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不香,吃生姜
上床萝卜,下床姜
冬吃萝卜,夏吃姜
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
每天三片姜,不劳大夫开处方
......”
这些都是对生姜功能形象而精辟的概括。按照节气来讲,芒种已过,夏天已到,此时正是吃姜养生的好时机!
生姜能养生能治病
很多人都知道生姜养生、治病的方法,很多人知道不做,也有一些是做了几天就放弃了。一问才知道,是因为不知道这样坚持到底有没有效,所以觉得不做也无妨。
实际上,用生姜治好病、延寿命的成功例子太多,其中有名医、也有百姓。
张先生一到春夏季就闹腹泻,有时一天要往厕所跑六七趟,同时还伴有剧烈的腹痛。更令他头痛的是,止泻药吃过后,有时又会产生便秘。
这个毛病已经折磨他5年了,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几年来,他跑了很多医院,医生说是肠道功能脆弱所致,但中药、西药他吃了一大堆,就是没什么效果。
后来一个同事告诉他一个偏方,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坚持用了半个月,没想到效果很明显。这个偏方就是“茶”里三片姜。
“姜”具有振奋脾阳、调和胃气的作用,能调节胃肠蠕动频率,改善腹泻症状。
而“茶”是我国的传统饮料,也是一味良药,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具有抗菌作用,因此对细菌性腹泻具有抗菌止泻作用。
基于此原理,本偏方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01.男子不可百日无姜
中医认为,姜是助阳之品。现代临床药理学研究发现,姜具有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抗炎镇痛、同时兴奋人体多个系统的功能,还能调节男性前列腺的机能,治疗中老年男性前列腺疾病以及性功能障碍。
02.女子吃姜保安康
产后女子坐月子餐餐以姜醋佐膳,生姜或佐以猪脚鸡蛋猪肠加乌醋盐糖煲,或切成姜茸佐鸡蛋糖醋蒸,皆取其药效,适宜于产妇体质复原,也有利于喂养婴孩者。
另外,煲姜水洗浴也可防风湿头痛。
03.吃饭不香别忘姜
姜可帮助消化和吸收食物,缓解过量饮食导致的腹胀。
古人早就发现了生姜对于养生的妙用,至圣先师孔子就是个忠实的“生姜族”。《论语·乡党》中就记载他“不撒姜食,不多食”,就是说孔子终年饮食都有姜,但每次并不多吃,而且还有饭后嚼食生姜数片的习惯。
04.老人吃姜心安康
姜茶有助于缓解普通感冒引起的鼻塞,也可缓解花粉等环境过敏导致的呼吸道症状。
还能改善血液循环。姜茶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有助于恢复和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生姜可防止动脉内脂肪沉积,降低心脏病和脑卒中风险。
生姜横扫百病的吃法
说了养生方法,接下来就要说说治病的方法。
下面是姜针对 38 种常见病的用法和用量,十分齐全,而且效果久经验证,大家看到就收藏、转发一下,留着自己以后用,也发给亲友们以备不时之需。
1、呕吐不止
生姜汁一汤匙,蜂蜜 2 汤匙,加开水 3 汤匙调匀,煮沸后一次服下。
2、风寒骨疼、关节疼
3、胃病发作
生姜、桂皮各 12 克,加水适量煎汤服下,一日 2 次。
4、胃、十二指肠溃疡
生姜 25 克切碎,放在一个猪肚中,加水用文火炖烂,分数次食用。
5、慢性萎缩性胃炎
6、急性菌痢
生姜 25 克,红糖 50 克,共捣成糊状,一日 3 次分服,连服数日。
7、产后腹疼
生姜、当归各 150 克,羊肉 1000 克,加水适量炖汤,分次服下。
8、跌打损伤、腰扭伤
生姜、芋头各半捣成泥状,加面粉适量调匀,贴敷患处,每日更换 2 次。
9、急性肠胃炎
