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一期文章给大家介绍了呼吸道和胃肠道常见疾病所用到的非处方药药,绝大多数在当地能买到还又便宜,关键是疗效确切!今天再给大家推出一期,这一期全部是外用药,包括春季常用的滴眼液等,还有皮肤过敏,手气脚气,烫伤烧伤,狐臭异味等。这些也都是非处方药喲!
(1)色甘酸钠滴眼液
用于春季过敏性结膜炎,眼睛痒、红等
(2)奈敏维滴眼液
复方制剂,用于眼睛疲劳,结膜充血,眼睛发痒等
(3)吡诺克辛钠滴眼液(白内停)
用于老年人初期白内障,轻度糖尿病性白内障
(4)珍珠明目滴眼液
用于视力疲劳以及慢性结膜炎
(5)炉甘石洗剂
用于急性瘙痒性皮肤病,如湿疹和痱子,大人小儿皆可
(6)氧化锌软膏
用于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湿疹,痱子以及轻度小面积皮肤溃疡
(7)碘甘油
用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
(8)足光散
清热燥湿,杀虫敛汗。用于湿热下注引起的手足癣及臭汗症
(9)开塞露
用于便秘,大人一支,儿童半支
(10)红霉素软膏
用于化脓性皮肤病,也可用于小面积轻度烧伤,寻常痤疮
(11)复方倍氯米松樟脑乳膏(无极膏)
用于荨麻疹,湿疹等各种皮肤瘙痒症。具有消炎、镇痛、止痒、抗菌、局麻作用
(12)尿素乳膏
用于治疗手足皲裂,也可用于手足癣引起的皲裂
(13)京万红软膏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用于轻度水、火烫伤
(14)华佗膏
杀菌止痒,用于癣症湿气
(15)正骨水
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
(16)乌洛托品溶液(西施蘭夏露)
用于手足多汗及腋臭(狐臭)
请关注我!我专注百姓常见病用药及安全!
拼音Lǜ Fán
别名青矾(《唐本草》),皂荚矾(刘禹锡《传信方》),皂矾(《普济方》)。
出处《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水绿矾的矿石或化学合成品。采得后,除去杂质。宜密闭贮藏,防止变色或受潮。
原形态单斜晶系。晶体短柱状,但不多见。通常为毛发状、纤维状、钟乳状、雪花状及土状等。颜色为各种不同之绿色。条痕白色。光泽呈玻璃状。透明至微透明,断口呈贝壳状。硬度2。比重1.8~1.9。性脆。常产于氧化带以下富含黄铁矿半分解矿石的裂隙中。
生境分部产山东、湖南、甘肃、新疆、陕西、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性状为棱柱状结晶或颗粒,半透明,显各种不同绿色。质较坚硬而脆。无臭,味涩而甜。以绿色、无杂质者为佳。易溶于水,不溶于酒精。在干燥空气中即风化。在湿空气中迅速氧化,表面生成黄棕色的碱式硫酸铁。红灼则分解,放出无水亚硫酸及无水硫酸气体而残留氧化铁。本品的水溶液显亚铁盐与硫酸盐的各种特殊反应。
化学成分天然绿矾主要含硫酸亚铁,因产地不同,常含或多或少的铜、铝、镁、锌等夹杂物。
炮制煅绿矾(又名:绛矾、矾红):将绿矾和米醋同放在砂锅内,盖好,放炭炉上烧煅,待绿矾溶化时,即用竹片搅拌均匀,使矾、醋充分混和,然后加热再煅,至全部呈绛色为度,取出放冷。(每煅绿矾100斤,用米醋20斤)
性味酸涩,凉。
①《日华子本草》:"凉,无毒。"
②《品汇精要》:"味酸,性寒,无毒。"
③《本草再新》:"味酸而涩,性凉,有毒。"
归经①《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
②《本草求真》:"入脾、肝。"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消积杀虫,止血补血,解毒敛疮。治黄肿胀满,疳积久痢,肠风便血,血虚萎黄,湿疮疥癣,喉痹口疮,烂弦风眼。
①《唐本草》:"疗疳及诸疮。"
②《日华子本草》:"治喉痹,钟牙,口疮及恶疮,疥癣;酿鲫鱼烧灰和服,疗肠风泻血。"
③《医学入门》:"消水肿黄疸,小儿疳积,治甲疽肿痛出水。"
