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耳其:男女共浴,浴池里选新娘
在土耳其人眼中,土耳其浴池是真主的圣地,所以到土耳其旅游只要去到当地人光顾的洗浴中心都能看到男女共浴,而且人们基本上都市赤裸上身,下身围浴巾
同时土耳其人的浴池不光是洗澡的地方,有时连婚姻大事也在浴池里面决定,原因就在于土耳其基本上信封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女子平时都包裹的严严实实无法看清面目,所以浴室就成为了未来婆婆选儿媳的好地方了
一般未来婆婆会在媒人陪同下和未来儿媳一起沐浴,一来可以看长相身材,二来可以看骨盆大小,骨盆大的才能给家里带来更多子孙,三来可以看儿媳有没有狐臭等,因为土耳其人饮食以奶酪等为主,体味重在所难免,如果有狐臭就认为不吉利,是真主在惩罚她。
二、咯麦隆:母亲可以嫁给亲生儿子
咯麦隆的婚姻制度一直存在问题,虽然法定结婚15岁,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的女孩2岁订婚,9岁结婚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咯麦隆有一种奇异的婚姻,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老婆,弟弟可以继承哥哥的老婆,为的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免得他们改嫁把财产带走了。
不过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并不是强制性的,要双方都答应。但是酋长如果过世了,酋长的儿子就必须把酋长的财产、头衔以及所有的老婆孩子都继承。
三、“浴池约会,裸体相亲”
听到这个习俗估计大多数人都猜到是哪里了,没错,就是日本啦。
在日本的秩父酒店百多年前就有一个历史,那就是秩父酒店迎接客人的时候,酒店经理会说:“要不要到我们露天‘约会浴’泡一泡?我们可以为你安排伴侣。“就这样,年轻男女便在浴池里交上朋友。
而且一般情况是不允许带浴巾或毛巾进浴池的,这会违反浴池礼仪。宽衣后男女双方分别由房间两面进入浴池,中间用一扇水底闸隔开,到位后拉门打开正式见面。
四、摩洛哥:新娘市场
在摩洛哥有一个“新娘市场”,每年9月都会巨星“穆塞姆节”,也就是求偶盛会,女方家长或长辈领着准备好出嫁的女子来到市场,小伙子则到这来挑选自己的意中人。
女子都打扮的鲜亮,如果是还未出嫁过的少女就戴面纱,披圆形头饰;准备再嫁的寡妇身着肃穆,戴面纱,但披的头饰是尖顶。求偶的男子可以主动与女子搭讪,如果女子看得上他,就允许他握住自己的手。
五、南非:男子只爱肥臀姑娘
在南非有一个布须曼人,他们和其他非洲人不同,身材矮小,成年人也只有1.2米左右,自幼便出现皱纹,头发黑而稀疏,前额突出,眼窄,没有耳垂。
布须曼人通常臀部都比较大,特别是布须曼妇女,臀部和大腿都特别粗,布须曼人都喜欢肥臀,因此青年男子在择偶的时候最重要的条件就是看姑娘的臀部大不大,够不够刺激。
而且布须曼人对少男少女成年仪式很重视,少女在初潮后举行,大约需要一个月左右,这一个月时间里她要学习有关成年妇女应该懂得掌握的知识。特别是生理方面的知识,当一个月时间过后,她就要开始考虑结婚的事情了。
你还知道哪些让人无语的奇异风俗吗?
原文标题:
South Africa
Marmageddon
There is no end in sight for the nationwide Marmite shortage
Why South Africa is running out of Marmite
A ban on booze has led to parched throats and dry toast
[Paragraph 1]
“I AM DISTRAUGHT because I am about to finish my last jar,” says Irine Mboweni, a resident of Johannesburg and mother of two. “There is no Marmite on the shelves and I do not know what to do.” Amid the many tragedies befalling the world, a shortage of glossy dark goo to spread on bread is surely small beer. But not to the millions of South Africans who, quite inexplicably, like the salty sludge and are struggling to cope with the worst Marmite shortage since the end of apartheid.