生姜 5 片,茶叶 20 克,大蒜 1 头,捣碎,煎水调红糖适量饮下,每日3次
10、寒痢
11、热痢
生姜 4 片,茶叶 15 克,黄连 6 克,煎水晾凉饮服,每日 3 次。
12、疟疾
生姜 4 片,茶叶 15 克,煎水调红糖适量,趁热饮下,每日 2 次。
13、晕车晕船
生姜 1 片贴于肚脐,外贴1张伤湿止痛膏,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14、冻疮、冻伤
生姜适量捣烂,泡在适量的白酒中,取汁液加温擦拭患处,每日 3 次。
15、脚汗太多
生姜 15 克,枯矾 15 克,熬水洗泡脚,每日 1 次。
16、伤风咳嗽、虚寒久咳
生姜 5 片,加适量核桃肉、红糖捣烂食之。
17、吃过食物后腹胀
可直接口含生姜片,或喝生姜水,一会儿就能缓解。
18、妇女虚寒腹疼、痛经
19、发汗解表、温肺止咳
生姜 10 片,茶叶 7 克,煎水趁热饮服。
20、受凉引起腹泻
用烧开的生姜水冲鸡蛋,一日 2~3 次,很快就好,腹泻停止后再喝一天,以巩固疗效,暖胃肠
21、空调房间后呆久后引起的浑身发紧,头发胀
随时口含生姜片或每天在用 2~3 片生姜泡水喝,身体的不适马上消除。
22、口腔溃疡、牙周炎、口臭、喉咙发痒
口含生姜片或煮生姜水喝就能治愈,以后只要不吃寒凉食物,就不会复发。
23、孕期呕吐
24、酒后头痛、头晕
可用生姜煮水喝,马上缓解。
25、手脚已生冻疮但未破溃
26、长痱子
用生姜切片外擦,痱子很快就退,大人孩子都可用。
27、头屑多、掉发
经常用温姜水洗头,效果不错可试试。
28、狐臭
每天用生姜片多擦几次,能明显减少臭味。
29、急性肾炎浮肿尿少
姜皮 6 克,冬瓜皮 30 克、车前草各 15 克,水煎服,每日 1 剂。
30、中暑昏厥
生姜、韭菜各适量,大蒜 1 头,共捣烂取汁灌服。
31、受寒腹痛
32、风湿关节炎
生姜汁 100 亳升,冰糖 100 克,西瓜半个。把生姜汁、冰糖放入西瓜瓤内,再搁水煮,每日半个西瓜,分 2 次空腹温热服食。7 天为 1 个疗程,连用 3 个疗程。
此方以在三伏天为宜。
33、蛔虫性肠梗阴
生姜汁 10 亳升,蜂蜜 10 毫升,开水冲服,每日 2 剂,连服 5 天。
34、肩周炎
老生姜 50 克,葱白 30 克,白洒 15 毫升,共捣烂,炒热或微波炉打热敷患处,每次 30 分钟,一日数次。
35、手足癣
36、白癜风
将生姜煨热后,轻轻擦患处,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每日 2 次。
37、四肢麻木
四肢循环不好,冷引起的四肢麻木,取生姜汁 100 亳升,陈醋 100 毫升,热水 2000 亳升,温度不烫伤未宜泡洗四肢,每晚上 1 次。
38、治风寒感冒
注意事项
1、生姜在细菌作用下可发酵腐烂,产生黄樟素等有毒物质,能诱发食道癌、肝癌,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故腐烂的生姜不能吃。
2、用姜的关键在于少量,多次,天天坚持,最忌讳一口吃成胖子,今天吃一堆肉,虽然明天不会长胖,但明天会得病。
所以,要做个快乐的“姜族”,还要长期坚持才能收到这些大好特好的好处,只有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发挥生姜的神奇功效~
觉得有用,记得关注,后续更好看。记得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收藏起来备用哦!
还在为尴尬的体味而苦恼吗?你不是一个人。嘴巴、头发、脚、私处……都可能散发异味。特别是在爱出汗的夏季,体臭会更严重。但实际上,汗液本身并不臭,是细菌让你变成了汗津津的“臭人”。好在大多数体臭都能快速消除,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体臭可能预示着需要就医了。“问上医”用美国家庭医生的智库带您找出体臭的根源,对症治疗,拒绝做“臭小子”!
