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狐臭是狐惑吗(狐臭是疾病吗?)

时间:2024-05-28 15:53:08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狐仙小说盛行,狐仙是怎么来的?

风风雨雨的变迁

惊醒了沉睡的诗篇

高山埋不下谎言

啊,远去的狐仙

是你最美丽的蹁跹

化作了桃花源

狐仙,尤其是"狐狸精",是中国所独有的"国粹"。它最早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场的。说起它们的袓上,那可比现在风光多了。上古时期,狐狸有别于其他动物而被人崇拜,我们称这种现象是狐狸的图腾崇拜,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均属狐图腾族。

同时也流传有大禹治水见九尾白狐(九尾意为子孙众多)。就其地而娶妻生子的传说。

狐图腾

青丘九尾狐

在《山海经》的《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南山经》中,均提及青丘国有九尾狐,郭璞注曰:"太平则出而为瑞也。"

狐仙作为一种中国民间传统的文化信仰,有着上千年漫长而曲折发展的历史。而民间对于狐仙的认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它既是治病显灵的神仙,又是妖媚惑人的狐狸精。

狐仙本是劳动人民对于自然界生物的原始崇拜,却又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蒙上了层层的神秘面纱与宗教色彩。

狐狸对于中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的建立也有着突出的贡献。大狐狸的地位也随着夏朝的建立而上升起来。

大禹治水

大禹在治水时,整天忙着工作,一副有志青年事业为重的样子,所以没工夫拍拖泡MM。有一次他走到涂山,看到一只九尾白狐,意有所动(九尾意味着子孙众多),于是就在此地娶妻生子。他的儿子启,后来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九尾狐便也跟着显贵起来。

此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人、尤其是女人的性格心理有着空前绝后的迫害和压抑,这种压抑的心态成了诞生"狐仙"文化的最佳温床。

《朝野佥载》记述:"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饮食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时有谙曰:无狐媚,不成村。"

从这段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狐狸在封建社会,最早是受到女性的喜爱,并将它作为讨好配偶的神只。狐狸漂亮的皮毛、小巧可爱的身躯和狡黯精怪的脾性,在古人的心目中,实在只有娇媚的女人可与之相比。

狐仙

这也就难怪人们总将女性与狐狸联系在一起,狐狸似乎代表了某种诡秘的精神,尤其是涉及到女性的性格心理。

狐狸在先秦两汉的地位最为尊崇,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之一,这大概与秦汉人喜欢到处跟神仙套近乎有关。

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袖祥。

还有人总结说,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

从这些赞誉声中我们可以推知,由夏至汉两千多年的日子里,狐狸的日子过得可真是滋润啊!

可惜,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汉代灭亡后,狐狸作为祥瑞的地位急剧下降,先前对狐狸的好话全没了,剩下的都是要把狐狸批烂批臭的言辞。

狐狸以怪异的狐步在雪地撒落一串梅花,每一次起伏便成为一个词汇的策源地。

用"狐"字构成的词汇,如狐惑、狐疑、狐媚、狐臭之类,都是不体面的词,汇集起来,就成为贬义词的大本营。狐狸由此成了生活作风出问题的代名词,成了著名的淫兽,至今仍没能翻身。

狐仙崇拜在清代形成了完备的狐仙信仰体系。

人们畏狐、拜狐、讲狐。各地狐王庙纷纷建立。《山西通志》记有"狐神庙在石东都"、"乡民谣狐庙放太平火,有司具牲醴以谢",民间家祭更为兴盛,各家都有狐仙牌位,每遇灾祸则求之,俨然成了民间的"保家仙"。

关于狐狸的只怪小说更是数不胜数,仅清代《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3部小说中涉及狐狸内容的,就有300多篇。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狐狸的形象多种多样。有的是多情女子结缘才子,有的是狐翁携孙阅读黄老之类的文章,有的是才子问对书生……可谓遍历人间种种。

道不尽,千载神狐。

分析不靠谱的古代动物形象描摹,看古籍奇幻事件记载的不可信本质

大多数人都有猎奇心理,喜欢了解奇怪的事情。在我少年时代,喜欢阅读《奥秘》《飞碟探索》《气功与科学》这类书,对里面记载的很多奇闻异事着迷,以为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随着阅历增长,我逐渐意识到,这些东西大多是有人故意编造和发布的,要让读者处于猎奇或者恐惧心态,好为此掏出银子买故事听,养活他们。这是早有的套路。旧社会的说书艺人总要讲行侠仗义、出手阔绰的侠客故事,目的是搏得听众学习侠客慷慨打赏。而穷酸文人,把本来只嫁门当户对人家的大家闺秀非要写成莫名对文人单相思的角色,意淫富家小姐的身体,幻想自己能获得“梦中丈人”的万贯家财。这连曹雪芹都知道不可能,所以要借王熙凤的刻薄议论大肆嘲讽一番。

