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十几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和调理方法;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并详细介绍了气虚多汗、阴虚内热多汗、肝郁血虚多汗、营卫不和多汗、上热下寒多汗、湿热多汗的代表方加减运用: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逍遥散、桂枝汤、龙胆泻肝汤;多汗症和腋臭的严重程度分级;医圣张仲景治疗多汗症的九种治法;头面部多汗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本文给大家介绍治疗多汗症的常用穴位。
多汗症主要是出汗量超出了人体体温调节调节的需求,出汗远多于正常人,或出汗明显影响了生活质量才需要治疗,普通人天热出汗或运动后出汗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治疗。多汗部位常见于汗腺集中分布的部位,如: 手掌、脚掌、腋窝、头面部等。针灸主要用于原发性多汗症效果较好,对于疾病所致的继发性多汗症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具体哪些原因可以导致继发性多汗症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
关于多汗症的常见体质前面已经详细介绍,针灸治疗多汗症一般在常用选穴的基础上根据体质选穴。合谷穴、复溜穴两个穴位组合是治疗出汗异常的经验配穴,《针灸大成·兰江赋》记载: “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计。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具有清热通络的作用;复溜穴为手少阴心经的经穴,有滋肾水,降心火的作用。治疗无汗症可以补合谷穴,泻复溜穴,治疗多汗症可以补复溜穴,泻合谷穴。
关于针灸的补泻手法,分为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等。具体方法由于比较复杂,主要由医生掌握。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同身寸的测量方法,就是以自己的手指测量,以方便准确定位穴位:
合谷穴:在手背部,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内踝与跟腱的中点(太溪穴)上2寸(大约2-3横指的距离)。
人体出汗主要由交感神经调节,交感神经主要位于人体脊柱两侧,不同地方出汗由不同脊髓交感神经主管,面部和眼睑的汗腺由胸1-4脊髓皮肤汗腺,上肢皮肤的汗腺由胸2-8脊髓交感神经支配,躯干皮肤汗腺由胸4-12脊髓交感神经支配,而下肢皮肤汗腺由胸10-腰2交感神经支配。
而中医的膀胱经及夹脊穴正好处于脊柱两侧,且膀胱经上有人体的所有的背俞穴,背俞穴为调理人体脏腑的重要穴位,所以不同地方出汗可以针刺或按摩不同地方的背俞穴以及夹脊穴。背俞穴定位是相应脊柱棘突下旁开1.5寸(大概是自己两横指的距离),如大杼穴是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风门穴是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以此类推,肺俞穴(第三胸椎)、厥阴俞(第四胸椎)、心俞穴(第五胸椎)、督俞穴(第六胸椎)、膈俞穴(第七胸椎)、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并无背俞穴,医学界对此穴尚有争论,有的书籍将此穴称为“胃脘下俞”,也有书籍将此穴称为“胰俞穴”、肝俞穴(第九胸椎)、胆俞穴(第十胸椎)、脾俞穴(第十一胸椎)、胃俞穴(第十二胸椎)、三焦俞穴(第一腰椎)、肾俞穴(第二腰椎)。
夹脊穴是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而背俞穴是旁开1.5寸,所以同一椎体的夹脊穴和背俞穴在同一水平线上,而且更靠近脊柱。
