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是中国康熙皇帝同时代的法国国王,两个人的生命历程很相似,都是年少登基后遇到权臣把持朝政,只能等到权臣倒台后,少年君王才能奋发图强大有作为。
可以说路易十四和康熙就好像一面镜子,一举一动是那样的相像,当时的中国和法国是东西方两个大国。
只是路易十四有一件事一定让康熙无法想象,那就是路易十四77年里只洗了7次澡,不洗澡的最高记录是64年。
宋朝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因为不讲究卫生,经常仪表邋遢,衣裳肮脏,被人称为囚首丧面。
如果路易十四出生在中国,他一定会被认为是个怪人、人人指为笑谈。
洗澡中国是一个喜爱洗澡的民族,先民时期,先民们为了降温和洁净身体就有洗澡行为。早在商代,那时人们就有了专门的洗澡用具。
诗经里称赞周公说,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说明那时洗澡已经是一种生活习惯,即使工作忙碌的贵族,也会经常洗澡。
西周时期,随着道德礼仪的制订和完善,洗澡不单单是一种洁净身体的生活习惯,也是礼仪之中的不可缺少部分,凡是重大事件之前,都要沐浴斋戒,否则就是对神或对人的不敬。
例如,蔺相如完璧归赵时,就要求秦王必须沐浴斋戒后才能上交和氏璧,如果秦王换成路易十四,说不定会当场大怒,要了蔺相如的性命。
日本人也很喜爱洗澡,尤其是泡澡,对他们来说,一天工作下来,美美地泡一个热水澡,是身体最好的放松方式。
不单单是亚洲,欧洲也是如此,早在古罗马时期,罗马就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公共浴场,罗马人在那里放松身心、交往娱乐。
看来罗马人真是太喜爱洗澡了,罗马士兵征服到哪里,公共浴场就修建到哪里,结果被称为泡在浴室里的罗马人。
作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不会不知道这一段历史,他是个正常人也不会不知道洗澡的好处,但他就是长年累月地不洗澡,据说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法国的天主教教会对法国国政有极大的影响,红衣主教就曾多次出任法国首相、把持教政,而天主教教义认为洗澡是一种对灵魂亵渎的行为,主张教徒不能洗澡。
为了获得天主教教会的支持,路易十四必须让自己在世人眼里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因此路易十四只好不洗澡。
除了宗教原因之外,路易十四对洗澡如此深恶痛绝,最主要是因为对黑死病的惧怕。
黑死病真是太可怕了,欧洲人曾因此病死亡无数,人人闻之色变,但是人们一直不知道黑死病的病因,只是看死的病人全身呈黑紫色,因此起名黑死病。
路易十四时代的欧洲人没有治疗该病的良方,只好想尽办法来预防该病,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少洗澡,封闭全身的毛孔,让病菌不得其门而入。
现在科学昌明,已经查明黑死病就是一种鼠疫,跟洗澡毫无关系,但是那个时代的人怎么能知道这番道理,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只好要健康,不要卫生了。
路易十四信奉这一番歪理,只好长年累月地不洗澡,结果自己身上恶臭难闻,就连自己的情妇都抱怨连连,路易十四自己也一定受不了。
有趣的是路易十四的胡闹居然让一种奇妙的东西大行其道,那就是香水。
香水路易十四不洗澡,全身上下恶臭难闻,据说十米外都恶臭难闻,这样一来,陪侍在国王身边的大臣们真说不清楚会做出什么举动,捂鼻子都是轻的,吐出来都说不定。
在中国战国时期,楚怀王身有狐臭,他的一个宠妃受人欺骗,故意在他面前捂鼻子,结果楚怀王以为宠妃笑话自己身有恶臭,立刻下令割了宠妃的鼻子。
如果路易十四也是如此对待他的大臣们,恐怕他的大臣们个个没鼻子。
路易十四也有鼻子,一定知道自己身上的味道不敢恭维,路易十四的大臣们御前不敢失礼,他们只好一起想办法,结果他们真地找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往身上擦香水。
其实,香水并不是在路易十四时代发明的,早在古罗马时期,埃及艳后就曾经用十多种香水洗浴。法国巴黎也因为意大利的凯瑟琳·德梅迪茜而引进香水,成为世界闻名的香水之都。
路易十四和他的大臣们全都擦上香水,全身上下变得香喷喷地,路易十四的恶臭当然不在话下,君臣之间相安无事。
那时的巴黎还没有经过现代化改造,就连必备的上下水道都没有,法国人又不讲究卫生,随便大小便,结果巴黎的恶臭同路易十四的不相上下,为了自己的嗅觉不那么受折磨,平民也象贵族一样使用上香水。
这样一来香水在巴黎大行其道,浪漫的法国人也很有商业头脑,他们享受香水的温馨、便利之余,还适时研究、生产了多种香水。
从此香水借着这股东风走向全世界,巴黎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香水之都。
即使是现在,法国巴黎还生产多种香水,风靡全球。各国的少年、青年、老年无不为此倾倒,不管哪个牌子都如数家珍,只是他们一定不知道,香水是如何流行的,为什么流行的。
结语现在无论电视、报刊还是网络,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香水广告。
