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家有5个女儿,我却看上了有狐臭的那个,后来竟是我捡到了宝!
古人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人生就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当你以为自己已经把握住了幸福的钥匙时,命运却往往给你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就像我和我妻子的缘分一样,当初我几乎要错过她,如果不是看中了她身上的一个"硬伤",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今天的结合。
我叫王根生,今年30岁,是一名机修工人。打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勤俭持家、勤劳踏实。后来我遇到了我现在的这位贤内助,可以说是我捡到了一块宝。
唉,要说起我和妻子的渊源,真是可以用缘分来解释。当年,我原本是被介绍给她姐姐的,谁知我却一心傻傻地被她的"硬伤"给迷惑住了。
事情还得从我和岳父家的渊源说起。我和岳父是老乡,都是在县城里打工的。后来我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干了起来,收入也不错。
有一次喝酒,岳父醉醺醺地跟我提起,他家可是福气,一共生了5个女儿!说完还自豪地拍着胸口,一付"你有这个本事吗"的派头。我自然是夸张地赞他是"儿女双全"了。
谁知道,这一句戏言,竟让一向重视门当户对的岳父,逮住了把柄,动了把我们亲家的心思。事后他竟然直接给我透了个底,只要我愿意,就让我挑选他5个宝贝女儿中的一个。
哎,我于是就在岳父家做起了一个相亲。
岳父确实是福寿全了,5个女儿个个都是翩翩佳人。第一个是化妆品公司的白领,年近30,雍容华贵;第二个是个老师,人老成持重;第三个是护士,皮肤白皙贼鲜嫩;第四个开公司,能干利索;至于最小的一个,大学刚毕业,青春靓丽得像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兄弟,你可得慎重挑选啊,可别把好姻缘给错过了。"岳父阴阳怪气地说。我暗自磕了一个巴掌,直夸那些姐妹们才貌双全。
可就在此时,岳父家里传来一阵奇怪的味道。岳母解释说,是小女儿天生所带的,身上有着点"狐臭"。我起初还奇怪这种说法,后来一问才知。
那阵怪味虽然确实让人有些不快,但我却突然对这个小女儿产生了莫大的好奇与兴趣。我忽然就对她"散发狐臭"这件事,上下打量起她来。
当时的小芳果然如她母亲所言,正值青春期荷尔蒙旺盛,身上难免有些许青涩的体味。但在我看来,这种"狐臭"却莫名地让她增添了一种自然纯朴、稚嫩可人的韵味。
岳父看我对小芳青睐有加,便直接问我的意见。我毫不犹豫地说,我就钟情于你家最小的这个女儿了。岳父和其他姐姐们一脸狐疑地看着我,似乎觉得我有些反常。
可是我就是莫名地被小芳吸引住了。也许是她青春洋溢的容貌,也许是她身上那股奇异的气息,在我心里种下了一种独特的好感。
就这样,在家人的一片疑虑中,我意外地与小芳结下了契阔。婚后我们白手起家,一起打拼事业。没想到小芳非但能干贤惠,而且还有着过人的经营头脑和敏锐眼光。
靠着她的独到建议,我们创办了一家汽修连锁店,发家致富。现在我们已经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小富了!小芳现在不但人见人爱、貌美如花,而且财富归附,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绝世佳人。
有时我会半开玩笑地问她:"当年你身上的'狐臭'终于散尽了吗?"小芳便会娇嗔地白我一眼,抱怨我对她的古怪嗜好。
但说实话,正是因为当年她身上的那股奇异气味,才让我对她产生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如果当时她和其他姐姐们一样,也是举止文雅、香喷喷的,我恐怕很难如此专注地被她吸引。
小芳的"狐臭",就像一个奇特的烙印,让我对她有了独一无二的印记。而这个印记,正是我们两人之间孽缘发生的起因。
人生就是如此,往往你眼中的"硬伤",偏偏就成了魅力所在。正如我捡到了这枚"狐臭宝",如今已经是备受人羡慕的新时代富翁。一切岂不都是命运的巧合?
所以我总是开玩笑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味道,就是小芳当年的"狐臭"了。它给了我意外的惊喜,而这个惊喜,就是我一生幸福的全部!