对于多汗不同部位的选穴可以结合西医交感神经的位置和中医不同经络主管不同部位加上不同的体质进行选穴。如头面部出汗,胸1-4夹脊穴和相应的背俞穴,即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以此类推。而且有医家通过脊柱两侧进行走罐治疗多汗症,有一定疗效。走罐主要是先在皮肤表面涂点润滑剂,如凡士林等,然后将火罐拔在需要的部位来回移动。
除了以上选穴方法外,再就是根据体质选穴,如肝火旺可以选用太冲穴、肝俞穴;肾阴虚可以选用太溪穴、肾俞穴;脾胃虚弱可以选择足三里、脾俞穴、胃俞穴;肺气虚可以用肺俞穴;肾阳虚可以艾灸肾俞穴、命门穴、关元穴;湿气重可以用丰隆穴、阴陵泉。
太冲穴:在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为疏肝解郁、清泻肝火常用穴位。
太溪穴: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复溜穴在太溪穴上两寸。为滋补肾阴的常用穴位。
足三里:胫骨粗隆外一横指,胫骨粗隆是胫骨上触摸到的一个小突起。是健脾补虚的重要穴位。
命门穴: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与肾俞穴在同一水平线上,命门穴在脊柱上,肾俞穴在脊柱旁开1.5寸。为温补肾阳的重要穴位。
关元穴:在肚脐下三寸处。是治疗元气亏损的重要穴位。
丰隆穴:外踝上8寸,胫骨旁前缘外2寸。为祛痰湿的重要穴位。
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穴位。
上述给大家介绍的是多汗症的常见选学方法,首选补复溜穴,泻合谷穴,然后根据不同出汗的部位选择不同的背俞穴及夹脊穴,最后根据不同的体质配合使用不同的配穴。如果针灸最好在专业的针灸医师指导下进行,特别是胸椎旁的背俞穴和夹脊穴,如果针刺角度和深度不对可能造成患者气胸或脊髓损伤。对于按摩穴位治疗多汗症可以按照上面的穴位自行选择,艾灸治疗多汗症主要用于阳虚、寒湿型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进行艾灸治疗。后面还会继续给大家讲解更多关于多汗症的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感冒常识和感冒中成药选择详细攻略
为何万病出表皆好事
现在长疮的人少了,生大病的却多了。为什么呢?
中医学者刘希彦总结道:万病出表皆是好事。在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的体系里面,人体自然排病的出口无非是“表”和“里”。表是人体的体表(包括我们的皮肤、肌肉、骨骼;里就是我们的消化道,上下都能通向外界)。当今西方医学也同样认为大小便和周身皮肤毛孔是人体最大的两个排毒通道。
既然如此,皮肤病可以认为是日常排不了的毒素通过长疮长痘这种模式集中来排。比如,疹子,排出风寒之邪(寒郁可化热,故痒);腋臭,排出心经的火热毒浊;脚气,排出肝胆郁滞的湿毒;疮疡,排出脏腑的火毒。
炎症长在皮肤上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病,如果长在心脏上,那就是心肌炎,是大病;长在肾上,肾炎也是大病。如果毒素不从体表通过长疮的方式出来,而是从身体里面出来,那就有可能是身体里面的炎症,甚至是癌肿类疾病。
我常常在医院会和一些病人讲,你发烧的资本都没有,你湿疹都长不出来更糟糕,你连个疱疹都发不起体质也不见得很好啊等等,看似很凶,但其实是一种通俗地提醒体质的特点。阳气不足,能量不足与强猛邪气相争不起来,场面何来壮烈,所以发烧的机会都没有。我们看小孩子是经常发烧的,因为小孩子阳气偏旺的,但我们越长大发烧的次数越少,很多人是几年甚至是十来年都没发过烧的。脾胃虚弱,痰湿重的病人,当湿疹,白带多,痰多,可大部分痰湿重的病人这些都没有,那痰湿从而排,那么一检查发现乳房囊肿,肝囊肿,女性子宫附件有囊肿等,这些都是临床常见的到的。虽然西方医学认为问题不大,但确实存在了器官的客观变化。如果人体自己能蓄积足够的能量,就把病从“里”排出“表”来了,很多大病也是可以自然而愈的,这种情况在病人中并不少见。
治大病,怎能不灸
神医扁鹊说:“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灸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
意思是:“高明的医生治疗疾病使用艾灸疗法,如同煮饭要用火。现在的医疗手段对慢性病、疑难病、危重病难以奏效,完全是由于医家不了解艾灸疗法,不会用艾灸疗法的原因。世间有太多太多的慢性病、疑难病、危重病……不懂艾灸,不会使用艾灸疗法,怎么解除病痛,怎么能救人性命?”
