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属云贵高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以苗族为多,见到老乡我们问:“前面是寨是铺?”寨纯粹是苗家,铺是汉苗杂居的住地。
光听说寨,寨是什么,一无所知。在麻江宣传工作会议上,上级也未介绍过。及至进入寨后才知晓:用碗口粗的树,长约两米左右,上下砍个尖,一个紧挨一个排列埋起,沿着自然山势,把住户围起来,门留得很不规则,让人出入,自古都如此修筑,一防外族入侵,二防野兽为害,若用土石,就是一个圩子或城池,个别也出现不多几户人家散居,没有圩寨,这就是台江县的苗寨,铺也一样,不同的是,铺除了苗人,还有汉人。
寨门都不宽大,约两米宽,没有门楼,用起落灵活的横木,他们没有车马,只有水牛,没有运输工具,打柴收粮,背、挑,女性是主要劳动力,重活重担由女人来做,轻活男人做,重女轻男,和汉人的重男轻女不同。
山高林密,这个寨看不见那个寨,不到实地,谁也不知道那里有寨子,“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说的也许就是黔东南,整天小雨纷飞,雾气蒙蒙,不下雨就是晴天了,见太阳的日子很少,沙石土壤,想找泥泞地方也没有。
苗人,是苗族的总称,群体非常庞大,分支多,分长苗裙、短苗裙、花苗裙、青苗裙,指女性穿着的长短颜色而论。自古以来,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文字使用汉字。他们相互之间不联络,不往来,山前一族讲话,山后一族不懂,有语言也不统一。如贵州省台江县南宫寨,人们不会用筷子,吃饭都用手抓着吃,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都是白的,从小到老,都用这三个指头抓,喝稀饭碗不洗,都用舌头舔,不洗澡,每年除夕晚上,全家用一臼窝水洗一次脸,距离他们一米外,就能闻到他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和牛身上的味道很相似。比身上的狐臭味厉害得多。女人不穿裤子,只穿裙子,短苗裙,短到膝盖上,由于这个原因,部队下令:不论任何人,严禁和苗族女性对面而坐,违者军法处治。
她们不会做鞋,不知穿鞋,从小到大,都光着脚,脚掌厚厚的,上山砍柴,下地种田,不怕脚被扎,接触久了,用懂苗语的翻译说:“你们汉人真笨,吃饭用两个条,叫筷子,有多别扭啊,用手抓多方便啊。”
他们睡觉,没有床铺和铺盖。住房好像东北大苞米架子,架子下是牛栏或猪圈,上面住人,住室墙壁用杉树皮夹起,房上是两节或三节树皮夹上,隔帐也用树皮,分出三间,一般堂屋两间,地面都是木板铺的,中间架上一米见方的大火盆,从山上扛来干木头,不分大小,横三竖四往火盆上一架,用火刀火石打火,点着了把稻草往火炉上一抱,很多人家没有床铺和铺盖,男女老少一家人,你挨着我,我靠着你入睡。
堂屋中间后墙立个柱子,一个或两个各有不等,一对对水牛角从柱子下面往上排,一对代表一辈子,若在这寨子住了五辈,就排五对牛角,以此说明是老户人家,正经人家,名门望族,忠厚正直人家,可依可靠。在群众中有威信,连当权的寨主、保长,都尊重他们。种田为生,一步一个脚印走,做好事,不做坏事,不管官兵还是土匪,他们都保持中立。
我有次和贫协主席去一苗民家中,贫协主席对着牛角柱子深深地打恭,我也只好立正脱帽,表示恭敬。这是后话。
在堂屋门外,紧靠树皮墙右边,放一块大石头,什么形状的都有,石块中间挖很大一个窝,一般能装一桶水。年三十晚上,夜静人稀,全家跪在石块周围,由家长撩起水向下流,水若起成条慢慢往流淌下,全家人都相互欢庆,笑逐颜开,说明来年人财两旺,五谷丰登,六畜平安,时运好,灾难小,平安幸福无比。水若哗哗落下,没有粘条,象征着来年人畜不平安,财不旺盛,收成不好,日子不好过,甚至多灾多难。全家都大哭,哭得悲悲切切,不言语,很丧气。然后,家长将水倒掉,清洗两三遍,换上干净水,全家人用此水,一个挨一个彻底洗一次脸,再换上满满的新水,以供来年年三十求水。
[本文作者:袁启楼 年逾九旬,现居江苏邳州]
在所有食物的气味当中,果味最为令人愉快,让我们联想到健康,青春,阳光,充沛,自然,活力,几乎是一切正面的、向上生长的美好事物。即使不爱吃水果的人,也无法找出一条适当的理由来抗拒水果的芳香。
因为分子式的写法各异,水果的味道也各不相同。就饮食而言,我们一般只是大而化之地把全体的水果香味统称为“果香”或“果味”,并且如痴如醉地迷恋和热爱着它们。除了有一部分人打死也不能接受某些味道较为特殊的水果如榴莲、木瓜或牛油果等,甚少有人明目张胆地反对果味。也就是说,苹果也好,香蕉也罢,所有的“水果味”其实都是同一种味道,这种习惯,相当符合查尔斯-兰姆为在理想的正人君子在“尊重妇女”一事上所提出的那个标准:“他所敬重、所维护的乃是那整个的女性,不拘其以任何形式在他面前出现。”
