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医书上狐臭的原因(狐臭在中医上是什么脏器出了问题)

时间:2024-05-29 15:41:08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陈寅恪和钱锺书为何都撰文讨论“狐臭”问题?

钱锺书、陈寅恪喜谈秽亵事。这个判断,凡熟悉钱陈的人都大体认可。《围城》里方鸿渐海外归来,到中学演讲,开口即是鸦片梅毒,钱锺书《容安馆札记》涉此类事极多。陈寅恪也有这个趣味。记得有则学林掌故说,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朱延丰参加毕业考试后,陈寅恪问朱延丰考得如何,延丰以为还不错,陈笑曰:“恐不一定。当时还准备一题,后觉恐较难,故未问,即中古时老僧大解后如何洁身。”延丰未作声,另一学生邵循正回答:“据律藏,用布拭净。老僧用后之布,小僧为之洗涤。”陈初闻未语,后深表赞许。虽属学林掌故,但此类事放在陈寅恪身上一般不错。其它如“杨贵妃入宫时是否处女”,也是陈寅恪专门谈过的问题。陈寅恪《论再生缘》起始即说自己少喜读小说,“虽至鄙陋者亦取寓目”。钱锺书和陈寅恪均是中国大学者中喜读小说之人,而小说叙述最不忌繁杂芜秽,他们共同的趣味可能由此产生。

《容安馆札记》

狐臭的雅称“愠羝”,钱锺书、陈寅恪都专门谈过此事。《围城》里有个细节:

唐小姐坐在苏小姐和沈先生坐位中间的一个绣垫上,鸿渐孤零零地近太太坐了。一坐下去,他后悔无及,因为沈太太身上有一股味道,文言里的雅称跟古罗马成语都借羊来比喻:“愠羝。”这暖烘烘的味道,搀了脂粉香和花香,熏得方鸿渐泛胃,又不好意思抽烟解秽。心里想这真是从法国新回来的女人,把巴黎大菜场的“臭味交响曲”都带到中国来了,可见巴黎大而天下小。(《围城》第6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钱锺书后来在《容安馆札记》中又多提此事,并引述了许多西文资料。他读马提亚尔(Martial)讽刺诗提到形容薇图斯蒂拉(Vetustilla)丑状时说:“气味类母羊之夫”,并引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七《腋气》条考“狐臭”当作“胡臭”,即《北里志》所谓“愠羝”。还指出胡侍《真珠船》卷六袭之,认为“吾国古人正亦以羝羊为比”。然后引梁山舟《频罗庵遗集》卷十四《直语补证‧狐骚》条,标出《山海经‧北山经》中曾说:“食之不骄”后的注认为:“或作骚,臭也。”并说梁玉绳《瞥记》卷七也有同样的说法。钱锺书同时又引《杂阿含经》卷四十天帝释败阿修罗一段中异仙人所说偈言:“今此诸牟尼,出家来日久。腋下流汗臭,莫顺坐风下。千眼可移坐,此臭不可堪。”钱锺书还提到《别译》卷三中有:“我身久出家,腋下有臭气。风吹向汝去,移避就南坐。如此诸臭气,诸天所不堪。”钱锺书同时指出《春渚纪闻》卷一中说黄山谷曾患腋气,还说钱饮光《藏山阁诗存》卷十二《南海竹枝词‧之五》有个自注:“粤女多腋气,谓之‘袖儿香’,媒氏以罗巾拭腋送客,验其有无”,同时引俞蛟《潮嘉风月记》说:“纽儿儿肤发光腻,眉目韶秀,惜有腋气。遇燕集酒酣,辄熏满坐,往往有掩鼻去者。独周海庐与昵。余拈《黄金缕》调之曰:‘百合香浓熏莫透,知君爱嗅狐骚臭。’海庐大惭。”钱锺书认为,汗臭最难忍,他再引孔平仲《谈苑》史料:“余靖不修饰,尝盛暑有谏,上入内云:‘被一汗臭汉熏杀,喷唾在吾面上。’”钱锺书最后抄出希腊诗人关于腋气的史料。(本段借用“视昔犹今”新浪博客《容安馆札记》释读文字。此君将《容安馆札记》全部释读并公之于众,功莫大焉!)