火爆一时的网络剧《太子妃升职记》,曾以“史上最穷剧组”著称。然而剧中的艺术布景却格外讲究:每一个室内场景都会有一张主题国画,主角太子妃的生活空间中,出镜率最高的便是清代画家郎世宁的作品《百蝶图》。
前一段时间出了个“史上最穷剧组”,就是火爆一时的网络剧《太子妃升职记》,什么总投资90万元啦,主演没有裤子穿啦,只有一台鼓风机啦……这么赤裸裸的炒作加炫耀就相当于上高中时你们班学霸捂着脑袋故作悲伤地跟你说:“这次考砸了,只比第二名多5分!”最穷的剧组,明明是我们大锤哥的《万万没想到》好不好?
当然,后来《太子妃升职记》的制片人出来辟谣了,说总投资其实有两千万。这回可是让“太子党”的女性观众们“万万没想到了”:30集90万的总投资你们也信?你们以为电视剧就是一个导演一个摄影师扛着摄像机在那拍的不?每集后面长长的名单不发工资啊?每场戏的布景不要花钱吗?
说到布景,《太子妃升职记》简直就是良心剧组啊。虽然他们在拍摄中使用了幼儿园的想象水平、小学生的历史水平、中学生的故事水平和大学生腐的水平,但是他们的舞美设计真的是满满正能量。我们不关注赵王的绿帽子,也不关注九王穿没穿裤子,更不关注太监的凉鞋,当主演们露着胳膊、大腿飙戏的时候,可以看他们身后的背景。也不要关注被单做的屏风,再往后看……
是的,每一个室内场景都会有一张主题国画:太后宫里是一幅代表祥瑞、福寿的仙鹤,九王爷府上是一幅在雪中孤傲开放的墨梅,餐厅里挂的是《千里江山图》,太子妃去的那座青楼里挂的是娇艳又妖艳的红梅……就和现在流行的主题餐厅一样,什么人配什么画,各有寓意和讲究。至于主角太子妃张芃芃,无论是她洗澡的地方、聊天的地方,还是睡觉的地方,都挂着一张淡黄色、上面全是蝴蝶、下面盛开鲜花的既不像国画也不像油画的画作。
《太子妃升职记》剧照,背景即为郎世宁《百蝶图》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百蝶图》和它的创作者郎世宁。
《百蝶图》就100只蝴蝶的图
太后宫里的仙鹤、九王府里的墨梅,我们都能理解舞美的用意,可是太子妃房里为什么要挂那么多蝴蝶呢?是说她美?还是暗喻她还是他的时候喜欢“招蜂引蝶”?我想舞美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想这么多,可能就是因为舞美觉得太子妃宫里是重要场景要选一张画得好看、颜色明亮,但画面又低调不抢主角风头的作品,恰巧图片库里有这张名满天下的《百蝶图》,然后找人喷绘在布面上,做成屏风,做成窗帘,做成太子妃里各种各样的装饰。
太子妃房里不止有一张《百蝶图》,而是各处都是。而且都不是原作,都是印刷在布面或者绢上的。因为挂原作是不可能的,原作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呢”;挂张复制品吧,如果每人的寝宫里都要挂一张复制作品,成本也是挺高的。干脆,印画为布,既有寓意又好看。这种装饰品在艺术圈内有个专有名词叫“艺术衍生品”,就是改变了艺术的原有欣赏形式,把原本可有可无的艺术品融入到了我们生活必需品中。比如曾经火过一时的“朕知道了”胶带就是典型的艺术衍生品。
舞美一定只是这么想的,他才不会像本文这样去分析《百蝶图》的内容和寓意,如果他一个搞设计的都分析完了,你说叫我们这些搞美术史的情何以堪。所以,我宣布:《太子妃升职记》里张芃芃寝宫里的《百蝶图》一定是舞美不经意选的,下面,就由我来给大家讲一下它的内容和寓意分析。
《百蝶图》是清朝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原作很窄(低),只有35厘米,但是很长,长达226厘米。目测张芃芃宫里的窗帘高约1.5米,如果要微喷出整件作品,按比例就要做成将近10米长,一面墙明显放不下,这也难怪为什么张芃芃屋里各处都是《百蝶图》的局部了。
李安忠《晴春蝶戏图》,绢本设色,23.7×25.3cm,南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名副其实,不多不少画了100只蝴蝶,这100只蝴蝶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疏密有致,层次分明。我觉得这十几个字形容这些蝴蝶就足够了,有些文学家一写“百×图”的时候,总要很感概的样子说一句:更难能可贵或者不容易的是,这100只竟找不到两只一模一样的。这本是画“百×图”必须做到的,并不能作为点赞《百蝶图》的理由。