r在所有食物的气味当中,果味最为令人愉快,让我们联想到健康,青春,阳光,充沛,自然,活力,几乎是一切正面的、向上生长的美好事物。即使不爱吃水果的人,也无法找出一条适当的理由来抗拒水果的芳香。事实上这些人和你我一样,每天都幸福地被果味所包围。从乡下的果园到街上的水果摊,从香水到润唇膏,从钙片、VC,到奶粉、香熏,从洗发水到洗洁精,从沐浴露和按摩油到咖啡和茶,甚至当你撕开一包避孕套的时候,也有可能闻到草莓、芒果、西柚或者蜜瓜和柠檬的香味。
r遗憾的是,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会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轻佻走向它的反面。水果和水果的味道亦不例外。事情是这样的从渐枯萎到干瘪乃至腐烂,水果死了,但音容宛在。依然弥留在空气中的香味,就是水果生前的声音。一切生物都会腐烂,一切腐烂都有不良的气味,但是,水果的腐烂或许正因此前之华美不可方物而闻起来令人于不快之中别有一种伤感。
r英国作家吉卜林说:“气味比起景物和声音来,更能使你的心弦断裂。”如果你无法承受水果的这种“心弦断裂”的腐烂气味,最为利果利民的办法,就是先感谢上帝,然后,尽快地把它洗洗吃了。 哈哈,看看小编整理的9种难以下咽却保健效果出奇滴好的果蔬。
r1鱼腥草,简单理解就是有鱼腥味的草,塑料摩擦的口感再配合吃草的味道,当年汪曾祺就十分招架不住。云贵地区人民的最爱,据说有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香……爱吃的人难以割舍,吃不惯的人打死也不吃!
r可是你造吗?鱼腥草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临床报道鱼腥草广泛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脓疡、癌性胸水、肺癌、流行性腮腺炎等多种病症。国外还从鱼腥草中分离出一种防癌抗癌物质;除对胃癌有效外,并对中晚期肺癌、直肠癌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日本,鱼腥草受到青睐,除采用传统汉方、药膳食疗外,还以功能性保健食品(茶、饮料等)方式应用。
r常见的做法是凉拌鱼腥草、鱼腥草蒸鸡、鱼腥草炒鸡蛋、鱼腥草炒肉丝、鱼腥草烧猪肺、鱼腥草粥、腊味小炒鱼腥草、鱼腥草猪肺汤,总而言之,鱼腥草是南方地区的常用佐料,其叶亦可食用。不过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
rNo.2苦瓜
r啥也不用说了,一个字,苦……,不过苦瓜可以强化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动脉硬化。苦瓜还具有清热解暑、消肿解毒和减肥的功效。苦瓜蛋白质成分及大量维生素C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免疫细胞具有杀灭癌细胞的作用;苦瓜汁对淋巴肉瘤和白血病有效;从苦瓜籽中提炼出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阻止恶性肿瘤生长。苦瓜中的苦味素可抑制恶性肿瘤,防治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常见做法:凉拌苦瓜、苦瓜煎蛋、苦瓜排骨汤、苹果苦瓜汁,阳虚质体质应忌食或少食;人群:乳母人群应忌食或少食;
rNo.3香菜
r有的人觉得香菜香味浓郁,做菜加一点可以提味,但有的人闻到就恶心。"反香菜联盟"将"香菜盖饭"定为史上最恐怖的盖饭。
r可是你造吗?香菜的维生素c的量比普通蔬菜高得多,同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胡萝卜素要比西红柿、菜豆、黄瓜等高出10倍多。香菜能促进胃肠蠕动,具有开胃醒脾的作用。脾胃虚寒的人适度吃点香菜也可起到温胃散寒、助消化、缓解胃痛的作用,可做成香菜粥来喝。香菜提取液具有显著的发汗清热透疹的功能,其特殊香味能刺激汗腺分泌,促使机体发汗,透疹。
r常见做法:羊肉香菜饺子、双耳拌香菜、豆腐干拌香菜,香菜是一种常见佐料,炒菜时可以提味。
r禁忌:香菜有损人精神、对眼不利的缺点,故不可多食、久食。但患口臭、狐臭、严重龋齿、胃溃疡、生疮者少吃香菜;另外香菜性温,麻疹已透或虽未透出而热毒壅滞者不宜食用香菜。
rNo.4韭菜
r韭菜有种强烈的辛辣气味,而且吃完后口腔里的味道也很难散去,为了避免尴尬,很多人选择不吃韭菜。其实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韭菜的记载,韭菜中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和食物纤维等。韭菜性温,可祛寒散淤、滋阴壮阳,对男子遗尿、阳痿、遗精、早泄等症,妇女行经小腹冷痛、产后乳汁不通等症有辅助疗效;其所含的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辅助治疗夜盲症、干眼病、皮肤粗糙以及便秘等症,也具有预防癌症复发、减少肠道对油脂性物质的吸收和减肥的功效。