《寒柳堂集》

1937年,陈寅恪有一篇幅名文《狐臭与胡臭》。陈寅恪认为,腋气本由西胡种人得名,“迨西胡人种与华夏民族血统混淆既久之后,即在华人之中亦间有此臭者,倘仍以胡为名,自宜有人疑为不合,因其复似野狐之气,遂改‘胡’为‘狐’矣。若所推测者不谬。”(《寒柳堂集》第14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陈寅恪最后结论是“胡臭”一名较之“狐臭”更早且正确。他同时指出,考论我国中古时代西胡人种者,止以高鼻深目多须为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当注意腋气。

陈寅恪此文一个明显特点是不引常见书中的史料,而专引中国医书,如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和李时珍《本草纲目》。另外涉及崔令钦《教坊记》、何光远《鉴诫录》。

《狐臭与胡臭》初刊于1937年,钱锺书1938年由法国归来,按常理推测,钱锺书应该读过陈寅恪此文。《围城》1947年在上海初版,书中提到“愠羝”,后《容安馆札记》中又搜罗相关史料,但没有提到陈寅恪的文章,凡陈文引过的书,钱锺书一概不提,似乎是有意扩充陈文的史料,同时特别指出《辍耕录》卷十七《腋气》条已考“狐臭”当作“胡臭”,此论与陈寅恪看法相同。这个顺手的史料中可能暗含一点对陈文灵感和原创性的评价。

千寒易散,一湿难除,湿气很重的人,身上这几个部位是臭的

人人都有湿气,但怎么判断,对不懂中医的人来说比较难,比如看舌苔、身体沉重、口中发腻、腹胀,大便不成型等这些,因为会有其他病因干扰也不一定准确,那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进入夏季气温越高,湿气会越来越大。中医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湿气重的人,身上这四个部位会发臭,一是口臭、腋臭、头发臭、脚臭。

有脚臭的人不少,或者说脚气,严重的一年四季脚都湿漉漉的,夏天就更不用说了,每天脱下鞋子,鞋袜都能拧出水来,而且味道极其酸爽,臭到不行。中医上,诸湿肿满,皆属脾。就是不管哪里,只要有湿气,都与脾有关。脾有湿热,人的汗就会又黄又臭,反应到脚上就是脚臭,另外肝有湿热下注也会导致出现脚臭,多是经常熬夜,影响到了汗腺挥发。这种平时就要注意健脾祛湿,或者疏肝胆膀胱经,也可参考参苓白术散、龙胆泻肝汤等加减调理。

经常有口臭的人,也要注意了,多是脾胃有湿气了。因为这些湿气聚积中焦不能代谢出去,浊气就会上逆到口腔导致出现口臭。中医是,脾主升,升的是清阳之气,胃主降,降的是浊气,湿气困脾,运化不力,脾胃升清降浊失常,浊气不能顺利降到下焦去。所以平时,尤其是夏天一定要注意饮食,少食寒凉生冷,辛辣刺激,肥腻的食物,因为这些都会导致或加重体内湿气的问题。调理上可参考理中汤,升阳益陷汤等加减调理。

有些人的头发经常会油腻不行,每天洗还是老样子。那我们知道,湿气重浊黏腻,如油裹面,湿气重的人经常会有头重如裹的感觉。湿性黏滞在体内,阻塞气机,堵塞毛孔,影响气血输送向头部,头发失去气血的滋养,分泌过多油脂,就会油腻,味道大。中医讲熬夜伤阴容易使体内湿热积聚,如果你平时注意一下,熬夜之后,脸和头皮是不是油乎乎的。

关于腋下发臭多为湿气有关的问题,在我们的古代医书中就有记载:凡狐臭者皆为风、身体有湿,混杂在气血中,会沿着经络、跟着汗水,从腋下排出。简单讲,就是因为身体中有了湿气,经气血运行而从汗排出,所以就会出现腋下发臭的情况

分享仅供参考,不做诊疗依据,如有不适,请线下医院及时就医。

杨贵妃真的有狐臭吗?唐玄宗为何喜欢?

作者:赵小昭

1.“胡人”有狐臭

南北朝晋元帝时期,有个豪族之甲某,暴病亡。到了冥司,管生死簿的一查,“sorry,你还没到时候,请不要插队抢投胎,赶紧回阳间去吧!”

可是他在黄泉路上把脚崴了,走不动,回不去。

冥主说:“有个抈人刚死,脚甚健可易之。”就给你共享一下吧。

二人易脚,甲某复生。睁眼一看,自己“果是胡脚,丛毛连结,且胡臭”。死而复生还有了一双健壮有力的脚,来不及庆幸就被“胡臭”打败。

“旁人见识此胡者,死犹未殡。甲亲往视见其脚著胡体。胡儿并有至性。每节朔。儿并悲思。抱甲脚号啕。”全家人对着死而复生,却有狐臭的甲某伤心痛哭。

某甲的灵魂在咆哮:“宁做小清新的死鬼,也不想当有狐臭的活人!”

