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龙眼的读者都会对龙眼的核有很深的印象,黑亮圆润,甚是美丽。但是,如果说龙眼核与治疗狐臭还有关系,你信吗?
对于狐臭的成因,宋朝太医院编写的《圣济总录》中称:“血气从而凝积,此所以有狐臭之病。”说得通俗一点,因为血气不顺畅了,所以会有狐臭。
龙眼核在《纲目拾遗》中叫做桂圆核仁,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种子。有理气,化湿之功。所以,有助于理气活血,从理论上说适合治疗狐臭。但是具体如何使用这味药呢?《本草纲目》中记载:"治狐臭,龙眼核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遇汗出即擦之。"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外治的方子,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试用。
龙眼核除了治疗狐臭,还可以治疗瘰疬(西医叫做颈部淋巴结结核),如《本草再新》中记载:"治瘰疬,消肿排脓拔毒。并治目痰。"
此外,《岭南采药录》中还记载它有“止金疮出血”的作用。《重庆堂随笔》中记载了一个叫做《骊珠散》的方子,就是以龙眼核为主药治疗刀刃跌打诸伤的,龙眼核研敷有止血定痛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治疗请遵医嘱!)
吃过龙眼的读者都会对龙眼的核有很深的印象,黑亮圆润,甚是美丽。但是,如果说龙眼核与治疗狐臭还有关系,你信吗?
对于狐臭的成因,宋朝太医院编写的《圣济总录》中称:“血气从而凝积,此所以有狐臭之病。”说得通俗一点,因为血气不顺畅了,所以会有狐臭。
龙眼核在《纲目拾遗》中叫做桂圆核仁,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种子。有理气,化湿之功。所以,有助于理气活血,从理论上说适合治疗狐臭。但是具体如何使用这味药呢?《本草纲目》中记载:"治狐臭,龙眼核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遇汗出即擦之。"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外治的方子,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试用。
龙眼核除了治疗狐臭,还可以治疗瘰疬(西医叫做颈部淋巴结结核),如《本草再新》中记载:"治瘰疬,消肿排脓拔毒。并治目痰。"
此外,《岭南采药录》中还记载它有“止金疮出血”的作用。《重庆堂随笔》中记载了一个叫做《骊珠散》的方子,就是以龙眼核为主药治疗刀刃跌打诸伤的,龙眼核研敷有止血定痛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治疗请遵医嘱!)
最近热播的一部网剧“长安十二时辰”,被网友们戏称为“大唐长安反恐24小时”,看到这个剧名,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作文“我的一天”、“暑假的一天”“愉快的一天”,小时候怎么就没有想到一天可以发生那么多事。剧中的美食也是勾起了不少人要来西安的欲望,着实让西安刷了一波存在感。
今天要说的是剧集开始张小敬嘴里嚼的那个类似薄荷叶称为“口檀”的东西,类似于我们的口香糖,用来清洁口气的,这个东西一度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激烈讨论,后来作者出来证实,这个是因为剧情需要而杜撰出来的。那么,在一千多年的唐代到底有没有“口香糖”?古人是如何清洁口腔的?
先来看一下薄荷在唐代的使用方法,首先是入药,薄荷,孙思邈《千金方》作蕃荷,又方音之讹也。味辛苦,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这东西也不能经常嚼。其次是煮茶添加,陆羽《茶经》记载: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这种煮茶方法茶圣本人是比较排斥的、是持批评意见的,但乱七八糟加一堆东西在茶汤里的黑暗料理却大受唐代老百姓欢迎。唐代吃茶的工序特别繁琐,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就曾出土过一套唐代茶器。
法门寺珍宝馆唐代茶器
《诗经》中有“齿如瓠犀”,形容牙齿洁白整齐,可见在先秦时期古人已经将牙齿纳入了审美范畴。
为了清洁口腔保护牙齿,古人有“晨嚼齿木”的习惯,用植物枝条做牙刷(多以杨柳枝为主,杨柳枝有“祛风、消肿、止痛”的作用),这种刷牙的方法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形成,深受印度文明的影响,在宋代以前较为普遍。可见古人保持口腔、牙齿清洁卫生的方法还是刷牙,那么除了“晨嚼齿木”以外还有没有其它辅助的清洁口气的方法?
晋《拾遗记·前汉下》记载:“ 汉昭帝始元元年,穿淋池,广千步,中植分枝荷,一茎四叶,状如骈盖,日照则叶低荫根茎,若葵之卫足,名‘低光荷’。实如玄珠,可以饰佩。花叶难萎,芬馥之气,彻十余里。食之令人口气常香,益脉理病。这个到底是吃莲子还是嚼荷叶?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里记载了“蜜和丸”的方子,治口及身臭,令香,止烦散气。常含一丸如大豆,咽汁,日三夜一,亦可常含咽汁。五日口香,十日体香,二七日衣被香,三七日下风人闻香,四七日洗手水落地香,五七日把他手亦香,慎五辛,下气去臭。药王的方子果然不同凡响,不但能治口臭还能治狐臭。只不过这毕竟是药,不能天天跟糖豆一样放嘴里嚼着。
唐代还有食防风粥清洁口气的方法,《云仙杂记·防风粥》:“ 白居易在翰林,赐防风粥一瓯,剔取防风得五合馀,食之口香七日。如此看来,还是中药防风熬的粥比较管用,吃一次香七天。
刘禹锡在《早春对雪奉澧州元郎中》写道:“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齐民要术》中记载:“鸡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谓之丁香也。”这个丁香可不是丁香花,是一种热带产的香料,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汉官仪》中记载“含鸡舌香伏奏事”可见在当时口含鸡舌香上朝已经成为宫廷礼仪的一种。想想也是,如果早朝时皇帝邀请哪个大臣近前议事,恰巧这个大臣刚好有口臭,那不得熏得皇帝隔夜饭都吐出来了。
综上所述,唐代的“口檀”还是以丁香更靠谱一点,方便携带、有历史传承。在唐代估计也是社交活动的不可或缺之物,三五好友聚会,大家见面先发一圈丁香含着再聊天,即熟络感情又不失礼貌,主要还是避免口臭者尴尬。吃完饭、喝完酒再发一圈丁香清新口气,回家避免跪搓衣板(没有考证唐代到底有没有搓衣板),直接秒杀现在的一切口香糖。
喜欢就加个关注、点个赞。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