r常见做法:韭菜盒子、韭菜素包子、韭菜炒鸡蛋、凉拌韭菜、韭菜炒鸭血。
r禁忌:阴虚但内火旺盛、胃肠虚弱但体内有热、溃疡病、眼疾者应慎食;炒熟的韭菜隔夜忌食;夏季不宜多食;忌与蜂蜜、牛肉同食。
rNo.5胡萝卜
r不好形容的味道,反正就是不喜欢,怕吃多了变兔子吧……
r胡萝卜被誉为"小人参"。胡萝卜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及多种维生素、叶酸、钙质及膳食纤维等,几乎可以与多种维生素药丸媲美。维生素A,可促进机体的正常生长与繁殖,维持上皮组织、防止呼吸道感染,保持视力正常,治疗夜盲症和眼干燥症。妇女进食可以降低卵巢癌的发病发病率。常吃有助于防止血管硬化,降低胆固醇,并防治高血压,还有润皮肤、抗衰老的作用。
r常见做法:胡萝卜烧羊肉、洋葱胡萝卜炒鸡蛋、咖喱牛肉土豆胡萝卜、胡萝卜炖牛腩。
r禁忌:胡萝卜与酒同食会在肝脏中产生毒素,导致肝病;每餐1根胡萝卜(约70克),大量摄入会令皮肤色素发生变化,变成橙黄色;女性过量食用则易引起月经异常甚至不孕;.不宜生吃胡萝卜,熟食则非常好,或用油炒或与肉类炖食,营养较多。
rNo.6芹菜
r有种特别的味道,闻了会觉得恶心……和香菜原因差不多吧…..
r翻案:芹菜性微寒、味甘苦,有提高食欲、预防坏血病、利尿、健胃、杀菌和防风湿病等作用,芹菜还富含铁,对缺铁性贫血有一定的效果。芹菜能通过降级激素的水平来降血压,其精华还有抵抗癌症和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芹菜子有许多药用特性,可用于治伤风、流感、失眠、消化不良和关节炎。
r常见做法:芹菜炒肉、芹菜炒香干、芹菜拌藕片、芹菜鸡蛋饼、花生拌芹菜。
r禁忌:脾胃虚寒、肠滑不固者、血压偏低者、婚育期男士应少吃芹菜,因为芹菜具有杀精功能。
rNo.7茼蒿
r茼蒿...不知道啥原因,反正有很多人不爱吃…
r茼蒿营养十分丰富,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C、胡萝卜素,并含丰富的钙、铁、所以茼蒿也称为铁钙的补充剂。茼蒿具有清血、养心、降压、润肺之功效。常食茼蒿,对咳嗽痰多、脾胃不和、记忆力减退、习惯性便秘等均大有禆益。适宜患有高血压、大便秘结、肺热咳嗽、痰多黄稠、贫血或骨折等病症者食用;还适宜夏季解暑,以及脾胃虚弱、气胀食滞、口臭痰多、大小便不畅者食用。
r常见做法:凉拌茼蒿、蒜蓉蒸茼蒿、鸡丝茼蒿、杏仁茼蒿、茼蒿涮火锅。
r禁忌:茼蒿气浊、上火,一次忌食过量。
rNo.8洋葱
r吃完嘴里总是有股辛辣的味道,和韭菜相似。而且切洋葱还会流眼泪。
r洋葱含钾、维生素C、叶酸和维生素B6。洋葱性温、味甘苦,具有明显降血压的作用。洋葱还有很多疗效,能防止坏血病的发生,可以利尿、消炎、促进食欲、祛痰,还可用来治疗感冒、肠胃病、胆结石、疟疾和风湿病。洋葱还有杀菌消炎的功效,吃生洋葱还可以预防感冒。另外,洋葱还可以抗衰老以及防止骨质疏松。洋葱炒鸡蛋、洋葱拌木耳、洋葱炒牛肉、洋葱土豆饼。
r不过肺胃有热及阴虚、目昏者慎服洋葱;洋葱一次不宜食用过多,容易引起目糊和发热。同时凡有皮肤瘙痒性疾病、患有眼疾以及胃病、肺胃发炎者少吃。同时洋葱辛温,热病患者应慎食洋葱。
rNo.9青椒
r青椒会有一点苦味和辣味,蜡笔小新就是死也不吃青椒。
r青椒营养价值高,富含维生素C和碳水化合物。在功效作用方面,青椒具有温中下气、散寒除湿的功效,能增强人的体力,缓解因工作、生活压力造成的疲劳。青椒能够刺激唾液和胃液分泌,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它还可以防治坏血病,对牙龈出血、贫血、血管脆弱有辅助治疗的作用。此外,青椒对减少皮肤皱纹弹性和保持皮肤丰润都有一定的效果。
r常见做法:青椒炒肉丝、青椒土豆丝、青椒炒蛋、地三鲜、虎皮青椒。
r禁忌:眼疾患者、食管炎、胃肠炎、胃溃疡、痔疮患者应少吃或忌食;同时有火热病症或阴虚火旺,高血压,肺结核病的人慎食。红眼病、角膜炎等眼病患者吃青椒会加重眼病。在治疗过程中,大量食用青椒、生姜、大蒜、胡椒、芥末等辛辣食品,也会影响疗效。
r吃青椒虽能增进食欲,但肠胃功能不佳尤其是胃溃疡者食用青椒,会使胃肠黏膜产生炎症,应忌食青椒。痔疮患者如果大量食用青椒等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胃肠道,使痔疮疼痛加剧,甚至导致出血等症状,痔疮患者应多饮水,多吃水果,少吃或不食青椒。
r有发热、便秘、鼻血、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热症者,吃辣会加重症状。
转自知乎专栏:神州幻梦
引言狐是真实存在的自然生物,但其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却被附加了许多特殊的象徵意味。世俗、宗教、伦理、哲学、历史、文学审美……狐作为一种文化角色,承载着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元素和观念,在经历了千载的酝酿之后,最终便孕育出了独具魅力的中国狐文化。