▲《胡人备马图》 陕西省礼泉县昭陵韦贵妃墓出土,现藏于昭陵博物馆

狐臭的历史源远流长,陈寅恪认为“狐臭”一词“本由西胡种人得名”,本应名“胡臭”,后随着时代发展而改为“狐臭”。胡与狐同音,古人用‘狐’称胡人表达对其的诟辱。

从某甲死而复生的故事中,透露出了古人恐惧狐臭的两个要素:

1. 狐臭是一种疾病,可遗传、会传染、须忌讳,难根治;

明代医书《外科正宗》载:“腋下多有棕纹数孔,出此气味”,指明腋下是此病的主要部位;清《外科大成》中提出“诸药鲜能根除,故治法不立”要根治狐臭,难难难。

2.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受“夷夏之防”观念、习俗等影响,社会上对胡汉通婚长期排斥态度。

《太平广记》九卷狐故事中言及唐代婚姻的有二十五条,加上其他篇目中类似的条目有四十多条,“共同点是凡与狐或胡为婚者均遭社会各阶层的反对,不是打杀、毒杀,就是用法术驱逐。”。

以形貌、语言、姓氏等明显特征来辨别胡汉不再可行时,狐臭就成了区分胡汉的重要依据。

2.楚怀王的帝王之气

▲楚怀王/电视剧《芈月传》

与得了其他疾病的人会受到他人的关心同情不一样,人们对狐臭患者是大写的嫌弃。

在古代,对一个人说“你有狐臭!”既有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优雅,又比“MMP”更具打击力度。这个人没有狐臭还好,假若他恰好有,这句话就等于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了。

历史上第一个因为宫斗胜利而被写入正史《战国策》中的后妃--郑袖,她的成名作“掩鼻计”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郑袖

楚怀王对自己身上的“帝王之气”--狐臭一直是讳莫如深,他身边的人都无师自通,练成了“闻不到”狐臭,这项技能和安徒生笔下“能看见”皇帝的新衣是同款。

魏国想与楚国修好结盟,于是就给楚怀王进献了一个极品美人,他相当喜欢这份礼物。

在此之前,只有郑袖能够独得大王恩宠,用张仪的话来说“楚王幸姬郑袖,袖所言无不从者。”楚怀王对郑袖的宠爱,已经到了她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的地步。

郑袖将嫉妒憎恨掩藏得滴水不漏,对魏美人百般示好,又送衣服又赠口红的,还主动分享得宠经验...魏美人很快就将她视作知己亲人。

看见新欢旧爱欢聚一堂,楚怀王感到万分欣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秦,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朕阅女无数,知道嫉妒是女人之常情。郑袖却明知朕喜欢魏美人,可是她对魏美人却比朕对魏美人还好,这种贤良淑德堪比孝子侍奉双亲、忠臣侍奉君主。

▲魏美人

局已经布好,接下来就是让小白兔魏美人落入陷坑。郑袖故意透露出大王嫌她鼻子长得不好之意,对她说,我给你个建议,再见到大王时最好把鼻子挡一挡。

魏美人信了她的邪,一见楚王就以手或袖遮掩住。

这样反常的举止引起楚王的注意,就问郑袖,“你跟她关系那么好,知不知道她为何这样?”郑袖说,她嫌你身上有股臭臭的味道。

楚怀王大怒,下令割掉了魏美人的鼻子。郑袖借楚怀王之手将情敌毁灭于无形之中,直到今天她都是国人心计之模版教材。

楚怀王连自己有狐臭都不能接受,可见后宫是拒绝狐臭的。唐玄宗怎么就接受了(如果)有狐臭的杨玉环呢 ?不,他不接受---即使他嗅觉异常或者失灵,(如果)有狐臭的杨玉环也没有机会。

3,“皇家”婚前检查

目前可考的史料中,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例婚前检查是在东汉桓帝在选拔第一任皇后时。

东汉桓帝欲立大将军梁商的女儿梁女莹为皇后,在进宫前,女官吴婀奉旨去到梁府,检查未来皇后的四德之一“妇容”是否标准。

在观察过梁女莹走路姿势后,吴婀请梁女莹脱衣,“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检查乳腺,看有没有肿瘤包块;

闻腋下,确定其有没有狐臭;

▽图/TVB电视剧《金枝欲孽》

还要检查肚脐的形状深浅、肩膀的宽厚、腰围、臂的弹性、大小腿肤色、长度以及手掌十指、脚板平凹与十脚趾的颜色,五官与头发浓密及色泽......

