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品。除了具有调味作用外,生姜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生姜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除了服食生姜外,用生姜涂擦治疗疾病,同样可以起到奇妙的作用。
风寒感冒:用生姜 葱白
风寒感冒与流行性感冒,可用葱白、生姜各30克,食盐6克,共捣成糊状,加白酒调匀,纱布包裹,涂擦胸、背、手心、脚心及腘窝,涂擦后,覆被安卧,半小时左右可出汗,汗出则热退。
咳嗽:生姜 黄酒
生姜30克切细,捣烂,绞汁,入白芥子10克,加黄酒共研和为糊状。以纱布蘸糊,擦拭患者的肺俞、大椎、膻中3个穴。每次擦10分钟,以局部灼热为度。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痰清稀量多,遇寒加重者。
呕吐:生姜 乌梅
用开水将生姜3片,乌梅(去核)3个,浸泡待软。用生姜蘸浸泡液频频擦舌,每日5~6次。适用于妊娠呕吐。
小儿脱肛:生姜 蒜泥
小儿脱肛,多为小儿禀赋不足,气虚下陷引起。可将蒜泥和生姜适量,在百会穴处剪去头发敷上,约6~12小时取下。若有小疤,待小疤结痂后再敷,直至病愈,或用上药敷涌泉穴亦可。
腹泻:生姜葱白擦内关
将生姜30克捣烂,葱白30克切断,加水300毫升,煮沸30~40分钟,乘热用食指蘸药液在患者的拇指及小指部的掌面向外推擦12次,再向内关、手臂方向推擦各12次,叫做“关二扇门”,每日1~2次,连用2~3日或病愈为止。适用于寒性水泻。
脱发:生姜切片
将鲜生姜切片,直接涂擦患处,每次5分钟左右,使局部产生轻度灼热感为宜,每日3~4次,20日为一疗程。
关节炎:生姜汁
生姜性微温,有温肌作用,生姜切片外用可缓解风湿关节炎疼痛。将切碎的生姜榨汁滴入温水中,用毛巾蘸温水擦洗患部。重复3~4次,使局部肌肉发红发热为宜。
狐臭:鲜姜涂擦
生姜久服除臭气,生姜涂擦可以治疗狐臭。将鲜姜洗净,捣碎,用纱布绞压取汁液。涂汁于腋下,每次10分钟左右,以局部灼热为宜。一日2次,连续一周。
冻疮:生姜汤
生姜25克,加水煎煮。用温姜汤擦洗原发部位,每日5~6次,连续一周。
贴膏药前,最好先用生姜擦患处。
先用热毛巾或生姜片将患处或穴位处的皮肤擦净拭干,然后再贴。这样既能让膏药更好的与患处接触,更换方便;也更能发挥药效,事半功倍。
大家可能都听过香妃的传说,传说她“玉容未近,芳香袭人,既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而是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电视剧《还珠格格》更是让这个传说深入人心,本性使然,我们天生就追求美好的东西,但是生活中有一种人,由于病理性原因,自己很痛苦,甚至不太敢去公共场合,那就是有腋臭的人,民间也俗称狐臭。
什么是狐臭?
因为腋臭在夏季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门诊就诊的患者比较多,所以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什么是腋臭?以及如何减轻它的症状或根治。
腋臭在医学上叫局部腋下大汗腺出汗症,发病机理主要是汗液分泌旺盛,被表皮的细菌分解成氨气味和不饱和脂肪酸味,这两种味道是化学气体味,所以非常的刺鼻难闻。
如何确定自己是否有腋臭呢?首先,患者本人肯定能闻到奇怪的味道,特别是在出汗多的时候,如运动后汗液分泌增加的情况下;其次作为旁观者也可以闻到,这种气味是相当刺鼻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在公交车上或者密闭场合,如果有一人从你身边飘过,伴有相当难闻的刺鼻的气味,那么这个人八九不离十就是一个腋臭患者。
狐臭发病率为什么越来越高?
腋臭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但相对来说,黑种人和白种人的发病率远远高于黄皮肤的亚洲人,究其原因可能跟他们的饮食习惯种族基因是有关系,黑人和白人他们相对是食肉类型的人群,所以他们的汗腺非常的发达,排汗量多,因此,他们的腋臭的发病率也很高。黄皮肤的人多以碳水化合物或者蔬菜饮食为主,发病率普遍偏低。
为什么腋臭逐年呈上升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婚姻的自由结合及跨国婚姻,或者不同民族之间的婚配现象越来越多,是腋臭发病率上升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腋臭本身的发病跟遗传基因是有关系的,多种因素的影响综合起来,导致发病率逐年呈上升的趋势。
狐臭如何治疗?
关于治疗腋臭,民间流传着很多的偏方,甚至网上也有很多的治疗方法,如碘伏可以治疗腋臭!这里要告诉大家,这些方法都是不科学的,千万不要随意尝试,就拿碘伏举例,碘伏是皮肤的消毒剂,它仅仅能起到消毒的作用,没有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所以肯定也不能达到彻底治疗腋臭的作用。
到底什么方法才能根治腋臭?首选手术切除汗腺组织,切除汗腺组织以后,汗液无从分泌,病变就从根本上得到了治愈,但是手术会有一定的风险,如年轻的患者,汗腺没有发育成熟,或者有疤痕增生体质的患者,就不适合手术切除。
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以选择医美的治疗方案,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注射肉毒素治疗腋臭,它的作用机理是A型肉毒素可以抑制我们的交感神经,进而抑制汗腺大量分泌汗液,此种方法是目前治疗青少年或者是疤痕体质患者的主要方法。
轻度狐臭患者或者不想接受手术的人群,也可以尝试这种治疗方案,不过这种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缺点,就是A型肉毒杆菌是可以代谢掉的,需要根据狐臭的严重程度每年注射1到2次维持效果。
平时生活中,有狐臭的人群应该以减少出汗为原则,在夏季尽量呆在凉爽的地方,如果运动后大量出汗,及时冲澡洗浴,把分泌的汗液清洁掉,减少被细菌的消解成氨气或者不饱和脂肪酸的机会,也可以涂止汗露等收敛剂,达到遮盖气味的目的。
本期医学内容合作者:马凌宇 西安高新医院皮肤科 主任医师
作为一个天生的“腋来香”,我终于在用了止汗露之后与抗争了十几年的狐臭达到了和解!