这幅画采用的是西方写实油画和中国工笔绘画的结合,所以无论是蝴蝶还是下方的鲜花,都比工笔绘画更为写实,这也是郎世宁创作的特点。
蝴蝶的寓意不是爱情
郎世宁的简历和八卦我们等下再聊,他是个有名的大画家大家肯定都是知道的了。我们都知道他最有名的是画马,很少人知道其实他画什么都厉害,他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给皇帝老婆们画像的画师。就和我们知道齐白石画虾、郑板桥画竹子一样的,其实他们不只画这些,也不是画得最好的。郎世宁到了中国后,跟中国一些民间艺术家学坏了,动不动就“百×图”,顺手能写下来的就有《百骏图》《百子图》和这个《百蝶图》。古人还好说,我一听现在还有谁画“百×图”就浑身难受。我们一定看过还有各种挂着“大师”名号的艺术家在画什么“百寿图”“百猫图”“百虎图”之类的,更搞笑的是一个号称“齐白石再传弟子”的艺术家曾求我帮忙,说事成之后送我一张他画的《百虾图》,我连忙拒绝。按照中国常用的“寓意”来讲,他真的不知道“白瞎”是什么意思吗?后来这哥们不死心,又说,不行再给我写几张他的代表书法“一笔龙”(看起来很厉害一笔写出一个“龙”字,实际上就是写行书或草书而已),我吓得把他微信都删了,又聋(龙)又瞎(虾),大哥你这是给的我什么祝愿?你看人家郎世宁的《百蝶图》,是多么美好的祝愿。
郎世宁《百蝶图》(局部),绢本设色,35×226cm,清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蝴蝶在中国,有着很深的寓意,所谓两只蝴蝶是爱情的象征,那是梁祝化蝶的传说,主要流传于民间,皇宫里是不用蝴蝶象征爱情。现在也是如此,君不见《两只蝴蝶》那首歌也只能被归于“网络歌曲”嘛!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种不同形式的寓意,一种是“形象”,比如说石榴多可爱啊,那么多石榴子晶莹剔透很好看,于是石榴的比喻就是“多子”,意思是“多生孩子”;另外一种就是“谐音”,比如蝙蝠这种动物样子挺吓人的,但是它可以谐音成“福”,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了。很明显,蝴蝶就是后者。
其实在传统文化中,蝴蝶除了好看之外,是没有好名声的,“庄生晓梦迷蝴蝶”,并没有讲蝴蝶是好还是坏。在爱情中,蝴蝶是没有双宿双飞的。夏天你看蝴蝶求偶,一只蝴蝶绕着另外一只蝴蝶飞,另外一只蝴蝶不理它,如果这时恰巧飞过来第三只蝴蝶甚至只是一张白色纸片,蝴蝶就立刻移情别恋了。我小时候玩具有限,夏天最爱做的游戏之一就是调戏蝴蝶,竹竿绑上钓鱼线,钓鱼线另一头拴张白色纸片,在双飞的蝴蝶前一晃,立刻就把它俩拆散了。但是,蝴蝶还是用它美丽的外表和美好的谐音把中国文人给征服了。
蝶的第一个谐音是“耋”,经常和猫一起画,谐音“耄耋”,是给80岁耄耋之年老者祝寿用的。第二个谐音就是“瓞”,一般和“瓜”画在一起,谐音“瓜瓞绵绵”,意思就是“多生孩子,香火永续”。有时候文人们觉得画瓜不好看,也很少见蝴蝶趴在瓜上面,就干脆把“瓜”也谐音了,就画“花”,谐音相近,又符合蝴蝶喜欢花儿的事实。所以,有花有蝶的作品,寓意一般也是“瓜瓞绵绵”。太子妃屋里挂上“瓜瓞绵绵”,自然是符合太子妃身份的,希望太子妃能在当上皇后之前多生孩子多种树,多为皇族开枝散叶。
郎世宁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肯定是皇帝定做送给哪位妃子的,希望她能为自己“瓜瓞绵绵”。可惜,现有的文字资料让我们无从查到这张画曾经挂在谁的寝宫里,有了《太子妃升职记》,我们就当作是郎世宁对张芃芃早生贵子、多生贵子的美好祝愿好了。
被关在笼子里的鸿鹄之志
郎世宁的故事在国内被拍成过电视剧,他的故事很多人也熟知,所以我们就不叙述郎世宁的故事了。