中国狐文化深受人们的钟爱。其在古代便已传播到深受古代中国文化影响的东邻诸国,就算是在现代也依然有东西方的汉学家予以关注。许多动画、漫画、电影或小说的创作者也经常在其作品中刻画新的狐妖或九尾狐形象。
不过,单从笔者所见而言,无论创作者们在具体刻画其狐角色的时候花了多少心思也好,他们在塑造这些狐角色的时候往往是建基于聊斋式的美狐观念或民俗文化式的妖狐观念的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虽然也谈不上是千篇一律,但笔者每每看来还是不禁稍微产生了一点审美疲劳。
古代的志怪小说作者们,其一生大多都活在一个迷幻神异的社会氛围里,所以他们无需凭空想象,只需稍稍改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信手拈来便是一篇别具风味的志怪故事。他们的幻想都是基于大众印象改编而来,那么便自然能相互呼应,共同描绘出一个真实度谜之高的神幻世界。
然而,如上述般的社会氛围在我们现在所身处的社会环境里已几近无存,所以既然现代的创作者们没有古人那种社会条件,那么便只能依靠自己的空想,顶多再基于几条文字材料来填充角色的内涵。因此,他们所塑造的仙魔神妖类的角色往往局限于大众印象中最为根深蒂固的刻板观念,所以有时候这些角色甚至还没有被塑造出来就已经定型化了,脸谱化了。
当然,笔者这并不是在诟病这些创作者们,上述的问题或许也并不如笔者所想。但无论如何,如果创作者们能对「狐」这一文化角色在古代中国幻想世界中的定位把握得更好,对「狐」背后隐喻着的文化观念也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古人已创造的许多狐妖的设定有更全面的认识的话,相信应该也能塑造出更多样化,更耐人寻味,文学审美价值更高的狐妖形象。
所以,出于这种想法,笔者便写下此系列的文章,尽己所能地尝试解构古代狐文化,并简单阐述「狐」所隐含的文化观念。希望广大创作者们也能在阅读此系列文章的过程中对古代中国幻想世界中的「狐」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从古人的创意中汲取灵感以化用在自己的创作中,从而创造更多有趣的狐形象。同样的逻辑应该也是适用于其他仙魔神妖类的角色的情况的。
而作为本系列的首篇文章,本文旨在从宏观角度来对中国狐文化的情况进行概述。以下内容将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将厘清中国狐文化的载体,第二部分会大概梳理一遍中国狐文化的演变脉络,第三部分则会简单介绍中国狐文化的传播历程和流行范围,第四部分则是粗略介绍中国狐文化在日本、朝鲜和越南地区的受容概况。
第一部分 中国狐文化的载体「狐文化」的载体自然是现实世界中的狐。以下不妨来简单认识一下狐的情况。
在动物分类学中,狐属属于兽纲食肉目犬科。
据古生物学家研究,狐与人类祖先一起在更新世出现,即约二百五十万年前至一万五千年前。其会栖居在森林、草原、沙漠、高山、丘陵或平原,但绝少见于多水或水位高的地区,这大概是因为这种地区的自然条件不便于狐穴居。
在犬科动物中,
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在世界范围内,狐属之种类及变种有十多种:赤狐、孟加拉狐、黑狐、杂交狐、沙狐、十字纹狐、阿富汗狐、猫狐、素狐、大耳苍狐、苍狐、吕氏狐、参孙狐、银狐、南非狐、藏狐。其中黑狐、银狐、参孙狐等都是赤狐的变种。
据《中国动物志》介绍,狐属现存九种,当中生活在中国的有三种,即沙狐、藏狐和赤狐。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被记载的狐,主要都是赤狐。《诗经》中的相关记述是现存最早的明确记载。
《詩經·邶風·北風》:「莫赤匪狐,莫黑匪烏,惠而好我,攜手同車,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赤狐的毛色会因地理及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异,所谓黑狐、银狐、白狐,玉面狐等大概都是赤狐的变种,或趋黑趋白,或黑白间杂,因毛色而得名。考虑到古代中国的疆域范围,文献记载中的狐应该都是赤狐。
中国古代对狐的明确分类至清始见。
阮葵生《茶餘客話》載:「狐之族七。蒙古產者二:毛黃而長,曰草狐。短而[黃古],曰沙狐。俄羅斯產者五:絨黑而毫白,曰玄狐。其次身[黃兼]而膁黑,曰猧刀。又其次身[黃炎]而膁青,曰火狐。外此又有白狐、灰狐二種。又有妖狐,一曰靈狐,似貓而黑,年老能幻人形。」
和邦額《夜譚隨錄》卷二《雜記五則》載:「吾聞狐之類不一,有草狐、沙狐、元狐、火狐、白狐、灰狐、雪狐之別……或曰:老而妖者名紺(或作)狐,似貓而黑,北地多有之,蓋別一種云。予與諸同學偶談及狐怪,擇尤者五則,記之。」