④《纲目》:"消积滞,燥脾湿,化痰涎,除胀满黄肿、疟利、风眼、口齿诸病。"
⑤《现代实用中药》:"用其小量,能补血,用于贫血及萎黄病,并治胃肠出血,配合他药为丸剂用之。生用大量作催吐剂。外用,火煅透,治结膜炎,白癣,脓疱疹,腋臭等,系用本品之稀薄液,有收敛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5~1.5钱。外用:研末撒或调敷,或为溶液涂洗。
注意多服能引起呕吐腹痛,胃弱者慎服。
①《纲目》:"畏醋。"
②《本草经疏》:"令人作泻,胃弱人不宜多用。"
复方①治黄肿病:五倍子半斤(炒黑),绿矾四两(姜汁炒白),针砂四两(醋炒红色),神曲半斤(炒微黄色)。上为细末,生姜汁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温酒下,不能饮酒米饮汤亦可。终身忌食荞麦面,犯了再发难治。(《医学正传》绿矾丸)
②治食劳黄病,身目俱黄:青矾,锅内煅赤,米醋拌为末,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姜汤下。(《救急方》)
③治钩虫病方:青矾半斤,米醋四两,黑豆四两,米饭适量。先将青矾放新瓦上煅为红色,分两次淬入米醋,煅至干透,取出秤取四两,研细末;另将黑豆炒熟磨成细粉,与青矾混合拌匀,用米饭捣和搓成丸子如黄豆大,焙干。成人每次服六至八分,儿童酌减,每早晚各服-次,连服五至十天。休息数天后再服。以十至二十天为一疗程。服药期忌饮茶。(《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小儿疳疾有虫,爱食泥土:绿矾为末,以猪胆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七丸,米饮下,无时。(《小儿L卫生总微论方》绿矾丸)
⑤治大人小儿赤白痢,肠滑不止:绿矾、白矾、石灰、铅丹(四味同入罐子内,烧通赤,放冷,研)、龙骨、赤石脂、缩砂仁各半两。上捣研为散,更合研匀。每服-钱匕,小儿半钱匕或一字匕,并米饮调下。肠滑极有效,作丸服亦得。(《圣济总录》绿白散)
⑥治积年肠风下血,面色萎黄,下部肿疼,或如鼠奶,或如鸡冠,常似虫咬,痒痛不息:绿矾四两,捣碎安瓶子内,以瓦子盖口,用大火烧一食间,侯冷取出,研细如粉,更用白盐一两,硫黄一两合研,再入瓶内,准前烧一食间,候冷取出,研令极细,入附末一两,都研令匀,用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暖生地黄汁下二十丸。(《圣惠方》绿矾丸)
⑦治妇人赤白带下,连年不瘥:绿矾一两(烧赤),釜底墨一两,乌贼鱼骨一两(炙黄)。上药细研为末,以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暖酒下十五丸。(《圣惠方》绿矾丸)
⑧治耳生拦疮:枣子去核,包青矾煅研,香油调敷之。(《摘元方》)
⑨治甲疽:绿矾五两,烧至汁尽,为末。先以盐汤洗疮拭干,用散敷疮上,惟多为佳,著药讫,以软帛缓裹,若患急痛,即涂少酥令润,每日一遍,盐汤洗濯,有脓处则洗使净,其痴干处不须近,每洗讫,敷药如初,似急痛即涂酥,五、六日即觉疮上痂渐剥起,但依前洗敷药,十日即疮渐渐总剥痂落,软处或更生白脓泡,即擦破敷药。(《外台秘要方》)
⑩治趾甲内生疮,恶肉突出,久不愈,名臭田螺:皂矾日晒夜露,每以一两,煎汤浸洗,仍以矾末一两加雄黄二钱,硫黄一钱,乳香、没药各一钱,研匀搽之。(《医方摘要》)
⑾治疥疮:绿矾、花椒各一文,冰片、樟脑各七文。上药用鸡子一枚,滤去黄存白,将药纳壳中,同煅成灰,疮湿者干掺,干者莱油调敷。(《良方汇录))
⑿治钩虫病初期感染:皂矾适量,研细泡冷开水中,擦洗患处,可止痒、止痛、消炎。(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⒀治白秃头疮:皂矾、楝树子。烧研搽之。(《普济方》)
⒁治喉痹:取皂荚矾入好米醋,或常用酽醋亦通。二物同研,咽之,如苦喉中偏一傍痛,即侧卧就痛处含之勿咽。(刘禹锡《传信方》)