郎世宁《纯惠皇贵妃朝服图》在201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中,拍出1.3亿港元的高价
在欧洲,没有哪个国家像意大利这样对中国痴迷过,从马可·波罗到利玛窦再到郎世宁,意大利的传教士一拨一拨地来到中国。他们的志向很简单,就是传教。结果,马可·波罗写了本书,教会了意大利人做面条和馅饼,只是没教好,成了意面和比萨;郎世宁无心插柳成了画家。唯有利玛窦在传教方面还有点成就,万历皇帝大手一挥,在京城里给建造了一座教堂(今宣武门天主教堂),这个成功激励了意大利大批有志传教的青年牧师,纷纷不远九万里,坐船来到中国,并根据前人教训总结了经验:先影响皇帝,皇帝喜欢了,一切都好办。
中国文化的发展向来特别有意思,辛苦求来的就是好东西,送上门的指定不是好东西。观世音没事就“咻”的一声飞来东土一趟,只做宣传不带经书,说经书好啊,我们是大乘,想要的话自己来取。然后唐僧师徒四人费尽心机,终于取得真经,这就是好东西;人家西方传教士坐着船,从意大利各种颠簸,还要晕船呕吐、躲避海盗,经过八十一难把教义、经书送到了我们门口。结果没有人要。
来到中国的郎世宁只有20多岁,他们很顺利地见到了康熙皇帝,耐心地把要送给中国的经书讲了一遍。康熙皇帝说:你讲的经书胡说八道,不过你画画不错,你留在我宫里画画吧。于是一个具有鸿鹄之志的传教士,活生生被逼成了为别人画画的画师。
郎世宁《弘历观画图》,纸本设色,136.4×62cm,清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利玛窦的经验教训早就教给了意大利的这拨青年:和皇帝玩别着急,你看看我,伺候皇帝一辈子,不是最后才给我批的教堂嘛!于是,和郎世宁一拨来的传教士们,欣喜地接受了这个职位,以期有机会向皇帝传教,说服皇帝允许民众信教。
一入侯门深似海。人家年轻貌美的妃子娘娘们一年还指不定见皇上几面呢,何况你一个人高马大红发碧眼,身上还有些狐臭味的外国男人。从此后,郎世宁就过上了早上7点打卡上班,晚上7点打卡下班的画院职员了。再也没有机会真正地给皇帝传过教。
没人知道郎世宁是不是曾经把艺术当作过梦想,他的职业是一个传教士,不是一个画家。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为了更好地接近皇帝,他更加辛苦地画画,还得画皇帝喜欢的题材和内容。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皇帝私人的定制画师,根本没有权利画自己想画的作品。而且,因为西方油画艺术中的光影艺术遭到了皇上的反对,皇上一句:怎么像阴阳脸?改了!他就不得不把奉若神明、坚持了几十年的西方透视法给忘记,学会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画出来的每张画都像用美图工具美白过似的。
各种用哲学伪装起来的影视剧给我们讲过:杀人不如杀心。再没有不让一个吃货吃美食更残忍的刑罚了,如果有,那就是不让一个传教士传教。而且是永远就把你放在你好像随时可以向中国最高权力者传教,却又永远没有真正机会的境遇里。
好吧,你不让我传教,我好好画画总行了吧?可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最痛苦的事情无非就是你把他画的画全部锁在箱子里不给别人看。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才是艺术家的梦想啊。可是,郎世宁的大部分作品几乎都被锁在了皇帝的匣子里。
因为他很多题材都是画皇帝的嫔妃的,没有哪个皇帝愿意让别人直视自己的老婆,看画像也不行!乾隆皇帝就曾经下令:谁要是私自看他与嫔妃的画像,杀无赦!有人说郎世宁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他客死异乡、从未婚娶、没有子嗣,这是用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去看问题。他真正的痛苦是:他的梦想一直被关在笼子里。
当别人羡慕他是能给嫔妃画像的第一人时,没人知道他内心的痛苦。他的作品注定要被锁在深宫,不知道何时才能重见天日。他很幸运地替皇帝设计了圆明园,却没想到最终又被自己的老乡们给砸烂打碎了。