李时珍论艾灸:
故《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意思是说:治疗危机生命的大病,要施灸肚脐下五百次才能补足元气,才能见效,才能保命。
《洪炉点雪》云:“凡男女老幼,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所不宜,凡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功拔之。”
所以古大医大德说:“治病之要术,无过艾灸”……
灸后长疮痘疹,说明病快好了
艾灸后,由于肝、脾、肾的阳气得到有效补充和恢复,功能加强,排毒和自愈能力加强,与病邪有了抗争的势力,使得病邪被赶出内脏、血液及其他组织器官,进而走入皮肤。在排出的时候,皮肤上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症状的疹子,这就是中医的排病反应。
所以,像西医所说的皮疹,瘙痒难忍、流黄水、干燥起皮……症状越重,说明毒气越重,对内脏、血液、器官的损害越重。病邪能深入到这种地步,可以判断病邪进入已久,可称之为“年深固疾”之病。既然“年深固疾”,那就要给艾灸一段时间,给身体排毒一段时间,着急不得。
不管哪种皮肤病,都建议平时多灸关元、肾俞、足三里等培补元气,给皮肤排邪加个杠杆,另外记住少喝冰冷的东西,少吹空调,多流汗,都是治疗皮肤病的不二法门。
艾灸是人们对健康需求不可缺少或无可替代的伟大项目,是当前健康发展的核武器,是健康界的航空母舰,保证治疗效果的大健康项目
夏季已经过去了,没有做好防晒的妹子们又变成了一块黑炭,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快速白回来呢?下面就来看看中医有哪些能让你白成反光板的偏方吧。
莹肌如玉散
组成:楮实150克,白芨30克,升麻250克,甘松21克,白芷,白丁香、砂仁各15克,糯米末600克,山奈9克,绿豆150克,皂角900克(去弦及子)。
功效:润泽肌肤,去垢除斑。
制备:上药共研为末,和匀。
用法:常用敷脸。
玉蓉散
组成:白蔹、白芷、细辛、白蒺藜、白术、甘松、白僵蚕、白芨、白莲心、白茯苓、白附子、薏苡仁各50G、檀香、防风各15G、白丁香30G、珍珠粉依喜好、薄荷10G。
功效:镇静、美白肌肤。
制备:全部打成微末。
用法:调和蛋青或清水,敷脸。
百效洗面药
组成:皂角60克,升麻16克,楮实10克,绿豆、白芨、白芷。天花粉各2克,甘松、山奈、砂仁、白丁香各5克。
制备:共研成细末。
用法:以水研为浓汁涂洗面部。
功效:此散专治去暗斑。
八白散
组成:白蒺藜、白僵蚕、白芨、白丑、白芷各90克,白附子、白茯苓各15克,皂角(去皮、弦)三个,绿豆少许。
制备:研为极细粉末备用。
用法:和水敷面。
1、干果祛斑汤
材料做法:粉葛削皮洗净,切块;山楂干、圆肉、柿饼和蜜枣冲净;肉洗净,切大块,氽水捞起;煮沸清水,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20分钟,转小火煲一个半小时,下少许盐调味即可。
功效:粉葛、山楂干、圆肉、柿饼和蜜枣具有解肌生津的作用,经常服用对肌肤重塑有一定的作用。
2、绿豆百合美白汤
材料做法:绿豆25克,赤小豆25克,百合25克。盐、糖适量。将绿豆、赤小豆、百合洗净,用适量清水浸泡半小时;大火煮滚后,改以小火煮到豆熟;依个人喜好,加盐或糖调味即可。
功效:绿豆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祛面斑等功效;赤小豆能利水消肿、解毒排脓、清热祛湿、舒通血脉;合则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淀粉、脂肪、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能清心安神、气血津液,可以养肤、润肤、美肤。其中,绿豆与百合所含的维生素能使黑色素还原,具漂白作用。
3、银耳樱桃羹
材料做法:银耳二朵,樱桃二两,冰糖适量。银耳用清水浸软;樱桃洗净,去核;先将银耳加水煮半小时,放入冰糖煮溶,最后加入樱桃,煮片刻即可食用。
功效:此羹有补气、养血、白嫩肌肤、美容养颜之功效。
4、柠檬冰糖汁
材料做法:将柠檬榨汁,加冰糖适量,饮用。
