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伏龙肝是从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底中心的土块取下后,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后得到的,有止血止呕吐的作用,类似的药材还有百草霜,但你知道还有一种矿物药是从锅底下的灰堆堆里找出来的么?而且这种药用来治疗小儿疱疹,除狐臭颇有奇效。
说起这扒灰,《红楼梦》里描写贾府里的老奴才焦大整天无所顾忌地喝得烂醉如泥,喝完后嘴巴还不干净,数落主子们每日偷鸡摸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宝玉听闻便去问王熙凤爬灰是什么意思,反而被劈头盖脸的数落了一番。这爬灰是有什么个意思,如此上不得台面,最终还导致焦大因口无遮拦落得满嘴填粪呢?
辞书里说这“爬灰”乃是指与儿媳妇发生不正当关系的意思,但为何有如此说道呢?有说法是指在灰上爬行,会导致膝盖污染变脏,所谓污膝者污媳也。
另一种更生活化的解释是这样的,旧时候总有修锅补盆的修补匠,修补锅盆的时候选择熔点较低的锡作为焊接剂,使用的时候免不了会落下些星星点点,为了节省开支,修补匠在空闲间隙就要掏扒拉炉底的灰,寻找散落的锡块,而扒灰么就是找锡,锡与媳谐音,便如此寓意公公与儿媳通奸。
不过今天要说的这个宝贝药并不是炉灰里的锡块,而是在银铺里的烧银炉底下。银溅落到炉底,不仅有细碎的银两,还有我们的主角,炉灰与银生成的沉积物——密陀僧。
中药男神李时珍说它可以治诸疮,消肿毒,染髭发,除狐臭。《本草经疏》说:“密陀僧感银铜之气而结,故其味咸辛气平,有小毒。现代研究表明密陀僧的成分主要是氧化铅。
对于小儿水痘,将密陀僧研磨成极细的粉,加香油调敷于水痘上,三至五天即可治好。
对于狐臭的话,取一热乎的馒头切开掺上密陀僧粉,趁热夹在腋下,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祛深色疤痕的话,可以选用密陀僧、白芷、生白附子各等量研磨为细粉,宝宝霜调匀,每日早晚在疤痕上各抹一次,稍微按摩,一段时间后,瘢痕即会淡化。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密陀僧的其他用法:
遗精:密陀僧3克,五倍子3克,海螵蛸4克,共研极细末,每晚临睡时用少许涂在阴茎龟头上。
痤疮:用密陀僧、赤石脂、雄黄、樟脑、天仙子、白果各10克,冰片适量,共研极细末,加入75%酒精300毫升。装瓶密封3天即可。用时将药液充分摇匀,棉签蘸药涂擦,早晚各1次。
酒糟鼻:密陀僧60克,玄参、硫磺各30克,轻粉、白蜜适量,调成糊状,早晚各搽1次,每次在患部搓擦5分钟。
白癜风:密陀僧、硫磺、枯矾、雄黄、蛇床子各6克,冰片3克,研细末,凡士林调涂患处,日1次。
阴囊皮炎、湿疹:密陀僧、青黛、硫磺、滑石各等份,为细末,香油调涂。
手足癣:密陀僧、赤石脂各120克,研细末,生桐油150毫升,调匀备用。每日擦3次,或晚上敷药于患处。
褥疮:密陀僧10克,蜂房6克,冰片2克,研细末,凡士林调膏外敷。
痔:密陀僧细末6克,明矾、芒硝各30克,开水600毫升冲化坐浴。
复发性口疮:密陀僧3克研细末,醋调漱口。另密陀僧10克,白芷6克,共研细末,蛋黄油调擦,见效迅速。
狐臭是一种由于汗腺分泌物有特殊气味导致的生理现象,但是也经常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因很多狐臭是先天性的,在治疗上很难彻底治愈,只能通过药物减轻其臭度,或者通过手术的方式将汗腺摘除,所以中医探讨如何防治狐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汗大是狐臭的一大原因
1. 狐臭产生的原因现代医学认为狐臭的产生主要原因是汗腺分泌物,多汗症大多会导致狐臭产生,治疗上可以激光治疗,轻者不必治疗。中医认为狐臭原因有三,其一,天生即有。唐孙思邈所谓:“有天生狐臭”,明陈实功认为“因狐胎受生者,故不脱本来气质。”其二,传染而得。隋巢元方认为“此气能染易著于人,小儿多是乳养之人先有此病,染著小儿。”唐孙思邈所谓:“有为人所染臭者”。宋陈言认为“夫狐臭多因劳逸汗渍,以手摹而嗅之,致清气道中受此宿秽,故传而为病。方论有天生之臭说,恐未必皆然,多见为人相染者,盖其气吸上元宫,遂散百脉,多相沾染,忌之为得。”《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认为狐臭有因“有乳养之人而有染著者”。其三有因病而致。巢元方所谓:“人腋下臭如葱豉之气者,亦言如狐狸之气者,故谓之狐臭,此皆血气不和蕴积,故气臭。”元王珪称:“且如方中云:狐臭者,皆因拔腋下之毛,为秽气入肺而然。”明徐春甫云:“腋属足厥阴肝经之分,肝气郁于内而出于腋,其臭如狐,又曰狐臭。腋之下有窍,肝气盛则窍寖开,而其气泄于外,盖不可近,实由肝经邪气”。另外,食用胡荽、胡葱、芸苔、羊肉、五辛等食物会加重。
