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狐臭产生的原因与遗传有很大关系,如果说父母中有一方患有狐臭,那么他们的子女中得狐臭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但这也并不是一定的,因为遗传的随机性,所以目前也无法确定狐臭到底是传男还是传女,或者说传第一胎不传第二胎。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狐臭的话,则孩子的遗传概率就非常高了。
除了遗传,再就是后天引发,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活节奏加快,导致很多人的饮食习惯也都发生的变化,特别是上班一族尤为严重,他们的饮食习惯大多以方便面、汉堡、油炸食品等快捷餐饮方式为主。这也是诱发狐臭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不少青少年特别偏爱麻辣、酸辣以及其他的一些怪味,这些重口味无疑刺激了人体内大汗腺的分泌,如果再加之抽烟喝酒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则会加重狐臭的气味。
一般狐臭的患者以青春期的女性为主,但也有少部分男性患者,特别是到了夏天,气温炎热,腋下大汗腺分泌物增多,狐臭的气味则会更加严重。那么得了狐臭该怎么办呢?其中狐臭气味比较轻微的女性朋友们可以利用一些香水进行遮盖,或者采取一些药物进行涂抹即可。
按照中国的习俗,产妇生完孩子需要坐月子,但是在国外很少有坐月子的说法,国外产妇大都是生完孩子不久就正常工作了。
那到底有没有必要坐月子,为什么要坐月子,根据百度资料,来自妇产科的医生的回答是:
产后坐月子,更有助于子宫的恢复,经过十个月的怀胎,子宫会增大很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才能回到孕前大小,再加上分娩时产妇会流失大量的血液、骨盆间的骨缝也都是打开的,身体是非常虚弱的,通过科学坐月子,会更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因为子宫恢复大概需要用6-8周,所以坐月子时最好坐42天。在坐月子期间要抓住时间多休息,可以少量的运动一下,别吃寒凉的食物,产后肠胃功能蠕动差,吃的食物最好是软的且易消化的,避免增加胃肠负担。
对医生的解答,娥姐表示非常赞同,因为娥姐生第一胎的时候,没有坐好月子,月子期间洗了头,后期还碰了冷水,月子坐满30天未满42天就出门了。
结果,出完月子没多久,每次来例假都会头痛,如果刚好遇到身体虚弱,头还痛得非常厉害,突然之间发作的那种。有一次娥姐正在上班,头痛得非常厉害,已经无法正常工作了,脑子无法想东西,只要伏案休息很久才有所缓解,之后只要是身体虚弱时候来例假,都饱受头痛的折磨。
因为吃了月子病的苦,在生完第二胎之后,娥姐就非常注意月子期间的保护,月子期也坐满了42天才洗头碰冷水出门,之后头痛的毛病就没有再犯。
亲历了月子病的痛苦,希望广大产妇不要大意,要注意月子期间的养护,养好身体了,以后少生病少受罪。
坐月子期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下面分享娥姐的几点经验:
1.注意保暖
即便是大热天也一样要注意保暖,月子期间不要碰冷水。
刚生完孩子,身体的各个关节还是打开的,很容易进风,所以即便是大热天也要带好帽子穿长袖长裤。
特别要注意关节保护和头部保护。
月子里因为身体虚弱容易出虚汗,如果是热天更容易出汗。
有些宝妈受不了会对着风扇或者空调吹,这种方式对身体伤害很大。
如果实在太热,可以开空调,但是不对着空调吹就好,千万别吹风,注意关好门窗,需要通风的时候要避免被风直吹。
如果身体出汗太多,在背后放一块吸汗巾,防止感冒。
洗澡的时候宜用热水擦拭(最好是将水烧开再放凉,一胎我没有严格这么做,二胎之后每次都烧开水再放凉),不宜用水冲(催乳师的建议)。
尽量避免洗头,有些观点认为要勤洗头,个人认为应该根据自身身体情况来定,如果本身身体较虚弱,还是尽量避免洗头比较好,一旦洗头不能及时弄干头发,烙下头痛的病痛会非常难受。
如果本身身体素质比较好,可以适当洗洗,但一定要注意及时将头发弄干。
产后一般医生会给产妇开暖宫贴,如果没有,建议主动准备一些暖宫贴贴上,有利于子宫恢复。
2.月子里注意进补但不要大补
月子里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但是不宜吃油腻的东西,尤其是生完孩子的前两个星期。
产妇产后肠胃功能蠕动差,喝太油腻的汤很容易拉肚子,反而更影响营养吸收对身体伤害也更大。
产后不能大补的原因是有很多恶露,若身体进补会影响恶露顺利排出,导致子宫内有淤血,引起腹痛或者其他问题。
3.要注意饮食
饮食上不但要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调理,还要考虑宝宝。因为宝宝还小,需要喝母乳,而宝妈如果吃了不易消化或者油腻的东西,宝宝会受不了。
如果奶水不足想让奶量足的话月子期间少吃菜,多喝汤,太浓的汤喝不了就喝淡一点的,或者喝鲫鱼汤。
有些菜吃了会回奶,比如红薯苗、韭菜、芹菜等,最好别吃,尤其是月子期间。大蒜葱花这类有异味且味道比较刺激,产妇吃完后宝宝喝母乳可能会受影响。
且民间有个说法,月子期间吃大蒜以后孩子容易得狐臭(这个没有考究过,只是听说民间有这种说法。)
4.注意休息
月子期间,尽量避免劳累,能躺着就不要坐着,能坐着就不要站着,能站着就不要走来走去,尤其是产后初期,身体比较虚弱,容易头晕、乏力,要多卧床休息。
月子期间尽量少说话少用眼,少活动,月子后期可以适当在室内走动,但不宜太久。
长时间站立或固定坐姿容易导致腰酸、背痛、腿酸、膝踝关节的疼痛(脚踝等各关节如果着凉也容易疼痛)。