⒂治喉风肿闭:皂矾一斤,米醋三斤。拌晒干,末,吹之,痰涎出尽,用良姜末少许入茶内漱口,咽之。(《孙天仁集效方》)
⒃治喉疮毒盛或有虫者:雄黄七分,绿矾三分,硼砂(煅)五分。上研极细,吹入,如热甚用生硼砂。(《万氏家抄方》绿雄散)
⒄治舌忽硬肿,即时气绝,名曰痿舌:绿矾不拘多少,于新瓦上煅红,放地上凉透,研细,将牙刷脚撬开牙关,搽舌上。(《绛囊撮要》绿衣散)
⒅治烂弦风眼:青矾火煅出毒,细研,泡汤澄清点洗。(《永类钤方》)
⒆治汤火灼伤:皂矾和凉水浇之,其痛即止,肿亦消。(《杨诚经验方》)
⒇治狐臭:绿矾半生半煅,为细末,入少量轻粉研细,每半钱,浴后以生姜汁调擦,候十分热痛即止(《仁斋直指方》)
各家论述①《纲目》:"绿矾,酸涌涩收,燥湿解毒,化涎之功,与白矾同而力差缓。按《张三丰仙传方》载伐木丸云,治脾土衰弱,肝木气盛,肝乘脾土,病心腹中满,或黄肿如土色,服此能助土益元。用苍术二斤,米泔水浸二宿,同黄酒面曲四两,炒赤色,皂矾一斤,醋拌晒干,入瓶火煅。为末,酣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米汤任下,日二、三服。时珍尝以此方加平胃散,治中满腹胀,果有效验。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既能入血分伐木,又能燥湿化涎,利小便,消食积,故胀满、黄肿、疟痢、疳疾方往往用之。其源则自张仲景用矾石、消石治女劳黄疸方中变化而来。"
②《本草经疏》:"绿矾,《本经》主喉痹者,酸涌化涎之功也。蚛牙口疮,恶疮疥癣者,燥湿除热解毒之功也。肠风泻血者,消散湿热之后,复有收涩之功也。然而诸治之外,又善消积滞,凡腹中坚,肉积,诸药不能化者,以矾红同健脾消食药为丸,投之辄消。"
③《本经逢原》:"皂矾,专除垢腻,同苍术、酒曲醋丸,治心腹中满,或黄肿如土色,甚效。盖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用以破血分之瘀积,其效最速。《金匮》治女劳黑疸,消石矾石丸,专取皂矾以破瘀积之血,缘其未经注明,尝有误用白矾涩收,殊昧此理。"
④《医林纂要》:"矾红,功亦略同白矾。色赤入心入血分,治诸血病,从容平缓而有奇功。尤消水肿血胀,治劳疸,合苍术及神曲用之,治中满鼓胀,胜于鸡矢醴及他攻破之药。又能敛气,且不必忌盐,盖平肝即以和脾,补心即以生土也。"
临床应用治疗钩虫病:青矾1斤,桐油2两,混和,放在锅内用火炒至青矾成酱油色小块和粉末为止。研粉过100目筛,加少量稀盐酸,装入胶囊(每粒0.8克)备用。成人每次2粒(1.6克),每日2次,饭前服,连服5~7天。小孩酌减。服药期间禁喝茶。妊娠、严重胃溃疡与3月内有呕血史者禁服。治疗35例,服药1个月后大便沉淀镜检1~2次,结果除3例仍为阳性外,其余均转阴。服药1、2天内反应较大,如上腹烧灼、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等,一般不需处理,2天后自行消失;较严重者,采用针刺处理,反应可很快消失。如改为每晚睡前服1.5克,连服10天,则反应较小。
摘录《中药大辞典》
01
洁面灭菌:盐水敷面
洗脸后,把一小勺细盐放在手掌心加水3~5滴,用手指将盐和水搅拌均匀,然后蘸着盐水从额部自上而下搽抹,边搽边按摩。几分钟后用温水洗净脸,继续正常的护肤步骤。
02
去黑头:蘸食盐按摩鼻头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美容营养师焦洋:在脸部湿润的状态下,取适量细食盐,在有黑头的部位,比如鼻头,轻轻打圈按摩10分钟左右,然后用流动的清水洗干净。可以溶掉黑头。
03
痤疮:海盐洗
痤疮患者面部的红丘疹往往是由粉刺发展而来,可以将少许海盐融化在温水里,用来洗脸,能够帮助软化粉刺,长期使用可祛除粉刺。
04
嫩肤:食盐磨砂膏
适量食盐,加入杏仁油,混合制成磨砂膏,可以用来洗脸或沐浴。
05
增肌肤弹性:盐水浴
洗海水浴或着泡澡的时候加适量盐,可以帮助增强肌肤弹性。
06
脱发:盐水洗头
将15克食盐加入1500毫升温水中,搅匀后洗发,每周1~2次。中医很早就用食盐作为清热解毒、杀菌消炎的外用药,对于脱发很有帮助。
07
狐臭:盐水清洗腋下
