮盖臭味的作用。

但需要提醒的是:这种做法只能减轻狐臭,不能起到根除的目的,效果也因人而异。另外,醋具有酸性,刮毛之后不要立即使用。

体味较重的人,还要注意勤洗澡、勤换衣、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饮食上少吃葱、蒜、辣椒等辛辣刺激之品,少沾烟酒。

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灸治验方(高立山)

一、内科

(一)四花穴法

主治:男妇五劳七伤,气虚血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消瘦痼疾。

取穴:膈俞、胆俞,名四花。《难经》云:血会膈俞,血病治此。胆乃肝之腑,肝主藏血,取其腑俞,二穴皆属足太阳膀胱经,各灸七壮,累积百壮,以隔姜灸法较好,免生灸疮。

(二)膏肓穴法

主治:阳气亏弱,诸风痼冷,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呃逆膈噎,精神恍惚。

取穴:令患者就床平坐,屈膝齐胸,头俯,以两手围其足膝,使两侧胛骨相离两旁,勿令动摇,穴在肩胛内缘之下,按之引胸中痛。灸七壮,累积至百壮,灸后加灸气海或足三里,引火下行。

(三)劳伤穴法

主治:久劳,手足心热,盗汗,精神困顿,骨节寒痛。初发咳嗽吐血,肌瘦面黄,食减少力。

取穴:心俞,灸随年壮,多加一壮,日灸七壮,如年龄30岁,灸三十一壮。

(四)劳瘵穴法

主治:劳瘵日久不愈,互相传染,因有劳虫。四花、膏肓、肺俞亦能祛虫。

取穴:腰眼,伏面而卧,腰间两旁,若正身直立时,有微陷处,用墨点记,以小艾炷灸七壮,或九壮,或十一壮,多寡量人而取。灸后吐泻,有虫夹其间,宜烧毁深掘土而埋之。

(五)痞块穴法

主治:腹中痞块,消痞化坚。

取穴:在第十二胸椎下,两旁各开三寸五分。块在左灸左,在右灸右,俱有俱灸,七壮。

按:此处相当胃仓穴,主腹虚胀,水肿,食饮不下等。《针灸大成》云:在十三椎下,去脊三寸半处,乃是肓门,主心下痛,大便坚等,则误。用上法加灸内庭穴,主腹胀满等。灸五至七壮,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后觉腹中响动是验。

