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狐臭读什么经(狐臭佛经上怎么说)

时间:2024-05-22 14:50:49       点击:0

门诊时间:8:00-18:00  | 在线咨询

文章目录:

“狐臭”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方法(一)

当大家在一起聚会玩耍的时候,突然间闻到一种难闻的气味时,会产生强烈的反感之情,这就好比腋臭患者的遭遇,腋臭使许多的朋友远离他们,让他们的人际关系变遭,让他们感到自卑与孤独,那面对腋臭,中医怎么治疗狐臭呢?

 中医认为,腋臭(狐臭)多与先天禀赋有关,禀于先天,承袭父母腋下秽浊之气,熏蒸于外,从腋下而出;或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致使湿热内蕴;或由天热衣厚,久不洗浴,使津液不能畅达,以致湿热秽浊外堕,熏蒸于体肤之外而引起。

中医称狐臭又为“体气”、“狐燥”、“狐气”,认为狐臭多与先天禀赋有关,禀于先天,承袭父母腋下秽浊之气,熏蒸于外,从腋下而出;或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致使湿热内蕴;或由天热衣厚,久不洗浴,使津液不能畅达,以致湿热秽浊外堕,熏蒸于体肤之外而引起。

常有家族史,多在青春期开始发病,腋下、乳晕、脐周、阴部均可臭如野狐。若夏季或多汗时,臭气加剧,不可近人,尤其腋下有棕纹缕孔时,则汗出色黄如柏汁沾衣,耳道多有柔软盯辟,舌脉可如常人。  

常无家族史,好发于夏季,腋下多汗染着衬衣呈黄色,有轻微狐臭气,经洗浴后可暂时减轻或消除,伴舌红苔腻,脉滑数。

关于腋臭、狐臭的中医辩证,中医典籍认为狐臭腋臭的产生主要是"血气不和蕴积"。论曰阴阳之在人,血与气尔,两者调适,则行流散徒,莫或底滞,达于形色,畅于肤理,无不得其和,苟失其宜,血气从而凝积,此所以有狐臭之病。

肝气郁于内而出于腋,其臭如狐,又曰狐臭。腋之下有窍,肝气盛则窍寖开,而其气泄于外,盖不可近,实由肝经邪气。

而临床上根据腋臭经方"清邪散臭汤"经验反馈,通过调气血、止汗除湿便可很好的改善狐臭,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狐臭与汗有关也相吻合。

《古今医统大全》记载“腋属足厥阴肝经之分,肝气郁于内而出于腋,其臭如狐,又曰狐臭。腋之下有窍,肝气盛则窍寖开,而其气泄于外,盖不可近,实由肝经邪气。虽外搓以枯矾、麝香,仅疗一时之急,不终日而气复如旧者,何也?此皆不知治本也。治本者何?内以疏其肝脏之邪,则气自息,如泻肝汤、龙荟丸之类是也”

《古今医统大全》认为治疗上多用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蜘蛛散、夜明砂、田螺散等药物。

且腋臭经方清邪散臭汤根据狐臭发病的规律,将狐臭发病的原因归结为五脏六腑气血不和,具体又可以分为多个证型,常见辩证如营卫不和证、湿毒蕴表证、风水在表证。

治宜回表阳,祛风湿,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汉防己,生黄芪,炒白术,生苍术,茯苓皮,泽泻,车前子(包)、车前草,生甘草等”并按语说“

素体肥胖,每多表阳不足。嗜喜厚味,湿邪必定内存。表虚湿着,而见汗出腋下,潮湿粘手,发为狐臭。清邪散臭汤基础方,可谓方证相对,投之果效。思路正确,值得研究。”

从中医角度,患狐臭者本先天少阳玄府不通、枢机不畅之人,而腋下乃少阳最疏松之处,故少阳玄府郁腐秽浊之气遂于腋下透发于外,此实为自体自调功能之表现。而西医手术摘除腋下腺体以治狐臭之法,当为堵塞封闭浊气外透之通道,既不治标又不治本,恐有百害而无一利;摘除了腋下腺体的患者将来极有可能生发少阳经位积聚癥瘕之患。