这些年来,伪学说日盛,什么每时每刻分叉的平行宇宙、什么地球上出现过几次高等级远古人类文明、什么外星人造访过地球等怪说不断出现,仅一部《山海经》就养活了许多当代说书人。我写此文目的不是要全然反对这些东西,故事还是要听的,有时候神经需要放松,不过奉劝大家不要沉迷,别把这当正事。

动物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普遍具有具象意义,其往往代表着重要的政治与文化理念,有的与一定的历史事件相关联,有深层次的象征意义。我通过分析古代洋人和国人对待动物的不靠谱描绘,以证明古书上的许多奇幻记载根本不足采信。

本文引用的资料来自以下五本书:

1、图片来源:Animaux de la Chine.《中国自然历史绘画·动物画谱》,法国画家Pierre Joseph Buchoz在1786-1787年间的作品,以下简称《谱》;

2、图片来源:《增补会像山海经广注》,清代吴任臣注,金阊书业堂藏板,乾隆五十一年刊本,以下简称《绘》;

3、文字来源:《山海经》,周明初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以下简称《经》;

4、图片来源:《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卷一~卷一百九十二》,中华书局影印,民国23年版,以下简称《集》。

5、文字来源:《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以下简称《典》。

一、洋人对中国动物的描述,随意延展生物特征的画作。

我对于《谱》的法国画家的生平一无所知,对他如何创作这部画谱也一无所知,但我知道,那个时代正是洋人随意游走于中华大地的时候。理论上讲,当时没有哪位清朝官员能够阻止这些洋人在中国境内游荡,这客观上给了这些西方冒险家窥视中国内部情报信息的便利。在这种情况下,似乎这些洋人的著述更加接近于真实情况。

据说当时法国王室希望对中国有更深的了解,大量传教士和商行团队接受王室任务来到中国,他们通过绘画记录当时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这些绘画大部分都有中文标注及访问注释。后来法国王室将这些资料转交法国国家图书馆保存。这本画谱据说描绘了157幅常见中国动物。

但是,在这位画家笔下的图画中,我们看到不少动物形象存在不符合生理特征的生物物种细节。我以为,也许因为基因突变会产生个别与某些不合理图画接近的动物,但这是特例,不应该作为某一种动物类群出现。

我们看看法国洋人眼中的中国动物是什么形象。以下图片据《谱》:

狞(拧?)角鹿

据《典》:鹿,《说文》:“鹿,兽也。……”按:甲骨文、金文“鹿”为象形字。哺乳纲鹿科动物的统称。鹿,四肢细长,尾巴短,一般雄兽头上有角。……我国所产种类很多,有麝、麂、水鹿、梅花鹿、白唇鹿、马鹿、麋鹿、驼鹿、驯鹿、獐、麅等。《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比喻政权或爵位。《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这幅画最不合理之处是鹿角像两段铁丝一样拧在一起,鹿要是长成这样子,干嘛不像犀牛一样只长一根角呢?这分明是藤蔓植物的特征嘛!

士(土)【羊婁】

据《典》:【羊婁】[土【羊婁】]似羊的四角兽。《广韵·侯韵》:“【羊婁】,土【羊婁】,似羊,四角,其锐难当,触物则毙,食人。出《山海经》。”按,《山海经·西山经》作“土蝼”。

这个动物是法国画家照搬《山海经》创作的配图,涂上了彩色。不合理性就在那个角上。当然,有人会说,世界上确实有多角动物。我认为,低等动物有些品种有多个软质角,但是像高等动物有骨质硬角的一般是两个,多个角是极少数现象。有人说长颈鹿有两个棒状角,头上还有3个鼓包,似乎是5只角,我以为按表现特征明显不明显来算,仍然只能算两只角。有人说,古代有灭绝的三角恐龙,我说三角恐龙有一个像犀牛一样的独角,头上还是两只角。动物的角长在两边是用来防卫和攻击的,犀牛的角只有一个但长在中间,是用来集中攻击的。但犀牛攻击力强的同时左右两端的防御力就下降。多个角存在其实是会分散动物的防卫和攻击能力的,所以现代绝大多数高等有角动物只有两个角。