[Paragraph 2]
The love-it-or-loathe-it spread, invented in Britain at the start of the 20th century, is an extract of yeast. It is most commonly eaten spread thinly on buttered toast, but it can also be used to add a rich, vegan-friendly umami flavour to soups, stews and sauces.
[Paragraph 3]
In South Africa Marmite is indeed thinly spread. Shoppers first noted shortag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when South Africa banned alcohol sales in an attempt to free up beds in hospitals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filled with tipsy drivers or drunken brawlers. The ban had an unexpected consequence. With beer sales on ice, South Africa’s main breweries sharply reduced their production. With much less lager fermenting in their vats, they were also producing far less brewer’s yeast, the beery by-product that is the main ingredient of Marmite.
[Paragraph 4]
Through the course of the pandemic, South Africa imposed four separate alcohol bans, each one of which dealt a blow to Marmite production. Nine months since the lifting of the last prohibition, production ought to have recovered, allowing shops to refill their shelves. Yet it has not. When your correspondent recently walked the aisles of 15 grocery stores in Johannesburg, 12 had no Marmite at all. In the three remaining shops a total of just seven jars could be found, of which three appear to have escaped purchase by hiding behind jars of Bovril, a beef-based cousin of Marmite. The branch manager of a large store in eastern Johannesburg says that deliveries still dribble in but fly off the shelves in an instant.
[Paragraph 5]
That the shortage continues is because of another hiccup in the supply chain. Pioneer Foods, the local manufacturer of Marmite, reportedly said that its production has been slowed by a shortage of sodium carbonate, which is used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Muckraking by the Daily Maverick, a local paper better known for exposing political scandals than for scrutinising sandwiches, found that intermittent cuts in the water supply were also affecting the country’s only Marmite factory.
[Paragraph 6]
Perhaps, though, some good may yet emerge from South Africa’s forced diet of dry bread. In a country that is often divided along lines of race or wealth, all boundaries are transcended by love (or hatred) of Marmite. “Whether black or white, rich or poor, most South Africans have a jar of Marmite in their cupboard,” says Mrs Mboweni. Your correspondent will neither confirm nor deny snagging Johannesburg’s last seven jars. Suffice it to say that Mrs Mboweni is no longer short of sludge.
(恭喜读完,本篇英语词汇量604左右)
原文出自:2022年4月16日《The Economist》Middle East & Africa版块。
精读笔记来源于:自由英语之路
本文翻译整理:Fei Min
本文编辑校对: Irene
仅供个人英语学习交流使用。
【补充资料】(来自于网络)
马麦酱Marmite:马麦酱是用啤酒酿造过程中最后沉淀堆积的酵母制作而成的。颜色为浓棕色,质地很粘稠,风味独特。主要在英国及新西兰生产,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有着“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之称的食物。马麦酱的经典广告词都是“You either love it or hate it(马麦酱,非爱即恨)”,等于是自觉承认了有一半的人口会讨厌马麦酱,反之也有另一半的人是深爱马麦酱的。
中国小伙伴们这样形容它的味道:“像盐放多了的板蓝根”、“浓缩酱油加酸味”、“听说是发酵的臭鞋加狐臭”、“初尝时有王致和的风韵”、“有点苦不那么咸的酱油膏”、“满口留香一点不臭,发酵的味道”。
【重点句子】(3个)
Amid the many tragedies befalling the world, a shortage of glossy dark goo to spread on bread is surely small beer.
That the shortage continues is because of another hiccup in the supply chain.
In a country that is often divided along lines of race or wealth, all boundaries are transcended by love (or hatred) of Marmite.