当别人羡慕他服务于宫廷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内心的痛苦,皇帝从来没有真正地尊重过他,只是觉得这是一个会画画的西洋人,就像我们对待一只会画画的猴子一样,尽管我们喜爱它,给它最好的香蕉和最好的窝,但是我们从没有像对待一个人一样去对待他。这也是皇帝放心让他去画自己老婆的一个重要原因。
郎世宁祝张芃芃早生贵子、瓜瓞绵绵
正是因为郎世宁的作品大多被乾隆皇帝锁在宫殿里,所以他的作品很少流入社会,大部分作品都现存于北京和台北两地的故宫博物院里。偶尔在市面上露出一两张,只要是真迹基本都会以天价成交。作为中西方艺术结合的最早践行者,在中国融入世界的洪流中名气越来越大,他的作品逐渐被出版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了他和他的作品。
这次在《太子妃升职记》里看到这幅画,虽然只是艺术衍生品,但是依然浮想联翩。张鹏真正地变成张芃芃,不是穿越,而是她忘记自己是男人,真正地成为太子妃。忘记自己曾经是男人,过程是痛苦的;但是,作为一个女人,真正嫁给一个男人,却是幸福的。
郎世宁《百蝶图》(局部),绢本设色,35×226cm,清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个同样在痛苦中挣扎的艺术家,也是在不断不断地忘记自己曾经的身份,而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到他的作品、喜欢他的作品。他与张芃芃在《太子妃升职记》里相遇,祝内心还是男人的张芃芃与太子瓜瓞绵绵的时候,是那么的搞笑,但当张芃芃真正爱上太子,成为太子妻子的时候,张芃芃一回头,才让郎世宁的祝福变得如此温暖和真诚。
竹鼠 时拾史事 今天 手机阅读
同光十三绝 图
俗话说春节有三宝:春晚,饺子和红包。
饺子和红包暂且不提,春晚这种东西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都是近现代才出现的产物了吧?上网搜搜,官方认定的最早的春晚是在1983年举办的,这就导致很多人或许觉得春晚的历史仅限于此了。
要是有谁这么想,那可就想差了。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
除夕这么重要的一个日子,老祖宗们怎么可能不搞一点儿娱乐活动来暖场子呢?早前不论,就说离我们最近的清朝,那除夕的成体制的娱乐活动已经相当发达了,只是名字不叫“春晚”而已——但是,毕竟清朝的娱乐活动还比较匮乏,因此宫廷里的“春晚”只有一种节目,唱戏。
别看节目形式单一,热爱戏剧的清朝帝后们却毫不觉得乏味,愣是从康熙年看到大清朝灭亡前夕,看的津津有味儿。
1月9号,故宫在修缮养心殿的时候,又又又从养心殿的某个犄角旮旯里发现了一封保存完好的
戏折子。
折子在西配殿南山墙找到,也不知道谁把戏折子扔到这来了….
经过鉴定,基本可以确认这是一份道光年间大年三十儿晚上表演的“节目单”。上面清晰的从头到尾写了不下十六折的戏曲名录,完美的还原了清朝大年夜戏曲春晚的全过程。
接下来,借着这张折子,咱们来看看清朝宫廷的春晚都演点啥。
下午皇上用完饭之后,慢悠悠的和诸位王公们一起前往戏台子。
故宫内的演戏楼
清朝的高级统治阶层酷爱戏曲,不仅会听,有的还唱的比那些戏子都好。因此宫廷之内,修了很多戏台子供皇帝等日常观赏,那这除夕夜唱戏的地点也就有很多可供选择了:例如乾清宫,重华宫,寿康宫等地都有戏台子。除此之外,道光年间大家有时候还会一起跑去宫外的园子里看戏。
伴随着中和韶乐悠扬的乐声,贵人们都一一落座,等着好戏开场。
中和韶乐是明清两代的“雅乐”
在正戏开场之前,首先会演一些仪式形的小短剧。偶尔时候,也会穿插在正戏之中。
例如说最常见的就是“跳钟馗”了:这类短剧一般是简单的舞蹈,您要是乍一看,可能有点像跳大神儿——“杂扮钟馗众各持牙笏从两场门上跳舞科同唱……各作舞式迎摆迎福字科同唱……各作舞式迎摆集福字科同唱。”虽然脑补起来起来可能有点儿滑稽,但是这类的小剧成功的活跃了开场的气氛。