三角恐龙化石

在山东泗河周围一些地区,是有四角羊和六角羊的,在新疆和内蒙古也有零星报道。这在当地被归为“笨绵羊”,但这些角都是在羊的头部两端对称分布的,绝对不会出现对应位置上的两个羊角大小形状不同的现象,也不会出现一溜由前到后生长的状况。上图即便是想摹绘四角羊,我认为也是细节摹绘错误,没有抓住角对称特征。古代生物一定有一个由多角演化到两角或一角的过程,四角羊和六角羊是在人类豢养中弱化了攻击与防御功能的一类羊,所以才会保留多角的特征。

反角獐

据《典》:獐,动物名,鹿科。体长近一米,无角,毛粗长,黄褐色。性机警,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游泳,雄的犬齿长出唇外,故又名“牙獐”。也作“麞”。……《吕氏春秋·博志》: “使獐疾走,马弗及至。”……

这只动物的两只角,一只朝前,一只朝后,如何同时实现前、后两个方位的进攻和防御呢?不知道进化依据是什么?此外,既然冠之以獐名,就该无角,有角就不是獐。这真是个奇怪的动物,假如这种物种存在的话。

最后隆重推出万兽之王——老虎:

老虎

据《典》:虎,《说文》:“虎,山兽之君。……”按:甲骨文、金文横看都像巨口利齿、文身长尾之形,小篆则像虎蹲踞之形。……猛兽名。猫科。头大而圆,前额有似“王”字斑纹,利牙巨口。体呈淡黄色或褐色,有黑色横纹,性凶猛,喜欢夜行,能游泳,捕食野猪、鹿、獐等动物,有时伤人。我国产有东北虎、华南虎。《易·乾》:“云从龙,风从虎。”……比喻威武勇猛。……《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海世虎臣。”又比喻残酷凶暴。……《法言·渊骞》:“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凡伤害物类之虫,也以虎名之。……《本草纲目·鳞部·龙类》:“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

老虎头上的斑纹

老虎头上明明顶着个“王”字,这位法国画家可能压根就没见过老虎,也没仔细听中国人描述过,所以才会照猫的形象画出头顶发旋的萌萌的老虎来!但猫也是有胡子的,所以这幅画没有抓住动物的特征。老虎的所谓“王”字纹本身是一些横的保护斑纹,根据每个人的观感不同可以承认或者否认它们是“王”字,但认为是旋转型斑纹就没依据。

二、古人想象中的动物,是对现有动物特征的组合。

《山海经》是一部奇书,据说最早有文字、有配图,后来就只剩下文字了,然后后人根据文字记载又添画了图片。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士(土)【羊婁】”据《绘》:

土【羊婁】

据《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

四角羊

拿这幅图片和现代的四角羊的照片对照一下,两者的角一点都不一样。只能说土【羊婁】的原型可能是四角羊,但不能确定它们是同类。

九尾狐

据《经》,([]内文字为今人注释):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谓可供人食用],食者不蛊[蛊,伤害人的热毒恶气]。……

据《典》:狐,《说文》:“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狐狸。哺乳动物,犬科,肉食类。性狡猾多疑,遇敌时能从肛门放出恶臭以乘机逃走。……《史记·孟尝君列传》:“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中医病名。患者心情惑乱不安,前后阴腐蚀溃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症治》:“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狐狸一条尾巴就够骚了,要是有九条那该啥味?没闻过狐狸味?狐臭总该知道吧?我们过去看《聊斋》,常见书生受狐狸魅惑得病的事,书生身体上得的是什么病呢?现在从《金匮要略》搞清楚了,这种疾病会腐蚀喉咙(深喉?)或生殖器官(性病?),难怪过去“夸”某个女人“狐媚娘”,一定会讨打。

哺乳动物尾巴与脊椎的关系

为什么动物只长一条尾巴呢?现代的高等哺乳动物先祖是原始脊索动物,脊索动物只有一条脊索,这一条脊索后来进化为一条脊椎。尾巴一般是背椎的延伸,人也有尾巴,只不过进化后剩下尾骨。动物不可能长两条、三条尾巴,就是因为没有第二条、第三条脊椎,除非是畸形生物。动物进化应符合自然规律,每个器官都有适应环境的作用。任何器官的生长发育都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如果有两个尾巴,其中一个会失去作用,没有存在的合理性。

据说,中日科学家在2004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双尾狐,但是却在11个小时之后死亡。人工干预下的多尾生物都不能存在,更不用说自然界会出现了。

长右(禺?)