在清人的认知之中,狐之种类有八,其中蒙古产两种:草狐、沙狐;俄罗斯五种:玄狐、猧刀、火狐、白狐与灰狐。另外还有所谓妖狐,亦称绀狐,或曰灵狐。
以「狐狸」专称「狐」,而将「狸」另称作「狸猫」,是近代以来的习惯。但在古代,「狐狸」其实分别指代「狐」和「狸」两种动物。
相关例证很多,暂引三例以观之:
先秦《左傳·襄公十四年》:「狐狸所居,豺狼所號。」
先秦《孟子·滕文公上》:「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
南朝宋《後漢書·張綱傳》:「豺狼當道,安問狐狸。」
这些记载以「狐狸」与「蝇蚋」、「豺狼」对举,如此类推,在当时的语境下,狐和狸应该是被视为两种不同的动物。
不过,古人会将狐、狸视作同类,甚至将貉和貒(猪獾)也归入了狐类。
西漢《淮南子·謬稱訓》云:「狐狸非異,同類也。」
明·王逢年《天祿閣外史》引東漢·黃憲之《三難》云:「(狐)何以為黨?其名曰狸。」
唐·徐堅《初學記》卷二九引《詩義問》云:「狐之類,貉貒狸也。」
南宋·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別集卷七八亦云:「狸……香狸……風狸……玉面狸……貒……貉……皆狐之類。」
虽然这并不符合现代动物分类学,但却是古人一贯以来的认识,所以上述的「同类」动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狐文化所依附的对象。而当古人使用「狐狸」一词来独称一兽时,有时指「狸」,但更多的情况是指「狐」。
另外,鼬(黄鼠狼)在古代虽没有被归入狐类,但鼬的传说和故事的表现形式都与狐妖狐仙的差异不大。这或许是因为狐和鼬的习性相似,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也类近,所以两者给古人的观感以及由其自然特征衍生而来神秘意义上的印象也差不多。
起码在唐代,鼬已经被拿来与狐相提并论。
第二部分 中国狐文化的演变脉络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二《語資》:「梁遣黃門侍郎明少遐……曰:『是狐性多疑,鼬性多預,因此而傳耳。』劼曰:『……狐疑鼬預,可謂獸之一短也。』」
中国狐文化的演化脉络十分复杂,其文化内涵亦异常丰富。但就本质而言,这种狐文化其实是由古代中国人对狐狸的印象中衍生而来的一切奇幻概念及观念汇聚而成。
按此逻辑,在狐文化的发展初期,狐应该只是作为一种平凡的自然动物而存在于上古初民的认知中,后世的一切文化意义于该时都尚未被加于彼身。
为了方便表述,笔者且将这种尚未隐含任何文化意义的狐定类为「凡狐」。
按逻辑而言,狐文化最初应该是在上古初民与凡狐的日常接触之间逐渐萌生的。因此,当这种接触变得相对频繁之后,上古初民那朴素的万物有灵观便会映照在凡狐身上,使凡狐身上开始隐含着某些超自然的文化意味。
为了方便表述,笔者且将这种被赋予特殊的神秘文化意味的狐定类为「灵狐」。
基于初民对狐的自然习性及形态特征的认识,「凡狐」在古人的观念中被神异化,演变成近达人情、独具灵性的「灵狐」,这种变化是后者对前者在文化性质上的一种完全覆盖,并非如后来其他狐文化面貌般的演变衍生关系。
存在于古人的印象之中的「灵狐」,是一切狐文化面貌的起点,其后来分别朝着两个方向演化,或可以概括为「瑞狐文化」和「妖狐文化」。但无论是作为瑞兽、神兽还是妖兽,狐被赋予的神秘力量和性情才智,都是其初始灵性的扩大和延伸。
「瑞狐文化」在先秦时期便初露端倪,直至唐代彻底没落,后被逐渐融入到妖狐文化之中。总括而言,其植根于谶纬文化,活跃于庙堂之上,在汉魏两晋时期的知识分子圈内颇为流行。
「妖狐文化」同样在发源自先秦时期。但与瑞狐文化不同,妖狐文化自古至清都深深地扎根在了底层民间之中,群众根基十分稳固,所以其流传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都很广,其影响力亦非瑞狐文化可比。
妖狐文化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先秦到魏晋,主要表现为民俗宗教文化;第二阶段是自六朝至今,除了作为民俗文化存在之外,妖狐观念在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得到体现。笔者姑且以「妖狐民俗文化」与「妖狐文学文化」来概括之。
自东晋以来,「志怪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开始流行之后,民俗信仰中的狐文化也开始进入到文学作品之中。
最初的狐妖故事大多还是以呈现民间狐妖传说为主,相对忠实地反映当时社会存在的狐妖观念。作者本人对狐妖及其所隐含的文化观念的思考及改造并没有得到太多体现。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人作者的文学审美逐渐提升,并映射到志怪小说中的人物故事之中,小说笔记中的狐妖故事和现实中的狐妖传说在内涵上和表现上的差异越来越大,妖狐文学文化也由此与妖狐民俗文化渐行渐远。