自然界中但凡有污浊腐秽之地,论其因:一者本有产生源头而又荒于清理涤除,二为开阖不畅、风气郁闭不流通。而人体狐臭之患,其形成之机正同此焉。故治狐臭,正如涤除自然之郁腐秽浊,一者清理郁腐之物,于人体当为清热化湿除秽浊;二者,流通风气,于人体当为宣通少阳玄府并保持三焦升降出入之通畅。狐臭患者,于体质分型虽属先天特禀质,根深蒂固,但只要治法方药对路,医患坚守,假以时日,改变这个先天缺限应该是有可能的。

病因、证机、治则既明,便疏以半个小柴胡汤(用柴夏芩,去草枣姜)合三仁汤化裁以进;交待患者,疗程较长,如无坚守之信念毅力,则取效于一时耳。

现代医学认为,腋臭属于遗传性皮肤代谢疾病,基因改变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大汗腺的分泌异常,分泌了远远多于常人的油脂和蛋白质。大汗腺分泌物经体表潮湿处的细菌分解,形成具有特殊臭味的不饱和脂肪酸。

陈寅恪和钱锺书为何都撰文讨论“狐臭”问题?

钱锺书、陈寅恪喜谈秽亵事。这个判断,凡熟悉钱陈的人都大体认可。《围城》里方鸿渐海外归来,到中学演讲,开口即是鸦片梅毒,钱锺书《容安馆札记》涉此类事极多。陈寅恪也有这个趣味。记得有则学林掌故说,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朱延丰参加毕业考试后,陈寅恪问朱延丰考得如何,延丰以为还不错,陈笑曰:“恐不一定。当时还准备一题,后觉恐较难,故未问,即中古时老僧大解后如何洁身。”延丰未作声,另一学生邵循正回答:“据律藏,用布拭净。老僧用后之布,小僧为之洗涤。”陈初闻未语,后深表赞许。虽属学林掌故,但此类事放在陈寅恪身上一般不错。其它如“杨贵妃入宫时是否处女”,也是陈寅恪专门谈过的问题。陈寅恪《论再生缘》起始即说自己少喜读小说,“虽至鄙陋者亦取寓目”。钱锺书和陈寅恪均是中国大学者中喜读小说之人,而小说叙述最不忌繁杂芜秽,他们共同的趣味可能由此产生。

《容安馆札记》

狐臭的雅称“愠羝”,钱锺书、陈寅恪都专门谈过此事。《围城》里有个细节:

唐小姐坐在苏小姐和沈先生坐位中间的一个绣垫上,鸿渐孤零零地近太太坐了。一坐下去,他后悔无及,因为沈太太身上有一股味道,文言里的雅称跟古罗马成语都借羊来比喻:“愠羝。”这暖烘烘的味道,搀了脂粉香和花香,熏得方鸿渐泛胃,又不好意思抽烟解秽。心里想这真是从法国新回来的女人,把巴黎大菜场的“臭味交响曲”都带到中国来了,可见巴黎大而天下小。(《围城》第6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钱锺书后来在《容安馆札记》中又多提此事,并引述了许多西文资料。他读马提亚尔(Martial)讽刺诗提到形容薇图斯蒂拉(Vetustilla)丑状时说:“气味类母羊之夫”,并引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七《腋气》条考“狐臭”当作“胡臭”,即《北里志》所谓“愠羝”。还指出胡侍《真珠船》卷六袭之,认为“吾国古人正亦以羝羊为比”。然后引梁山舟《频罗庵遗集》卷十四《直语补证‧狐骚》条,标出《山海经‧北山经》中曾说:“食之不骄”后的注认为:“或作骚,臭也。”并说梁玉绳《瞥记》卷七也有同样的说法。钱锺书同时又引《杂阿含经》卷四十天帝释败阿修罗一段中异仙人所说偈言:“今此诸牟尼,出家来日久。腋下流汗臭,莫顺坐风下。千眼可移坐,此臭不可堪。”钱锺书还提到《别译》卷三中有:“我身久出家,腋下有臭气。风吹向汝去,移避就南坐。如此诸臭气,诸天所不堪。”钱锺书同时指出《春渚纪闻》卷一中说黄山谷曾患腋气,还说钱饮光《藏山阁诗存》卷十二《南海竹枝词‧之五》有个自注:“粤女多腋气,谓之‘袖儿香’,媒氏以罗巾拭腋送客,验其有无”,同时引俞蛟《潮嘉风月记》说:“纽儿儿肤发光腻,眉目韶秀,惜有腋气。遇燕集酒酣,辄熏满坐,往往有掩鼻去者。独周海庐与昵。余拈《黄金缕》调之曰:‘百合香浓熏莫透,知君爱嗅狐骚臭。’海庐大惭。”钱锺书认为,汗臭最难忍,他再引孔平仲《谈苑》史料:“余靖不修饰,尝盛暑有谏,上入内云:‘被一汗臭汉熏杀,喷唾在吾面上。’”钱锺书最后抄出希腊诗人关于腋气的史料。(本段借用“视昔犹今”新浪博客《容安馆札记》释读文字。此君将《容安馆札记》全部释读并公之于众,功莫大焉!)

《寒柳堂集》

1937年,陈寅恪有一篇幅名文《狐臭与胡臭》。陈寅恪认为,腋气本由西胡种人得名,“迨西胡人种与华夏民族血统混淆既久之后,即在华人之中亦间有此臭者,倘仍以胡为名,自宜有人疑为不合,因其复似野狐之气,遂改‘胡’为‘狐’矣。若所推测者不谬。”(《寒柳堂集》第14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陈寅恪最后结论是“胡臭”一名较之“狐臭”更早且正确。他同时指出,考论我国中古时代西胡人种者,止以高鼻深目多须为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当注意腋气。

陈寅恪此文一个明显特点是不引常见书中的史料,而专引中国医书,如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和李时珍《本草纲目》。另外涉及崔令钦《教坊记》、何光远《鉴诫录》。

《狐臭与胡臭》初刊于1937年,钱锺书1938年由法国归来,按常理推测,钱锺书应该读过陈寅恪此文。《围城》1947年在上海初版,书中提到“愠羝”,后《容安馆札记》中又搜罗相关史料,但没有提到陈寅恪的文章,凡陈文引过的书,钱锺书一概不提,似乎是有意扩充陈文的史料,同时特别指出《辍耕录》卷十七《腋气》条已考“狐臭”当作“胡臭”,此论与陈寅恪看法相同。这个顺手的史料中可能暗含一点对陈文灵感和原创性的评价。

山海经——北山经(二)

二、北次二经

《北次二经》中记载了从管涔山到敦题山共计十七座山的地理位置。它们大致位于今山西、河北、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蒙古国境内。

这些山中生活着无数的怪兽,有独角的勃马、虎齿人爪的狍鸮、马尾猪鬃的独[犭谷(左右)]等。这列山系中还盛产各种各样的玉石及矿物。


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译文】

北次二经中的首座山,位于黄河的东面,起始于汾河边上,名叫管涔山。山上没有树木,长着很多草,山下有很多玉。汾水发源于此山,向西流入黄河。

【注解】

汾:汾河。

管涔(cén)之山:管涔山,在今山西宁武县境内。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

【译文】

再往北二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少阳山,山上有很多玉,山下有很多赤银。酸水由此山发源,向东流入汾河,水中有很多优质红土。

【注解】

少阳山:山西关帝山。

酸水:今山西文峪河。

汾水:汾河。


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其鸟多白翟、白䳑。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鮆鱼,其状如儵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骄。