据《经》: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 其音如吟[谓发出的声音像人的呻吟声],见则郡县大水。

据《典》:禺,《说文》:“禺,母猴属,头似鬼。……”高鸿缙《中国字例》:“谓头似人非人,而有足有尾之兽也。全象其形,长尾之猴也。”……兽名。猴属。……鲁迅《故事新编·理水》:“况且‘禹’也不是虫,这是我们乡下人的简笔字,老爷们都写作‘禺’,是大猴子。”……通“愚”。愚笨。《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道经》:“我禺人之心也,蠢蠢呵。”按:今本《老子》第二十章作“我愚人之心”。……

在比较高等的哺乳动物里,有四只耳朵是很稀奇的事,两只耳朵拾音就已经够用了,多出来的两只耳朵干什么用呢?给《山海经》配图的人画了一只短尾猴形象,说明确实不懂这种物种,胡乱想象而已。

外耳只是耳朵的一小部分

如果说深一点,除掉因为畸形发育的情形,个别动物只有一只耳这种情况,根据对称原理,动物就应该在头部两侧各有一个耳朵。而耳朵只是这个器官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解剖结构上耳朵是要连着复杂的入颅耳道和其它的微妙组织结构的,动物进化出两个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也够用了,有什么必要再进化出四个耳道呢?

蛊雕

据《经》: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水[“水”为衍字]有兽焉,名曰蛊雕[蛊雕,一作“纂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据《典》:雕,大型猛禽。鸟纲,鹰科,雕属各种的通称。嘴呈钩状,视力很强,腿部有羽毛,雌雄均黑褐色。也叫“鹫”。……”唐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奸猾;凶猛。……唐王勃《乾元殿颂》:“循图访典,去泰损雕。”……

这简直是物种跨界的典范,符合当今漂亮国的潮流,鸟嘴长在走兽身上,据我所知现存哺乳动物中大概只有鸭嘴兽长着类似鸟类的嘴,鸭嘴兽本身长得也像禽类。活动量大且需要能量多的走兽类如果长成鸟嘴,摄食量就会受限,会饿死的。

据《经》: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如:当作“曰”]狰。……

据《典》:狰,古代传说中的怪兽名。……1.似豹的兽,一角五尾。《广韵·耕韵》:“狰,兽名。似豹,一角五尾。”……2.飞狐。《广韵·静韵》:“狰,兽如狐,有翼。”……

这个就是独角犀、豹子和九尾狐小时候(刚长出来五尾)的杂合体。传说中的兽类,长啥样都没意见。

三、古代官方对动物形象的描述,仅限于粗疏的轮廓。

中国古代也有比较认真描摹动物的书籍,但我们过去是人文大国,不是科技大国,重视动物在文化中的教化功用,除《本草纲目》之类的专业医药书籍外,很少有对动物知识进行合理分类和归纳的自然科学书籍。

下面我就从清代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摘录一些动物图片资料放在下面,请大家从图片上阅读相关文字即可。据《集》:

凤凰

据《典》:凤,《说文》:“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麐后,蛇颈鱼尾,颧颡鸳思,龙文龟背,燕颌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按:早期甲骨文像凤鸟高冠、花翎、长尾之形,后期增加声符“凡”。古代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亦作皇),通称为凤或凤凰,又名鶠。《诗·大雅·卷阿》:“凤皇于飞,翙翙其羽。”……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何晏注引孔安国曰:“比孔子于凤鸟。”……

虽然凤凰这种动物很美,但很可惜,它像“龙”一样不过是各种部落图腾的集合体,不存在实体动物。在严肃书籍里出现这种动物形象,只能说有文化意义,在科学水平上实在无话可说。

雕、海东青

这两种猛禽的重要特征一是嘴、二是爪,画它们落在树上也是要突出这两点。

和前面的老虎比比,不光有“王”字纹,还有一把大胡子呢。老虎非常勇猛,也有威势,但是因为吃人也有残暴的一面。所以,古代的统治者宁可甘当“大长虫”(龙),绝对不自称为“脑斧”(虎),怕担上恶名不好统治黎民百姓。