(六)精宫穴法

主治:专治夜梦遗精,

取穴:在第二腰椎下,去脊两旁各三寸,灸七壮。按:此穴即是太阳膀胱经志室穴,主梦中失精、淋沥、腰脊痛等。

(七)肿满穴法

主治:腹满身肿。

取穴:上穴,将两手拇指相并固定,相当于少商穴后与拇指关节部之同处。下穴,在两足第二趾趾尖部向后一寸五分,各灸三至七壮。

(八)翻胃穴法

主治:反胃吐酸。

取穴:上穴,在两乳头直下一寸处。下穴,在内踝尖下用手三指稍斜向前排之处,各灸三至七壮。

(九)疝气穴法

主治:卒患小肠疝气,感受冷邪,腹连脐结痛,遗溺。

取穴:大敦,另外一穴在趾关节后三毛丛中,各灸三壮。

又方:三阴交,在内踝骨上三寸,灸三壮。

又方:以患者口唇两角为寸,放三倍长,折成等边三角形,上角安脐中,下两角是穴,左灸右,右灸左,炷枣核大隔姜灸,四十壮,分五次灸。

(十)诸痔穴法

主治:肠风诸痔,或年深久痔。

取穴:其穴在第二腰脊下,两旁各去脊一寸处,灸七壮。

二.外科

(一)痈疽穴法

主治:痈疽恶疮,发背疖毒,瘰疬诸风。

取穴:膈俞,肝俞,各灸七壮。

(二)瘰疬穴法

主治:瘰疬初起或日久。

取穴:(1)风池穴,灸三至七壮,患侧灸。

(2)患者口吻两角为度,折成二分之一,在手表腕阳池穴中上下左右各量尽头是穴,灸三至七壮。

(3)先从后发核上灸起,至初发母核而止,用独头蒜片隔艾炷灸三至七壮。

(4)在肘端尖处,左灸右,右灸左,兼灸第一穴风池尤效。

(三)赘疣穴法

主治:赘疣诸疾,紫白癜风。

取穴:在两手中指节,握拳宛宛中,亦名拳尖穴,灸三至七壮,炷如枣核大,隔姜片灸之。

(四)狐臭穴法

主治:腋气狐臭。

取穴:先用剪刀剪净腋毛,再用好淀粉水调搽患处,俟―周后,视腋下有一点黑者,必有孔如针鼻大,或如簪尖,即气孔,用小艾炷米粒大灸之,三四壮即愈。

(五)虫咬穴法

主治:凡蛇、蝎,蜈蚣、蜘蛛等咬伤,痛急势危者。

取穴:急用艾火于伤处灸之,拔散毒气;或用独头蒜片隔灸伤处,二三壮换一片。毒甚者,灸五六十壮。

(六)疯犬穴法

主治:疯犬咬伤。

取穴:急用拔罐,内净烧酒,烫极热,去酒拔咬处,吸尽恶血为度,去罐后,用艾炷枣核大灸之,五七壮。

三、妇科

(一)难产穴法

主治:一般滞产,横生逆产者差。

取穴:在右脚至阴穴,灸三壮,艾炷如小麦大。

(二)漏证穴法

主治:月事过期,淋漓不尽。

取穴:隐白穴,灸二至三壮。久病脾虚气弱者效果好。

四、小儿科

(一)惊痫穴法

1.惊痫,先惊恐啼叫,后乃发。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及耳青络脉,炷如小麦大。

2.风痫,先屈手指如数物乃发,灸鼻柱直上发际宛宛中三壮,炷如小麦大。

3.缓惊风,灸尺泽各一壮,在肘中横纹约上动脉中,炷如小麦大。

4.痫病,小儿恶疾,呼吸之间,不及求师,致困者不少。谚云:国无良医,枉死者半,诸痫病如尸厥吐沫,灸巨阙三壮,在鸠尾下一寸陷中,炷如小麦大。

5.睡中惊,目不合,灸曲肘横纹上三分各―壮,炷如小麦大。

6.鸡痫善惊,反折,手掣自摇,灸手少阴三壮,腕后半寸陷中,阴郄穴,炷如小麦大。

7.身强,角弓反张,灸鼻上入发际三分处三壮,次灸大椎下二壮,炷如小麦大。

8.惊病,灸鬼禄穴一壮,上唇内中央结上,炷如小麦大,用钢刀决断更佳。

9.新生儿二七日内,若噤不吮奶,多啼,是客风中於脐,循流至心脾二脏之经,遂使舌强、唇痉,吮乳不得,此疾所施方药,不望十全尔,大底以去客风无过,灸承浆七壮,在下唇棱下宛宛中,次灸颊车各七壮,在耳下曲颊后,炷如雀屎大。

10.羊痫,目瞪吐舌羊鸣,灸第九胸椎下节间三壮,炷如小麦大。

11.急惊风,灸前顶三壮,在百会前一寸,若不愈,须灸两眉头及鼻下人中,炷如小麦大。

12.风病,诸医不瘥,灸耳上入发际二寸五分,嚼而取之。

13.睡中惊掣,灸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各一壮,炷如小麦大。

14.食痫,先寒热洒淅乃发,灸鸠尾上五分三壮,炷如小麦大。

15.牛痫,目直视腹胀乃发,灸鸠尾五壮,在胸蔽骨下五分陷中,炷如小麦大。

16.马痫,张口摇头,反折马鸣,灸仆参各三壮,在足跟骨下白肉际陷中,拱足取之,炷如小麦大。

(二)发育不良穴法

1.囟开不合:灸脐上、脐下各五分,各灸三壮,灸疮未合,囟门先合,炷如小麦大。

2.五六岁不语:心气不足,舌本无力,发音难,灸心俞穴三壮,炷如小麦大,在第五胸椎下两旁,各开一寸半陷中。

3.龟胸:缘肺热满,攻胸膈所生,灸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两行,三骨罅间六处,各三壮,炷如小麦大,春夏从下灸上,秋冬从上灸下,若不依此法,中灸难愈一二。