2/7 如何巧除脚臭?当脚出汗或不小心弄湿时,会引起细菌堆积产生臭味儿。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保持脚趾尽可能干燥。
(1)每次淋浴后擦干双脚,一定不要遗漏脚趾之间的部位。
(2)如果是汗脚,可以使用止汗剂喷脚。过度的脚汗甚至会导致脚 趾之间的干皮肤演变成讨厌的足垢。
(3)高温下尽量不要穿袜子和厚重的鞋子。如果这些方法都不管用,可以试试加强型专业止汗剂。
3/7 如何除狐臭?使用非处方除臭剂清洗腋下可能是个好方法,这有助于抑制狐臭。不过,还是有一些女性不管如何严格讲卫生,似乎仍然有腋臭问题。如果你有这种情况,建议穿宽松的衣服并找医生开处方止汗剂。用肉毒杆菌素治疗腋下有助于抑制过度出汗和体味。
如果不喜欢使用除臭剂,医生建议使用化妆棉浸泡外用酒精并涂在手臂下(注意不要在剃除腋下毛发之后立即使用,可能会很蛰!)。酒精能帮助杀死导致狐臭的细菌。注意日常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让汗液及时排出。
4/7 如何除口臭?口臭的最常见原因是什么?是你的饮食!!!食用香料、大蒜和洋葱的气味会在嘴巴里存续几个小时。刷牙和使用牙线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做好牙齿清洁,卡在牙齿和牙龈之间的食物残渣就会开始发臭,引发口腔异味。此外,口臭也可能是牙龈疾病、口干和其他牙齿健康问题的迹象,如果持续口臭请及时看牙医。
5/7 如何除头发异味?大多数女性能处理口臭和臭脚问题——但头发(头皮)散发的异味呢?建议经常使用抗菌液沐浴露和含有硫磺的香皂清洗。一头乌黑的秀发也是健康的标志,更多知识请点击了解头发和头皮释放的疾病信息。
6/7 如何除去私处异味?在大多数情况,阴道是没有异味的,但就像身体的其他部位一样,“私处”出汗也会导致恶臭的味道。如何避免呢?每天用温和的保湿性肥皂清洗阴道(但不要在外阴或阴道开口处使用肥皂),保持该部位干燥,勤换内衣(注意选择纯棉等透气面料)。如果阴道异味与爱出汗的体质无关,这可能暗示阴道内的有害细菌引发了细菌性阴道炎。除了一股怪味,细菌感染还会引起分泌物、疼痛、瘙痒或灼烧感。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请咨询医生积极治疗。
保持低的血糖水平有助于避免一些阴道感染,在发现可能感染的第一个迹象时,不要吃甜食、糖和苏打水。更多阴道健康知识,请点击阴道疾病专题。
7/7 如何除去身体怪味?除了上面的这些体臭烦恼,食物也会影响你的气味,食用豆类、香蕉和洋葱会让任何人散发怪味。如果不想染上食物的怪味,一定要在吃有气味的食物之前服用减少气味的补充剂。
还有一个事实你可能不信,排便情况也会影响你的气味。为什么呢?如果排便不规律,粪便在体内累积就会产生过多的气体。为了保持规律排便,注意饮食中多摄入纤维,少吃白面粉,有便意时立刻就去,不要憋着,因为一天可能只有一次排便信号哦。
但如果异味一直持续,可能是胆囊疾病的信号(其他迹象包括频繁打嗝和腹痛,特别是在吃完油腻的食物之后)。如果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去医院检查。
可让您主宰自己健康81.44%的方法,点击这里了解更多!"问上医”是首个顶尖的用美国家庭医生智库为千万中国人提供权威、专业、一站式精准健康管理服务的智能平台。每个健康解决方案均来自美国家庭医生智库,有科学依据。千万用户之选,值得信赖!看病前,先问上医;看病后,再问上医! 问上医网(www.wen31.com)/APP限时开放免费会员名额,快快登录注册吧!想知道更多美国家庭医生智库的健康知识,您可以关注微信订阅号“健康问上医”(JKwen31)。还可以在文末留言或是加入问上医微社群(微信号:wenshangyi31/QQ: 452555317)。原文链接:http://m.wen31.com/info/8129.html
还在为尴尬的体味而苦恼吗?你不是一个人。嘴巴、头发、脚、私处……都可能散发异味。特别是在爱出汗的夏季,体臭会更严重。但实际上,汗液本身并不臭,是细菌让你变成了汗津津的“臭人”。好在大多数体臭都能快速消除,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体臭可能预示着需要就医了。“问上医”用美国家庭医生的智库带您找出体臭的根源,对症治疗,拒绝做“臭小子”!