此后,「妖狐民俗文化」与「妖狐文学文化」彼此独立又交融。前者固然是后者的基础,但后者也会反过来对前者造成影响。此二者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直至清末民国。
时至今日,民间虽然已难以酝酿出新的妖狐民俗观念,但我们依然能在各类创作成品中见到狐妖们的身影,这些作品中的狐妖形象在某程度上也一如既往地往人们对狐妖的印象中注入新的内涵,所以在现代还依然存在着狐文化的发展空间。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认识到的一点便是,我们对中国狐文化于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形态的认识,基本上都是来自对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的相关文字记载或相关文物的情况。
因此,若是着眼于中国狐文化的发展早期,那么最直接的观察方式便是从与之对应的先秦时期的文字记载或文物中找到反映着狐文化在该时期的情况的材料。
考虑到这些材料的制作者如无意外都出身自诸夏列国的情况以及当时的诸夏列国的位置,这些材料所反映的应该也都是诸夏列国范围内的狐文化情况,所以当时的中国狐文化的流行范围应该不会超出下列图中所示的范围,但更具体的情况便不得而知了。
若是再追溯的话,在商代的甲骨文记录中有着不少猎狐记录,其狩猎活动的进行地自然也在商王朝的势力范围内,所以亦不会超出上图所示的范围。比这更早的情况的话,唯一可以说的便是,在年代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有发现一些文物的表面上有类似狐面的纹路。同样地,这些遗址也不出于上图所示的范围。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多水或水位高的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利于狐穴居的生活方式,所以与北方地区相比,狐在多水且潮湿的南方地区的分布确实较少。
基于以上原因,北方各地自古以来便是狐文化的主要流行地区,古代关于狐的记录也大多出自北方地区,各类狐崇拜、狐信仰和狐妖传说也是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
古人对此亦早有认识。
明《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九云,狐魅「北方最多」。
明《萬曆野獲編》卷二八《鬼怪·京師狐魅》云:「狐之變幻,傳記最夥。然獨盛於京師,……漸南漸少……過江則絕不聞。」
清《庸庵筆記·述異·物性通靈》云:「北方人以狐、蛇、猬、鼠及黃鼠狼五物為財神,民家見此五者,不敢觸犯,故有五顯財神廟。南方亦間有之。」此处之「北方」主要是指今京、津、晋、冀、鲁、豫、陕、甘等地,尤其是京津鲁冀一带,狐仙信仰于这些地区最为盛行。
北宋《太平广记》中狐门九卷的大多数故事也都是发生在北方,只有很少一部分发生在南方。
明代狐妖传说广泛流布民间,许多小说笔记如陆粲《庚已编》、《说听》、徐昌祚《燕山丛录》、王同轨《耳谈类增》、钱希言《狯园》、墨杘子《狐媚丛谈》、郎瑛《七修类稿》、谢肇浙《五杂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也有关于狐妖的重要记载。上述诸书大都出自万历年间,说明明代后期是狐文化的发达时期,而这些记载的发生地点也主要在北方,南方较少。
清代小说中写狐较多的《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萤窗异草》等也是一样。
甚至,古代曾长久地存在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即「狐不渡江」、「江南无狐」。
西漢《焦氏易林》卷三《恆》之《蠱》云:「江陰水側,舟楫破之。狐不得南,豹無以北。」
五代《北夢瑣言》云:「江南無野狐,江北無鷓鴣,舊說也。……江南不謂無也,但稀有耳。」
北宋《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卷一八引《圖經》云:「狐舊不著所出州郡,陶隱居註云:『江東無狐,皆出北方及益州。』今江南亦時有,京洛尤多。」
明《玉之堂談薈》卷三二《淮北多獸》云:「江南無野狐。」;「狐不渡江。」
然而,南方地区其实也有狐文化分布。
南宋·洪迈《夷坚志》,今存二百余卷,其中有十三则狐妖故事。这些故事的发生地点大多在江南。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简称《夷坚续志》)是元朝前期成书的一本志怪小说集。该书后集卷二《精怪门·狐虎》记有六则狐精故事。这些故事大约都取自于宋元间笔记,多为南宋时事,发生在浦城、温州、成都、松滋等地,无一在北方。