手持香水瓶的俊男美女们为世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浪漫的形象,观众们不免为之沉醉,心甘情愿地掏出大把的金钱,给自己创造出一个浪漫的形象。
法国人用香水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让巴黎成为浪漫之都,说起来真应该感谢他们的国王,不讲卫生的查理十四。
中国人喜爱洗澡,讲究洗浴礼仪,全身上下非常干净,自然不需要什么香水来遮蔽身上的体味,香水当然没有发明的必要。
可是因为国王不讲卫生,法国借此却歪打正着地发现香水的好处,让香水风靡世界,就连中国人追捧不止。
两者对比,不能不让人苦笑,觉得上天是那样的不公平。
世上的事情有时真的没有道理可讲。
在北方人的日常食谱中可以没有龙虾、鲍鱼等海鲜。但绝对不能缺少葱、姜、蒜。这三种调料被北方人亲切地称呼为“三鲜”。
无论是做菜还是生食都别有一番滋味。虽然吃过之后口中容易留下异味,但平时用餐时如果不吃葱姜蒜反而会没有食欲。
葱姜蒜是日常生活中特别普通的调味品,而且相对于其他蔬菜来说价格也比较低廉。但就是这种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在烹饪肉类食品的时候却不可或缺。“三鲜”组合不仅可以起到去腥味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有效分解肉类食物中的胆固醇。
如果现在去询问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他们什么时候开始食用葱姜蒜,相比能够说出具体渊源的人基本没有。但是北方人喜欢吃葱姜蒜之类的辛辣食物,却与当地的气候过于、寒冷息息相关。而经常吃辛辣食物的北方人,性格相对来说也比较火爆。
葱、姜、蒜的诞生历史与发展轨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蔬菜、水果以及调味品,其实都有一段足以令人感叹的历史。葱姜蒜虽然是北方人餐桌上的常客,但是要论起其开端与发展历史,其实也有很多非常值得大家关注的历史知识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一种食材的来历,都可以让大家为之感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特别讲究饮食文化的国度。时至今日依然会有人开玩笑,世间的万事万物甭管能不能吃,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东西,只要进入中国就会被爱吃一族风卷残云。比如,小龙虾、蝗虫、肉虫等,外国人不敢吃的东西都快让我们吃绝迹了。
虽然并不提倡这种胡吃乱吃的做法,但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食谱要明显比外国更加丰富。这除了与自古至今的饮食习惯有关系之外,其实还与“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地域文化息息相关。
1.“葱”原产于中国
(1)葱的习性与作用
现代汉语对“葱”的释义简单明了,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不耐炎热。既可以当做蔬菜和佐料食用;同时鳞茎和种子也可以入药。也就是说葱既是一种食物也是一种药材,平时经常吃葱可以起到药食同补的作用。
翻开中国食物药材大全可以发现,葱这种植物的原产地就是中国。史料上有关葱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尔雅·释器》中就有“青谓之葱”的说法。当时主要生长于气候比较寒冷的北方各地,比如陕西、山东与东北地区。
这与从喜寒凉的特性有很大关系。而在寒凉之地长出来的葱味道会更好。相传神农尝百草之时曾经就尝到过葱,由于葱的味道辛辣刺激,食用之后身体会有发热的感觉。至此之后生活在远古时期的老百姓,就将葱作为一种日常调味品。
无论做任何菜肴的时候都会放葱。所以葱又有“和事草”之称。葱的种类主要有大葱、楼葱、分葱与胡葱四类,每一类葱都有比较独特的味道。但整体来说都以辛辣、刺鼻为主。葱之所以可以从先秦时期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与汉朝时期广泛栽培有很大关系。
(2)食葱习俗
《后汉·章帝纪注》曾记载:“葱岭,在敦煌西,其山高大多葱”。
也就是说陕西地区是当时的大葱种植基地。后来逐渐从北方流传至南北,但由于南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所以栽种出来的葱味道也不一样。
民间关于葱的吃法多种多样,除了会将其当做调味品入菜之外。北方地区还会直接食用生葱。比如,小葱蘸大酱就是一道下饭菜。但种类多以分从为主因为这种葱,不仅辣味相对来说比较淡,而且吃起来也有一种甜香的味道。
“香葱蘸酱,越吃越壮”是很多北方人都知道的一句谚语。明代高镰曾在《遵生八笺·卷十二》中记载:“入少许茐花、大小茴香、姜橘丝、花椒末、红曲,研烂,同盐拌匀”。这其实就是明朝时期人们吃葱时的一种方法,亦或是一道不错的凉菜。
2.“姜”原产地于中东部地区