现代民间“跳钟馗”的活动仍有保留.图为黄山地区的跳钟馗活动
现在台下的王公贵胄,王子皇孙们都已经打起精神准备好看真正的春晚节目了。
该是正戏开始的时候了:从折子上看,最开头演出的这么两场戏,一出叫“升平除岁”,一出叫“福寿迎年”;而在乾清宫演出的曲目里头前几出戏的名字分别叫做“瞎子拜年”,“金庭奏事”,“如意迎新”。
这几个规规整整的戏码和后面那些个“三代”,“珍珠配”之类的杂戏比起来,一看就威严整齐了不少:没错儿了,相比大家都猜得到,这就是所谓的规定曲目,每年必演,年年都有。就像是咱们现在春晚必须有一个戏曲节目,必须唱一遍难忘今宵是一个道理。
如果您在仔细看看,这些个曲目的下面,大多标注着两个小字儿:“内学”。内学的意思就是这些戏是宫里的太监戏班子或者南院升平署这类的学院戏子唱的,这就更说明了这些戏都是早就内定好,排练了不知道多少遍的。
《清宫升平署人物画册》.北京市图书馆藏
其实这种戏还有很多,除却上面提到的几出之外,另外还有什么“宣扬文德”啊,什么“瑞映三星”之类的林林总总一共十三出。由于清朝宫廷对吉祥文化的嫉妒崇拜,这些被寓意吉祥如意的样板戏极受宫廷的重视:除夕当天这些“承应戏”在除夕当天要演出三次,分别是早膳时候,午宴时候和晚班时间各一次。不仅如此,这写春晚节目还会跟如今的春晚一样不停地“重播”。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元宵节,承应戏按照惯例每天都要演,为确保每一个人都看的到重播,演出地点还不尽相同,而是在紫禁城里面换着来。
《乾隆岁朝行乐图》
但是皇上其实也烦看着承应戏,其一,这戏死板的很,连什么时候打番,什么时候演员演什么剧情都有明确规定,精确到了几时几刻这种程度。同时又是年年演年年看,看的早就腻腻歪歪的了,哪儿还有什么新意?其二,承应戏的演出时间很长,一般在十八刻到二十七刻之间,一刻钟按照现在算是十五分钟,也就是说这一出戏最少也得演小四个小时,虽说中间也能得休息,皇上也遭不住啊。
可是因此,除夕那天除了承应戏之外,还有一类戏,叫“帽儿排”
啥叫“帽儿排”呢?给您形容一下,就是现在春晚演出开场歌舞的时候,从舞台两边一次跑上台的那一串人,差不离就是这个场景了:宫廷记载帽儿排:“帽儿排者,仅于头上束网,所有官帽纱帽等一概不戴,足下登靴,不用戏衣,穿一种特制衣服,亦能作扬袖甩袖姿势。”这就多带了些娱乐性,两排人等甩着袖子上场,说些吉祥话儿之类的,确实比承应戏要好看许多了。
熬啊熬,终于前两场戏结束了。这个时候再演的戏,就要活泼不少了,因为这些戏都是从外面请来的高人塔台唱戏,也就是所谓的“外学”。这时候大家看戏就好玩了,不同地方的戏曲强调不一,不同地方的演员各有花样儿。
同时,这些外戏的剧情也都很有趣儿,不再是单纯的拜年说吉祥话之类的:例如有一折戏叫“看状”。这出戏本是昆曲,叫《白罗衫.看状》,演的剧情是一个儿子忽然发现自己的父亲其实是自己的杀父仇人,从而逐步的揭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的这么一个故事。这出戏里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很多,也很丰富,极具观赏性。另外也有《十字坡》这样从《水浒传》这种民间小说里取材的武戏;《游六殿》这种带有神话色彩的奇怪志京剧曲目等等等等。
或许在今天看来,还是缺乏趣味性。但是在当时这些爱看戏的老戏迷王公贵族眼里,这就已经是一场文化盛宴了。
顺便一提,这张折子已经被安置进“贺岁迎祥”展览里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道光朝演剧研究》:李婷/《满清宫廷昆戈应宴戏研究》:杨小英/《清升平署志略》
部分网络资料(戏曲曲目内容来源)
【故宫养心殿发现清宫春节曲目戏折】微博:中国之声官微
END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杨玉环:老娘才没有狐臭!
“我是如何走向默许,甚至支持大屠杀的”
悬案 | 为什么荀彧收到曹操送来的空食盒就自杀了?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