豹、赤豹

据《典》:《说文》:“豹,似虎,圜文。……”兽名。豹类的通称。猫科动物。似虎较小。有金钱豹、白豹、云豹等。大小视种类而异。常栖息在茂密的丛林中。……《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豹子以其皮毛斑纹绚丽多变著称,不久前一个东洋人引用了一句“君子豹变”,引起一些人的惊叹,其实看看古书没啥好惊叹的。君子豹变语出《周易》 革卦:“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古人形容君子像豹一样,出生丑陋和普通,但是经过修养、求知,最终像成年的豹子一样,矫健而美丽,成为一个有品质的人。

狐也罢、黑狐也罢,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动物。九尾狐呢?只不过是文学中的形象而已,而且我敢说,现代文学作品中九尾狐的尾巴形象是松鼠型的蓬松大尾巴,而不是上图中古代人想象的狗尾巴形象。

现代九尾狐

当然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已经给骚狐狸彻底平反啦,老黄历不能翻了。

古人画的鹿类动物,都是左右对称的两只角,没有拧角,也没有一前一后的反角。鹿的命运就比较悲惨,作为人类悠久的猎物,常常可以指代江山,所以才有“逐鹿中原”的说法。

据《典》:《说文》:“羊,祥也……孔圣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家畜名。哺乳动物,牛科。种类较多,如绵羊、山羊、黄羊、羚羊、青羊、盘羊等。家畜以绵羊、山羊为主。毛、皮、骨、角可作工业原料,肉和乳可食用。……《礼记·月令》:“仲春之月……载青旂,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吉利。后作“祥”。……《汉元嘉刀铭》:“宜侯之,大吉羊。”……

古人说“牧民于野”,是把老百姓当作野地里的羊群来看管的,统治者就是牧羊人,牧羊人忙不过来就要找牧羊犬当帮手。有人潜意识里认为犬的等级要比羊高一些,所以犬是有咬羊的权力的……

霸道总裁巡视

这本《集》对于动物的记述还是比较全面的,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各类图书包括医药书籍对相关动物的记载,但是图片仍然很粗疏,对重要特征细节表述不完全清楚,但动物形体比例已经比较准确了。这也是我见到的最为合理的古代动物形象摹绘图书,可惜还是过于粗疏。

四、结论:古人记载中也有许多不靠谱的地方,尤其是所谓灵异、奇幻事件,今人读古书不要放弃批判鉴别眼光。

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动物品种我们耳熟能详。古人虽然记载了大量动物知识,但我们通过对以上材料分析,发现有些记载仍然真假难辨。有太多有意无意的人为臆测与虚构细节夹杂其中,制造了许多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的动物新品种。

但是,这种造假模式仍然是有迹可循的。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中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同样可以作为对本文中提到的那些奇怪动物写照的合理解释。古代大量的奇幻记载大抵如此,在很普通的事件原型上进行夸张和变形,夹杂一些其他事件的特征,以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来看,就算是很奇幻了。

那么,该写结论了,我们如何看待古书记载的灵异现象呢?

1、不要迷信古人,古人和现代人一样,有人认真观察记录现象,也有人胡编乱造故事情节。比如《山海经》记载的大量生物,大概率是把原型动物的元素抽取出来重新组合了一下,然后加上写作者的臆测之词,落到字面上,形成今天这种文献表述方式。这跟毕加索画人体画像的原理差不多,毕加索是把人体按几何块体分解成不同元素,然后重新组合画出来,表象再诡异,其实也没有脱离真实人体的窠臼。所以,不要迷信《山海经》的记载,古代没有那么多灵异事件,是有些古人想让我们认为那时候有很多灵异事件而已。

2、也不要迷信古代洋人,洋人的记载也不代表客观公正。既然是皇家出钱,贫穷的古代洋人多编造一些海外奇闻骗取点皇室赞助和经费也很正常,这和现代普遍存在的学术造假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像《中国自然历史绘画·动物画谱》这样的书虽然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其间仍然夹杂了不认真调查、单纯凑数量的私货,不仔细辨析还是不能完全照搬采用的。由此类推,西洋人在历史上大量的游记记载,为了表现新奇的一面,也会有相当多的虚假表述。

3、即便碰到严肃的古代记载,囿于当时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模式限制,许多记述也是不准确的,我们要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去匡正。所以,《古今图书集成》这样的著作也是要进行细致的鉴别后才能使用的。

所以,我的最后结论就是,古代其实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灵异事件,就像人们任意改造有实体对照的动物形象一样,古代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许多灵异记载要么是错误的,要么是移植、编造的,不值得虔信。

一万年前太阳照射下的地球,虽然每天发生的具体事件和今天有所不同,但在事件本质上并没有太多大不同,倒推十万年、一百万年甚至数亿年也不过如此。我这么一说,那些靠《山海经》和古代中外灵异记载吃饭的现代说书人会不会恨我说出大实话呢?