(1)“姜”为何物
“姜”也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但这种植物可食用部分为根状茎。在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广为栽培。作为一种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调味品,“姜”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南方菜系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调味作用。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姜”的作用越来越广泛。“姜”不仅可以制成饮料,而且还是很多化妆品的原料。最重要的是“姜”也可以入药,对于治疗身体寒症有非常好的效果。虽然现在很多外国人做菜的时候,也都会使用姜片或姜汁,但这种调味品的原产地却是中国。
(2)“姜”的身世之谜与具体作用
一般都认为“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但主要还是用来调味或者入药。《礼记》中有“楂梨姜桂”的语句,这也是关于“姜”最早的文字记载。儒家先贤孔子《论语》曾有“每食木撤姜”的说法。
所谓“每食木撤姜”大概意思就是,平时多吃姜对身体健康有益处。《吕氏春秋·本味》中也有“阳朴之姜”,以及“和之美者,蜀郡扬朴之姜”的记载。对姜的味道及其作用记载的十分明确。
“阳朴之姜”意思是姜可以作为补肾壮阳的药物食用。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姜”原产于东南亚地区后来从传入我国。目前尚未有确切的记载,证实“姜”的具体诞生时间。但通过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大约诞生于春秋或更早时期。
到了汉代之时姜已经成为了一种经济作物,司马迁曾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千畦姜韭,其人与千户候等”。
大意为种千倾姜和韭菜,就可以达到千户候的生活标准了。许慎曾在《说文》中说:“姜作疆,御湿之荣也”。大概意思就是平时多吃生姜,可以起到祛湿除寒的作用。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自号“卖姜翁”,并写过一首《卖姜词》。其中就有“最疗人间病,乍炎寒”之句。
王安石也曾在《字说》中说:“姜作疆,御百邪,故谓之姜”。实际上与许慎对“姜”的解释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得知姜不仅原产于中国,而且也是很多古代人餐桌上的必备佳肴。同时姜作为一种具有药食同补作用的蔬菜。在古代中医药典中也曾被记录为,可以驱寒、祛湿、解毒的良好。
“姜”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非常多,无论是烹饪、治疗还是美容,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量用“姜”。北方人在炖鱼、煮肉或者做其他肉食的时候,都会放上几片姜以达到去除肉中的腥、膻味道的作用。
3.大蒜的来龙去脉
(1)大蒜原产地为西域
在葱姜蒜三种调味品中,只有大蒜是一种舶来品。据汉代王逸所著《正部》记载:“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这段记载是说张骞通西域之时,从西域地区曾带回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食物。其中就有原产于西亚和中亚的大蒜和苜蓿。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大蒜应该是在西汉时期由张骞从西域带回国内的。如果从张骞通西域之时算起,大蒜在我国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张骞带回来大蒜被汉朝人称为“胡蒜”,也可以写作“葫”。寓意就是从胡人生活地区传入中国的食物。《本草纲目》“菜部”中提到过一种小蒜,又名山蒜、茆蒜。这种小蒜与现代人食用的大蒜不一样。
(2)小蒜出现于先秦时期
事实上在先秦时期我国境内,也有一种蒜瓣较小的小型蒜。这种小蒜虽然个头上,无法与西域大蒜相提并论,但是味道和具体作用基本雷同。只不过大蒜的味道更加辛辣,而且食用起来也比较方便而已。
据宋代罗愿所著《尔雅翼》中机记载:“胡人以大蒜涂体,爱其芳气,又以护寒”。生活在西域地区的人经常用大蒜汁涂抹身体,他们认为大蒜的味道不仅具有祛除狐臭的贡献,而且也可以起到驱寒、除湿的作用。
大蒜自从传入我国之后,随着时代不断变更以及烹饪技术不断进步。逐渐走上了中国人的餐桌,尤其是在气候条件比较恶劣的北方地区。在冬季的时候如果能多吃大蒜,不仅可以起到非常好的驱寒效果,而且也可以有效提升身体抵抗力。
首先笔者在这里要先强调一下,并不是所有的北方人都喜欢吃葱姜蒜。很多年轻一代或女性为了保持个人形象,一般都不会吃这类容易产生口气的食物。但是北方人吃葱姜蒜其实,还是一种比较传统的饮食习俗。