自由英语之路
没来过非洲的人,或者说没来非洲工作和生活过的人,永远不会明白独自一人在非洲生活和工作是怎么样一种感受。很多人都来问我,在非洲生活和工作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我只想说,抓一把米不够,两把米太多。今天不说非洲好与不好,听听在非洲工作的朋友们,在非洲国家生活的真实体验。
Nikki在非洲:
非洲四年多了,今年看样子是回不去过年了。平时一年回去2次,有时候带政府或者客户去参观公司或者谈合同也跟着回去,有时候3.4次。非洲工作其实挺好的,最大的好处是不用通勤,可以睡到自然醒。吃的话,如果是人多的项目或者公司,是有厨师的,不用太担心,人少自己做或者请个当地厨娘帮忙做,如果经费充足,可以经常出去吃,反正各种风味的餐厅是有的。
法餐
北非菜
意大利菜
中餐
因为当地一般要用到的东西都有的卖,所以完全不用担心吃不好,只要你舍得买材料还有会做。
一般当地也有甜品店,咖啡厅,酒吧。
吃喝说过了,你还想知道玩乐,玩乐的话别想了,除非你喜欢去逛窑子。运动,有健身房,而且很多,虽然不像国内的健身房器材多又新,而且有很多黎巴嫩人,黑人的,法国人,美国人,印度人的汗臭狐臭味,所以我比较喜欢游泳,非洲人很喜欢修泳池,所以,运动你可以看自己的爱好,撸铁跑步或者游泳。工作,黑人很气人,用他的蠢和磨蹭经常会气到你,所以要想通,你只是给公司工作,没必要气自己。安全最重要,不要瞎搞染上病,不然对你,对公司,对国家的影响都不好。最后,欢迎来非洲。
童 虎:
非洲常驻第五年了,去过加纳、肯尼亚、南非、博茨瓦纳、马达、毛里求斯等几个国家,待的时间比较长的是南非和肯尼亚,不过其他国家也都非常有特色,而其中最喜欢的是南非了。关于题主问的吃喝玩乐,没有任何的问题,每个国家都有非常多的中国人在这边淘金,所以有固定的中国城、超市、饭店,包括理发、按摩等各种业务都有,所以如果英语不好也不喜欢和非洲人打交道,只混迹在中国人的圈子里,也是可以玩的非常好的。
不过来了非洲还是建议多玩玩非洲当地的风情,比如去大草原、跑非洲马拉松、打打高尔夫、毛里求斯的潜水等等,每个国家都有非常多的娱乐活动,不过就要你去好好的发现,同时多和在这个国家呆的时间长的人多交流。举几个例子:肯尼亚市区有一个非常好的原始森林,我记得是不要门票的,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去那里徒步,感受原始森林的寂静。而在南非,就去过野外徒步,跟着一些白人老头老太,徒步10km,还能看到不少野生动物,也非常开心;另外也去打过高尔夫,这边的绿化非常好,而且高尔夫的费用也非常便宜。
后面还会去越来越多的国家,每个国家的风情都不一样,希望能够深入进去了解学习。
潇 潇:
刚大学毕业就出国啦,目前在非洲呆了一个半月,99年,女生,前来作答!工作是央企财务,目前其实就是个小出纳啦,在安哥拉的首都罗安达。
看看这里的天空吧,超级超级美!这里的风景非常棒,我在国内从来没见过。首先,来这里工作,一方面挣钱,还有就是为了今后升职更快,有发展前景一些其次,这里并没有我想的那么辛苦,来到这里完全改变了我对非洲的看法。
1.天气并不是那么炎热,平均温度在25-35之间,中午可能有点热,早晚很凉爽。
2.我工作的环境很不错,有无线网,一人一间宿舍,清爽干净,蚊虫也不多。而且我们项目上没有一个人得过疟疾。
3.饮食我还算习惯,厨师我们从国内请的,吃的都是中餐。这里的水果特别好吃,菠萝巨甜只要两三块钱,芒果也是。经常让他们给我带各种零食,中国城可以买到大部分的国内零食,当地超市的果汁奶粉薯片很不错
当然,也有不好的地方。疫情成了我最大的障碍,之前他们经常可以去逛逛超市,出去玩一玩。现在完全不行,只能呆在营地里,我根本没有机会去领略这个国度