中药材雄黄

雄黄

拼音Xiónɡ Huánɡ

别名黄金石(《本经》),石黄(《唐本草》),天阳石(《石药尔雅》),黄石(《品汇精要》),鸡冠石(《石雅》)。

出处《本经》

来源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雄黄在矿中质软如泥,见空气即变坚硬,一般用竹刀剔取其熟透部分,除去杂质泥土。

原形态单斜晶系。晶体柱状,晶面上有纵行条纹,大多成致密块状或粒状集合体。颜色为橘红色,少数为暗红色。条痕淡橘红色。晶面具金刚光泽,断面呈树脂光泽。半透明。解理较完全。断口贝壳状。硬度1.5~2.0。比重3.4~3.6。性脆。受光的作用,久则变为谈橘红色粉末。产于低温热液矿脉内,温泉及火山附近也有存在。常与雄黄、辉锑矿等共生。

生境分部产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坎状,大小不一。全体呈深红色或橘红色,表面常覆有橙黄色粉末。体重,质松易碎,断面粗糙,红色,明亮。微有特异的臭气。其中颜色鲜艳、半透明、有光泽者习称"明雄"、"雄精"或"腰黄"。以色红、块大、质松、无石性者为佳。不溶于水及盐酸;可溶于硝酸,溶液成黄色;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呈棕色。燃之易熔融成红紫色液体,并生黄白色烟,有强烈的蒜臭气;冷却后熔融物凝成红紫色固体,质纯者凝成橘红色固体。

雌黄与雄黄的性状比较相似,但雌黄为黄色,雄黄则呈红色或橘红色,可以区别。

化学成分主为硫化砷AsS,并含少量其他重金属盐。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

雄黄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1/100的浓度于黄豆固体培养基上试验,对人型、牛型结核杆菌及耻垢杆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用菖蒲、艾叶、雄黄合剂烟熏2~4小时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杀菌作用。

②抗血吸虫作用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小鼠,于感染前3天开始给雄黄、槟榔、阿魏、肉桂合剂0.2毫升/20克,感染后继续给药12天,成虫减少率达75.27%,动物无虫率达14.29%,无雌虫率达42.86%。

炮制碾成极细粉。残水飞,晾干。

《纲目》:"(雄黄)用米醋入萝卜汁煮干用良。"

性味辛苦,温,有毒。

①《本经》:"味苦,平寒。"

②《别录》:"甘,大温,有毒。"

③《药性论》:"味辛。有大毒。"

④《日华子本草》:"微毒。"

归经入心、肝、胃经。

①《纲目》:"入肝经气分。"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

功能主治燥湿,祛风,杀虫,解毒。治疥癣,秃疮,痈疽,走马牙疳,缠腰蛇丹,破伤风,蛇虫蟹伤,腋臭,臁疮,哮喘,喉痹,惊痫,痔瘘。

①《本经》:"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百虫毒。"

②《别录》:"疗疥虫,匿疮,目痛,鼻中息肉及绝筋破骨。百节中大风,积聚,癖气,中恶腹痛,杀诸蛇虺毒,解藜芦毒。"

③《日华子本草》:"治疥癣,风邪,癫痫,岚瘴,一切蛇虫犬兽咬伤。"

④王好古:"搜肝气,泻肝风,消涎积。"

⑤《纲目》:"治疟疾寒热,伏暑泄痢,酒饮成癖,惊痫,头风眩晕,化腹中瘀血,杀劳虫疳虫。"

⑥《本草正》:"治痈疽腐肉,并鼠痿,疽、痔等毒。"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调敷或烧烟熏。内服:入丸、散,1~4分。

注意阴亏血虚及孕妇忌服。

《本草通玄》:"血虚大忌用之。"

复方①治瘑疥:雄黄一两,黄连二两,松脂三两,发灰如弹丸。四物熔猪膏与松脂合,热捣,以薄疮上。(《补缺肘后方》)

②治癣:雄黄粉,大酢和。先以新布拭之,令癣伤,敷之。(《千金翼方》)

③治遍身虫疥虫癣:雄黄、蛇床子各等分,俱研细,水银减半。以猪油和捣匀,入水银再研,以不见星为度。早晚以汤洗净,搽药。(《姜月峰家传方》)