轻微的腋臭可以通过勤洗澡来改善,用淡盐水清洗腋下也有一定去除异味的效果。
08
脚气:盐水洗脚
盐水洗脚可以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对脚气、脚痒有一定作用。但彻底治愈还需用药。
09
胃痛:盐袋子热敷
取大茴香31克、小茴香16克,捣碎,加入粗盐450克,一同放入锅中炒热后盛起放入布袋内,用毛巾包裹后趁热熨帖胃部,可起到通顺胃气、消解胃病的良好效果。
10
降温:自制盐水冰袋
用10%浓度盐水250毫升,10%浓度乙醇250毫升,将两者放在1个软包装袋内,封密后把包装袋放置在冰箱内的冷冻室,等冷冻结冰后取出使用。
11
预防痔疮:盐水坐浴
将少量盐加入温水中,将肛门浸入盐水中坐浴,每天一次,一次10分钟。盐水坐浴能消炎减轻水肿,预防痔疮。
12
关节疼痛:用盐包热敷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赵进喜:把250克食盐,装到一个布口袋中,放微波炉里加热,腰疼就敷到腰上,腿疼就敷到腿上,对缓解老寒腿关节痛既方便又有效。
13
闪腰:中药盐袋热敷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张世卿:取大青盐1000克,伸筋草30克,红花30克,当归10克,威灵仙20克,混合包在布袋里,用微波炉加热后热敷在扭伤处,每次半个小时,早晚各敷一次,注意不要烫伤皮肤。
14
鼻窦炎:盐水洗鼻子
将2~3克盐加入100毫升温开水中,用鼻腔冲洗器冲洗鼻腔,每日1~2次。通过冲洗,把鼻腔里的鼻涕冲走,这样鼻窦炎才能好得快。
15
风寒咳嗽:热盐搓背
将500克食盐放在锅里用小火反复翻炒,直到盐炒得微微发黄,滚烫为止。然后用柔软的棉布两到三层,把盐包起来,扎紧口。用盐包熨烫后背,适用于受凉引起的风寒感冒,注意别烫伤。
16
红眼病:淡盐水敷眼
除了点眼药水,还可以淡盐水敷眼。用干净纱布蘸冷的淡盐水,敷在上下眼睑处,对缓解眼睛充血、分泌物增多很有帮助。
17
晒伤:淡盐水冷敷
将淡盐水装入水袋,放冰箱冷藏后,敷到晒伤的皮肤上。如果晒到出现红肿、水泡,要等这些症状完全消失,脱皮后皮肤再长出来才能用。
18
口腔溃疡:盐水漱口
天津市肿瘤医院颌面耳鼻喉肿瘤科主任张仑:在口腔溃疡发作期,每次进食后,要养成立即漱口的习惯,可用盐水,防止因食物残渣加重继发感染。
19
咽炎:盐水熏蒸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马丽晶:用一个大碗或汤盆,放入煮沸的盐水,张大嘴对着蒸气吸气、呼气,每次约10~15分钟,每天2~3次,即可有效缓解咽炎干痒不适等症状。
20
颈肩痛:炒盐熨敷
准备粗海盐500克,放入铁锅内干炒约10分钟,盐发黄发热后,用棉布包好,在颈、肩、背部熨烫,可隔一层厚毛巾,以免烫伤皮肤。每次熨敷30分钟左右,每日2~3次。粗盐可反复炒4~5次。
21
除水果蜡:盐水搓洗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陈珊妮:很多水果会打果蜡,可用少量食盐搓洗后在流水下清洗干净,也可以先用温水浸泡一小会儿,再用流水冲洗干净。
22
去甲醛:盐水洗菜
将蔬菜在淡盐水中泡3~5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能帮助溶解蔬菜中可能存在的甲醛残留和农药残留。
23
消毒砧板:用盐醋膜
先在砧板上撒上一些盐搓一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白醋和水以2:1的比例混合,涂在砧板上,蒙上一层保鲜膜,等半小时后把保鲜膜揭下来并晾干就可以了,建议每周消毒一次。
24
去茶垢:用盐洗杯子
将杯子用水冲一下倒掉,然后放入少许盐,在杯子里外来回摩擦几分钟,再用水冲去盐末,杯子就会光亮如新。
25
除蛋迹:用食盐搓洗
蒸炖蛋后,碗里常常黏附蛋的痕迹,而且粘得很牢。只要在碗里放一点食盐,用手和着水轻轻擦洗蛋迹就很容易除去了。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