4.龟背:生时被客风拍著眷骨,风达於髓所致。灸肺俞、心俞、膈俞各三壮,炷如小麦大。

(三)目疾穴法

1.二三岁忽发两眼大小眦俱赤,灸手大指次指间后一寸五分陷中各三壮,炷如小表大。

2.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炷如小麦大,在手大指次指两骨间陷中,按:疳乃积热上冲,眼角膜软化,为营养不良,视物不明。

3.热毒风盛眼睛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名拳尖穴,炷如小麦大。

4.三五岁两眼每至春秋忽生白翳,遮瞳子,疼痛不可忍,灸第九椎节上一壮,炷如小麦大。

5.癍疮入眼,灸大杼各一壮,炷小麦大。

6.目不明,肩中俞各灸一壮,在肩胛内廉,各去脊三寸陷中,炷如小麦大。

7.目涩怕明,状如青盲,灸中渚各一壮,炷如小麦大,

8.雀目,夜不见物,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内廉横纹头白肉际各一壮,炷如小麦大。

(四)泻痢脱肛穴法

1.痢下赤白,秋未脱肛,每厕腹疼不可忍,灸第十二椎下节间一壮,炷如小麦大。

2.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医不瘥,灸尾椎骨上三寸陷中三壮,炷如小麦大,若在夏三伏天内,用桃枝柳枝煎水浴儿,午正时当日灸之尤效。

3.脱肛泻血,秋深不轻,龟尾灸一壮,即脊端穷骨,炷如小麦大。

4.秋深冷痢不止,灸脐下二、三寸间动脉中三壮,炷如小麦大。

5.脱肛泻血,每厕脏腑痛不可忍,灸百会三壮,在头饭中心陷中,炷如小麦大。

(五)夜啼穴法

夜啼,上灯啼,鸡鸣止,灸中指甲后一分中冲穴一壮,炷如小麦大。

(六)喉痹穴法

1.喉中鸣,咽乳不利,灸璇玑三壮,在天突穴下一寸陷中,炷如小麦大。

2.急喉痹,灸天突穴一壮,炷如小麦大。

(七)疝肿穴法

1.阴肿,灸两昆仑各三壮,炷如小麦大。

2.胎疝,卵偏重,灸囊后缝十字纹当上三壮,炷如小麦大。

(八)脐肿穴法

脐肿,灸腰后对脐脊骨节间三壮,命门穴,炷如小麦大。

(九)吐乳穴法

呕吐奶汁,灸中庭一壮,在膻中六下一寸陷中,炷如小麦大。

(十)多涕穴法

多涕是脑门被风拍着及肺寒,灸囟会三壮,炷如小麦大。内庭穴,灸三壮。

(十一)口疮穴法

口有疮蚀,龈烂,臭秽气冲人,灸劳宮二穴各一壮,在手心中,以无名指屈指头著处,炷如小麦大。

(十二)水气穴法

水气四肢尽肿,腹大,灸脐上一寸处三壮,炷如小麦大,水分穴。

(十三)头痛穴法

食时头痛及五心热,灸譩譆穴各一壮,灶如小麦大。

(十四)目黄穴法

饮水不歇,面目发黄。灸阳纲穴各一壮,炷如小麦大。

(十五〕消瘦穴法

羸瘦,饮食减少,不生肌肉,灸胃俞二穴各一壮,炷如小麦大。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