中医典籍认为狐臭的产生主要是“血气不和蕴积”“ 论曰阴阳之在人,血与气尔,两者调适,则行流散徒,莫或底滞,达于形色,畅于肤理,无不得其和,苟失其宜,血气从而凝积,此所以有狐臭之病”、“肝气郁于内而出于腋,其臭如狐,又曰狐臭。腋之下有窍,肝气盛则窍寖开,而其气泄于外,盖不可近,实由肝经邪气”,而临床上的经验反馈,只需要通过调气血、止汗除湿便可很好的改善狐臭,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狐臭与汗有关也相吻合。笔者认为,狐臭的产生是人体气血不和为根本原因,而湿气太重、汗出为狐臭发生的直接原因,所以在防治上必须结合两大因素。
狐臭防治常用方法1外敷法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用以防治狐臭的药物、方剂比比皆是,如《食疗本草》记载生姜有去胸中臭气、狐臭的作用,有根绝之功。通常用以治疗狐臭的还有矾石、伏龙肝,《外台秘要》记载“有天生狐臭,有为人所染臭者。天生臭者难治,为人所染者易治。然须三年酢敷矾石散,勿止,并服五香丸,乃可得瘥。勿言一度敷药即瘥,即一敷药时暂得一瘥耳。凡狐臭人通忌食芸薹、五辛,食之终身不瘥”,在外敷法中不外使用两种类型的药物,一是芳香类型者,如麝香、青木香、沉香的药物,《冯氏锦囊秘录》认为“凡脏腑之情,遇香则营卫通行,遇臭则营卫凝塞”;其二是使用白矾、伏龙肝、铜绿等具有除湿功能的药物,可以敛汗,降低狐臭的发病程度。
2内服法
《古今医统大全》记载“腋属足厥阴肝经之分,肝气郁于内而出于腋,其臭如狐,又曰狐臭。腋之下有窍,肝气盛则窍寖开,而其气泄于外,盖不可近,实由肝经邪气。虽外搓以枯矾、麝香,仅疗一时之急,不终日而气复如旧者,何也?此皆不知治本也。治本者何?内以疏其肝脏之邪,则气自息,如泻肝汤、龙荟丸之类是也”,治疗上多用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蜘蛛散、夜明砂、田螺散等药物。
蘑菇也可以治疗
狐臭防治辨证根据狐臭发病的规律,可以将狐臭发病的原因归结为五脏六腑气血不和,具体又可以分为多个证型,如营卫不和证、湿毒蕴表证、风水在表证。
1风水在表证
狐臭出现的时候,很多伴随着汗大,对应于中医药则是风水证,《金匮要略》记载“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记载“阮士军医案:孙某某,女,24岁,学生,1982年8月3日诊治。身患狐臭,内心痛苦不堪。两腋下潮湿粘手,黄染衣服,臊气甚浓,经来加重,四季如此,尤以夏季为甚。口淡,食谷不香,肢懒身倦,便溏,月经后期,色淡。素体肥胖,嗜喜厚味。时值炎夏,用“西施兰”无效。舌淡苔白浊,脉浮滑。治宜回表阳,祛风湿,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汉防己30克,生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生苍术15克,茯苓皮20克,泽泻20克,车前子(包)、车前草各12克,生甘草6克。3剂。”并按语说“ 素体肥胖,每多表阳不足。嗜喜厚味,湿邪必定内存。表虚湿着,而见汗出腋下,潮湿粘手,发为狐臭。用防己黄芪汤治疗,可谓方证相对,投之果效。本方治狐臭,思路正确,值得研究。”
2湿毒蕴表证
《经方一百首》记载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寻常性痤疮、水痘、玫瑰糠疹、病毒性疱疹、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证、皮肤瘙痒症、狐臭等。”
3营卫不和证
因狐臭患者大多有汗大的特点,同时也有臭味,是气血不和导致的,《走近中医》认为“ 狐臭,是汗腺分泌过于旺盛的表现”,所以在临床上可以用桂枝汤治疗营卫不和导致的汗出怕风,在临床中使用,能够达到比较好的疗效。
抹香水
狐臭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身体有气味,在防治上一直是用外敷的方法或者使用经验方,并没有从病因病机上进行探讨,所以一直以来治疗狐臭的效果都不理想。
经过临床及理论的探讨,我们会发现,狐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气血不和,才会导致大量的臭气味产生,一是汗出,因为有汗的渗出,才会有狐臭的产生,所以在治疗上终止汗出、调节营卫就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其中,列举的黄芪防己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汤、龙胆泻肝汤等方剂的使用就是从这个角度加以考虑。