色素沉淀、斑、不合时宜的痣、疮疤等等都是皇后不能有的;接着是妇科检查和病史询问,最后让梁女莹三呼“万岁”,以检查声带发音如何。

从汉到清,后宫选妃基本上都是这一系列流程,尽管标准细节有所不同,但是排除有狐臭这一项从未有变,并且还发展成为一种婚俗禁忌在民间长期流行。

电影《妃子笑》

民俗意义上的狐臭被称为“门事”、“门第”、“门病”、“门色”、“袖子长”等,即看其家族有无狐臭史、本人是否有狐臭,这一项是结亲前考核的重点之一,直到今天很多地区依然流行。

杨玉环一开始是唐玄宗的儿媳妇——寿王李瑁的王妃,有狐臭怎能通过皇家婚检呢?

3. 闻香思美人

▲杨贵妃 (林芳兵饰)/1992年电视剧《唐明皇》

在《酉阳杂俎》中,有一个写“中国四大名香”之一,龙脑香的故事,女主角正是“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这绝不是人们想象中有关她奢侈生活的故事,也不是被曲解的以香盖臭。

这天,唐玄宗和亲王在下棋,大唐RAP天王贺怀智在一边弹琵琶助兴;杨贵妃则在另一边观战,她身上佩戴着香囊,里面装的是交趾国进贡的「香气彻十余步」的香料“瑞龙脑”。

眼看棋局上形势不妙,唐玄宗马上就要输了,杨贵妃灵机一动,放出西域进贡的小狗“康国猧子”,把棋盘打翻,棋子散落一地,化解了皇帝要输棋的尴尬。

后宫从不缺美貌的女人,但是能这么皮的却罕见,惹得皇帝大笑,杨贵妃更是笑得花枝乱颤,贺怀智用更有节奏的琵琶曲声让他们仿佛置身抖音,亲王有苦说不出,好郁闷.....

清风徐来,杨贵妃身上的香料飘啊荡啊,弥漫了整个大唐的夏天。

这时,杨贵妃的领巾不知为何就被风吹落了掉在贺怀智脑袋上,杨贵妃一看,这大男人头上顶块女人丝巾,莞尔一笑,搞得贺怀智有些不好意思。

御前献艺结束,贺怀智回了家,但是身上的芳香依旧不散,他将杨贵妃的头巾放进一个锦囊里...后来,安史之乱,马嵬驿,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再后来,许多年过去,已是太上皇的玄宗终于回到长安,人面不知何处去,物是人非事事休。

贺怀智来觐见玄宗时,把当年那张头巾做的锦囊也带给了玄宗。

玄宗取出贵妃的幞头巾,陷入了回忆:“这巾上的香气,是瑞龙脑香也!此香为交趾所献贡品,我曾赠贵妃十枚!”

情人别后永远再不来。这个一无所有的太上皇老泪纵横,他看见又美又皮的杨玉环,雾傧云鬟、风姿娇容,她定格在那个夏日的午后,与自己天人永隔。

还是回到这个故事的主题---香料

美国学者谢弗的汉学著作《撒马尔罕的金桃》中,对大唐盛世的描述是这样的:

“七世纪(的唐朝)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当时追求各种各样的外国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开始从宫廷中传播开来,从而广泛地流行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阶层之中。”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人们对香料趋之若鹜,唐朝人对香料的迷恋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杨贵妃喜好熏香,不过是赶时髦而已,但是她万万估不到,千百年后,这也能成为“有狐臭”的证据。

在百度输入“杨贵妃狐臭”,大约有152000条信息。总得来说,“羞花”是因为她有狐臭把花熏死了,“赐浴华清池”一人洗温泉是为了治狐臭,喜欢用花瓣香料沐浴是为了掩盖狐臭.....

尽管史料典籍中找不到任何关于杨贵妃有狐臭的证据,但这不影响「伪史学者」和「民史大师」们传播假知识,张口就能震惊你、俯拾皆是大解密。

身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之一,杨贵妃光是被作为“男默女泪”的榜样是不够的,历史名人,就得担负被唏嘘、被同情的重任。许多人读历史,看到的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而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们特别擅长用历史牛人们的小缺憾,消解自己的不圆满。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