④治白秃头疮:雄黄、猪胆汁。和敷之。(《圣济总录》)

⑤治痈疽坏烂及诸疮发毒:雄黄五钱,滑石倍用。上为末,洗后掺疮上,外用绵子覆盖相护。凡洗后破烂者,用此贴之。(《世医得效方》生肉神异膏)

⑥治对口疼痛:雄黄一钱,吴茱萸一两。为末,香油熬熟调搽。(《经验广集》雄吴散)

⑦治疔肿:针刺四边及中心,涂雄黄末。(《千金方》)

⑧治走马牙府,臭烂出血:雄黄豆大七粒。每粒以淮枣去核包之,铁线串于灯上烧化为末。每以少许掺之,去涎,以愈为度。(《全幼心鉴》)

⑨治蛇缠疮:雄黄为末,醋调徐,仍用酒服。凡为蛇伤及蜂虿、蜈蚣、毒虫、颠犬所伤,皆可用。(《世医得效方》)

⑩治破伤风:雄黄一钱,防风二钱,草乌一钱。上为细末,每服-字,温酒调下。里和至愈可服,里不和不可服。(《素同病机保命集》发表雄黄散)

⑾治蛇咬伤:雄黄一两,生五灵脂一两。共研细末,分成十包,每二小时服一包,每日四至八次,开水送下,另取雄黄二两,研细末,用香油一两调匀,涂于患处,每日更换2~3次。(《山东医刊》(4):23,1963)

⑿治腋臭:雄黄、石膏各半斤,白矾一斤。石膏研末,放锅内煅成白色,再将雄黄、白矾研细过筛,混合搅匀,密闭保存。用时将手指沾水湿润后,沾适量药粉(约一钱),使成浆糊状(勿过稠或过稀),涂于腋窝部,每日一次,连续涂药至愈。(《全展选编·皮肤疾病》)

⒀治臁疮日久:雄黄二钱。陈皮五钱。青布卷作大捻,烧烟熏之。(《卫生杂兴》)

⒁治杨梅疮:雄黄一钱半,杏仁三十粒(去皮),轻粉一钱。为末,洗净,以雄猪胆汁调上。(《积德堂经验方》)

⒂治赤鼻:雄黄五钱(用透明成块、无石、红色者为佳),硫黄五钱,陈水粉(真正者)。共研细末,合一处,用乳汁调敷。(《摄生众妙方》)

⒃治大麻疯:真漆一两(入蟹黄五钱拌匀,晒之,渐渐去浮面上水),明雄黄、牙皂各五钱。和匀为丸,不可见日,阴干。每服三分,酒下。(《疡医大全》雄漆丸)

⒄治伤寒狐惑,毒蚀下部,肛门如匿,痛痒不止.雄黄半两。先用瓶子一个,口稍大者,内入灰上(土),如装香火,将雄黄烧之,候烟出,以瓶口当病处熏之。(《圣惠方》)

⒅治缠喉急喉风,双蛾肿痛,汤药难下:雄黄一两,巴豆(去油)十四个,郁金一钱。为末,醋糊丸如绿豆大。茶清下七丸,吐出顽痰即苏。如口噤,以物斡开灌之。(《丹溪心法》雄黄解毒丸)

⒆治小儿诸痫:雄黄、朱砂等分。为末,每取一钱,猪心血入虀水调。(《仁斋直指方》)

⒇治癫痫卒倒,常愈常发:雄黄(水飞过)、胆星(俱研细)、萆麻内务等分。共研匀,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早饭后服一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21)治偏头疼:雄黄、细辛等分。研令细。每用一字已下,左边疼吹入右鼻,右边疼吹入左鼻。(《博济方》至灵散)

(22)治腹胁痞块:雄黄一两,白矾一两。为末,面糊调膏摊贴。(《集玄方》)

(23)治痔疮并肠红:雄黄一钱五分,五倍子一两,白矾二钱。共研末,乌梅肉为丸。每服一钱,空心白汤下。(《医方易简》)

(24)治积年冷痿,出黄水不瘥:雄黄半两(细研),清油三两,乱发半两,硫黄半两(细研),黄蜡半两。上先以油煎乱发令焦尽,去滓,便入雄黄、硫黄及黄蜡,以慢火熬搅成膏,摊帛上贴之。(《圣惠方》雄黄膏)

(25)治布鲁氏菌痢病后遗症:雄黄一两,大蒜六十瓣。将雄黄研细,大蒜捣烂,配制成六十丸,每次一丸,一日三次。连服二十天为一疗程。(《全展选编·传染病》)