以上足证上述古代「狐不渡江」、「江南无狐」的说法并不确切。
然而,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的狐崇拜现象和狐妖传说的流行程度与终究还是相对较弱。从《夷坚丁志》卷一九《江南木客》所言,江南五通神「变幻妖惑,大抵与北方狐魅相似」来看,北方仍是狐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区,江南的狐魅传说之流传是受北方影响的结果。
不过,到了清世,除了向来都是狐文化主要流行区域的北方之外,狐分布较少的南方各省也开始广泛流行狐仙信仰,狐妖传说同时也骤然四起,甚至远及江浙两广云贵等地。即便是在狐极少见的地区也有狐妖狐仙的传说。
按清代笔记小说等文字材料的记录来看,清代北地狐仙信仰的流行程度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地区为最盛。相对于北方而言,南方虽稍逊一筹,但狐仙信仰在四川成都,浙江杭州、宁波,江苏苏州、吴江、江阴、扬州,安徽桐城,江西南昌、临江、瑞州,福建福州,云南禄劝及台湾都广有分布。
如果不局限于对祀奉狐仙的明确记载,连狐仙狐妖的一般传闻都算上的话,那么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都存在与狐仙相关的传说。这或许这也能反映当地存在狐仙相关的观念。
清世笔记数量庞大,笔者心力有限,难以完全统计,但由此已可知,狐文化绝非只是独属于北方地区的地域文化。
然而,或许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虽然狐文化的传播迹象在汉人群体所生活的地区十分常见,但在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或边疆地区却难以看见有狐文化或狐崇拜的存在。
《閱微草堂筆記》卷六云:「巴里坤、辟展、烏魯木齊諸山,皆多狐,然未聞有祟人者。」
新疆多沙狐,但无狐妖之说。那里的人没有狐幻化人形作祟的概念,更不用说尊事狐仙了。
《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五记哈密屯军徐守备所讲,屯弁深山遇蜕形之狐一事,虽发生在新疆哈密,但只是流传于驻边兵士之口,非当地民众流传。
《南皋笔记》所记西番(即藏族地区)遇狐女之事,也是当地汉民所传。
由此可见,狐文化和作为其最明显的表象的狐仙信仰都主要盛行于汉文化所覆盖的地区,狐文化与汉文化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性。满人入主中国,其受汉文化影响极大,自然也信狐仙,但边疆少数民族具有不同于汉满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所以便不会对狐仙顶礼膜拜。
而在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邻诸国,也存在和中国狐文化具有相似文化特徵的狐文化,其原因大概亦如上所述。
日本·吉野裕子《神秘的狐狸》中认为,日本狐文化源于中国狐文化,所以其祀狐民俗及狐妖传说中的一些文化特征上都与中国的高度相似。
日本·平安時代·沙門景戒《日本國現報善惡靈異記》之《狐為妻令生子緣》,故事中狐女求娶、生下一子,被狗咬而現出原形。
日本·平安時代末年《本朝繼文粹》卷一一《狐媚記》載:「殷之妲己為九尾狐。任氏為人妻,到於馬嵬,為犬所獲。或破鄭生業,或讀古冢書,或為紫衣公到縣,許其女尸。」
深受唐宋时期中国影响的日本如此,朝鲜半岛地区的新罗(唐),高丽(宋),朝鲜(明、清)亦是一样。
新羅·崔致遠有詩云:「狐能化美女,狸能化書生。誰知異物類,幻惑化人形。」
高丽《三国遗事》卷二载新罗真圣女王时,老狐变沙弥取食龙神西海若子孙肝肠,被军士居施知射杀。
朝鲜《高丽史·高丽世系》载作帝建射死作害于西海龙王的老狐妖。
这些故事和说法都与中国狐妖传说相似,在情节、特征和设定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在少数民族地区,狐文化的表现迹象较少;在深受古代中国影响的东邻诸国,时至今日也依然存在着与中国狐文化相似的狐文化。
如此看来,中国狐文化的传播范围,某程度上也反映着古代汉文化的辐射范围和影响范围,这或许是因为狐文化作为相对贴近古代民间生活的民俗信仰文化,比上层的儒学文化或道教文化更容易随着古代汉族移民而传播的关系吧。
第四部分 中国狐文化在日本、朝鲜和越南地区的受容概况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所以这方面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直接翻译自这三个地区的维基百科,甚至可能还有翻译错的地方,所以期待有懂日文、韩文或越南文的大佬,或者直接了解这方面的相关情况的大佬来对以下内容进行斧正。
在大陆(包括中国、朝鲜)的文化传入之前,日本本土已经有以狐的骨头作为饰品的文化。