盘点一下我自己用过的止汗露真的是数不胜数,踩过不少坑,但也有遇到好用且一直回购的,所以对于挑选止汗露这方面我还是有点经验的。
今天就分享八款本人自用的止汗露,分别从成分分析、止汗能力测试、抑味持久度测试以及使用感受四个维度出发进行测评,还不知道怎么选止汗露的“狐友”们一起来围观!
目录测评样品测评样品
测评指标
成分分析
止汗能力测试
抑味持久度测试
使用感受总结
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款式偏好,我挑选的八款止汗露包含了市面上主流的三种款式:喷雾款、走珠款、膏体款。
包含:成分分析、止汗能力、抑味持久度、香味、黏腻程度、刺激性、是否留白等衡量指标。
成分分析这一步,首先要分析的是不应该是止汗露的功效成分,而应该是止汗露的风险成分。
毕竟像止汗露这种驻留在皮肤较长时间的东西,如果成分表中有刺激性的风险成分,那么极易造成皮肤屏障受损,严重的还会导致过敏。
经过筛选,我们发现冰王狐克香露、多芬止汗膏、杜得乐止汗石三款中含有刺激成分,如下图所示:
其实有些止汗露虽然含有风险成分,但是在实际上肤使用的过程中是没有刺激性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是因为成分的含量较少;二是该风险成分对皮肤的刺激性相对较小。
所以具体是否会过敏还是要看接下来实测环节,风险成分的筛选只是帮助我们去提高对含有刺激性的产品的警惕。
止汗能力测试秋冬季天气干燥,出汗较少,很多人对止汗露的止汗需求可能相对较弱一点,但对于部分经常健身运动,身体出汗量大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定需求的。
因此在测评的过程中,我顺便对它们的止汗能力也进行了测评。
测试方法:模拟健身情景,清洁腋窝,将止汗露涂抹在腋下,在室温恒定的房间内锻炼3小时,三小时后用纸巾擦拭腋下,纸巾上的汗液面积越小,止汗能力越好。
经过测试,8款止汗露的止汗能力表现如下:
对止汗露有抑味需求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狐臭人群,一种是汗臭人群。
相比于后者,前者对抑味的持久度要求会更好一点,比如像我这样的中度狐臭人群,对止汗露的需求就是一定要能盖味儿!!!
抑味持久度测试方法:保证胳肢窝清洁的情况下涂抹止汗露,观察并记录抑味维持时间。抑味持久时间越久,止汗能力就越好。
8款止汗露的抑味维持时间如下:
为了保证测试的公正性和尽可能地准确,8款止汗露的抑味持久度测试均在两遍以上。
使用感受总结除了成分和功效,香味、黏腻程度、刺激性、是否有留白、染衣的情况也会影响对止汗露好坏的评价。
特此说明:由于个人喜好不同,这一环节的测评存在主观性,以下使用感受仅代表个人观点。
冰王狐克香露
实话实说,冰王除臭效果还是可以的,喷一次管一两天,但止汗效果确实一般。而且涂完之后,腋下有些干紧,感觉不太舒服,敏感肌可以考虑绕路了。
舒耐止汗喷雾
这款跟美白防晒喷雾差不多,里面的质地不是很清爽,甚至有点黏腻,还会在腋下留白。喷一次止汗的话能顶个1天,能遮汗臭,遮狐臭就不太行了。
慕之宜净味水
喷上去是花香味, 还挺好闻的,质地很清爽,上肤也没有什么刺激性。最让我满意的一点是它真的能遮味儿,就喷了一次胳肢窝三四天都没有狐臭味儿,止汗也不错,能挺两天,这效果完全不输花大几百买的那种。
AAS止汗露
喷上没有什么味道,就是这打的5天长久抑汗净味的广告虚头太大了,早上喷的中午就出汗了,抑味的话也只能维持1天,相比于上一款,这款性价比确实不太高。
QV止汗露
上肤挺温和的,就是质地稍微黏腻一点,清淡的植物香,不会浓重,止汗有点效果,但维持的时间不长,抑味能维持1天左右,比较适合汗臭人群或者有轻微狐臭的人。
拉芬琳祛味液
清淡的植物香,成分也比较温和,就是我以为它是止汗露,但其实它只能祛味,没有止汗效果, 抑味的话还是可以的, 能维持1~2天,不过一百多的价格算是比较贵的了。
多芬止汗膏
买的青瓜味道的,比较清淡,止汗还行,祛味的话只能遮盖汗臭,且维持时间不长,日常通勤办公的人勉强当个香体膏使吧。
杜得乐止汗石
膏体质地,闻着没有什么味道,止汗较差,撑死几个小时,遮味还行,一天多一点,腋下如果不是干爽状态涂上去的话,会留白,而且上肤会刺激。
为了方便你们对比,我将每一个测试环节的结果整理到了一起并进行打分,你们可以按需选购!
#狐臭止汗露##止汗露##狐臭腋臭#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