功效:柠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100克柠檬汁中所含维生素C可高达50毫克。此外,还含有钙、磷、铁和B族维生素等。常饮柠檬汁不仅可以白嫩皮肤,防止皮肤血管老化,消除面部色素斑,而且还具有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
5、丝瓜美颜汤
材料做法:丝瓜两条,玫瑰花、菊花、白茯苓各三钱,红枣(去核)十枚,瘦肉六两,调味适量。丝瓜削去硬皮,切成块;玫瑰花、菊花、白茯苓用水浸洗;瘦肉切片;先将瘦肉、红枣、白茯苓、丝瓜加水煮约一小时,最后加入玫瑰、菊花及调味品,煮片刻即成。
功效:抗皱消炎,美颜淡斑。
6、双瓜祛白汤
材料做法:丝瓜100克,冬瓜100克,蜂蜜适量。将冬瓜、丝瓜统统放入砂锅中,加水漫过。先用大火煮开,继而用文火煮30分钟,捞出冬瓜、丝瓜,在汤中依口味加蜂蜜。
功效:丝瓜苦味质,多量粘液和瓜氨酸等多种成分凉血化痰,美白肌肤之功效。冬瓜含蛋白质,粗纤维,糖,钙,磷,铁,胡萝卜素,硫氨酸,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等,味甘淡、性凉,入肺,有利水,消瘀,美白等多种功效。丝瓜、冬瓜合用,美白之功效益增,常饮此汤可祛瘀白肤。每日1次,特别是肥胖瘀肿肤暗者可常食。
7、桑椹祛斑汤
材料做法:水1杯(300毫升),桑椹罐头适量,柠檬3片(柠檬汁也行)。水煮开,放入桑椹罐头略再煮开,盛入杯中;待温热时,将柠檬片或柠檬汁放入杯里,略搅,若味道需浓些的,可再舀入几调羹桑椹汁调匀即可饮用,桑椹粒一定要嚼碎吃掉(其为精华部分)。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同时又有补血作用。每天1杯,3个月后,肌肤细腻,黑斑渐淡,粉刺消失。
一、白苏
白苏美容在爱美人士中引起的反响,足以表明白苏的魅力所在。将鲜白苏叶擦于腋下可去肿瘤,更奇妙的是:它能将令人尴尬的狐臭一扫而空。
美容功效:干燥、起皱、灰黄的皮肤尤其适合用白苏美容,富有弹性而洁白的肌肤是白苏给渴望美白的人士带来的福音。
二、白芨
白芨富含淀粉、葡萄糖、挥发油、粘液质等,外用涂擦,可消除脸上痤疮留下的痕迹,让肌肤光滑无痕。
美容功效:滋润肌肤,令肌肤光滑如玉。
三、白芷
白芷味香色白,为古老的美容中药之一,市场上以其为原料的化妆品和美容品层出不穷,而原滋原味的白芷,其美容效果更为显著:白芷水煎剂对体外多种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改善微循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延缓皮肤衰老。
美容功效:柔嫩的肌肤润泽光滑,滋润的容颜呈现出水一样的灵气。
四、白蒺藜
白蒺藜又名刺蒺藜,含有多种生物碱和甙类,有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其中所含的过氧化物分解酶,具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
美容功效:久服可祛脸上瘢痕,并让肌肤柔嫩润滑。
五、白果仁
白果仁性味甘、苦、涩、干,白果酸在体外可抑制一些皮肤真菌,故外用可治头面手足多种碍容性皮肤病,并可延缓皮肤衰老,防止皮肤粗糙。
美容功效:将白果仁捣成液浆涂于脸上,可令肌肤柔嫩光滑,白皙娇美。
平时坚持按摩一些穴位,对美白皮肤很有好处,而且能帮助治疗面部色斑。这9个穴位分别是,三阴交、阴陵泉、地机、膻中、关元、气海、肾俞、足三里和脾俞穴。
三阴交: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10厘米,胫骨内侧缘后方。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地机:阴陵泉穴下10厘米。
膻中:胸前第四肋间隙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取穴。
关元: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0厘米。
气海: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5厘米处。
足三里:外膝眼下10厘米,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脾俞: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