鮆鱼

【译文】

再往北五十里有座山,名叫县雍山,山上有很多玉,山下有很多铜,山中的野兽多为闾和麋鹿,鸟类多为白色长尾野鸡和白翰。晋水发源于此,向东南流入汾河。水中有很多鮆鱼,形状像儵鱼,它的鳞片是红色的,发出的声音如人的呵斥声,吃了这种鱼的肉,可以消除狐臭。

【注解】

县雍山:今山西晋祠西山。

闾(lǘ):羭,黑毛羊。

翟(di):长尾野鸡。

䳑(you):像野鸡的一种鸟。

鮆(ji)鱼:刀鱼。

儵(tiao)鱼:白鲦鱼。

骄:一做骚。指狐臭。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苍玉。

【译文】

再往北二百里有座山,名叫狐岐山,山中不长草木,有很多青色的玉石。胜水由此处发源,向东北流入汾河,水中有很多灰白色的玉。

【注解】

狐岐山:山西孝义市西南。

胜水:山西境内。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无草木鸟兽。鲔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译文】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白沙山,这座山方圆三百里,四处都是沙子,不长草木,也没有鸟兽。鲔水由白沙山的上面发源,在山下潜流,水中有很多白玉。

【注解】

白沙山:山名。一说在今山西境内;一说在今河北境内。

鲔(wěi)水:水名。


又北四百里,曰尔是之山,无草木,无水。

【译文】

再向北四百里有座山,名叫尔是山,山中没有草木,也没有水。

【注解】

尔是之山:尔是山。一说是今山西高阳县的老爷岭。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译文】

再往北三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狂山,山中不长草木。这座山,不管冬季还是夏季都会下雪。狂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浮水,水中多有很多美玉。

【注解】

狂山:山名,在今大兴安岭南端。

狂水:水名,今公吉尔河。

浮水:水名,今内蒙古境内的达里河。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诸余之山,其上多铜玉,其下多松柏。诸余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旄水。

【译文】

再往北三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诸余山,山上有很多铜和玉,山下长着很多松柏。诸余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旄水。

【注解】

诸余之山:诸余山。今都图伦群山。

诸余之水:诸余水。

旄(máo)水:水名,今克鲁伦河。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头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印泽。其中多[马孛(左右)]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译文】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敦头山,山上有许多金和玉,山中不长草木。旄水发源于敦头山,向东流入印泽。山中有许多[马孛]马,长着牛一样的尾巴,全身白色,有一只角,发出的声音如同人在呼叫。

【注解】

敦头之山:敦头山。一说在今内蒙古境内;一说在今山西省境内。

印泽:水名。

[马孛](bó)马:水兽名。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译文】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钩吾山,山上有很多美玉,山下有很多铜。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是羊身人面,眼睛长在腋窝下面,有老虎一样的牙齿、人一样的指掌,发出的声音似婴儿的哭啼声,它的名字叫狍鸮,能吃人。

【注解】

钩吾之山:钩吾山。一说在今山西省境内。

狍(páo)鸮(xiāo):传说中的一种兽。

【扩展】

狍鸮就是饕餮,是一种食人怪兽。传说它特别贪吃,最后竟然把自己的身体也吃掉了,只剩下一个脑袋。所以在商周的青铜鼎上,只刻有它狰狞的头部:虎口大张,龇牙裂嘴,双目圆瞪。鼎最初是用来盛食物的,上面铸的饕餮纹是为了让人们引以为戒。后来几经变迁,饕餮图案所具有的凝重、神秘、恐怖的气氛,增加了它驱邪避祸的功能,符合人们求福避祸的心态;而它庄严肃穆、冷淡狰狞的表情,更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所以,后来刻有饕餮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饕餮的形象也逐渐演变成一种祛邪的神物。如今,在民间仍可看到有些人家的大门上有饕餮饰物,用来惊吓其他鬼神。