各家论述①《纲目》:"雄黄,乃治疮杀毒要药也,而入肝经气分,故肝风,肝气,惊痫,痰涎头痛眩晕,暑疟泄痢,积聚诸病,用之有殊功;又能化血为水。而方士乃炼治服饵,神异其说,被其毒者多矣。"

②《本草经疏》:"雄黄,味苦平,气寒有毒,《别录》加甘、大温,甄权言辛、大毒,察其功用,应是辛苦温之药,而甘则非也。其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疥虫,匿疮诸证,皆湿热留滞肌肉所致,久则浸淫而生虫,此药苦辛,能燥湿杀虫,故为疮家要药。其主鼻中息肉者,肺气结也,癖气者,大肠积滞也,筋骨断绝者,气血不续也,辛能散结滞,温能通行气血,辛温相合而杀虫,故能搜剔百节中大风积聚也。雄黄性热有毒,外用亦见其所长,内服难免其无害,凡在服饵,中病乃已,毋尽剂也。"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

取明雄黄500克,白糊为丸1000粒。成人每服1丸,10~15岁每服1/2丸,5~9岁每服1/3,2~4岁每服1/4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治疗慢性气管炎39例(其中喘息性支气管炎19例)、支气管哮喘11例,效果:治愈(症状消失未再发)16例,显着好转(症状消失,但感冒或劳累过度时仍有轻微症状)14例,症状减轻9例,无效6例(均合并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因效果不明显中断治疗6人。

②治疗热带性嗜伊红细胞增多症 雄黄中含有三硫化二砷,用以试治本病1例,结果取得明显效果。用量:每次4分,日服2次。服后4天气促、咳嗽均减轻,肺部罗音消失,血检白细胞由18300/立方毫米降为8400/立方毫米,嗜伊红细胞由63%降为24%,X线胸片复查与治疗前对比有明显吸收,自觉症状消失出院。

③治疗带状疱疹

取雄黄粉50克,加入75%酒精100毫升混合。每天搽敷2次,如疼痛剧烈,可在雄黄酊中加入2%普鲁卡因20毫升。治疗125例,皆有效。疗程平均为5.8天。无副作用及后遗症。另有用雄黄5克,冰片0.5克,酒精100毫升搽患部,每日4~6次,治疗10例,一般再在搽药1~2后疼痛减轻,水泡萎缩,红肿逐渐消退,以后自行脱皮而愈。

④治疗翼状胬肉

取雄黄3分,生矾1钱,;共研细粉末装入有色瓶内,置阴凉处备用。患者取仰卧位,先作眼科常规麻醉及消毒。用开睑器撑开眼睑,嘱患者斜视健侧,使胬肉充分暴露,以消毒小棉棒蘸取少量药粉,涂于胬肉表面,待1~2分钟(过长无效)用有齿小镊子将胬肉头部挟起,逆胬肉伸展方向揭扯,待撕至半月皱襞处,用无菌小剪从胬肉根部剪下,再在根部涂少量药粉,待渗血停止,将残留之胬肉提净,并将多余之药粉加以清除,敷以眼药膏,外加包扎,次日揭去敷料,点眼药水数天即愈。

⑤治疗破伤风

用雄黄粉5钱,豆腐0.5斤(为成人1日量),儿童酌减。法将豆腐中心挖一孔,雄黄填于孔内,用挖出之豆腐覆盖,水煮1小时。待痉挛停止时将豆腐连汤分3次服下,连服5天,曾治2例,均愈。但由于病例尚少,需继续在实践中验证。

⑥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用雄黄45克,明矾60克,冰片3~5克,共研细末,装入有色瓶中密闭备用。每次取3~5克置小杯中,酌加75%酒精调成糊壮,涂于局部。日涂2~3次。治疗16例(腮腺高度肿胀,体温在38℃左右),1~2天后即明显消肿,体温恢复正常,第3天症状完全消失。较对症治疗组(计20例,疗程为5~15天)疗程明显缩短。

⑦中毒与解毒

曾报告内服含砒雄黄急性中毒致死1例,中毒主要症状为上吐下泻。市售雄黄含砒霜,药用时应注意选择,以红黄色状如鸡冠者质较纯粹,如为白色结晶或碾碎时外红中白者,均为含有砒霜之征,用时需特别慎重。中毒后之急救方法,可用防己3钱;或生甘草1份,绿豆2份,煎浓汁频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