本来9个月休假一次,因为疫情很难说什么时候可以回国,希望自己在这里事事顺心,一切都好
啊,突然想起来,晒一晒我们元旦吃的好吃的
大龙虾烤全羊在这里变得不那么稀奇啦
最近又有些很有趣的事情呀
用小锅锅煮的泡面和螺蛳粉,生活也是很美好的。周围的同事特别照顾我,从经理到大厨,过着也算自在开心
但是快过年了,有点想家。过两天有好几位同事要回家过年,不禁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呀。其实我才来了50天,现在想这个太早了吧…
一眨眼又过了半个月,这半个月经历了第一次不在家里过春节,整体感觉还行,一方面是才来了两个月,一方面是大家一起吃吃喝喝玩玩也还不错
一起包饺子,一起鲜榨果汁,菠萝木瓜西瓜橙子
玩游戏套圈套的小零食,他们都套的红酒
偶尔一个人晚上散步的时候会觉得有些孤独吧,国内都在睡觉,国外一起散步的人也没有,听着歌,看着无际的星空,星空之下是无尽的守望。
值得一提,YouTube看国剧真的很良心,没有广告vip还准时发布,出国之前在硬盘里下了一堆电影电视剧,来了之后发现根本不需要!
常驻非洲工作,总体来说,相比国内,待遇高很多,工作更轻松,生活更舒适,还能体验异域风情,但也时常孤独寂寞冷。
爱吃山楂:
来非洲三年,中途回国一个月。目前在赞比亚工作,常驻铜带省基特韦市。工程公司,长方体快速移动工程师,对驻外有啥疑惑,可以留言或者私信,定当竭尽全力解答
个人对非洲感觉有好有坏,但是相比国内非洲的生活更像生活(今年除外,新冠病毒肆虐,不能外出)。
在恩多拉修建机场的时候,会很累,主要是中国公司比较看重工期,两班倒。那时候感觉回到了国内桥梁桩基浇筑的时候,人都要崩溃了。不过现在看来,成就感满满。
赞比亚恩多拉国际机场
后来去了基特韦市,在那边做市政道路。平时上班上午六点到下午五点。虽然工作挺累,和国内比起来那天差地别,这边大部分事情都是交给当地黑工作。中方员工主要是指挥,然后复合(因为当地的法律规定,技术工种要转移技术给当地人,并不定时抽查)。
只要工期不紧,工作也不会特别忙,一天大概忙三四个小时。平时休息的时候,自己的时间也比较多。晚上可以去酒吧,甜品店,周末去当地的农场。
非洲物价偏贵,生活节奏很慢。我一直和家里人说,如果赞比亚的治安好一点,我都要在这边定居了。院子又大,吃的东西又便宜,一份原切牛排人民币大概四十块钱。不止有西餐,还有中餐,印度菜,泰国菜,韩料和日料,不差国内。
当然非洲也有它的坏处,非洲人普遍歧视中国人。没有错,他们认为亚洲人低他们一等,你走到哪里都会有人用侮辱性的话说你。最气的是有一次我躺在手术台上,然后白人医生问我听不听得懂英文,然后黑人助理就说中国人只会 chingchongchuan(那时候要不是我被打了麻药,我都想抢过手术刀把他突突了)。他们认为中国人抢了他们工作,然后各种反华言论,根本看不见中国人给他们带来的改变。还有好多去中国留学的留学生,回来以后找不到工作,当我们给了他技术性的工作,他们不愿意接受这么低的工资和工资。然后在大街上失业,有一次有个在江苏大学毕业的黑人留学生问我问什么在中国的工资这么高,给赞比亚人的工资这么低。我说,为什么美国人的工资这么高,给在中国分公司的员工工资也低于美国的?他沉默不语
非洲的能给你第一桶金,工资普遍都还ok,工作强度也低于国内。大部分公司包吃包住,只要你不去赌场,每年都能存下一笔还不错的钱。可是非洲待久了,你会发现自己眼高手低,渐渐地觉得国内的工资好低好低,还跟不上国内的工作强度,慢慢发现除了非洲,哪里也去不了。特别喜欢非洲的云,慢慢感觉非洲已经变成了我的第二个家了
Ethan:
作为一个在非洲待了一年,目前仍在非洲工作的搬砖人士,应该有资格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首先说明一下目前我在埃及开罗,属于北非国家,与传统意义上的非洲可能还有一些差异吧,毕竟在大多数人印象中,非洲是黑人的大陆?先说一下个人印象吧,在没来非洲之前,印象里的非洲是贫穷落后的,都是黑人并且不怎么安全的国家,实际上当自己来到开罗以后,虽然心里有落差,但并没有太大吧差距,当然和国内比肯定是无法对比的,无论从交通、生活、日常等方面。埃及人民每天就是8小时的工作时间,下了班就很难找到他们了,然后呢,在这八小时里,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是用来喝茶喝咖啡,对于茶他们是真爱啊,一杯茶半杯糖。看得我都头皮发麻。
其实古埃及的文明早就没了,现在的埃及就是一个近代移民的国家,欧洲的混血导致了多种族的存在,白人、黑人和偏黄皮肤的人种。埃及给我的感受就是,非洲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差,也没有那么好,很多人背井离乡的就是为了到非洲挣自己的一桶金。如果你还年轻,没结婚,准备挣自己的一桶金,可以考虑来非洲,当然,做好心里准备吧
maravilloso
我在2008年第一次到非洲工作,先后到了刚果布,中非,喀麦隆,以及加蓬几个国家。我的工作主要是与当地政府以及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接洽,处理事务。在与当地人交往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了很多冲突,也获得理解。
首先,语言上,他们讲的法语基本上都很标准。因为法语不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母语,各部族都有自己传统语言,法语相当于他们的普通话。他们都在课堂上学法语,这让他们可以走出自己的小地方,可以到处去找工作。可以这么说,这些国家,正是得益于法语教学的普及,让他们各个部落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更加融合的民族。外在观感上,垃圾遍地与壮丽的大自然景观并存。
这几年很多非洲国家大搞建设,修路修桥,盖大型机场,迎接四方来宾,也希望将当地的产品运出去。中国援助或者投标兴建的几座机场,豪华阔气,满眼都是现代化的成果,沐浴着自豪。所以初到非洲,可能看得到机场的窗明几净,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一出机场,坐车前往公司,则可以看到很多城市到处都是垃圾,有些地方则是垃圾成堆,惨不忍睹。或者道路坑坑洼洼,车子走起来是跌宕起伏。如果驶离城市,驱车前往工地,则可以看到四处荒芜人烟,有的地方是树木丛生,有的地方是杂草荒漠。在稍微高的地方,一望无垠,尽收眼底,大自然一片祥和,天空无比湛蓝。这时候城市垃圾的难受不复存在,只有让人欢欣振奋的大自然风光,纯净,远离喧嚣。
关于出门办事。我所在的中西部非洲各政府办事效率低下,腐败严重,贿赂成风,任何小事都得给小费,没有小费,那基本办不成。而即使你给了小费,也需要等很久。09年我们去办理银行开户,啰嗦的要命。他们要求先办理税务登记,然后才能开户。而税务登记,则意味着你得缴税。我们这还没有赚钱,钱还没有存银行,就得缴税了。换谁都受不了,但他们的法律就是这样。
其他的事情,比如海关批文,投资合同,甚至签证,都是拖拖拉拉,等好几天,好几个月,那都是稀松平常的事。结果,国内的老板不理解,我们办事的经常受批评。催一下当地人,他们又不耐烦,说不要太快,他们领导要好好研究,等等。总之两头不讨好,事情太难办。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