又北三百里,曰北嚣之山,无石,其阳多碧,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犭谷(左右)]。有鸟焉,其状如乌,人面,名曰[般鸟(上下)][冒鸟(左右)],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暍。涔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泽。

【译文】

再往北三百里,是北嚣山,山上没有石头,山的南坡多出产碧玉,山北面遍布玉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老虎,长着白色身子,狗的脑袋,马的尾巴,身上的毛像猪鬃,名叫独[犭谷(左右)]。还有一种禽鸟,体形像乌鸦,长着一副人脸,名称是[般鸟(上下)][冒鸟(左右)],它夜里飞行白天隐伏,吃了它的肉能防止中暑。涔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邛泽。

【注解】

北嚣之山:北嚣山。一说在今山西省境内。

碧:青绿色的玉石。

鬣(liè):兽类颈上的长毛。

独[犭谷(左右)](yù):传说中的一种兽。

[般鸟(上下)](pán)[冒鸟(左右)](mào):传说中的一种鸟。

暍(yē):中暑。

涔(cén)水:水名。

邛(qiónɡ)泽:水名。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其兽多居暨,其状如猬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译文】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梁渠山,山中不长草木,有很多金和玉,修水发源于此山,向东流入雁门水。山中的野兽多是居暨,它形状与刺猬相似,长着红色的毛,发出的声音如猪叫一般。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夸父,长着四只翅膀、一只眼睛、狗一样的尾巴,这种鸟名叫嚣,它的叫声好似喜鹊的鸣叫,人们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疗腹痛,还可以治疗腹泻。

【注解】

梁渠之山:梁渠山,在今内蒙古兴和县。

修水:今内蒙古的东洋河。

雁门:水名,今南洋河。

居暨(jì):短棘猬。

豚:小猪。也泛指猪。

夸父:鸟名,具体所指不详。

衕(dònɡ):腹泻。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译文】

再往北四百里有座山,名叫姑灌山,山中不长草木。这座山上不管冬夏都会下雪。

【注解】

姑灌之山:姑灌山。一说在今河北省境内。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䱇。有木焉,其叶如柳而赤理。

【译文】

再向北三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湖灌山,山的南面有很多玉,北面有许多青绿色的玉石,山中有很多马。湖灌水发源于此山,向东流入渤海,水中有许多鳝鱼。山中长着一种树,叶子像柳树叶,(树上)有红色的纹理。

【注解】

湖灌之山:湖灌山。今河北沽源县境内的大马群山。

碧:青绿色的玉石。

湖灌之水:湖灌水,上游即今白河,下游叫北运河。

海:这里指渤海。

䱇:同“鳝”,指鳝鱼。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

【译文】

再往北行五百里水路,经过三百里流沙,便到了洹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山中长着三棵桑树,树干上没有枝条,高达百仞。山上还生长着各种果树。山下有很多怪蛇。

【注解】

洹(huán)山:山名。一说在今内蒙古境内。

三桑:三棵桑树。

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又北三百里,曰敦题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是㨃于北海。

【译文】

再往北三百里有座山,名叫敦题山,山中不长草木,有很多金和玉。这座山蹲踞于北海的岸边。

【注解】

敦题之山:敦题山。一说在今俄罗斯境内。

㨃(chún):这里指蹲踞。

北海:水名。一说这里指贝加尔湖。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

【译文】

总计北次二经中的山,自第一座管涔山起到敦题山止,总共十七座山,距离为五千六百九十里。这些山的山神都是蛇身人面。祭祀这些山神的仪式为:带毛的动物用一只雄鸡和一头猪,把它们作为祭品埋入地下;用一块璧和一块珪,将它们投向山中,祭祀时不用精米。

【注解】

毛:祭祀用的带毛的动物。

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古代在典礼时用作礼器,亦可作饰物。

珪:古代祭祀时用的条状玉器,上尖下方。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