在日本,「狐」与「稻」是一对相互关联的意象。关于这种关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推断这种情况是农耕民族的必然现象的必然起因说,二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推断这种情况是将神之名误当是狐的误解起因说,目前尚未有定论。此外还有说这是应神天皇14年时(约西晋时)从大陆渡来的秦氏所带来的狐是稻荷神的眷属的说法被相信且流行的结果。
在日本,稻作经常被老鼠祸害。自从开始种稻至江户时代期间,日本人注意到狐是老鼠的天敌,并发现浸濡过狐的尿液的石头能驱除老鼠,因而开始在稻田附近为狐设祠,并用油炸豆腐供奉之。由于这种驱鼠的经验十分有效,所以这种狐信仰也得到了重视。
日本自古以来便有一种认为山有山神的观念,并且认为无论是古树、石头还是动物都可以成为山神。民间流传的狐神信仰的发源到底是从何时开始,这已经难以判定,但从发源的顺序来考虑,在被开垦之前便已有狐栖息的土地应该有着狐神,所以也有观点认为现今日本的狐神信仰源自作为田神的狐神信仰和稻荷信仰的结合。
毫无疑问的是,狐是会蛊惑人,会变化的妖怪这一种观念是与佛教一同传入日本的,而且还受到了中国的九尾狐传说的影响。关于日本的狐文化,以后笔者可能会特别写一篇来深入探讨。
虽然同属犬科,但与狼或狗不同,狐通常会被形容为美丽的。在大众印象中,狐总是象徵着聪明的文化符号,但在不同的情况下,狐也会被认为是狡猾的,鬼祟的。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被警告,说是如果狐活了很久就会变得能使用法术和蛊惑人类。它们会以怪物的形象出现,例如九尾狐、妖狐、Maegu(疑似天狐)、狐妹妹等。据说喜欢甜的东西,所以也有用干柿子来引诱狐的故事。
由于狐经常会从农家偷鸡,喜欢挖洞而且居住在墓穴中,所以在农业社会的古代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不好的动物。不过这是中古时代以来的情况,在三国时期到南北朝时期,在朝鲜半岛上,狐曾是最被广泛崇拜的对象。
在韩国,狐也会用来比喻性感又淫乱的女性,或者狡猾的奸商。狐也会被用来指代性格恶劣的泼妇或美丽的女性。不过近年来作为宠物的狐渐渐多了起来,所以其在大众印象中的形象也逐渐偏向可爱和聪明的一面。
在民间故事中,狐往往被塑造成负面角色,据说会经常耍小手段来偷走人们的鸡和兔子。在电影中,人们经常将邪恶、奸险、狡猾的人和爱情或恋情中的第三者形容为「老狐狸」。
在一些表演用的面具上,通常会使用红色,黄色,橙色或更尖锐的尖齿来刻画狐狸的形象,以显示其残酷和邪恶的性质。而柔和的颜色,如粉红色、绿色和黄色等,则通常用在兔子、小鸟之类的角色,以表示其柔和,高贵的灵魂。(没找到相关图像例子)
根据最为广泛流传的传说所言,狐是可以修炼的一种动物,它们活至百岁便会有三条尾巴,被称为妖狐。活至千岁便会成为六尾狐。当它们成为九尾狐之后,便会拥有变化成人的能力。每一条尾巴都是一条命,要杀九尾狐的话,必须将其所有尾巴悉尽斩除。
据说当狐妖变成人之后都是非常美丽且聪明的,而且还具有非凡的魅力。狐妖经常利用这种优势来蛊惑男人,然后找个时机吸取他们的灵魂和血液,导致他们死亡,有时候甚至会吃人。据说也会变化成男人来蛊惑女人,也有一些狐妖故事充满着爱与人性美。
狐妖的颜色有异于一般的狐,它们因应其岁数而改变颜色,据说九尾狐的毛色鲜艳如血。狐妖喜寒,所以会住在阴冷的洞穴。每当他们离开巢穴之时都会变化成人,除非死了,否则它们不会变回原形。最为人所熟知的狐妖形象是中国明朝时期的《封神演义》中的妲己。
结语在古代,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很频繁的,所以透过考察中国文化在流入这些地区之后的变化,有助于我们从侧面认识中国文化的情况。
这种逻辑置于狐文化也是适用的,所以透过对日本、朝鲜、越南地区的狐文化进行考察,我们或许便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窥见到中国狐文化的表现形态,从而对中国狐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从文化取材的角度而言,认识东亚各国的文化也能为创作者们描绘一个横跨东亚的幻想世界提供帮助,似乎也不错,不是吗。
虽然由于笔者个人能力所限,笔者并不打算在本系列文章中进一步阐述东亚其他地区的狐文化情况,但如果有读者大佬们对这方面的内容有所了解的话,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补充。
最后,感谢您的观看。
上述文章内容有限,想了解更多知识或解决疑问,可 点击咨询 直接与医生在线交流
MONTH'S ATTENTION
HOT QUESTION
MONTH'S ATTENTION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