2/7 如何巧除脚臭?当脚出汗或不小心弄湿时,会引起细菌堆积产生臭味儿。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保持脚趾尽可能干燥。
(1)每次淋浴后擦干双脚,一定不要遗漏脚趾之间的部位。
(2)如果是汗脚,可以使用止汗剂喷脚。过度的脚汗甚至会导致脚 趾之间的干皮肤演变成讨厌的足垢。
(3)高温下尽量不要穿袜子和厚重的鞋子。如果这些方法都不管用,可以试试加强型专业止汗剂。
3/7 如何除狐臭?使用非处方除臭剂清洗腋下可能是个好方法,这有助于抑制狐臭。不过,还是有一些女性不管如何严格讲卫生,似乎仍然有腋臭问题。如果你有这种情况,建议穿宽松的衣服并找医生开处方止汗剂。用肉毒杆菌素治疗腋下有助于抑制过度出汗和体味。
如果不喜欢使用除臭剂,医生建议使用化妆棉浸泡外用酒精并涂在手臂下(注意不要在剃除腋下毛发之后立即使用,可能会很蛰!)。酒精能帮助杀死导致狐臭的细菌。注意日常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让汗液及时排出。
4/7 如何除口臭?口臭的最常见原因是什么?是你的饮食!!!食用香料、大蒜和洋葱的气味会在嘴巴里存续几个小时。刷牙和使用牙线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做好牙齿清洁,卡在牙齿和牙龈之间的食物残渣就会开始发臭,引发口腔异味。此外,口臭也可能是牙龈疾病、口干和其他牙齿健康问题的迹象,如果持续口臭请及时看牙医。
5/7 如何除头发异味?大多数女性能处理口臭和臭脚问题——但头发(头皮)散发的异味呢?建议经常使用抗菌液沐浴露和含有硫磺的香皂清洗。一头乌黑的秀发也是健康的标志,更多知识请点击了解头发和头皮释放的疾病信息。
6/7 如何除去私处异味?在大多数情况,阴道是没有异味的,但就像身体的其他部位一样,“私处”出汗也会导致恶臭的味道。如何避免呢?每天用温和的保湿性肥皂清洗阴道(但不要在外阴或阴道开口处使用肥皂),保持该部位干燥,勤换内衣(注意选择纯棉等透气面料)。如果阴道异味与爱出汗的体质无关,这可能暗示阴道内的有害细菌引发了细菌性阴道炎。除了一股怪味,细菌感染还会引起分泌物、疼痛、瘙痒或灼烧感。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请咨询医生积极治疗。
保持低的血糖水平有助于避免一些阴道感染,在发现可能感染的第一个迹象时,不要吃甜食、糖和苏打水。更多阴道健康知识,请点击阴道疾病专题。
7/7 如何除去身体怪味?除了上面的这些体臭烦恼,食物也会影响你的气味,食用豆类、香蕉和洋葱会让任何人散发怪味。如果不想染上食物的怪味,一定要在吃有气味的食物之前服用减少气味的补充剂。
还有一个事实你可能不信,排便情况也会影响你的气味。为什么呢?如果排便不规律,粪便在体内累积就会产生过多的气体。为了保持规律排便,注意饮食中多摄入纤维,少吃白面粉,有便意时立刻就去,不要憋着,因为一天可能只有一次排便信号哦。
但如果异味一直持续,可能是胆囊疾病的信号(其他迹象包括频繁打嗝和腹痛,特别是在吃完油腻的食物之后)。如果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去医院检查。
可让您主宰自己健康81.44%的方法,点击这里了解更多!"问上医”是首个顶尖的用美国家庭医生智库为千万中国人提供权威、专业、一站式精准健康管理服务的智能平台。每个健康解决方案均来自美国家庭医生智库,有科学依据。千万用户之选,值得信赖!看病前,先问上医;看病后,再问上医! 问上医网(www.wen31.com)/APP限时开放免费会员名额,快快登录注册吧!想知道更多美国家庭医生智库的健康知识,您可以关注微信订阅号“健康问上医”(JKwen31)。还可以在文末留言或是加入问上医微社群(微信号:wenshangyi31/QQ: 452555317)。原文链接:http://m.wen31.com/info/8129.html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