月子期间还要注意调节心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如果情绪不好乳腺容易堵影响乳汁分泌(在做乳腺疏通时催乳师给的建议)。
5、注意保持清洁
月子期间是否要勤洗头,个人认为可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来定,如果身体比较虚弱,建议产前把头发剪短,月子期间不洗头。如果身体素质比较好不容易生病,可以适当洗头,但一定注意及时弄干,防止着凉。
私处护理,一定要特别注意清洁,恶露排出期保证每天用热水清洗(建议开水煮开后放凉)。产后几天使用的产褥垫要及时更换,贴身的护垫最好隔两三个小时候换一次,避免私处感染。
月子期间的护理,还有很多的细节需要注意,产妇在坐月子的时候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保护和调理,坐好月子养好身体非常有必要。
如果疏忽大意,可能会烙下月子病,如果不慎已经烙下了月子病,一定要及时就医,月子病建议先找有经验的中医调理。
以上分享是个人经历结合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仅供大家参考。
准妈妈缺乏育儿经验,亲近的人一旦传授某些知识,很容易相信或被误导,导致一些孕期说法大行其道。
执笔:胡蝶
编辑:胡蝶
定稿:欧阳比文
对于身边的孕妇,老人们总喜欢将自己的怀孕经验一一传授,以保证肚子里的宝宝茁壮成长。然而大家的目的都是好心,这些话却不一定对。
对于没有经验的孕妇来说,有人帮忙传授知识当然是好事,但是这些“经验之谈”很多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全部遵守反而会为孕妈带来许多不便。
自从婆婆和妈妈听说小梦怀孕,不约而同都赶过来照顾自己后,小梦无比怀念两个妈没来之前的日子。
两个妈妈在监督孕妇这项工作上达成了空前一致,婆婆买来一箱一箱的葡萄,说孩子吃了眼睛大。
妈妈做菜从来不往里面放葱姜蒜,说宝宝会有狐臭,这一类的说法,两个老人如数家珍。
除了这些,妈妈们还不许小梦去拍孕妇照,说摄像头会使胎儿不稳。也一个劲儿唠叨小梦叫她去剪了长头发,说这样会和胎儿争营养。
自从两个妈妈来了以后,自己就像受训的模特,这也不让吃,那也不让干。
对于老人的那些“金玉良言”,相信每个孕妇都曾被多多少少地灌输一些。只要对这些说法稍有质疑,就会引来老人的恐吓:看孩子真出事了你怎么办。孕妇顿时没了底气。
在这种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作用下,这些老说法传了一代又一代。有些老说法的确是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些说法则毫无科学根据,孕妈要学会加以甄别。
1.孕期饮食方面的“谣言”
比如不能吃羊肉,胎儿会羊癫疯,不能吃兔肉,胎儿会唇腭裂这一类,完全不必遵守,羊肉兔肉都是孕妇滋补佳品,只要做熟了就可以。
癫痫病(俗称羊癫疯)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5%,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病原因多为脑内损伤或遗传因素所导致。
而这些疾病都是因为遗传因素或孕期情绪、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孕期需要注意的不是“特定食物”,而是远离烟酒、提高免疫力、养成良好作息规律。
遇到不知道是否适合孕妇食用的食物,可以咨询医生或自行查询。
2.胎儿性别方面的“谣言”
这一类说法大多是从孕妇身体变化或其他生活细节来判断肚子里的是男还是女。
比如看孕肚大小、上怀下怀、妊娠线深浅、酸儿辣女、妊娠反应严重程度,或是让小朋友猜男女,解读胎梦等等。
实际上这些变化都能用科学来解释,大多与胎位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和胎儿性别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及个人实施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
3.生活习惯方面的“谣言”
孕期要与丈夫分房睡,否则对丈夫不好,其实细究这个“谣言”的初衷应该是怕夫妻过于亲密会伤害宝宝。
有很多类似说法明明是出以保护孕妇的好意经过夸大渲染,被赋予了迷信的色彩。
医生建议,妊娠期前三个月和最后三个月,应当禁止夫妻生活。
我们都知道孕期也可以和丈夫适度亲密,但要根据自身情况,并选择合适分时间和方式。
而且孕期本就容易情绪低落,胡思乱想,甚至患上产前抑郁,有老公陪伴可以给孕妇贴心的照顾。
1.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
作为新时代的宝妈,我们应该坚信科学育儿,老人给出的建议不一定都对,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多了解孕婴知识,这才是对宝宝有效的重视。
2. 避其锋芒耐心解释
老人通常对他们那一套理论深信不疑,并且自认为经验丰富,很难听进去孕妇的意见。如果不愿多费口舌,就只是口头答应避其锋芒。
如果想让其改正,可以用平和的心态对老人解释,多用专家学者的话来论证,用更大的权威来打败权威。
3. 重视孕检相信医生
不要因为懒惰或是觉得自己这已经是二胎,就放松警惕。每次孕检都要按时进行,生活中有疑惑也可以询问医生,人家可是专业的。
糖果妈妈叮嘱:在孕期最主要的是保持心态平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关注胎儿状况,相信科学才是硬道理。
我是糖果妈妈,一个学习成长型宝妈,专注孕产和育儿,想要轻松养娃别忘了关注,糖果妈妈团队将为您的育儿之路答疑解惑。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