一、典籍摘要
1、《本草撮要》:功专调气散滞,得黄连治滞下;得槟榔治下焦气滞;得橘皮、肉果、生姜治腹间滞塞冷气,功效捷速,煨熟实大肠。
2、《本草从新》:治一切气痛, 中气不省,耳卒聋闭,呕逆反胃,霍乱泻痢,后重癃闭,痰壅气结,癖症块,肿毒,冲脉为病.气逆里急。杀鬼物,御瘴雾,去腋臭,健胃宽中,醒脾消食,开郁安胎。香燥而偏于阳。
3、《本草乘雅半偈》: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
4、《本草经集注》:主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治气劣,肌中偏寒,主气不足,消毒,杀鬼精物,温疟,蛊毒,行药之精。
5、《本草蒙筌》:气劣气不足能补,气胀气窒塞能通。和胃气如神,行肝气最捷。散滞气于肺上膈,破结气于中下焦。驱九种心疼,逐积年冷气。药之佐使,亦各不同。破气使槟榔,和胃佐姜橘。止霍乱吐泻,呕逆翻胃;除痞癖症块,脐腹胀疼。安胎健脾,诛痈散毒。和黄连治暴痢,用火煨实大肠。辟瘟疫邪,御雾露瘴。
6、《本草衍义》:专泄决胸腹间滞塞冷气,他则次之。得橘皮、肉豆蔻、生姜相佐使绝佳,效尤速。
7、《本草易读》:生用理气,煨熟实肠。磨汁用。手少阳三焦药也。疗一切气滞,止诸般气逆。九种心痛,积年冷气。调后重之痢泄,除反胃之呕逆。 癖症块之结,癃淋胀痛之 。治霍乱而疗温疟,除毒物而杀鬼物。
8、《本草择要纲目》: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胃,积年冷气,温疟蛊毒,女人血气刺心,和胃泄肺,行肝经气。
9、《得配本草》:入三焦气分,通上下诸气。止九种心痛,逐冷气,消食积,除霍乱吐泻,破癖症块,止下痢后重,能健脾安胎。君散药则泄,佐补药则补。痘出不快者,用之更宜。
10、《雷公炮制药性解》:主心腹一切气疾,癖症块,九种心疼,止泻痢,除霍乱,健脾胃,消食积,定呕逆,下痰壅,辟邪气瘟疫,杀疟蛊清物。宜生磨用,火炒令人胀,形如枯骨,苦口沾牙者良。
11、《名医别录》:治气劣,肌中偏寒,主气不足,消毒,杀鬼、精物、温疟、蛊毒,行药之精。
12、《药笼小品》:三焦气药,疏肝和脾。治一切气痛,九种心痛,泻痢后重。
13、《玉楸药解》:止呕吐泄利,平积聚癥瘕,安胎保妊,消胀止痛。木香辛燥之性,破滞攻坚,是其所长。面煨实大肠,生磨消肿病。
14、《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其用有二:调诸气不可无;泻肺气不可缺。
15、《大明本草》:治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胃,霍乱,泄泻,痢疾健脾消食,安胎。
16、《珍珠囊》:散滞气,调诸气,和胃气,泻肺气。
17、《本草纲目》: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故上焦气滞用之者,乃金郁则泄之也;中气不运,皆属于脾,故中焦气滞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肠气滞则后重,膀胱气不化则癃淋,肝气郁则为痛,故下焦气滞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
18、《药品化义》:香能通气,和合五脏,为调诸气要药。
19、《医学入门》:木香苦辛健脾胃,气积霍乱并疟痢,专宽胸腹散肺痰,消痈治疝行肝气。
20、《药性论》:治女人血气刺心心痛不可忍,末,酒服之。治几种心痛,积年冷气,痃癣症块,胀痛,逐诸壅气上冲烦闷。治霍乱吐泻,心腹疠刺。
21、《日华子本草》:治心腹一切气,止泻,霍乱,痢疾,安胎,健脾消食。疗羸劣,膀胱冷痛,呕逆反胃。
22、《本草发明》:木香苦辛,调诸气之要药也。故凡胸腹中壅滞及冷气,经络中气滞痰结,皆用之,正谓调诸气也。惟寒气滞气为宜。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愈创内酯等;还含有木香烯、单紫杉烯有机酸、氨基酸、胆胺、木香碱等。《中国药典》规定:含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总量不得少于1.8%;饮片不得少于1.5%。
2、作用:本品有促进消化液分泌、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抗消化性溃疡、促进胆囊收缩、松弛气管平滑肌、利尿、抑菌等作用。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