从葱姜蒜被当做蔬菜或调味品开始食用之时,生活在北方地区的古代先租们,就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虽然这三种调味品的味道比较辛辣,而且吃完之后口中还会留下一些难闻的异味。但由于经常吃葱姜蒜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所以直到现在北方人的餐桌上依然少不了葱姜蒜。
北方人的饮食习惯相对来说比较粗犷,他们一般都比较愿意吃口味重的食物。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做菜的时候,根本离不开葱姜蒜。除了葱姜蒜之外还会吃辣椒等,可以刺激身体发热的东西。这主要与当地的气候比较干燥,而且冬季的时候比较寒冷息息相关。
结 语葱姜蒜在我国已经有至少2000年的历史了,现在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有很多菜品,如果不放葱姜蒜就会失去味道。尤其是鱼类、肉类以及海鲜类菜肴,一旦少了葱姜蒜不仅无法达到味美的效果,而且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
从这个角度来看葱姜蒜还具有一定的解毒效果。当然由于各个地区的食俗不同,每个人的口味也不一样。
所以大多数生活在南方地区的人,平时生食葱姜蒜的几率比较小。但是北方人几乎每天都离不开葱姜蒜,甚至有的人还会直接蘸酱生食。
当然北方人在用餐的时候生食大葱的人比较多。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食欲。如果用餐的食物少了大酱和大葱,仿佛吃饭就是一件了无生趣的事情。所以笔者认为从这一点来看,北方人才是葱姜蒜流传至今的始作俑者。
【参考文献】
《葱姜蒜治百病》
《葱姜蒜“进化史”》
《四辣——养生健身之良药》
《中国古代对大蒜的引进与利用》
姜,作为调味佳品,已为众人皆知了。而王安石在《字说》中指出:“姜能强御百邪,故谓之姜。”可见生姜治病疗疾的药用价值更高,被推崇中药之“将”。又因是温中治呕之良品,又被中医誉为“呕家圣药”。民间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之说。《东坡杂记》中描写有位钱塘净慈寺的和尚,年纪八十多岁了,面颜却如童子,问其何故,答曰:“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焉。”
相传,清代名医吴鞠通,一日跳青于效外,遇众人围观一倒地农妇,他出于医生的职现,便上诊视。该农妇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问守候在旁的其夫,方知她连日泄泻,腹痛怕冷,今晨昏厥,至此还未神清。吴因游春在外,未带救治药针,忽想起身边有“佩姜”一块,遂解于其夫,命速煎汤给患者服下。农妇饮下姜汤后,不一会功夫就眼开、肢温并立身坐起,观者无不惊奇,称吴为“神医救命”。原来,吴鞠通的这块“佩姜”即是干姜。
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肺、脾、胃经。可解表散寒、止呕、除痰、解毒等。治疗风寒感冒,在辛温解表药中加几片鲜生姜,就能增强解表发汗的作用。鲜生姜能解生半夏和生南星之毒,还能解鱼蟹之毒及寒冷之性。鲜生姜外用涂擦白癜风,或浸酒涂擦鹅掌风及甲癣,均有一定疗效。李时诊在《本草纲目》中全面地概括了生姜的作用。他说:“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
在药用中,根据临床治病的需要,可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将生姜加工成姜汁、姜皮、干姜、泡姜、煨姜、姜炭,它们又各有奇功。姜汁有化痰开窍和止呕之功,若与竹沥同用,其效果更佳。治满口烂疮,用姜汁频频漱吐,甚效。治腋下狐臭,用姜汁频涂,可除根。姜皮能消肿、利小便、除腹胀痞满。干姜为温中散寒专药,具有温中、回阳、温肺、化等功效。可治厥逆亡阳、脉微肢冷、脾胃寒、中脘腹痛,若与附子同用,其效更佳,故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新近研究发现,干姜还具有止吐作用,对预防晕动病和非手术引起的呕吐有良效。从而对预防晕车、晕船、晕机效果甚佳。炮姜研末,溺汤泡服6克,治中寒水泻,即效。煨姜有和中止呕之功,可治胃腹冷痛和泄泻。姜炭主要用于止血,若血痢不止,用姜炭为末,和米汤饮服,甚验。
药理研究证明,生姜内含有一种称为“姜辣素”的成分,它可促使心跳加快,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皮温增高,汗液分泌,从而增强了人体抗病能力。姜辣素又能刺激消化道中的神经末梢,引起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旺盛,小肠的吸收能力提高,从而具有健胃、止呕的作用。人们还常说:“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两者皆是佳蔬良药,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